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在位於瓊海市陽江鎮的陽江坡仔玉米鴨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一群群毛髮光亮、體型肥壯的玉米鴨追逐嬉戲。該鎮龍山村村民何翠月正在認真地給鴨子注射疫苗。
「在合作社的幫助下,我學會了給鴨子注射疫苗,一個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何翠月告訴海南日報記者,2013年她開始養鴨子,但由於沒有掌握養殖技術,效益一度不太好。
2018年,陽江坡仔玉米鴨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通過科學的養殖模式和規範的管理制度,帶動周邊貧困戶養殖玉米鴨。一些貧困戶用政府發放的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並在合作社務工。
何翠月說,一開始農戶們並不知道怎樣科學養殖,龍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郭貽義就鼓勵村民們去參加培訓,學習養殖技術,後來養鴨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們增收了。如今,在村「兩委」的幫助下,何翠月成了合作社的一名工人。「工資+養殖」的雙重保障,讓她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春節前,我們出欄了一批鴨子,所以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我們的影響並不大。」龍山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吳適介紹,陽江坡仔玉米鴨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投資300萬元,養鴨原料以本地玉米為主,年出欄鴨約80萬隻,年純利潤約300萬元。2018年至今,該合作社共吸收陽江鎮19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資金共119.87萬元,已分紅共7.737萬元。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我們將發揮『紮根守土、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椰樹精神,全力鞏固脫貧成效。」郭貽義說,接下來,村「兩委」將繼續發動脫貧戶養殖玉米鴨,增加他們的收入。為擴大合作社的養殖規模,今年該村計劃新建3個鴨棚,預計可增養鴨子1萬隻,新增就業崗位5個。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