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師兄」,這兩年來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不過,作為我們普通老百姓,集中關心的還是它的價格問題。畢竟,作為豬肉消費大國,去年一年我國就消耗了4486.6萬噸,差不多全球一半的豬肉都是被我國吃了。
但在價格背後,種豬問題其實也值得我們關注,要知道,僅以四川為例,過去十年,每年就需要進口外國原種豬2500頭左右,總價值高達1億元。
由此可見,我國對外國種豬的依賴程度到底有多大。
千餘頭丹麥原種豬坐包機入川
9月1日,1040頭丹麥原種豬乘坐包機,從哥本哈根出發,漂洋過海來到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此次引進的種豬還是洋品種中的典型代表「杜長大」:杜洛克、長白和大白。
多地出臺政策「紅包」補貼種豬引進
為了穩定生豬生產,保障豬肉供應,今年2月底以來,河南、海南、江蘇、吉林等地釋放政策「紅包」,提高生豬養殖的相關補貼。其中,「對養殖場引進種豬予以現金獎勵」出現在多地的政策中。
比如,河南鄭州就曾公布過一則政策,明確引進一頭種豬,給予現金2000元的「獎勵」。
為什麼要引進外國種豬?
在以「杜長大」為首的洋種豬攻入之前,我國主要是以「四大名豬」為首的88個地方品種,佔據市場的90%以上。這些地方品種雖各有優勢,但普遍存在肥肉比例高、養殖時間長、出欄時間慢等缺點。
在我國日益增長的肉製品需求下,本地品種越來越難以滿足。而洋品種卻完美地彌補了這些缺陷:
雜交後的母豬繁育能力增大,小仔豬的外型明顯跟隨引進種豬的父系基因,腿和腰身變長,育肥豬肥肉減少,瘦肉增多,質量提高,育肥時間相對縮短,飼料成本相對降低,出欄時間快,在一定程度上也使養殖收益有了明顯的增加。
為什麼要擔心「種豬危機」?
現在,很多人把種豬和晶片的問題放在一起說,原因就是我國的種豬對外依賴程度過高,一旦外國設卡,後果不堪設想。
這些白豬都是國外培育的,它們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品種退化的問題。一般來說,從國外引進一隻種豬,在國內能夠養殖4代,優勢性能就會退化,而第四代種豬在繁殖6到8胎之後,就不能被當作種豬來養殖了,需要重新進口,這就是一個「豬周期」,一般是4年左右。
一頭種豬在國內一般也就繁育四代。所以我們看到了,即使有疫情的影響,截止到4月份,我國就從國外進口了超過4000頭種豬。而到了8月份,種豬規模猛增到2萬頭以上。這些種豬坐飛機來中國,均價3萬一頭。
所以,有專家如此評價:吃是有的吃,只是吃的背後都是危機。
PS: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今天吃的豬肉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二師兄」了。「二師兄」其實是地方品種,是黑色的,可不是白豬哦!
▼
精彩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