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一碟】
文字及其讀音,除了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同時還有文化傳承的使命,並不能只求效率。
聽說,一些千古名句裡的字讀音被改了,類似還有一些習以為常的字詞讀音,也變得面目全非。曾經語文課早自習時,常常要朗讀甚至背誦這些未曾改變時的名句和字詞,朗朗上口,回味無窮。修改後的讀音我也看了一遍,頓感韻味全無。
在漢語文化的精髓中,讀音是常常被拿來說道的一項。記憶裡,課堂上老師就「石徑斜」、「鬢毛衰」的讀音,能聲色並茂地講出一大堆典故。大約都經歷過類似課程的緣故,以致於人們常常認為,能否識別讀音裡的奧義,是區分一個人文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但凡讀錯,總要被拋以異樣的眼神,甚至揶揄幾番。還有一些名頭很響的人栽在了這個上面,某名校校長的「鴻hào之志」,就成為坊間笑談。甚至在一些網絡段子中,還成了所謂「漢語專業八級測試」的壓軸題目。可以看出,關於字詞的讀音,因為普遍所受的教育,已經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記憶裡。更別說那些千古名句和字詞,突然就被改了,而且是改成了曾經被認定為錯誤的那個,心理產生落差自是必然。
前些年裡,人們還就漢字是簡體還是繁體更好爭論過幾番。支持繁體的人認為,繁體字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漢字的意境,可以更完整地傳承中華文明。今天的港澳臺地區依然保持繁體字便是佐證。但支持簡體的人也有自己的理由,繁體字的問題,在於效率不高,為了普及民眾教育,推廣普通話和簡體字是最有效且必要的手段。幾番爭論過後倒漸漸平息了下來,現在大街上隨便找幾個人問,就算是認為簡體字不「美」的人,恐怕也不太願意再回去重新學習複雜的繁體字。這背後的邏輯,其實還是話語權的轉移。繁體字之所以通行甚久,與中國此前數千年的精英文化有關,那時候能夠讀得起書的都是少數,對於這一小部分精英群體而言,識別繁體字並不困難,倘若推而廣之,則是生產力無法承受之重。後來因為歷史原因,內地和港澳臺地區實行了不同的社會制度,提升了效率的簡體字,更有效地提升了內地民眾的知識水平。不管是否承認,最終因為內地的人口更多,所推行的簡體字在華人文化圈畢竟還是成了主流。
那些我們所熟悉的名句和字詞能夠傳承至今,其實是歷史選擇的結果。當下各種文化呈現出幾乎爆炸式的發展趨勢。個人審美的差異,會選擇自己所喜好的內容,其間還會不斷有新的東西被創造出來。典型的就是「的地得」,如今很多人都習慣不加區分,慢慢大家也就隨波逐流;而「給力」、「官宣」等網絡熱詞被創造出來後,更是展現出了強大的傳播力,人們對這些網絡熱詞也並不介懷。這個現象不僅中國才有,近幾年牛津詞典裡就增加了諸如「add oil」、「jiaozi」、「hongbao」等中式詞彙,甚至還被我們當成「文化輸出」的成績。為何大家對這些現象能夠接受,卻對古詩詞裡的拼音改變卻反應強烈?個中緣由,「的地得」的模糊,是話語權的漸次轉移;網絡熱詞的出現,更是話語權的增生,原有的用戶被剝奪感並不強烈。而古詩詞的讀音改變,則像是自己的話語權被人突然就從手裡搶了去,感受大不一樣。
需要說明的是,文字及其讀音,除了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同時還有文化傳承的使命,並不能只求效率。在「有東西吃」和「吃得好」之間,要優先保證前者;但當前者被滿足後,還真得好好考慮下怎樣「吃得好」。否則,純粹講究效率的話,滿大街的各式飯館盡可悉數撤掉,將所有的吃食都濃縮成一個個營養包,就能滿足人類生理所需。但那樣的生活,想來也實在沒什麼味道。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