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生物,形態奇特似樹葉

2021-01-13 瀟湘晨報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海底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參與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龐科介紹,此次新發現的這4種古生物,生活在約5.5億年前的海底,現在已經完全滅絕。形態上看,這4種古生物大體相似,體長都在10釐米左右,長得很像樹葉葉片。

獨特的是,這些遠古「樹葉」底端長著圓形吸盤。它們靠吸盤吸附在海底,「樹葉」的「莖幹」和「葉片」部分,則直立在海水中。平時,這些海底「樹葉」隨海水搖曳。研究人員推測,它們在搖擺的過程中吸收海水中的有機物小顆粒為生。

「在5.5億年前,這些海底『樹葉』是一大類數量特別眾多、分布十分廣泛的生物。但是直到今天,人們對它們的生物屬性仍然所知不多。它們的生存年代,比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還早。解開這些遠古海底『樹葉』的謎團,可能會為人類探索早期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線索。」龐科說。

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古生物學國際專業期刊《古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新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發布,新收錄15971個物種

記者5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發布,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相比2019版,新收錄15971個物種,新增蠅類類群。

據介紹,生物物種名錄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數據。自2008年起,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組織院內外200多位專家,分類群分領域逐步收集整理中國公開發表的生物物種數據,每條數據都由分類學專家審定確認,最終彙編成《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年度名錄編研由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多家單位聯合相關分類學專家完成。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其中包括物種110231個,種下單元12049個。物種包括54359個動物物種,37793個植物物種,12506個真菌物種,以及少量細菌、病毒等物種。

2020版目錄共新增了15971個物種,其中動物物種增加了9350個,植物物種增加了426個,真菌物種增加了5474個,以及少量細菌、病毒等物種。新增物種裡,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新增物種最多,一共新增了潛蠅科、花蠅科、小花蠅科等科類的9335個物種及種下單元。

名錄編研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生物多樣性信息學研究組組長紀力強表示,此次動物物種大幅增加,主要是因為在昆蟲綱雙翅目下新增了整個蠅類物種的大類群,一共有50多個科類,「過去科學家對蠅類的歸類整理不夠系統,後來隨著研究深入,逐漸完善了對它們的分類認識,這次就系統性地加入到了目錄中。」 紀力強說,此次更新有助於科學家對蠅類動物開展系統研究,例如分布狀況,哪些對人類有益,哪些會傳播疾病,以幫助人類形成利用策略、防治方法。

紀力強介紹,2020版名錄中也有一些近年新發現的物種,比如兩棲類動物,增加了60多種,都是最近3年陸續發現的,有的是過去從來沒有觀察到過的,還有一些兩棲動物此前只在國外有觀測記錄,但近年在國內也發現了。

此外,紀力強解釋,同一個物種下面的動植物、微生物,還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又尚未達到區分物種的地步,所以將它們以種下單元區分。比如老虎是一個物種,東北虎、孟加拉虎、華南虎就是老虎的不同種下單元。

【釋疑】目錄裡的新增物種,是新發現的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生物多樣性信息學研究組組長紀力強:《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的目標是收入在中國分布的所有生物種類,因此「全」很重要。

通常來說,名錄裡新增一個物種類群,需要科學家收入該類群95%以上的物種。因此,名錄中新增的物種類群,並不一定是新發現的,而是這一類的物種已達到收進目錄,形成一個類群的標準。比如此次新收錄的「蠅類」。再比如「蜻蜓」,因為尚未達到收錄進目錄的標準,因此暫未收入名錄。

(原標題:中美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樹葉」)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新華社、北京晚報、網友評論

流程編輯:TF015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南古所專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生物,形態奇特似樹葉
    交匯點訊 近日,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 5.5億年前的海底「樹葉」!你見過嗎?中美科學家剛剛發現
    導讀:此次新發現的這4種古生物,生活在約5.5億年前的海底,現在已經完全滅絕。形態上看,這4種古生物大體相似,體長都在10釐米左右,長得很像樹葉葉片。獨特的是,這些遠古「樹葉」底端長著圓形吸盤。它們靠吸盤吸附在海底,「樹葉」的「莖幹」和「葉片」部分,則直立在海水中。
  • 神似「樹葉」!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生物 長著圓形吸盤可在海水中立起捕食
    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生物。在深不可測的廣闊海底,仍然存在著許多我們未知的生命。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海底生物,並從中獲得了難得的探尋海洋奧秘的機會。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大約5.5億年前,它們曾廣泛生活在附近海底,不過現在已經完全滅絕。
  •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5.5億年前的海底躺著一群形似樹葉的動物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 5.5億年前生物再現,科學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或公諸於世?
    科學家認為,地球誕生於45.7億年前。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
  • 首次發現!我國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蝦形化石
    【首次發現!我國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蝦形化石】日前,《自然》雜誌最新報導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被稱為「麒麟蝦」,因為它如同中國傳統神話中的「四不像」瑞獸「麒麟」一般,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麒麟蝦」代表了達爾文進化論預言的重要過渡化石,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
  • 中國發現5.41億年前「非主流」生物化石(組圖)
    5.8億~5.41億年前,有一群奇特的「非主流」生物群:它們有的像一張大葉子,有的像水母,有的像蠕蟲……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埃迪卡拉生物群。過去中國一直沒有發現它們的身影。昨天,現代快報記者獲悉,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在三峽首次發現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並發現了一個新類型:霧河管。
  • 【新華網】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蠍子、蜘蛛等螯肢動物始祖
    【新華網】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蠍子、蜘蛛等螯肢動物始祖 2019-09-16 新華網 王珏玢 【字體:大 中 小】
  •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說起人類最熟悉的無脊椎動物,蚯蚓一定榜上有名,作為現生環節動物之一,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蚯蚓已經算得上是相對高級的無脊椎動物了,根據科學家們此前通過化石的分析研究,認為蚯蚓的祖先和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有關,而伴隨著日前在雲南東部發現的遠古生物化石
  • 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全身盔甲堅硬無比、外形清奇
    你知道5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海洋霸主」是什麼樣的嗎?據悉,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之所以叫「耳形範特西蟲」是因為,這種動物體長約4釐米,長相奇特頭部狹長,長度接近身體總長的一半。
  • 山東濰坊,5億年前的「兔耳朵蟲」被發現,將是三葉蟲的新品種?
    我給你的愛寫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你對古生物感興趣麼?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山東濰坊發現了一種長相怪異的「兔耳朵」蟲,它的外形輪廓很像一隻兔子,為了讓人們更好的記住他,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研究員趙方臣驚嘆,「這樣怪長相的蟲,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長達幾米甚至幾十米的遠古型巨蟲,很遺憾,這個小傢伙僅僅只有4釐米,不過它奇特的外表迅速吸引了研究者的興趣。
  • 一隻5億年前的「蝦」,首次被發現!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它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既有海洋巨型捕食動物奇蝦的掠食性附肢,又有我們熟知的蚊蟲蝦蟹等節肢動物硬化的表皮、癒合的頭殼北京時間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這是我們研究澄江動物群的又一重大發現,麒麟蝦代表了達爾文進化論預言的重要過渡型物種,它架起了從奇蝦演化到真節肢動物的中間橋梁,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
  • 古生物學家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
    新華社南京11月30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3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
  • 一隻5億年前的「蝦」,全球首次被發現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它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既有海洋巨型捕食動物奇蝦的掠食性附肢,又有我們熟知的蚊蟲蝦蟹等節肢動物硬化的表皮、癒合的頭殼北京時間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這是我們研究澄江動物群的又一重大發現,麒麟蝦代表了達爾文進化論預言的重要過渡型物種,它架起了從奇蝦演化到真節肢動物的中間橋梁,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
  • 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蠍子、蜘蛛等螯肢動物始祖
    新華社南京9月12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與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合作,新發現一種生活在5億年前的古生物。這種名為胖女獵手莫裡森蟲(Mollisonia plenovenatrix)的新物種,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螯肢類節肢動物。
  • 我市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在我市臨朐縣發現了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收到消息後我局積極與該研究所對接,並提供相應幫助。
  • 一隻5億年前的「蝦」,首次被發現
    日前,《自然》雜誌最新報導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被稱為「麒麟蝦」,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又一有力實錘。那麼,它為什麼被稱為「麒麟蝦」?科研人員在哪裡發現了它?它究竟在生命演化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它的科學意義在哪裡?
  • 一隻5億年前的「蝦」,首次被發現!
    日前,《自然》雜誌最新報導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被稱為「麒麟蝦」,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又一有力實錘。那麼,它為什麼被稱為「麒麟蝦」?科研人員在哪裡發現了它?它究竟在生命演化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它的科學意義在哪裡?麒麟蝦化石 。曾晗供圖生命在地球上經歷了約40億年的漫長歷史。
  • 古生物學家在山東濰坊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
    從5.2億年前出現,到2.5億年前滅絕,三葉蟲在地球上生存了約2.7億年   記者11月3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  據介紹,此次發現的耳形範特西蟲是遠古節肢動物三葉蟲的一種。
  • 5.18億年前,改變地球面貌的寒武紀,當時的「祖先」長什麼樣?
    文/后羿寒武紀(Cambrian),距今約5.42億萬年前-4.88億萬年前。寒武紀時期,地球上的大陸還沒有人類生存,應該說,陸地上還沒有動物生存,所有的動物都住在海洋裡。發現地點在湖北,時間5.18億萬年前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縣發現距今5.18億年的清江生物群,記錄著「寒武紀大爆發」更多的秘密。科學家們發現的寒武紀動物化石有:林喬利蟲化石。林喬利蟲又稱「始蟲」,是一種奇特的「蝦狀」節肢動物,它的總長約3-5釐米,有小鞭子一樣的觸手,整體外形就像是一隻「鱉克+烏賊觸鬚一樣的蝦鉗子」,能夠在海中遊泳並在海底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