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魚類是怎樣演化成四足動物的?

2020-12-04 中國環境

  今年春天,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自然》雜誌公布的一件精美的泥盆紀魚化石轟動了古生物界。在苦苦尋找了數十年後,這件希望螈的完整化石,終於為我們揭開了手指起源的關鍵一環。

  在許多人的認識中,水中的魚和陸地上多姿多彩的鳥獸爬蟲有著巨大的差異。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艾蒂安·若弗魯瓦·聖伊萊最早注意到生活在尼羅河中的一種魚,與人類以及其他陸地動物的身體結構擁有一系列共同點。不久之後,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對此作出了解釋:現代魚類和現代四足動物擁有共同的祖先——古代魚類。通俗來說,可以理解為 「魚類登陸演化成為四足動物,人是從魚演化來的」。在接下來的近200年內,要解決的問題就變成了:什麼魚、在何時、怎樣演化成了四足動物?

  誰是四足動物直接祖先的有力競爭者

  一些現代魚類也生活在水陸相交的地帶,比如彈塗魚、攀鱸等,它們不僅能呼吸空氣,還能在陸地上生存很長時間。但這些魚和其他絕大多數現生魚類一樣,都屬於輻鰭魚類,和四足動物沒有直接演化關係。演化成四足動物的魚屬於肉鰭魚類,早在4億多年前,它們和輻鰭魚類就已經分道揚鑣。

  現存的、四足動物以外的肉鰭魚類只有兩個類群:空棘魚和肺魚。但是化石顯示,史前的肉鰭魚類曾經極為繁盛。那麼在眾多的肉鰭魚類中,到底哪一支才是我們的祖先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為了找到答案,我們需要追溯到四足動物登陸這一關鍵節點。

  大多數演化事件都會經歷漫長的鋪墊,然後在較短時間內發生飛躍,四足動物的起源同樣如此。中國華南地區可能是研究志留紀和泥盆紀早期魚類的最佳地點。在4.2億年前,雲南曲靖郊外的丘陵曾經是一片淺海,這裡的「魚類時代」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開始得都更早。我國科學家在曲靖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的夢幻鬼魚,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肉鰭魚。

  從夢幻鬼魚開始,肉鰭魚類踏上了演化的漫漫徵途。早泥盆世早期(約4.2億—4.1億年前)是肉鰭魚類演化的爆發階段,在這一時期,肉鰭魚類一下子開枝散葉,分成幾大分支,分別沿著不同的道路演化。

  首先分化出去的是空棘魚類,它們在很多方面和肉鰭魚類的原始形態相差不遠。空棘魚類擁有肺和肌肉發達的偶鰭,然而在演化歷史上,它們似乎從來沒有對陸地或水陸之交的地帶產生過興趣——所有空棘魚類都是典型的水生動物。因此,它們失去了成為四足動物祖先的「資格」。

  另一支現存的肉鰭魚類——肺魚,曾經是四足動物直接祖先的有力競爭者。它們長得很像兩棲動物,有內鼻孔和發達的肺,可以離開水體生存很久。在親緣關係上,現代肺魚也是現存最接近四足動物的魚類。但是,對化石的進一步研究否定了肺魚類是四足動物直接祖先的想法。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張彌曼先生發現,肺魚的原始類型楊氏魚沒有內鼻孔,這是證明肺魚並非我們祖先的決定性證據。

  魚類內鼻孔演化能提供重要證據

  那麼,我們真正的祖先是什麼呢?在排除掉一系列錯誤選項後,學者發現有一大類肉鰭魚比空棘魚和肺魚都更加接近四足動物,並將其稱為「四足形類肉鰭魚」。目前最古老的四足形類肉鰭魚發現於中國,名為奇異東生魚。東生魚的頭只有指甲蓋那麼大,作為最原始的四足形類肉鰭魚,東生魚還完全是魚的模樣,顯然還生活在水中。

  在用高精度CT掃描奇異東生魚的腦顱之後,研究人員吃驚地發現,它的腦中竟然已經有了適應陸地生活的結構。它的垂體有一對與現生兩棲動物的垂體前端相似的結構,被稱為「腺垂體結節部」。在陸生動物中,這個結構接受晨昏光線信息輸入,分泌激素控制晝夜節律。這一發現說明,奇異東生魚可能生活在光照變化明顯的淺水中,它們適應淺水生活環境的許多特點,為四足形類肉鰭魚最終登上陸地鋪平了道路。

  在我國華南,和奇異東生魚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四足形類肉鰭魚還有肯氏魚。肯氏魚化石研究最重要的意義是顯示了內鼻孔演化的中間狀態。人類的鼻子是呼吸器官,但實際上在大多數魚類中,兩對鼻孔全部位於頭部外表面,鼻子只是嗅覺器官,與呼吸沒有關係。鼻子從嗅覺器官演化為四足動物呼吸道的第一步,是演化出鼻腔在口腔中的開口,也就是內鼻孔。內鼻孔是怎樣進入口腔的,過去一直不太清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發現,肯氏魚的後面一對鼻孔正好處於口腔內外的交界處。就這樣,化石記錄完美地保存下了內鼻孔演化的過渡狀態。

  在東生魚和肯氏魚之後,四足形類肉鰭魚又分化為兩大分支,其中的一支演化出了三列鰭魚類。三列鰭魚類和希望螈類可能有很近的親緣關係,三列鰭魚類-希望螈類-四足動物的演化序列雖然還不夠完美,但已經提供了足夠的過渡信息。

  而四足形類肉鰭魚演化出的另一支——根齒魚,距離登陸也曾只有一步之遙。根齒魚的鰭十分僵硬,可能會像鱷魚一樣在淺水中慢慢接近獵物。在寧夏的晚泥盆世中寧動物群,朱敏曾經發現了一種巨大的根齒魚類:周氏鴻魚,它是這片水域的頂級捕獵者。奇怪的是,和過去發現的根齒魚類不太一樣,周氏鴻魚有著一個過去只在希望螈類和四足動物中發現的、可以靈活運動的「脖子」。這說明周氏鴻魚可以像希望螈類和最早的四足動物一樣,在當時的華北大陸水陸之交的環境中自如生活,然而它們最終也沒能成功登上陸地。

  我國目前還沒有發現希望螈類的化石,也沒有發現過完整的泥盆紀四足動物。不過2004年,曾經在寧夏的晚泥盆世中寧動物群發現過一小段四足動物的下頜骨,它被命名為中國螈。隨著研究的深入,也許未來我們還會在中國找到更多的早期四足動物演化證據,幫助我們揭開四足動物起源的奧秘。

  來源: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遠古魚類是怎樣演化成四足動物的?它的鼻孔內藏著進化的秘密
    原標題:遠古魚類是怎樣演化成四足動物的?它的鼻孔內藏著進化的秘密新解今年春天,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自然》雜誌公布的一件精美的泥盆紀魚化石轟動了古生物界。在苦苦尋找了數十年後,這件希望螈的完整化石,終於為我們揭開了手指起源的關鍵一環。
  • 魚類起源與演化
    魚類,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作為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魚類也是最低等的脊椎動物,那麼脊椎動物的祖先是什麼?他們又經歷了怎樣的演化變成了魚類的呢?
  • 四足魚類從何而來?揭開「肉鰭魚」的神秘面紗
    因為它肉質的魚鰭與大多數魚類不同,魚鰭內骨骼與簡單的鰭條也不一樣,它顯得非常強壯。魚向四足動物的演化距今三四億年前的泥盆紀時期,有很多其他的肉鰭魚類化石。比如我們國家的鬼魚、夢幻鬼魚、斑鱗魚等肉鰭魚化石。在加拿大曾發現的真掌鰭魚,曾經被作為從魚類向四足動物演化的過渡環節,生活在3億8千萬年前。
  • 史上最原始四足動物化石出土 有助揭示魚類進化過程
    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科學家們日前在拉託維亞發現了史上最原始的四足動物孔螈(Ventastega)的頭骨、肩膀及部分骨盆的化石,距今約有3.65億年的歷史,這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魚類逐漸進化成四足動物的過程。
  •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基幹四足動物化石(圖)
    為紀念中國泥盆紀脊椎動物的早期研究者、已故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此次發現的迄今最古老基幹四足動物屬名被命名為奇異東生魚。據了解,作為迄今最古老和最原始的基幹四足動物,奇異東生魚的發現對追溯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祖先的演化歷程將具重要影響。
  • 魚類到陸地四足動物的重要一步,學會了呼吸空氣
    陸地上僅有一些稀疏植物、真菌以及一些開拓性節肢動物。但是,海洋中的生命正在蓬勃發展。海洋裡到處都是烏賊、硬骨魚和海蠍子。但是,有一些魚決定要走自己的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進取的魚類將走過生命史上最重要的旅程之一。他們追隨節肢動物的腳步,成為最早生活在乾燥地面上的脊椎動物。但是它們不可能直接跑到陸地上去。沒那麼快。
  • 最原始四足動物化石出土 外形兇猛如鱷魚(圖)
    孔螈的頭像復原圖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科學家們日前在拉託維亞發現了史上最原始的四足動物孔螈(Ventastega)的頭骨、肩膀及部分骨盆的化石,距今約有3.65億年的歷史,這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魚類逐漸進化成四足動物的過程
  • 40億年前的一個細胞,是怎樣演化成了如今的人類?
    在短短2000多萬年中,地球上突然出現了門類眾多的新生物,比如:節肢動物、腕足動物、蠕形生物、海綿以及脊索動物等。人類的遠古祖先就是其中的脊索動物,最為原始的脊索動物之一是皮卡蟲,而目前的文昌魚保留了皮卡蟲的一些特點。
  • 史上最原始四足動物化石出土 有助揭示魚進化過程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科學家們日前在拉託維亞發現了史上最原始的四足動物孔螈(Ventastega)的頭骨、肩膀及部分骨盆的化石,距今約有3.65億年的歷史,這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魚類逐漸進化成四足動物的過程。這一發現刊登在6月26日發行的《自然》雜誌上。
  • 她能把魚頭泡餅,變成魚類腦顱模型
    肺魚圖示 圖源:維基媒體 肺魚和拉蒂邁魚, 是人類發現的具有一定四足動物特徵的魚類, 但是它們還都不是陸地四足動物的直接祖先。
  • 人的手臂是魚的魚鰭進化而來的,遠古時期魚類進化成脊椎動物
    地球的變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動物四肢的發育也不是一件容易適應環境的事情。一些像魚一樣的脊椎動物在4億年前就已經開始長出手臂了,它們是鰭,也有肺和鰓。在自然進化的隨機過程中,海洋中的動物開始長出四肢,走向陸地,在地球上進化成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最後進化成人類。
  • 希望螈:一種古老「過渡動物」,你的手可能是由它的魚鰭進化來的
    正如《自然》雜誌上的那篇新論文描述的那樣,由於遠古魚類開始在淺水和陸地等棲息地覓食,導致魚類逐漸向四足類動物慢慢進化,動物物種逐漸從水裡走向陸地。這一過程似乎發生在泥盆紀(兩棲動物開始出現)晚期的幾百萬年內,但這一時期在遠古生物研究領域中出現了缺失,古生物學家們正在努力補全。這條完整的1.57米長的希望螈化石,第一次展示了完整的手臂(或者叫胸鰭)的骨骼。
  • 人是來自遠古的魚?猿到人的進化受到挑戰
    而生物學家,尤其是古生物學者,一直都致力於從更廣闊的時空關係當中,去找到一條更精確的演化之路,現在這項工作被中國的研究學者們發現了。科學家們發現其實,人類可能擁有一個魚形祖先,而這是基於對瀟湘脊椎動物如有頜類化石的研究,大概4億多年前,人類的魚形祖先可能的起源地就在雲南曲靖。
  • 秘魯發現遠古「四足鯨」化石:能陸上行走,也是遊泳健將
    現代的鯨不僅是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其中重達180噸的藍鯨更是地球歷史上出現過的最重的動物,是當之無愧的海中霸主。然而在 5000 多萬年前,鯨的祖先不過只有狼那麼大,並且是在陸地上奔跑的四足動物。鯨類如何重返海洋,一直是困惑人類的生物演化謎題之一。
  • 來自遠古的魚類,有養過這史詩級的觀賞魚嗎?它詮釋了魚類演化史
    2020-12-16 18:29:20 來源: 養魚說官方 舉報   遠古生物
  • 四足動物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北京11月3日電 從魚類進化到四足動物,這已是進化論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魚類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登上陸地,如何獲得適應陸地生活的身體構造卻是科學家們長年探索的課題。內鼻孔的起源就是其中爭論激烈的一個問題,在11月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博士和瑞典科學家阿爾伯格博士通過合作研究給出了一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