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當今社會中最常見的飲料只之一,在全球的消費量僅次於茶,並且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關於咖啡的起源,現在的解釋通常有三種。
第一種說法:
一千多年前,在非洲東部的衣索比亞,一名叫卡迪的牧羊小夥子發現自己的羊最近很不正常,每到了晚上都非常興奮。
經過他的觀察,每當羊群食用一種小漿果之後,晚上都異常活潑興奮,於是卡迪就將這種小漿果帶回家研究,而這種小漿果就是咖啡。
第二種說法:
也是發生在衣索比亞,在一次偶發的山林大火中,附近的村民突然聞到一股濃鬱的香味。事後經過村民調查,發現這種濃香來自於一種被大火炙烤的果實,咖啡因此而被發現。
第三種說法:
在阿拉伯地區有一個叫奧馬爾的酋長因戰敗被流放,由於飢餓,他便採食周圍灌木叢中的一種小漿果。
但是這種小果子太苦了,於是奧馬爾就將它烤過再吃,只是烤過之後的小果子似乎烤焦了,非常堅硬。
不得已,奧馬爾只得將這些烤糊的果子煮著吃,意外發現了其中的美妙,而這小小果子就是咖啡豆。
以上這三種說法都是後世的傳說,至於哪個說法是真的?估計誰也不會知道答案,不過咖啡應該就是發源於衣索比亞或阿拉伯地區。
其實在發現之初時,人們並不知道該怎麼吃咖啡,衣索比亞人曾將咖啡磨成粉,與肉餡裹在一起,煎成肉丸子吃。
直到11世紀左右,人們才開始用水煮咖啡作為飲料,至13世紀時,阿拉伯世界開始廣泛飲用咖啡,提神、醒腦、健胃、強身、止血等功效。
在伊斯蘭教義中,飲酒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同樣具有刺激神經作用的咖啡飽受歡迎,而咖啡的種植技術也被阿拉伯人不斷地改進和完善。
此后土耳其人徵服了阿拉伯地區,喝咖啡的習慣也被土耳其人接受。
1529年,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圍攻維也納失敗,當土軍撤退後,奧地利人在土軍的營地中發現了一種黑褐色的豆子,一名曾在土耳其生活過的波蘭認出了這是咖啡豆,於是便拿著這些咖啡豆在維也納開設了歐洲首家咖啡館。
到16世紀末,義大利威尼斯的商人發現了咖啡貿易的商機,他們開始將這種飲料由土耳其和阿拉伯地區倒賣到歐洲獲利。
後來隨著新航道的發現,歐洲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荷蘭接替威尼斯成為新的咖啡販子。
咖啡在進入歐洲後,憑藉著獨特的風味迅速成為上流社會的必備飲品。但是在許多教會人士眼中,會使人興奮的咖啡是一種魔鬼飲料,因此希望羅馬教廷能制止咖啡的傳播。
然而在教皇克萊門八世品嘗後卻認為這種飲品味道不錯,並且祝福了咖啡,使得咖啡得以進入歐洲市場。
雖然此後英國、瑞典等國都曾試圖禁止咖啡的流行,但都以失敗告終,咖啡則越來越流行,在歐洲的地位僅次於紅茶。
(起初阿拉伯人將咖啡稱之為「qahwa」,傳到土耳其後變成「kahwe」,再傳到荷蘭後變成了「koffie」,最後來到英國變成了「coffee」)
有鑑於咖啡的火熱,歐洲商人一直都想試種咖啡。可是咖啡是一種喜溫耐熱的作物,而歐洲太冷了,無法引種。
直到1690年,荷蘭人在印度尼西亞試種咖啡成功,再到1727年西班牙人在巴西試種咖啡成功,歐洲咖啡市場徹底擺脫對阿拉伯人的依賴。
並且隨著咖啡產量的不斷提高,咖啡也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而當速溶咖啡發明之後,咖啡的銷量更是突飛猛進,成為今天常見的大眾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