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印象中臺灣就好像是偶像劇的代名詞,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當我們還在看新版《流星花園》的時候,臺灣已經出了一部與眾不同的暗黑神劇。
曾獲金鐘獎的陳慧翎導演這次重回小熒幕,新穎的現實題材+魔幻科技,播出後被網友譽為臺灣版《黑鏡》。
雖然烏拉覺得是過譽,情節拖沓,演技尷尬,顏值也都不在線,說不完的劇情bug,特效也只值五毛錢。
但是這部電視劇在豆瓣上依然有8分的高分,可能是有許多人在這其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部電視劇其實也是由網絡文學作品改編而來,作者吳曉樂花了七年的時間,走進一個又一個家庭,紀錄了每一扇家門後的家庭教育故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下簡稱《孩子》)一共有十集,每兩集講述一個故事,共有五個故事,大家其實可以當做是系列電影來觀看。
這部劇所呈現的親子關係,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天倫之樂、父慈子孝,而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黑暗、扭曲的關係。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的開頭是一個有些神經質的女人,她不斷的用紙巾擦拭著玻璃杯和桌子上的水漬。
她叫陳淑麗是個離異的女人,她告訴丈夫除了兒子的撫養權,她什麼都不要。
但她的兒子小偉卻是個不讓人省心的孩子,初三畢業為了去畢業旅行,偽造了成績單騙媽媽。
管教不了兒子的母親只能站在路邊抽悶煙,卻偶然發現有一個可以讓孩子經歷過的某一天重來的遙控器。
於是就像病重的人得到良藥一般,媽媽不斷地按下手裡的遙控器,讓小偉不斷重複周三那天的生活,逼迫小偉放棄偽造成績單向她認錯。
甚至利用遙控器一天之內讓小偉上15節重複的補習課,媽媽視而不見兒子的痛苦,沾沾自喜有了「好資源」。
而小偉能做的就是聽媽媽的話,每天努力學習,以此換取下一天的生活。
小偉的妥協讓媽媽更加癲狂,她開始逼著小偉吃最討厭的苦瓜,美其名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允許小偉穿她買的襯衫。
媽媽變態的控制欲讓小偉痛苦不堪,幸運的是,在圖書館小偉碰見了小嵐,這個女孩身上的率性陽光深深的吸引了小偉。
她成了小偉的初戀女友。
然而,這個秘密還是被媽媽知道了,不管小偉如何懇求,媽媽還是按下了遙控器將時間倒回過去,小嵐再也不記得小偉。
原本小偉有一群好兄弟,一個好老師,一個貼心小女友,卻因為媽媽他失去了這一切。
五彩的生活變成灰色,每天只有學習和做功課,這就是家長眼裡所謂的聽話乖寶寶。
萬念俱灰的小偉終於想到了死,然而最可怕的是他連死都死不了。不管是割腕、電擊還是跳樓,媽媽每一次都會把時間倒退回去。
小偉崩潰的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死幾次!
多年之後,小偉終於成了媽媽眼中的成功人士,他身上有著許多和媽媽一樣你的習慣,比如會強迫症似的擦掉桌子上的水漬。
兒子長大了,母親的控制欲卻依然還在,只是沒有幼年那麼強勢。
媽媽在明知道小偉有了女友的情況下,沒有再貿然按下遙控器,卻不停的給小偉介紹自己中意的女孩。
誰知媽媽介紹的女孩是一個les,在這個女孩的啟發下,小偉決定奪回自己的人生。
小偉給媽媽報了一個旅行團,趁著媽媽出門去旅遊,他開啟了媽媽的保險柜,終於把控制了他一輩子的遙控器拿到了手。
這時,忘記拿護照的媽媽又折回家,兩個人站在路邊對峙時,媽媽的一句話讓人不寒而慄:
你以為遙控器我只有一個嗎?
故事的最後,有人認為小偉拿著遙控器自殺,從此解脫了。烏拉比較傾向第二種看法,小偉回到了過去,回到那段他和小嵐相處的日子。
那段日子才是他這一生中真正屬於他的幸福快樂的時光。
看完這個故事後,烏拉的心裡就像堵著一塊巨石一樣,劇中的媽媽一次又一次的按下手裡的遙控器,困住了兒子的同時也困住了自己。
她一次次的經歷著知道兒子自殺時的痛苦,劇中也能看到媽媽第三次發現兒子自殺後崩潰的樣子。
我想她的內心也應該是充滿了疑惑,她愛她的兒子,她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明白呢?
然而這種高度負責,犧牲自我式的愛,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這種愛究根結底是真的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這個世界上只有媽媽會永遠陪在你身邊」「現在你恨我,將來你會感激我的」「為什麼別人可以做到,你就不行」
是不是覺得這些話很耳熟,是不是又重新回想起拿著成績單面對父母時的感覺。
這部電視劇諸多缺點還能得到好評的原因就在於它的真實,首先低成本的拍攝使得這部電視劇沒有好看的戲服,精緻的妝容,劇裡所呈現出來的人物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少了視覺享受多了不少感同身受。
(《貓的孩子》中有學習障礙的阿衍,被父母逼到出現精神問題,有虐貓傾向)
其次就是故事本身,開頭烏拉就說過這都是改編自真實的故事,所以劇中自然會有很多我們曾經也經歷過的事。
家庭聚會,親戚家的孩子都是大學霸就你是渣渣。
成績上不來,媽媽請家教還讓老師該打就打的時候。
整部電視劇就像在回放著我們經歷過的童年,看著都是一則一則的家庭教育故事,實際上對觀眾來說,堪稱恐怖片。
父母親這個職業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用考證培訓就能上崗的職位,生養都有前人的經驗,只有教育是在摸索中前進。
在劇中小偉被母愛包圍著,但他卻感受不到任何愛意,這份愛對他來說是束縛是枷鎖,但在媽媽的掌控下他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而在媽媽想來他也不需要反抗,他甚至不是個人,他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媽媽的兒子」。
這種教育方式在亞洲及其盛行,在中國尤甚。我們中國幾千年來接受著儒家思想的洗禮,《三字經》《二十四孝》更是小學經典讀物。
我們信奉的是「父母之恩大過天」和「子不教父之過」,這些話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於是很多父母也以此踐行,所以才有了「狼爸」「虎媽」的稱謂。
即使這部電視劇已經拍的儘量寫實,還是有網友認為比不上現實中的父母。
但反過來想一想,父母對孩子做的一切無非就是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想讓孩子有一個好的生活這是真的。
有些時候只是方式方法用的不對,體諒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年齡和代溝讓我們的父母有時會找不到正確的教育方向。
多和父母溝通交流吧,相互包容彼此,血溶於水的親情始終是割捨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