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自然》雜誌公布的一件精美的泥盆紀魚化石轟動了古生物界。在苦苦尋找了數十年後,這件希望螈的完整化石,終於為我們揭開了手指起源的關鍵一環。
在許多人的認識中,水中的魚和陸地上多姿多彩的鳥獸爬蟲有著巨大的差異。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艾蒂安·若弗魯瓦·聖伊萊最早注意到生活在尼羅河中的一種魚,與人類以及其他陸地動物的身體結構擁有一系列共同點。不久之後,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對此作出了解釋:現代魚類和現代四足動物擁有共同的祖先——古代魚類。通俗來說,可以理解為 「魚類登陸演化成為四足動物,人是從魚演化來的」。在接下來的近200年內,要解決的問題就變成了:什麼魚、在何時、怎樣演化成了四足動物?
誰是四足動物直接祖先的有力競爭者
一些現代魚類也生活在水陸相交的地帶,比如彈塗魚、攀鱸等,它們不僅能呼吸空氣,還能在陸地上生存很長時間。但這些魚和其他絕大多數現生魚類一樣,都屬於輻鰭魚類,和四足動物沒有直接演化關係。演化成四足動物的魚屬於肉鰭魚類,早在4億多年前,它們和輻鰭魚類就已經分道揚鑣。
現存的、四足動物以外的肉鰭魚類只有兩個類群:空棘魚和肺魚。但是化石顯示,史前的肉鰭魚類曾經極為繁盛。那麼在眾多的肉鰭魚類中,到底哪一支才是我們的祖先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為了找到答案,我們需要追溯到四足動物登陸這一關鍵節點。
大多數演化事件都會經歷漫長的鋪墊,然後在較短時間內發生飛躍,四足動物的起源同樣如此。中國華南地區可能是研究志留紀和泥盆紀早期魚類的最佳地點。在4.2億年前,雲南曲靖郊外的丘陵曾經是一片淺海,這裡的「魚類時代」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開始得都更早。我國科學家在曲靖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的夢幻鬼魚,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肉鰭魚。
從夢幻鬼魚開始,肉鰭魚類踏上了演化的漫漫徵途。早泥盆世早期(約4.2億—4.1億年前)是肉鰭魚類演化的爆發階段,在這一時期,肉鰭魚類一下子開枝散葉,分成幾大分支,分別沿著不同的道路演化。
首先分化出去的是空棘魚類,它們在很多方面和肉鰭魚類的原始形態相差不遠。空棘魚類擁有肺和肌肉發達的偶鰭,然而在演化歷史上,它們似乎從來沒有對陸地或水陸之交的地帶產生過興趣——所有空棘魚類都是典型的水生動物。因此,它們失去了成為四足動物祖先的「資格」。
另一支現存的肉鰭魚類——肺魚,曾經是四足動物直接祖先的有力競爭者。它們長得很像兩棲動物,有內鼻孔和發達的肺,可以離開水體生存很久。在親緣關係上,現代肺魚也是現存最接近四足動物的魚類。但是,對化石的進一步研究否定了肺魚類是四足動物直接祖先的想法。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張彌曼先生發現,肺魚的原始類型楊氏魚沒有內鼻孔,這是證明肺魚並非我們祖先的決定性證據。
魚類內鼻孔演化能提供重要證據
那麼,我們真正的祖先是什麼呢?在排除掉一系列錯誤選項後,學者發現有一大類肉鰭魚比空棘魚和肺魚都更加接近四足動物,並將其稱為「四足形類肉鰭魚」。目前最古老的四足形類肉鰭魚發現於中國,名為奇異東生魚。東生魚的頭只有指甲蓋那麼大,作為最原始的四足形類肉鰭魚,東生魚還完全是魚的模樣,顯然還生活在水中。
在用高精度CT掃描奇異東生魚的腦顱之後,研究人員吃驚地發現,它的腦中竟然已經有了適應陸地生活的結構。它的垂體有一對與現生兩棲動物的垂體前端相似的結構,被稱為「腺垂體結節部」。在陸生動物中,這個結構接受晨昏光線信息輸入,分泌激素控制晝夜節律。這一發現說明,奇異東生魚可能生活在光照變化明顯的淺水中,它們適應淺水生活環境的許多特點,為四足形類肉鰭魚最終登上陸地鋪平了道路。
在我國華南,和奇異東生魚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四足形類肉鰭魚還有肯氏魚。肯氏魚化石研究最重要的意義是顯示了內鼻孔演化的中間狀態。人類的鼻子是呼吸器官,但實際上在大多數魚類中,兩對鼻孔全部位於頭部外表面,鼻子只是嗅覺器官,與呼吸沒有關係。鼻子從嗅覺器官演化為四足動物呼吸道的第一步,是演化出鼻腔在口腔中的開口,也就是內鼻孔。內鼻孔是怎樣進入口腔的,過去一直不太清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發現,肯氏魚的後面一對鼻孔正好處於口腔內外的交界處。就這樣,化石記錄完美地保存下了內鼻孔演化的過渡狀態。
在東生魚和肯氏魚之後,四足形類肉鰭魚又分化為兩大分支,其中的一支演化出了三列鰭魚類。三列鰭魚類和希望螈類可能有很近的親緣關係,三列鰭魚類-希望螈類-四足動物的演化序列雖然還不夠完美,但已經提供了足夠的過渡信息。
而四足形類肉鰭魚演化出的另一支——根齒魚,距離登陸也曾只有一步之遙。根齒魚的鰭十分僵硬,可能會像鱷魚一樣在淺水中慢慢接近獵物。在寧夏的晚泥盆世中寧動物群,朱敏曾經發現了一種巨大的根齒魚類:周氏鴻魚,它是這片水域的頂級捕獵者。奇怪的是,和過去發現的根齒魚類不太一樣,周氏鴻魚有著一個過去只在希望螈類和四足動物中發現的、可以靈活運動的「脖子」。這說明周氏鴻魚可以像希望螈類和最早的四足動物一樣,在當時的華北大陸水陸之交的環境中自如生活,然而它們最終也沒能成功登上陸地。
我國目前還沒有發現希望螈類的化石,也沒有發現過完整的泥盆紀四足動物。不過2004年,曾經在寧夏的晚泥盆世中寧動物群發現過一小段四足動物的下頜骨,它被命名為中國螈。隨著研究的深入,也許未來我們還會在中國找到更多的早期四足動物演化證據,幫助我們揭開四足動物起源的奧秘。
來源: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