邢立達:為了發現中國的恐龍,他正在和推土機賽跑

2020-11-22 果殼網

(李子李子簡訊/譯)天剛蒙蒙亮,臨沂一個偏遠村子的湖邊,開來了一輛三輪大篷車。這裡離孔子的出生地曲阜很近。三輪車上下來了一撮人,他們帶著鑿子、掃帚,還有粉筆,在對一片土地進行快速測量之後,開始鑿開地面上硬邦邦的土層;下面露出的石頭上,分布著奇怪的凹坑。團隊對每個坑洞都進行了認真的標記,測量,然後拍照。路過的村民都不知道他們要在這片無法開墾的荒地上幹啥,然而對於村民們好奇的詢問,團隊並不理會。

臨沂新發現的恐龍足跡點,有上千個足跡,這些足跡至少由7種不同的恐龍留下。圖片來源:Science原文 陸勇

挖掘者們不想透露他們古生物學家身份。他們要儘量避免,任何類似於「此地可能有值錢的恐龍化石」這樣的消息在人群中傳開。讓團隊保持沉默並領導這次挖掘的人,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青年古生物學家邢立達,一名充滿朝氣的大男孩。這是這個團隊第一次來到這個地點。足跡點是邢立達的一個朋友發現的,這位當地的藝術家朋友是業餘恐龍愛好者,喜愛恐龍足跡等所有的化石(唐永剛先生——譯者注)。35 歲的邢立達,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小上至少 10 歲,喜歡在工作時唱歌、開玩笑。他數著此地恐龍足跡的數量,意識到這是一個相當大的發現,便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在這塊相當於美式橄欖球場大小的地盤裡,藏有數百個可能上千個保存完好的恐龍足跡,各種尺寸、年齡都有,至少來自七個不同物種。

「真的很棒,比我們預想的還要棒,」邢立達說。他推測,在一億年前,這片土地相當於今日塞倫蓋蒂大草原(位於坦尚尼亞的國家公園——譯者注)上的一處水源地,聚集了許多蜥腳類恐龍、食肉的獸腳類恐龍、鳥類,也許還有植食性的鳥腳類恐龍(它們用兩條腿走路)。邢立達說,這個地方可能可以排進中國十大恐龍足跡地,在全球也算是驚人的發現。對這片遺蹟的徹底研究,可能需要幾個月。在這裡,可能會產生一些重要的線索:恐龍到底生活在今日中國這片古老土地的哪裡,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互動的。邢立達對此深深著迷。

他曾收集到了一塊前所未有的琥珀,裡面封存著恐龍羽毛化石——此事被邢立達視作「愛好」,讓他小有了一些名氣。但他最愛的,還是恐龍足跡。足跡經常被骨骼化石搶了風頭,卻是恐龍生態學和行為信息的重要來源。他的激情,驅使著他跑了 100 多個足跡點,在中國全部 34 個省市自治區之中的 31 個留下了他的足跡。在大多數足跡點,他都是第一個研究者,這些足跡點的信息,不少是通過他業餘化石愛好者的人脈了解到的。他也曾在中東、韓國和美國進行過挖掘。

邢立達的研究速度十分驚人。一些保存最為完好的足跡所在的地層,由於地質運動而從平地變成了垂直的巖壁,他為此還學會了攀巖。 他拼命地進行挖掘,自 2010 年以來已經發了 90 多篇論文,記錄了不同物種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情況(這通常能夠填補分布稀疏的骨骼化石記錄之間的空白),並描述了古老的棲息地環境,以及恐龍的行為和互動。邢立達幾乎將他個人的發現,織成了一張整個東亞地區恐龍棲息地和物種範圍的綜合地圖

中國近年來有許多重要的化石發現,而邢立達的地圖將有助於為這些發現提供環境背景。「他的工作跟蹤了美國該領域最近的學術動向,但對於中國的古生物研究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加拿大卑詩省和平區不倒翁嶺古生物研究中心的化石足跡專家、邢立達的「老師」之一理察·麥克利(Richard McCrea)說。他補充道:「他正在為中國化石足跡的研究建立基礎的綜合框架,而在他之前,只有一些零星的記錄。

邢立達在四川省古藺河邊測量恐龍足跡。圖片來源:Science原文 王申娜

邢立達出生於廣東潮汕地區,父母都是醫藥業者。他對於恐龍的迷戀,要追溯到6歲時看到一部日本動畫,那裡面有一切他想要的元素:時間旅行、漂亮的公主、雷射武器,當然還有恐龍(《恐龍特急克塞號》——譯者注)。「從那時候起,我買了書店裡所有的恐龍書,開始了解這些神奇的生物。」邢立達回憶道。

在十幾歲的時候,他自己弄了一個恐龍資料庫,記錄了 900 多種恐龍的名字並將它們翻譯成中文——這個工具,他的同行現在還在用。他也寫信給馬丁·洛克裡(Martin Lockley),當時丹佛科羅拉多大學的化石足跡專家,向他詢問研究恐龍足跡的建議。洛克裡給邢立達寄了一整捆資料。2007 年,只有大學學歷的邢立達發了第一篇論文,描述在今天四川的古沉積物裡留下足跡的白堊紀恐龍種群。

邢立達和蜥腳類恐龍的一塊肩胛骨。圖片來源:Science原文 邢立達

2005 年邢立達大學畢業,從恐龍中暫時脫身,在一家報紙做了科技記者。但幾年以後,他又回到了學術界,在加拿大埃德蒙頓的阿爾伯塔大學讀古生物研究生。去年,他在中國地質大學完成了博士學位的學習。這一路以來,他和洛克裡逐漸變成了好朋友、合作者。「大概 10 年以後吧,我在北京見到了他本人,2012 年的時候我們兩個第一次聯合發了一篇關於恐龍足跡的論文。」洛克裡說,「從那時起我們一起發了 60 多篇文章,平均一個月就有一篇。」

這些論文幾乎涵蓋了古生物學的每個領域,但是每一篇都是用大量的足跡發現,來為這些領域提供新的證據,包括恐龍什麼時候在哪裡出沒,它們之間如何互動。他記錄了中國最古老的蜥腳類和鳥臀類恐龍足跡,證明了這些恐龍在 1.9億—2億年前(侏羅紀早期)曾在亞洲活動,比此前的骨骼記錄更往前推了一些。另外一個研究揭示了廣東地區曾有的恐龍:鴨嘴龍,小型的、鳥一樣的獸腳類恐龍,還有白堊紀晚期在一隻湖邊逡巡的翼龍,它們很可能是更大的獸腳類恐龍的食物。這些龍都沒有留下任何骨骼化石。另外,邢立達還依靠這些發現,挑戰著傳統智慧。在一篇 2016 年的論文中,他和他的同事研究了甘肅省的一種蜥腳類恐龍的足跡,並表示這種動物並不會遊泳, 這和一直以來學術界持有的觀點都不同。這些恐龍在曾為湖底的地層中留下了淺淺的足跡,這說明了它們利用水的浮力在移動;而它們的爪子留下了更深的洞,這暗示了它們並不是在遊泳,而是抓緊地面來牽引身體或者保持平衡。

「毫無疑問,邢立達是中國恐龍足跡研究的領頭羊。」洛克裡說。然而邢立達出成果的速度,在中國古生物研究的小圈子裡引發了一些擔憂,有人表示說他是不是在「抄近路」。「在這個圈子裡,一些人會覺得,他是不是發太多論文了。」知名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員說。他曾經是邢立達的研究生中方共同導師。不過,徐星認為,他這位年輕同事的研究是非常紮實可靠的。

胡康河谷礦區。圖片來源:Science原文 董華寶

邢立達如此「著急」,是有原因的。隨著中國近些年來工業的高速發展,在許多建築工地中都發現了古生物遺蹟,但是許多都直接被摧毀了,邢立達對此也有著非常痛心的親身體會。幾年前,他的團隊在四川發現了一處恐龍足跡,而當地的一個礦業公司,在聽聞科學家希望政府保護這些遺蹟之後,做出了一些事情。「他們在一個深夜悄悄出動,將整個足跡點地全部破壞了。」邢立達回憶道。在破壞之前,他和同事們只記錄了這些足跡中的一小部分。

在那之後,邢立達在新足跡點上,都會採取一種低調的工作方式,包括對研究團隊的發現三緘其口。不過,在臨沂,他用另外一種重要的方式打破了這種沉默:邀請附近大學的專家加入足跡點的挖掘。他們的支持,對於當地政府保護這個足跡點有著重要意義,說不定會還會將這裡開發成恐龍足跡公園。

邢立達對恐龍如此著迷,甚至他業餘活動的中心,也與恐龍相關:他正在建立一個脊椎動物琥珀的系列收藏,其中包括 200 餘個羽毛琥珀了。他用潮汕人大家族的資金,在緬甸當地的一個珠寶市場去買琥珀(一些古生物學家反對將化石從發掘地帶走,邢立達表示,如果緬甸當地的研究機構和系統能夠保存這些化石,他會考慮歸還。)這些琥珀也為發論文提供了素材。在 2016 年 12 月《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一篇論文中,邢立達和加拿大雷吉納皇家薩斯喀徹溫博物館的瑞安·麥克拉爾(Ryan McKellar)共同描述了團隊的發現:琥珀中封存的一隻幼年恐龍的尾巴,形成於大約9900萬年前。

琥珀中的恐龍尾巴。圖片來源:Science原文 孫樂琦(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個發現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注意。就在前幾天,他在《岡瓦納研究》(Gondwana Research)發的論文中描述了另外一個來自緬甸的寶貝:在一塊9900萬年的琥珀中,保存得極其完好的幼鳥化石。(本站的報導看這裡→大新聞:我們發現了一隻琥珀裡的遠古鳥!)

 

完好地保存在琥珀中的幼鳥標本。圖片來源:Science原文 邢立達

然而,邢立達最期望的,還是通過不那麼「好看」的恐龍足跡,為學術界帶來更大的影響。在臨沂,他被這些足跡中所保存的細節所驚嘆。一些蜥腳類恐龍的足跡甚至可以分辨出每個腳趾頭。在邢立達希望描繪的恐龍生態全景圖中,這個足跡點能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兩到三年之內,我們就能解釋,中國曾經出現了哪些恐龍,它們曾經生活在哪裡,以及都生活在什麼年代。」他說。

這個時間表看起來很有野心,但是正在與邢立達賽跑的,卻是整個國家爭分奪秒的粗放式發展。「我們正在快速行動,爭取在糟糕的情況發生之前拿到更多數據,」他說。「恐龍足跡很珍貴足跡他們是自然留下的重要記錄,並不只是石頭上的洞洞而已。」(編輯:吳歐)

 

原文版權屬於Science,由作者聯絡授權翻譯

原文作者:Kathleen McLaughlin

原文連結: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6/paleontologist-races-bulldozers-track-down-china-s-dinosaurs

相關焦點

  • 邢立達:恐龍研究者中的「拼命三郎」
    其中恐龍琥珀被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選為2016年六項重大科學發現的第二名,僅次於引力波,亦被中國古生物學會列入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與推土機賽跑的恐龍追蹤者  一不小心造成了「轟動效應」的琥珀恐龍屬於偶然。對邢立達來說,他十餘年的傾心研究則是偏冷門的恐龍足跡,這一領域國內的研究者僅寥寥數人。
  • 「恐龍獵人」邢立達,研究古生物學,曾直播吃12000年前的猛獁象肉
    他從小就對地球的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些古生物。邢立達十分喜歡恐龍、化石等神秘的事物,此間他也認識了董枝明教授,在他的影響下,邢立達曾多次前往雲南挖掘恐龍化石,還創辦了一個被諸多專業人士認同的"恐龍網"。2005年"恐龍網"被中國古生物網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人類學研究所發現了其價格和成果,他們合作共同改良了"恐龍網","恐龍網"也一躍成為"十佳"網站中的榜首。
  • 恐龍也會得頸椎病?邢立達:好奇心穿越億萬年
    發表過百餘篇SCI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著有數十本恐龍類科普書籍,坐擁361萬粉絲的知名科學科普博主……在多重身份「加持」下,邢立達更傾向於科學家和科普人,「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各種媒介將我們的成果展示給大眾,讓大家得知我們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果,我覺得這對公眾教育非常重要。」
  • 邢立達:遊泳像狗刨,偶遇群架就逃跑,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恐龍
    邢立達演講視頻:以下為邢立達演講實錄:大家好,我是中國非常少數的研究恐龍的人。國內全職研究恐龍,而不是其它古生物的,可能一個手都數得過來。但是這些人,又分成很多不同的細分領域:有人研究恐龍骨骼、有人研究恐龍足跡、有人研究恐龍蛋,甚至還有人研究恐龍的糞便。
  • 邢立達:好奇心穿越億萬年
    發表過百餘篇SCI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著有數十本恐龍類科普書籍,坐擁361萬粉絲的知名科學科普博主……在多重身份「加持」下,邢立達更傾向於科學家和科普人,「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各種媒介將我們的成果展示給大眾,讓大家得知我們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果,我覺得這對公眾教育非常重要。」
  • 重大發現!中國境內又發現了一種新恐龍 大小和一隻雞差不多
    今天上午,中國境內又發現了一種新恐龍。有中國地質大學的網紅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團隊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美頜龍類新物種。美頜龍是一種很小的恐龍,忽略骨骼形態只看大小,和一隻雞差不多。這種恐龍發現最多的地方在德國索爾恩霍芬群島和中國遼西。
  •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發現者是潮州仔!也曾首個發現琥珀中恐龍化石
    「最近最興奮的事,就是我們幾天前宣布的發現中國首例暴龍足跡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向南都記者表示。7月29日,在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新聞發布會上,邢立達宣布其團隊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重慶歌樂山發現疑似罕見恐龍足跡!系登山者迷路中無意發現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隨即聯繫上邢立達,此時他正在甘肅野外考察。他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早前,他從一位地質工作者處了解到,在重慶歌樂山上發現了「恐龍足跡」。7月5日,他帶領團隊特意來到重慶「尋龍」,在這位發現者的帶領下,來到歌樂山「恐龍足跡處」。邢立達是國內知名恐龍專家,出版過多部專著,重慶各地曾發現過很多恐龍足跡和活動證據,他也來過重慶考察多次。經過現場勘查和測量,邢立達團隊給出的結論是,這些足跡屬於肉食性恐龍足跡中的卡巖塔足跡。
  • 邢立達:吃4000年前猛獁肉,發百篇SCI,一己之力讓母校排名猛漲
    讀大學時,邢立達並沒有選擇和恐龍相關的古生物學方面的專業,為了將來更好地找工作,邢立達選擇了金融專業。大學畢業後,邢立達先是在廣東省的一家報刊工作,但是僅僅工作了大半年,他就離開了報社,前往常州,在中華恐龍園擔任科研部的負責人。邢立達還是覺得自己更加熱愛恐龍,儘管大學四年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可是心底的那份熱愛還是讓他繼續為恐龍事業而付出。
  • 邢立達:吃4000年前猛獁肉,發百篇SCI,讓母校排名擠進亞洲百強!
    16歲時正在讀高中的他創辦了國內第一個恐龍網站,這個網站創建後也是被國內古生物學所認可的。 報考大學時,邢立達並未選擇喜愛的恐龍方面的專業,而是選擇了金融學,雖然大學期間沒有選擇跟古生物學相關的專業,但他依舊很喜歡恐龍的專業。在畢業後他去了某報刊擔任文化板塊的記者。
  • 我是古生物學家邢立達,琥珀中的帶毛恐龍是如何被我「捕獲」的,問...
    我是古生物學家邢立達
  • 琥珀中的「最小恐龍」是烏龍?作者:正在準備回應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北京時間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 DIGIX TALK邢立達:琥珀裡能裝進鳥類、青蛙、蛇…還有恐龍!
    「大家小時候有一篇課文講琥珀,有一個小蜘蛛和小蒼蠅在同一時間遇到了彼此,後來被樹脂包裹最終變成了琥珀。而恐龍有13.5米長,跟樹脂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從已經發現的琥珀中證實:有關係。」近日,被網友們親切稱為「嚶老師」的知名古生物學者,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批恐龍琥珀發現者的邢立達老師來到DIGIX TALK演講現場,並帶來《一窺真實的白堊紀》的分享,還原一億年前的壯觀世界。
  • 古生物學者發現中國最大的鳥腳類恐龍足跡(圖)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青年學者邢立達與美國猶他州迪克西州立學院的傑瑞德D.哈裡斯教授等專家學者在今日出版的《地質通報》上撰文描述了該足跡標本。據悉,這批足跡不僅是中國迄今最大的鴨嘴龍類足跡,亦是迄今最大的鳥腳類恐龍足跡。  據南雄市國土資源局林有利副局長介紹,南雄盆地位於廣東省北部南雄市,擁有一套白堊系-古近系連續沉積的紅色巖層。
  • 四川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 一眼認定雞爪印是恐龍足跡
    地質奇觀的首位發現者總會得到大家的羨慕和崇拜,發現恐龍足跡的人可就更不用說了,今個親貝網小編了解到的這位恐龍足跡發現者就更了不起了,一位5歲的小朋友卻發現了恐龍足跡有沒有很羨慕,親貝網小編獲悉四川一位5歲男童睿睿和父母回通江老家度假,發現疑似恐龍足跡。
  • 四川5歲小男孩楊哲睿發現恐龍足跡,專家:源於白堊紀
    的他趁假期和家人前去探尋。楊哲睿上過恐龍專家邢立達的課,於是叫媽媽發照片向邢立達詢問。邢立達帶隊前往考察,於10月10日予以確認。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240餘枚,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足跡點的層面上保存了波痕、泥裂、蟲跡等豐富的沉積構造和遺蹟化石,顯示出恐龍在旱季湖畔(湖岸帶或湖灘)活動(如飲水、進食)的生活畫面。這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由多個足跡組成),也是目前中國範圍內發現的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 「別人家的孩子」發現恐龍足跡,才5歲……
    近日,四川一位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成為國內最小年紀恐龍發現者讓網友直呼「了不起」↓↓↓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10月1日下午睿睿便和家人去現場查看在看到這些「雞腳印」後他當場斷定這是恐龍足跡並清楚地說出恐龍類別為獸腳類
  • 「別人家的孩子」發現恐龍足跡,才5歲
    近日,四川一位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成為國內最小年紀恐龍發現者讓網友直呼「了不起」↓↓↓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當場斷定並說出類別國慶期間,四川小朋友睿睿和父母回通江老家度假無意中聽外公說起老家背後的山石上有不少「雞腳印」從小喜歡恐龍的睿睿一下很有興趣
  • 繼「琥珀龍」和「琥珀鳥」之後,他又發現了稀世「琥珀蛙」!
    圖片來源:邢立達這裡的礦區,對於中國地質大學的「恐龍達人」邢立達而言,就像一座「穿越時空的化石寶庫」。在過去的幾年中,他積極奔走收集緬甸琥珀化石,相繼發現和報導了世界首枚恐龍琥珀化石[1],及世界首枚古鳥類琥珀化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