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西式聚餐場面
1860年開的太平館為廣州最早西餐館。圖為今位於北京路財廳前的太平館 施用和/攝
▲1897年上海最早的西餐廳德大西餐社
□洪弘
如今西餐已經在廣州四處安家,什麼牛扒,德國鹹豬手,法式皇家鵝肝,義大利牛肉沙拉,三色吉利鱈魚排,等等,廣州人張口就吃,嘗盡天下美味。有人以為這是步入現代的廣州才有的,錯了。清朝時十三行時期,廣州就有許多西餐。
1道光年間京官李鈞巡視廣州,對廣州人的洋習俗非常驚奇
《清稗類抄》說:「國人食西式之飯,曰西餐,一曰大餐,一曰大菜,席具刀、叉、瓢三事,不設箸。光緒朝,都會商埠已有之;至宣統時,尤為盛行。」可以看出,西餐是國家逐步開放時進入廣州的。
1786年,十三行行商潘啟官曾經宴客三天,一天是中式的,一天是全英式的西餐。當時由於西餐消費方式只是為滿足外國人需要,只有接觸外國人的中國高級官員和商人,才知道西餐,成為他們與外國人交流的重要形式。道光八年(1828年),京官李鈞巡視廣州,對廣州人的洋習俗非常驚奇,9月20日,他的日記這樣寫:「廣州府請飯後,登鬼子樓……憑欄一眺,極目青蒼,飲鬼子酒數杯,五色味甘,樓上無一夷人,蓋有司先期遣也。」儘管沒跟洋人打交道,但喝了洋人的酒,還是感到「五色味甘」,對洋人的飲食沒有排斥。一般的市民對西餐沒有接觸,當然也有偏見,1831年,僑居廣州的英國人亨特就寫到一個廣州人對西餐的認識:「他們(指外國人)坐在餐桌旁,吞食著一種流質,按他們的番話就叫做『蘇披』。接著大嚼魚肉,這些魚肉也是生吃的,生得幾乎跟活魚一樣。然後,桌子各個角都放著一盤盤燒得半生不熟的肉……這些番鬼的脾氣兇殘是因為他們吃這種粗鄙原始的食物。他們的境況多麼悲慘,而他們還假裝不喜歡我們的食物呢,想想一個人如果魚翅也都不覺得美味,他們的口味有多麼粗俗。」這種誤解在當時並不少見,反映了廣州人對西方生活的陌生,也說明中外文化在飲食方面的巨大差異。芳園酒樓的西餐也很出名。開始經營西餐時規模較小,廣告號稱「有唐洋酒菜,海鮮炒買」,唐菜就是中菜,洋菜就是西餐。由於西餐在廣州慢慢被人接受,到晚清時許多酒樓都增設西餐,甚至成為新的消費時尚。嶺南酒樓「烹調各式西菜,美味無雙,並巧制西餅,一切便來往小酌」。西餐的價格,到清末也不算貴,如嶺南酒樓在光緒三十一年7月8日「全餐收銀五毫,大餐收銀壹圓」,比起每碗60銀元的魚翅,還算便宜吧。
21860年,廣州南關第一家西餐館———太平館開業了
十九世紀中,廣州的酒樓開始有西餐,成為高級酒店吸引官僚和巨富的手段。最早的華人西餐師,是替外國人做事的華僕,如太平館創始人徐老高。西餐要分食,用料講究,餐具、調料以及用餐形式,都與中餐區別很大,一般酒樓無力經營,直到1860年,廣州南關第一家西餐館———太平館開業了。因為地點設在太平沙,所以稱太平館,它製作的德國鹹豬手、紅燒乳鴿等名菜,直到今天搬到北京路還很出名。創辦人是西村的徐老高,他出生時值鴉片戰爭,那時,沙面洋行林立,他就在沙面其昌洋行做廚工。外國人講究吃,稍不順心就有所責備。徐老高性格耿直,終於因為頂撞被逐出做了小販。他挑起擔子,做起牛扒生意,隨街叫賣。因為價錢便宜,一兩毫子可以品嘗,所以廣州人在街頭可以吃起「西餐」。然後,大家發覺他烹調得法,十分可口,醫生、學者以至官員都爭相購買。很快,他就有自己固定的檔口。
原先,徐老高每天在市場進貨牛肉三五斤,後來,貨越要越多,早午晚三市都不夠賣。於是,他請了臨時工,也叫兄弟幫忙。後來,一些軍界和知識界的食客建議,開鋪經營。於是,他在太平沙的更樓開了大的檔口,成為最初的太平館。到清末,太平館已經非常旺盛。牛扒、豬扒、乳鴿、葡國雞等名震南粵。隨著廣州開闢馬路,太平館也由平房變成三層。徐老高死後,留下兩個兒子徐煥、徐枝泉,這兄弟倆也勉強經營。這時,另一位徐的後人徐寶泉,又在永漢北路(今天北京路處)開了一間,叫「太平新館」。於是,廣州有兩家太平館,新館和老館。徐氏兄弟雖然反對,甚至打官司,但人家有個「新」字也奈何不得。上世紀20年代,廣州新建馬路四通八達,城內的太平館越來越旺。可是徐寶泉因為參加商團,孫中山平定商團之後,他也逃跑了。後來永漢北的太平館由徐家兄弟以六千元頂了過來。那時,太平館西菜的價格並不便宜,燒乳鴿一元,葡國雞5元,焗蟹蓋6毫,牛尾湯4毫,四味上齊七元左右。可是當時民眾一個月的夥食才是四元到五元。去過太平館的名人很多,蔣介石、陳濟棠,李濟深,李漢魂,陳策,汪精衛,林森,等等,周恩來、鄧穎超新婚期間也在那裡請過客。1926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南關太平館把一萬份點心送往東校場。中山紀念堂在1929年動工,祝賀開工的宴會也是太平館送點心一千二百份。1928年到1935年,南粵王陳濟棠經常到太平館訂餐,從幾桌到十幾桌都有。1936年7月,蔣介石到廣州來太平館吃乳鴿,警衛人員化裝成食客,佔據各處通道和要津,門前憲兵警察成群,陪同的有錢大鈞、唐海安等。1936年,國府主席林森前往羅浮山參拜,光是小轎車就三十多部。在現場煮食,中餐為大三元,西餐為太平館。兩個商號各備大車,載滿廚工、餐具以及烹調用料。這次林森參拜三天,要不斷變換口味,兩家大店都出色完成任務。30年代,太平館的徐煥、徐枝泉兄弟又各有產業,也增加了十八甫的太平館,由徐煥第四女「四姑」主持,到日本人侵華時,太平館歇業,遷往香港。十八甫的店結業,太平沙和永漢路的太平館大門也用木板釘死,宣布歇業。後來,日本人一把火燒掉太平沙的館子,永漢路的太平館由一個老職工利炳湊錢重新開業,直到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周恩來還來過太平館,向老職工郭良問好。香港、美國都有太平館,由徐氏後人打理。總之,太平館的地位無人可代。
此外,廣州的西餐業在上世紀30年代得到很大發展,僅沙面就有東橋、玫瑰、經濟、域多利等幾家;如恵愛路與永漢路這一段,有威士頓、波士頓、威士文、巴黎、國民以及哥倫布等店號,還有太平新館。有些還是外國人開的西餐廳,如玫瑰餐廳是猶太人開的,域多利為英國人開的。位於現在永漢電影院斜對面的一座樓,當時是「哥倫布餐廳」,由南華有限公司負責人馮達純的女婿何炳倫開辦,兩層經營西餐,就餐情侶居多,主要菜式為鐵扒子雞。沙面的經濟餐廳也很出名,由一個外號「經濟黃」的黃卓如開業,後由其姨甥陳敬修接辦,當時也有許多外國水兵來光顧,廖承志在抗日期間、廣州淪陷前代表中共在這裡開記者招待會,這家店咖喱雞最有特色。還有美利權、新亞、愛群等的西餐,也在廣州佔有一定位置。
3西餐店是精心烹調許多名菜作為支柱的,各有名師
西餐的經營時間很長,民國時期都是早上七點到午夜十二點。比較集中用餐時間是早上七點到八點,多屬流質,牛奶,麥片之類,帶有雞蛋;其次麥粉西米和牛奶粥;三是波蛋,煎蛋或奄列蛋;四是咖啡或奶茶,至於牛油果醬都是放在桌面任顧客取用。
午餐是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稱為「小食」,它比晚餐遜色。多吃一盤肉,或加一個湯,然後是咖啡、奶茶,牛油麵包事先擺在桌面任由顧客選用。
下午四點到五點還有一個茶餐,珂華田、奶茶、西餅之類。
正餐,晚上七點到九點,這時的菜式要豐富一些,一般朋友聚會,或者招呼客人都在這個時候。這時,有雞尾酒會,冷肉酒會,還有婚禮,生日酒會等。晚上,一些人也會來一頓晚餐,時間在十點到十二點。
節日西餐的規模一般較大,如聖誕節,12曰24日夜是「狂歡之夜」,廣州當時流行兩個菜單,菜單一:阿多華士,萬尼汁汁蛋(或紅魚子),番茄片(或雞肉、雜肉沙粒)燴鮮菌,水魚清湯,魚柳白酒汁,燒釀火雞火腿,扒牛柳,聖誕布甸,乾果(核桃,杏仁,提子乾、桂林錐、腰果),時果。
菜單二:橙籃咯爹,法國洋蔥湯,龍蝦佔米多,燒慄子火雞,扒川標牛柳,聖誕布甸,免治批,時果,咖啡,咖啡和布甸是必須的,是祖先傳下來的,其他有些不同。
西餐店是精心烹調許多名菜作為支柱的,在同一洲域中,也有不同的側重,哪怕僅是歐洲,東歐和西歐也有不同,如俄羅斯喜歡肥膩,而西歐連美國喜歡清淡,我國側重於歐美派。當時廣州西餐廳也有不少招牌菜,如太平館的燒乳鴿、焗蟹蓋、葡國雞;「華盛頓」的洋蔥豬扒、焗豬扒飯,東亞、愛群的洋蔥牛扒,亞洲酒店、「哥倫布」的鐵扒子雞、西洋焗腎翼、煙倉魚、牛尾湯,「經濟」的咖喱雞,「大公」的荷蘭牛柳、焗釀龍蝦等,每種優秀的食品都有專門廚師製作,而且有獨特的工藝。如太平館的燒乳鴿,名廚張炎和王澄,選用的肥鴿專門用綠豆餵養。如「大公」的荷蘭牛柳,是名廚鄭謙等製作,香料從外國進口,牛柳一律是澳洲牛。而「經濟」的咖喱雞,選用的都是清遠雞。
廣州的西餐店管理上有個規矩:只能迎客,不能失客。上至司裡,下至侍仔。凡有失客者,一律追究責任。所以,每家西餐館前,都派專人迎客。進入座位,拉椅請坐,斟茶問食。西方的禮儀是先女後男,西餐店嚴格遵照這個規矩。西餐廳吃飯的氛圍是清淨,彼此說話都是陰聲細氣,更沒有「搭臺」的陋習。為適應客人這種習慣,西餐廳都會播放輕音樂或抒情的調子,也有客人點唱,儘量讓客人在寧靜的氛圍中感到寬慰和舒適。
洪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