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10月12日,中飲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大漲44%,報18.32元,對應總市值45億元。
賣包子在一般人看來是低利潤的小生意,如今卻孕育了一個上市企業,巴比食品靠的是什麼?
本文看點:
1、巴比饅頭靠什麼迅速在上海崛起?
2、巴比食品年入10億元,哪些業務表現突出?
3、跟競爭對手相比,巴比食品是否有短板?
巴比饅頭2003年創立於上海,它不是專門賣饅頭的,也賣包子、粗糧點心、粥品、飲品等,是江浙滬地區有名的早餐品牌。
巴比食品則是一家中式面點速凍食品製造企業,主營業務除了巴比饅頭品牌實體門店外,還為企業或者機關單位提供團餐。
資料顯示,自2019年6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以來,巴比食品時隔一年順利過會,收穫IPO批文,「中國包子第一股」就此產生。
巴比食品招股書顯示,截止2019年12月末,巴比饅頭全國門店2931家,主要分布在江浙滬、廣東和北京。
報告期內其營收保持著穩定的增長,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為 7.19億元、8.66億元、9.90億元、4.81億元;淨利潤分別為0.37億元、1.12億元、1.42億元、0.68億元。
相比一直想借殼上市新三板的慶豐包子,和前不久剛從新三板退市的狗不理包子,巴比食品的業績表現稱得上漂亮。賣小小包子,它是如何做到年入10億、A股上市的?
從「劉師傅大包」到「巴比饅頭」,
產品是制勝的關鍵
清晨是巴比饅頭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刻。
「老闆,來兩個饅頭!」「一個肉包,一個青菜包,再加一杯豆漿。快點哈。」「好嘞!」老闆一邊應著,一邊手腳麻利地從蒸籠裡取出各式包點遞給匆忙上班的白領們。
巴比饅頭可以說是上海人的「早餐食堂」,通過地圖可以看到,超過1000家門店密密麻麻散布於上海的大街小巷,不管是日常社區街道,還是繁華辦公區都有它的身影。
△ 圖中小紅點皆為巴比饅頭門店
這個「早餐食堂」的創始人劉會平是安徽人,22年前,他隻身到上海闖蕩,接連開了兩家包子店都倒閉了,直到第三家才抓到苗頭,逐漸創造出如今的「巴比饅頭」。
他為什麼到上海賣包子?巴比饅頭是如何成為「早餐霸主」的?這一切還要從他的家鄉——江鎮鎮說起。
·「中國麵點師之鄉」走出的劉師傅
劉會平的老家安徽懷寧縣江鎮鎮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號——中國麵點師之鄉。
清明時期,江鎮是個有名的水陸碼頭,往來客商絡繹不絕,常在這裡補給生活物資。為客商們做方便攜帶的饅頭和包子,就漸漸成為了江鎮人的謀生手藝。上世紀90年代,水運交通落寞,江鎮人開始向外走,便也將祖傳的包子手藝帶到了全國。
據統計,2018年江鎮鎮面點業從業人員近2萬,每年創造產值40多億元。而劉會平和他的巴比饅頭就是這些面點大軍的主力。
1998年,聽親戚說上海的面點生意好做,他揣著4000元錢,隻身闖蕩。此前,他已經在常州、南寧、貴陽等地賣過包子,但發展都不算好,到上海之後,也並不順利。
第一家包子店開在菜市場門口,但僅開了半個月就關了,身上的4000元虧個精光。很快,他靠姐姐的幫助又開了第二家店,做生煎包子,但因為競爭不過隔壁的包子店,又關了。
接連失敗,為什麼?
劉會平開始思考,並觀察別人為什麼生意好。對比總結過後,他意識到,問題出在產品上:上海人口味清淡、偏甜,而他的包子卻是偏鹹偏辣的安徽口味。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當然不可能成功。
然後,他又開了第三家店,這家店和前兩家店大不一樣。
首先是產品的不同。產品不再以自我為標準,而是迎合市場需求,做上海人愛吃的口味。為了提高品質,他還專門從老家購買好豬肉運到上海,人工切餡製作。這麼做成本很高,可他覺得,如果產品沒有特色,不好吃,不可能在上海的包子饅頭市場立足。
另外,客群定位和選址上進行了差異化。他不再尋求租金較低的街邊檔口,而是把店開在當時上海的繁華商業地帶——南京路。門店面積不到10平米,月租卻要5000元,比街邊店貴了兩三倍,但好處是人流量大,客群多數是來不及吃早飯的白領,穩定且高質。
他認為,只要自己的包子衛生、味道符合消費者期待,就一定會受到青睞。
如他所料,這家取名「劉師傅大包」的店三個月後,門口就開始排長隊。兩年後,「劉師傅大包」開了3家店,劉會平賺到了第一桶金。
·巴比饅頭的品牌化
2003 年,一位經常買饅頭的顧客反饋:你們的饅頭味道確實不錯,但我每次都不好意思帶到辦公室去吃,如果能像麥當勞那樣成為品牌就好了。
這個反饋提醒了劉會平,他開始思索走連鎖品牌的路子。
這一時期,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在中國發展得很好,中式快餐也在加速標準化、連鎖規模化,而包子店還在街邊以散亂的夫妻店形式經營。他覺得傳統包子饅頭不輸洋快餐,完全可以標準化、連鎖化,像麥當勞、肯德基一樣開遍世界。
為了把小包子店做「大」,劉會平學習麥肯,做了三件事。
第一,門店品牌化。
「劉師傅大包」這個招牌雖然接地氣,但滿大街的包子店都是類似的名字,不夠洋氣,也不夠有特色。為了改變傳統包子店給人的印象,劉會平給品牌起了一個時尚又帶點洋味的名字——巴比饅頭,並註冊了「巴比」品牌商標,這是上海第一個註冊的包子商標。
同時,為了更好地推廣「巴比饅頭」,他還註冊成立了公司,學習麥肯的經營管理,開始企業化運營管理。
第二,生產標準化。
劉會平在一次採訪中表示,「中國很多餐飲企業發展速度不夠快,核心原因是因為產品標準化難度非常大。但是我們做點心,跟漢堡差不多,產品容易標準化。」2004年,他投資80萬建包子廠,啟用了當時最流行的中央廚房統一加工餡料,然後配送到店的模式經營。
第三,開啟加盟模式。
中央廚房建成後,為了快速消化重要工廠的生產能力,劉會平決定開啟加盟模式,快速擴大規模。2005年,巴比饅頭啟動品牌連鎖加盟業務,此後保持了每年200家店左右的開店速度。截至2019年12月末,其全國門店數一共2931家,其中16家直營店、2915家加盟門店。
在所有包子夫妻店裡,巴比饅頭率先做到了連鎖化、標準化,再加上可以快速拓店的加盟模式,企業成長的速度像踩了油門一樣,一路向前,直衝上市。
年入10億,如何把小生意做成大利潤?
在多數人的認知中,早餐經營時間受限、客單價低、利潤微薄,巴比食品是個例外。它客單價3元左右,2018年的年銷售收入近10億元,淨利潤1.43億元,利潤率達到14%。
能做出這麼漂亮的業績,主要靠加盟業務和團餐業務。
·加盟銷售佔比近90%,團餐銷售提升快
巴比食品招股說明書顯示,報告期內其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分為三部分:特許加盟銷售、直營門店銷售和團餐銷售。其中特許加盟銷售穩定發展,佔比近90%;團餐的佔比則提升迅速,2016年僅為3.76%,2019年上半年佔比就超過了10%。
△ 巴比食品報告期內主營業務收入,圖源招股說明書(單位:萬元)
加盟銷售方面,截至2019年12月末,巴比饅頭擁有16家直營店,2915家加盟門店。
其門店選址靈活,社區附近、學校、公交站、地鐵口、菜市場、商業區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都可開。面積不大,單店看起來不起眼,但架不住店多,而且收入比較穩定,不太受經濟周期影響。
招股書說明書顯示,其加盟店年營收在20~50萬之間佔比最多,即平均一個月收入在2~4萬左右,對於租金和人工成本都較低的夫妻店而言,利潤尚可。可以說,加盟商穩定盈利是巴比食品收益的基礎。
△ 巴比食品報告期內加盟商收入分布,圖源其招股說明書
此外,巴比食品不僅是面向大眾賣早餐,它的業務觸手早已經延伸到企業,為醫院、學校等企事業單位提供早餐團餐。
據了解,巴比食品的團餐業務於2010年推出,為此他們專門成立團餐事業部。目前已經先後與300多家企業達成穩定合作,包括大潤發、家樂福、華碩、比亞迪汽車、上海師範大學等。
近年,其團餐銷售整體佔比不斷上升,增長速度非常快:2016年收入為2683萬,佔比3.73%;2017年收入5186萬,佔比5.99%;2018年收入8092萬,佔比8.18%;2019年上半年收入5245萬,佔比10.91%,預計未來其團餐銷售市場需求會進一步擴大。
根據經驗,餐飲企業前端業務的龐大,對應的必定是後端供應鏈體系的強大和完備。而面點行業有一個特點,若想連鎖經營,就得做到產品便於保存和運輸,這方面,巴比食品的「中央工廠+冷鏈配送」體系給予了充分的保障。
·中央工廠+冷鏈配送,是穩定盈利的強後盾
如果說加盟商穩定的盈利和團餐的拓展,是巴比食品可觀營收的基礎,那麼擁有完備供應鏈體系就是保證前者穩定的基礎。
從2004年開始,巴比食品就用中央工廠統一加工餡料,目前在上海、廣州建有兩個大型現代化生產基地。在中央工廠的標準化生產環節,有一項技術的攻克十分關鍵,那就是冷凍麵團技術。
△ 圖片來源巴比饅頭官網
沒這個技術之前,包子企業基本是將熟制產品配送到店,再進行回蒸,包子口感大打折扣。而冷凍麵團技術可以使包子在生制的情況下保持發酵,將生制包子配送門店後再醒發、蒸熟,保證了產品口味與現蒸的基本相同。
2009年,潛心研究三年的巴比食品團隊率先攻克了冷凍麵團技術,這才算真正實現了從餡料到成品的完全標準化作業,他們的包子口感和品質因此得到極大的保障。
如果說中央工廠是巴比食品的「中樞」,那些高標準的全冷鏈配送車則是「神經系統」,也是確保新鮮的關鍵一環。
△ 圖片來源巴比饅頭官網
巴比食品與具備資質的冷鏈物流公司籤訂長期合作協議,通過物流車輛進行冷鏈運輸。其要求,所有當天生產的產品,必須在次日凌晨以最快速度將成品、半成品配送到各個門店,為門店留足最後加工的時間。
目前,巴比饅頭門店的供應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由「中央工廠」直接配送製作完成的包子饅頭冷凍成品;另一種由中央工廠配送餡料,包子由門店師傅現場包製,包子外的其他產品全部由中央工廠配送。
正是「中央工廠+冷鏈配送」體系完備,讓巴比饅頭在包子市場如魚得水。集中採購、集中生產、集中檢驗、冷鏈配送的特色,助力巴比食品將各種可變因素牢牢控制在公司總部,從而降低加盟商的開店成本,以及渠道供貨成本,提升企業的整體運行效率。
早餐市場正在規模化,
巴比饅頭未來有多大勝算?
包子和饅頭作為中國最為大眾、剛需的早餐品類之一,一直有著廣闊的市場。而近年來,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家庭小型化,也推動著在外就餐人群和外就餐消費次數的加速增長,早餐的市場規模還在進一步擴大。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營養、品質和衛生要求的提高,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的規範越來越嚴,以及租金、原材料成本上漲,共同助推著這片市場發生變化:
抗風險能力弱的小夫妻作坊正在加速死亡,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同時,一些依靠現代化工藝和管理模式的品牌逐步確立了主導地位,顯示出一定的規模效應。
8月份,「2020中國餐飲細分品類三甲品牌」榜單發布,榜單對包子品類進行了梳理,發現了不少優質品牌。其中,巴比饅頭、慶豐包子、和善園登榜前三甲。而榜單之外,天津的狗不理、南京的青露、杭州的甘其食等也在各自的區域市場裡穩定發展。
目前,在早餐、包點領域,巴比食品不管在門店規模還是營收上都一騎絕塵,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強勢的競爭對手。
首先是在走向全國的過程中,是否能競爭得過同品類的區域強手。包子產品本身不具備獨特的吸引力,價格區間也基本相似,同質化比較高。巴比饅頭作為外來品牌與本地早已深入人心的品牌競爭,未必一定有優勢。
同時,不同餐飲品類不約而同「跨界」做早餐,也瓜分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如肯德基、麥當勞今年以來強勢力推低價早餐,特別是肯德基的粥、豆漿、茶葉蛋等中式早餐,深受白領群體喜愛。如果巴比饅頭與其正面競爭,品牌調性或會稍顯不足。
此外,它還有可能受到便利店的衝擊。現在的便利店售賣豆漿、包子、油條、三明治、車仔面、蛋糕等,還有咖啡、甜點、水果零食等休閒品類,不管是產品創新還是消費場景上,都佔足了優勢。相比之下,巴比饅頭的消費場景還太過單一,便捷度也遠不如便利店。
儘管競爭對手不少,但不可否認的是,巴比食品仍擁有供應鏈和渠道優勢。
劉會平曾在媒體採訪中表示,利用巴比食品的渠道優勢,他們不僅可以給自家門店增加產品,如供應速凍餃子、速凍饅頭等,而且還能充分利用冷鏈配送隊伍,為生鮮電商提供最後一公裡的配送業務,補充營收。
上市之後,巴比饅頭的品牌影響力和勢能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巴比食品此次擬發行新股6200萬股,擬募集資金7.89億元,計劃用於巴比食品智能化廠房、生產線及倉儲系統提升及直營網絡建設項目等8個項目。
未來3年內,巴比食品計劃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區的重點地段開設182家巴比饅頭直營門店,同時加強自有電商平臺建設,進一步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
直營+加盟,線上+線下的藍圖已經打好草稿,未來巴比食品能繪出多絢麗的圖案?我們拭目以待。
撰稿 | 安其拉 編輯 | 樊寧 設計 | 黃李輝
相關參考資料:
1. 巴比食品招股說明書
2. 江鎮鎮:面點小鎮的生長奇蹟 | 中華民居 姜志燕
3. 包子傳奇 | 創業家 徐利君
4. 一隻包子一年賣出15億元——記巴比饅頭 | 上海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