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俗語:「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
中國五千年的萬史文化,源遠流長,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勞動人民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對生活的描述,有的是對生活的思考,其通俗易懂,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俗語大多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後面還有一句話,接下來讓我們共同了解一下。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的後一句話是: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
過去的人強調行善積德,修路、施捨、建廟等,想百年後除了自己得到善終外,最重要的是想用自己的善舉,積攢的德行,留下保佑後代兒孫。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在他們的一生中除了做自己,大半生幾乎都是為子孫後代而活,考慮最多的是如何讓子孫後代一代比一代強,子孫綿延不絕。
他們普遍認為,祖上種什麼因,後輩兒孫就會結什麼果。用過去的俗話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一個人在世的時候,如果祖上為人過於奸滑,唯利是圖,耍小聰明,那麼他的後代兒孫就會比較愚鈍或懦弱;祖上是比較殷實的富貴人家,子孫後代往往就會貧困潦倒;祖上專橫跋扈欺壓他人,子孫後代就會遭到別人欺負。
老人們認為,這些「後輩兒孫」的結局,都是祖上做過了頭,是一種「因果」報應。所以,做人做事不耍小聰明,要講求厚道,不算計別人!
農村對生活思考的老話很多,如「看見別人後腦勺,看不到自己後腦勺」、「烏鴉落在豬身上,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不吃子孫飯」「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給兒孫」等等,這些話都很好地詮釋了「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那個時代人的心態。
父母的為人處事是後輩兒孫的榜樣,在與人打交道時,覺得自己聰明,只看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不足。遇事愛耍心眼,只想佔便宜,從來不想吃虧。這樣的人在人群裡是不得人心的,甚至被人唾棄。
「吃得起虧,打得起堆」,只有吃得起虧的人才能溶入群體,為子孫得福報。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在宅基的問題上引發矛盾,因時間久遠,祖上基業宅界模糊,以至鬧到官府,又因雙方都沒有強有力的證據,縣令也難以明斷。
張家人便千裡傳書給遠在京城做了宰相的張英,期望張英能幫他們出頭。閱過來信後,張英只是釋然一笑,後批詩一首:「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然後把信寄回老家。
家人收書羞愧難當,並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鄰家人見相爺家人如此胸懷,亦退讓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此事在當地一時傳為了佳話。
張英的行為,不僅化解了兩家多年來為爭執宅基的矛盾,讓兩家盡釋前嫌,重歸於好。造福了鄉裡,更造福了子孫後代。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跨下來」。假如父母為人處事以奸詐而出名,會影響後輩兒孫的生活。平日裡與這樣的人家打交道時人們就會心存芥蒂,認為他們家的人格外奸詐,不願意和他們打交道,所以說父母的奸詐,結果連累了一家人。即使家中兒女很聰明、很正直,也會受父母不良行為的影響。這就是「後輩兒孫不如人」的說法。
對過去的老古話的理解,有其歷史背景,正確解理就要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當然,也可用現在的思維方式來理解,那是賦予了老古話新的內容,也就是當今社會的對老古話的借鑑意義。
最後說一說我大姑姐
大姑姐非常精明,腦子轉得快,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丈夫也精明,兩口子嘴都特會說,但平時在親戚朋友左鄰右舍眼裡顯得太圓滑,沒有落下好人緣。做了幾十年生意,掙了不少錢。就這麼精明的兩口子生個孩子卻非常敗家,幹啥啥不成,到處惹是生非,30好幾了沒有一個姑娘願意嫁給他。大姑姐提起來就哭,外人都說肯定是兩口子太精明了,把孩子的福報都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