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

2021-01-10 那些舊時光109

導語:俗語:「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

中國五千年的萬史文化,源遠流長,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勞動人民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對生活的描述,有的是對生活的思考,其通俗易懂,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俗語大多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後面還有一句話,接下來讓我們共同了解一下。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的後一句話是: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

過去的人強調行善積德,修路、施捨、建廟等,想百年後除了自己得到善終外,最重要的是想用自己的善舉,積攢的德行,留下保佑後代兒孫。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在他們的一生中除了做自己,大半生幾乎都是為子孫後代而活,考慮最多的是如何讓子孫後代一代比一代強,子孫綿延不絕。

他們普遍認為,祖上種什麼因,後輩兒孫就會結什麼果。用過去的俗話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一個人在世的時候,如果祖上為人過於奸滑,唯利是圖,耍小聰明,那麼他的後代兒孫就會比較愚鈍或懦弱;祖上是比較殷實的富貴人家,子孫後代往往就會貧困潦倒;祖上專橫跋扈欺壓他人,子孫後代就會遭到別人欺負。

老人們認為,這些「後輩兒孫」的結局,都是祖上做過了頭,是一種「因果」報應。所以,做人做事不耍小聰明,要講求厚道,不算計別人!

農村對生活思考的老話很多,如「看見別人後腦勺,看不到自己後腦勺」、「烏鴉落在豬身上,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不吃子孫飯」「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給兒孫」等等,這些話都很好地詮釋了「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那個時代人的心態。

父母的為人處事是後輩兒孫的榜樣,在與人打交道時,覺得自己聰明,只看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不足。遇事愛耍心眼,只想佔便宜,從來不想吃虧。這樣的人在人群裡是不得人心的,甚至被人唾棄。

「吃得起虧,打得起堆」,只有吃得起虧的人才能溶入群體,為子孫得福報。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在宅基的問題上引發矛盾,因時間久遠,祖上基業宅界模糊,以至鬧到官府,又因雙方都沒有強有力的證據,縣令也難以明斷。

張家人便千裡傳書給遠在京城做了宰相的張英,期望張英能幫他們出頭。閱過來信後,張英只是釋然一笑,後批詩一首:「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然後把信寄回老家。

家人收書羞愧難當,並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鄰家人見相爺家人如此胸懷,亦退讓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此事在當地一時傳為了佳話。

張英的行為,不僅化解了兩家多年來為爭執宅基的矛盾,讓兩家盡釋前嫌,重歸於好。造福了鄉裡,更造福了子孫後代。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跨下來」。假如父母為人處事以奸詐而出名,會影響後輩兒孫的生活。平日裡與這樣的人家打交道時人們就會心存芥蒂,認為他們家的人格外奸詐,不願意和他們打交道,所以說父母的奸詐,結果連累了一家人。即使家中兒女很聰明、很正直,也會受父母不良行為的影響。這就是「後輩兒孫不如人」的說法。

對過去的老古話的理解,有其歷史背景,正確解理就要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當然,也可用現在的思維方式來理解,那是賦予了老古話新的內容,也就是當今社會的對老古話的借鑑意義。

最後說一說我大姑姐

大姑姐非常精明,腦子轉得快,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丈夫也精明,兩口子嘴都特會說,但平時在親戚朋友左鄰右舍眼裡顯得太圓滑,沒有落下好人緣。做了幾十年生意,掙了不少錢。就這麼精明的兩口子生個孩子卻非常敗家,幹啥啥不成,到處惹是生非,30好幾了沒有一個姑娘願意嫁給他。大姑姐提起來就哭,外人都說肯定是兩口子太精明了,把孩子的福報都佔用了。

相關焦點

  •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下一句是什麼?怎麼理解?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這是一句過去農村老人常說的話,我記憶中老人們講得最多的是在鄰裡爭吵的時候,一方不想和人爭了,就丟下這樣一樣句來,進屋去了。另一方也好像有所觸動,也不再堅持,若有所思地走了。一場爭吵也就散了。
  • 農村俗話「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話俗話叫「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很多人冷不丁看到這句話時,常常會產生誤解。因為大多數人會向玄奇迷信上理解走。比如說我們村以前有個人叫「王學道」,他會一些東西,就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輩子為別人看病,看邪氣啥的。他去世後,他的後人現在村裡不那麼聰明,看著呆呆的。
  • 民間俗語:「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究竟是啥道理?
    中華上下五千年,積累了極為深厚的歷史文化,且不必世人皆知的唐詩宋詞,單憑那些流傳在民間的經典俗語,就足以讓人為之驚嘆。顧名思義,俗語是通俗易懂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不需要講究押韻,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而成,涉及到很多方面,同時也反映出古人的願望和期盼。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為兒孫作馬牛
    :「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在古代的民間,人們經常將很多事情總結成一些有教育性的俗語,然後代代相傳,用來警醒世人。在做父母的人中間,經常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這下半句才是這句話的精華所在,可惜知道的人不多。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這句非常有教育意義的俗語,做父母或者是將要做父母的都來看看吧!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當父母為自己孩子的未來擔憂時,老人總會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福氣,不必為他們的未來擔憂,這是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了一句話,那麼這句話出自哪裡呢?
  • 清明俗語:「房墳相望,兒孫無人,」是何講究?老祖宗的警世良言
    於是就裡流傳出了如此一句話:「房墳相望,兒孫無人」房墳相望,兒孫無人老人的一些話語往往也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而老人這裡主要就是為了勸誡那些個貪婪之人,在佔據了別人的墳地蓋房子,有錢反倒是更成為了他的軟肋,這種欺霸行為可見他本人的品行就是錯誤的,在這裡蓋房子更是對死者的不敬
  •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我國的歷史很悠久,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的。這些俗語,經過了人們的口耳相傳,傳承到了現在。
  •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做父母的人生大智慧
    其實,小貓也沒那麼討厭,她身上三分可愛,三分可恨,剩下幾分,應該是可憐吧。對於程開顏來說,宋運輝是超出她認知範圍的男人,好在她沒心沒肺,感覺不到這一點。他們夫妻二人,懸殊很大。從家庭條件上,程開顏高於宋運輝;從個人心智上,宋運輝對小貓了如指掌,但小貓對丈夫卻一直是一知半解。
  • 俗語:「能大能小是條龍」,什麼意思?後面還有一句,你聽過嗎?
    導語:俗語:「能大能小是條龍」,什麼意思?後面還有一句,你聽過嗎?在中國傳說中,龍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它代表著強大,是萬物進化的最終目標,比如人們常說的鯉魚躍龍門,就是鯉魚在修行到一定時候,只要越過龍門就能化為龍,還有民間常說的「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功成才,足以可見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象徵。而在民間還有一句俗語是「能大能小是條龍」也說明了龍的一些特徵和龍背後的精神內涵。
  • 俗語「豬變窮,狗變富」,下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的告誡不得不佩服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留下了無數的文化和瑰寶,俗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來自於勞動人民的智慧經驗總結,因此俗語也是我們在生活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俗語帶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內容貼近人們的生活,語言簡單,而且蘊含著人生的智慧和哲理,都說話糙理不糙,俗語就是用淳樸的語言來講述老百姓身邊的故事,頗具趣味性,俗語包括的內容也很多,大多都是和老百姓周圍發生的事情有關,其中有關家畜的俗語也不少。
  • 千年王八萬年龜,其實還有下一句,更經典,道盡人生真諦
    千年王八萬年龜,其實還有下一句,更經典,道盡人生真諦中華有很多的非物質遺產,文化之中的俗語也是其中一種,這種預言極富魅力,而且往往是我們的祖先流傳下來的,集大成者智慧的集合體,但是有很多的句子往往大家都是只記住了上半句,下半句就被人扔到不知道哪個地方去了。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文/文飛以前有個秀才家境貧寒但非常有文化,因此吸引了一位大家閨秀放棄優渥生活而嫁給他過苦日子,但秀才考試後名落孫山,心灰意冷之下遠走他鄉當了個教書先生,但這時候妻子早已有孕在身。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一句才是經典,需要注意!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一句才是經典,需要注意!而大部分人往往只記住了這句俗語的前一句,卻忽視了後一句所表達的更為重要,都說後一句是由前一句襯託出來的,人家直接往往忽視了後一句,而把前一句當成至理名言。這一句俗語後面的一句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個俗語其實是有典故的。「好馬不吃回頭草」比喻的是有志氣的人立志以後,即使遭受挫折,也決不走回頭路,最初是出自一個典故。
  • 俗語「釣魚窮三年」,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
    俗語「釣魚窮三年」,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俗語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語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運用到。它是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摸索不斷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很容易被大家記住。俗語常常被大家稱為常言,俗話。
  • 認真詮釋(三分材料,七分工藝)的意義
    同一領域材料工藝最要,三分材料七分工藝。當時這個短視頻發出去之後,幾個管道商和我私聊說間接性的詆毀了他們的管道產品。我當時拍攝視頻主要是想更多的業主朋友不要聽信管道廠商各種洗腦吹捧自家產品多麼的好,同一領域的管道質量都差不多,主要體現在施工工藝。
  • 古語好馬不回頭的前一句是什麼呢?更經典!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
    古語好馬不回頭的前一句是什麼呢?更經典!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中國的俗語很有意思,俗語,俗語,不俗就不叫俗語,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個特別熟特別俗,特別俗的俗語。但是所以真正的含義卻不是以上所說的,小編只是給大家開個小小的玩笑。
  • 俗話說「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後面還有幾句,你知道是啥嗎
    俗話說「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後面還有幾句,你知道是啥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特別是漢語具有英語所沒有的獨特韻律美,因此在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中,誕生了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一些俗語時常會脫口而出。
  • 山東俗語:寧交雙腳跳,不交胖胖笑,說的是啥意思呢?
    民間俗語中隱藏著許多大道理。比如在山東的很多地區,流行著一句民間俗語:寧交雙腳跳,不交胖胖笑。那麼,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樣的人生道理呢? 此處的「交」是指交往、交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交朋友」的意思。那麼,「雙腳跳」和「胖胖笑」分別又指什麼呢?
  • 俗語「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下一句才是重點,老祖宗的忠告
    人到四十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這麼一句充滿打趣的話,實際上則是充斥著中年人的無奈。關於養生一說,民間向來有著許多說法,雖然有些說法我們找不到科學依據,但是老祖宗的經驗總歸是有道理的。在民間流傳的眾多俗語中,有一句俗語非常有用,它就是「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這句俗語是老祖宗給後人的忠告,如果能做到這幾點的話,對人的身體是大有裨益的。
  • 下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的忠告
    但是卻有俗語:「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這究竟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釣一下魚就要窮三年,玩個鳥就會毀一生呢?這句俗語下半句甚至比上半句都要經典,你們一定沒聽過,一起看看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吧。俗語是「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是挺有意思的一句俗語,但是其實下半句才更經典,你們一定沒聽過,那就是「一朝學會狗攆兔,從此踏上不歸路。若是戀上鷹,兩眼含淚望天空。」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