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為兒孫作馬牛

2021-01-13 網易

2021-01-09 09:41:29 來源: 四處看看

舉報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在古代的民間,人們經常將很多事情總結成一些有教育性的俗語,然後代代相傳,用來警醒世人。在做父母的人中間,經常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這下半句才是這句話的精華所在,可惜知道的人不多。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這句非常有教育意義的俗語,做父母或者是將要做父母的都來看看吧!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孫後代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福氣和造化,光從這上半句並不能看出什麼,這句話的精華在後半句:「莫為兒孫做馬牛」。對於這句話的來歷,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古代的時候,泉州有一個姓羅的秀才,由於考場失意,再加上家中有妻子和兒子要養活,因此不得不到外地的一個私塾當教書先生,很少回家。羅秀才的妻子之前家境殷實,從來沒有做過家務。因此他們的兒子羅倫由於經常幫助母親料理家務,所以沒怎麼讀書。

  

  一次羅秀才回到家,想起自己的兒子羅倫七歲了,是時候進私塾讀書了。羅秀才當時科場不如意,因此就將所有希望都放在了兒子羅倫身上,他隨口出個「天」字,讓兒子來對,想看看兒子有沒有讀書的天分。

  

  兒子一時沒有想出來,羅秀才的妻子怕兒子受責罰,因此指著地上對他使眼色。誰知道羅秀才的妻子正好指到了地上的一坨雞屎,於是兒子便說「天對雞屎」。羅秀才聽了非常生氣。後來羅秀才有出了兩道題讓兒子對,兒子仍然對的亂七八糟。

  羅秀才因此認為自己的兒子太蠢了,再加上自己的人生失意,頓時感覺人生無望,因此一氣之下就出家當了和尚。多年之後,成為和尚的羅秀才化緣到了家鄉,聽說自己的兒子羅倫竟然高中了進士,日子過得非常富裕。

  

  羅秀才去家裡敲門,守門的人以為是化齋的,不敢擅自做主施捨,就進去稟告。不一會,看門的出來了,拿出一千文千錢給他,卻見這和尚不要,竟然想見這家新中的舉人。這時候,羅舉人正好出來,和尚又得寸進尺,想見見舉人的母親。舉人不高興了。和尚只好要了筆墨留下一句話:「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寫完就走了。後來舉人的母親看到之後才知道是自己的丈夫回來了,但是去找的時候人已經走遠了。從此之後,「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句話就稱為一句俗語流傳了下來。

  

  雖然父母的願望都是「望子成龍」,但是子孫都有自己的造化,父母操勞的過多也沒有用,反而害了自己。對於這句話,大家是怎麼理解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文/文飛以前有個秀才家境貧寒但非常有文化,因此吸引了一位大家閨秀放棄優渥生活而嫁給他過苦日子,但秀才考試後名落孫山,心灰意冷之下遠走他鄉當了個教書先生,但這時候妻子早已有孕在身。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當父母為自己孩子的未來擔憂時,老人總會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福氣,不必為他們的未來擔憂,這是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了一句話,那麼這句話出自哪裡呢?
  • 人人皆知「兒孫自有兒孫福」,可更為精闢的下一句卻鮮為人知
    人人皆知「兒孫自有兒孫福」,可更為精闢的下一句卻鮮為人知!我國是一個俗語大國,幾乎所有人都會說幾句有關天氣的諺語和人生經驗的諺語,例如,現在很多人在談論自己的子孫的時候,會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個句子的完整版是「子孫有子孫的福,莫與兒孫作馬牛」,我知道前半部分的話,後半部分的意思是告誡這些老人們,孩子要懂得分寸,根據年齡的不同教育方法也不同,比如3歲的時候當然不能放著不管,但是30歲的時候不能放著不管,還請充分注意,這是錯誤的。有李鴻章的著名語言,「子若有才,留予錢財何用,子若無才,留予錢財何意?」
  •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01老人提到兒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子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這句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載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個下句才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做父母的人生大智慧
    精明能幹的父母,常常會犯一個錯誤,他們習慣於包攬兒女的一切,也有能力為兒女去「負重前行」,但結果卻通常難遂人願。原本是想為兒女打好基礎,卻把孩子養成了無用之人。過度為兒女「負重前行」,兒女最終會扛不起他們的命運。以前曾聽老人們說:十分精神莫用足,留下三分給兒孫。當時不明白什麼意思,看過了程廠長家這樣的情形,也就明白了俗語中的苦心。
  • 俗語:「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
    導語:俗語:「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中國五千年的萬史文化,源遠流長,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勞動人民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對生活的描述,有的是對生活的思考,其通俗易懂,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
  • 清明俗語:「房墳相望,兒孫無人,」是何講究?老祖宗的警世良言
    農村俗語:「房墳相望,兒孫無人,」是何講究?老祖宗的警世良言在我們這片中華大地上,民族眾多,百裡的風俗不同,喪葬的習俗也各不相同。回到那個時候不僅去世的人是要進棺材裡安眠,還要圈出一塊大面積的風水寶地,來供養逝者在凡間的軀殼。
  •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下一句是什麼?怎麼理解?
    過去農村聚族而居的小社會,父母精明能幹,養出的兒孫不怎麼樣,甚至專做丟人現眼的事,不啻於直接打自己的臉。大半生再囂張,到老了只能縮頭做人,在村裡「抬不起頭」。可見這句老話在那時的警示意義多大,而關鍵點就落在「後輩兒孫不如人」,這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預料的將來,更是無法把握的將來。
  • 農村俗語:「燕子進家門,多福多兒孫」什麼意思?有講究嗎?
    摘要:農村俗語:「燕子進家門,多福多兒孫」什麼意思?有何講究嗎?現在已經進入到夏季,天氣變得炎熱了,燕子們也很少見到了。今年有幸我老家房子的屋簷上來了一群燕子,花了近半個月才把窩壘好,四五月份還能見到每天回到窩裡來,如今影子都見不到了。
  • 老來難,農村老人接受了兒孫的不孝,兩極分化誰對誰錯?
    俗話說有利必有弊其實也不為過。前者提到農村孤寡老人最可憐了。許多人所關心的問題。網絡詩句這樣說\青年夫妻老來伴,頃刻塌下半邊天。頓足捶胸淚已幹,難以置信成孤雁,餘下日子最艱難。兒孫有不孝,不認爹媽。而爹媽也有不如意的人生。孤寡老人再婚有多少子女會同意?「忍受不了農村的傳言,一把年紀了還選擇二婚,我叫他媽《爸》他《她》養過我嗎?」
  • 王陽明:心軟之人無福,人到五十,人生過半,需對3件事夠「狠」
    古時候有一個人,他被人們尊稱為「聖人」,與孔子孔聖人齊名,是中國上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唯一一個能與孔子一起被稱為「聖人」的人,且沒有之一!這個人就是明代大哲學家,心學集大成者,人稱「心學大師」的王陽明!王陽明對修心治心十分有研究,他的一生都致力於研究「心」,他就曾告知人們「心軟之人多無福,人到五十,人生過半,為人處世需對這3件事心狠,往後餘生才能越來越有福。
  • 農村俗話「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話俗話叫「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很多人冷不丁看到這句話時,常常會產生誤解。因為大多數人會向玄奇迷信上理解走。比如說我們村以前有個人叫「王學道」,他會一些東西,就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輩子為別人看病,看邪氣啥的。他去世後,他的後人現在村裡不那麼聰明,看著呆呆的。
  • 65歲老人自述:自從給兒孫發紅包後,我的晚年生活越過越幸福
    很多人說談錢傷感情,特別是親人之間,還是少談錢為好。但是,我們會發現不談錢可能連感情都沒有了。 在一個家庭當中,往往都是長輩為晚輩花錢。當晚輩成人,長輩老去,誰為誰花錢的角色也就會交換過來。現在很多老人都是等著兒女為自己花錢,或者給自己買禮物,收到女兒的心意時就會很高興。可是現在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大,也許兒女拿不出多餘的錢孝敬老人。
  • 清風傳家 | 樊錦詩:錢不留給兒孫
    清風傳家 | 樊錦詩:錢不留給兒孫 2021-01-12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又一動物徹底滅絕,沒能走進2020,以後兒孫只能看標本了!
    中國又一動物徹底滅絕,沒能走進2020,以後兒孫只能看標本了!來源:動物大觀察 原標題:中國又一動物徹底滅絕,沒能走進2020,以後兒孫只能看標本了
  • 農村俗語:「燕子進家門,多福多兒孫」,這句老話是不是真的呢
    愛去善良人家住的說法,慢慢的也被演變成為了一些老話俗語,叫做燕子進家門,多福多兒孫,其實這些看似沒有聯繫的關係,其實也有一些瓜葛存在的,燕子確實喜歡一些比較祥和的家庭做窩,因為這樣的環境沒有那麼嘈雜,一切都很適合燕子在這裡孵化小鳥,而一些比較熱鬧或者家庭整天比較亂、愛打鬧的家庭,燕子是很少去的,家和才能做到萬事興,這樣的家庭興旺、兒孫諸多也是必然的,燕子在家裡搭建鳥窩,孵化小燕子,繁衍生息
  • 明明是天敵,日本一隻貓頭鷹竟愛上貓,還幫貓照顧兒孫
    5年前,位於日本大阪的貓頭鷹咖啡店的貓頭鷹——HUKU第一次見到瘦弱的小貓咪,它就對貓咪一見鍾情,不僅把貓咪當孩子養大,後來還幫貓咪照顧兒孫,簡直太有愛了。小貓也生了小貓,貓頭鷹也主動照顧……這隻貓頭鷹真的太有愛了,幫貓咪照顧了兒孫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常熟最美家庭:四世同堂百福至,兒孫繞膝花滿堂
    王靜在小院彈奏電子琴兒孫也繼承了兩人的藝術細胞。兒子周巖同樣熱愛攝影,他的第一臺相機就是父親買的全自動傻瓜相機,這臺相機至今還放在老屋中。「當時,農村會理髮的人不多,理髮不是父親的本職工作,但他主動為村民免費理髮。老百姓信任他,十塊、二十塊的存款都放心直接交給他,董浜老一代的人現在都認識他。」周巖在虞山林場做行政管理工作的時候,面對老百姓的訴求,也總是從老百姓的角度考慮:「這都是從父親身上學過來的。」
  • 國慶假期聽紅軍爺爺講故事 老八路成兒孫偶像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2日電(記者張麗娜)「爺爺講的故事不時髦,但兒孫們總是喜歡聽他一講再講。他老人家就是我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