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讀音有損詩詞之美嗎?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如果再給最近引起輿論軒然大波的《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一文的小編一個機會,他/她也許會更加嚴肅地對待自己編輯的文章,多找些權威資料,多求證信息真偽。

  這篇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可以這樣概括:文中提到的讀音改動,有些是古詩文中的民間變讀,未進入過規範讀音和規範型詞典;有的是早在1985年的審音中就已經規範過的讀音;與2016年審音有關的,尚在徵求意見階段,還沒有頒布正式規範文件;更有一些,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語言學(包括音韻學、方言學、語音學等)本是冷門學科,可涉及語音規範、異讀存廢的話題,卻自帶「熱搜」體質。比如,地名六安的「六」讀liù還是lù,央視主播和網友各執一詞;粳米的「粳」在《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中一直讀jīng,185名水稻專家卻聯名要求改讀為gěng。這次引起的討論,涉及字詞更多,討論的主體也更廣泛,從官方到民間,從自媒體到主流媒體,每個人都在發表自己的聲音。

  本次爭論的最大焦點,就是規範讀音是否有損詩詞誦讀的韻律之美。有些質疑聽起來很聳人聽聞,有媒體說「像『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這樣的名句,幾乎是每一代小朋友開蒙必讀,這個讀音不僅合轍押韻且渾然天成。倘若改成xié,便讓晚唐七絕聖手杜牧陷入不會押韻的窘境。久而久之,我們的後人還怎麼體會唐詩的鏗鏘優雅、宋詞的婉轉清麗?怎麼告訴孩子某處讀音的彆扭該由誰來負責?」還有媒體呼籲:希望傳統文化在漢語發音中留存一些「氣眼」,讓日用交流的語言,至少在詩歌中能夠多一份文氣、多一份詩情、多一份古意。

  這些事關民族文脈傳承、文化興衰的宏大論述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如果真正了解漢語的歷史,就會知道這些論點站不住腳。許多所謂合轍押韻、留住了詩情古意的「古音」,根本稱不上「渾然天成」,不過是為押韻而杜撰出來的人工產品。

  讀古詩時發現不押韻,這樣的困惑不是21世紀現代人的專利。早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在誦讀《詩經》時就發現,詩三百篇裡有不少不押韻的篇章。怎麼辦呢?當時的人們缺乏音韻學知識,所以想了一個簡單的變通之道,就是臨時改變不押韻的韻腳字讀音,使之押韻,稱之為「叶韻」(叶音xié,同「協」),意思是使音韻協調。叶韻的頂峰在宋朝,朱熹給《詩經》做注時,就按照叶韻法標註了讀音。按照他的注音,《秦風·無衣》應該這麼讀:「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bāng),與子偕行(háng)」。

  看到這裡,讀者應該明白,「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鄉音無改鬢毛衰(cuī)」、「天似穹廬,籠蓋四野(yǎ)」的發端到底在哪了。古人改的是《詩經》的讀音,今人改的是唐詩宋詞的讀音,雖然時間跨越千年,但方式和目的並未改變。

  那麼,這種為押韻而生的讀音,是否反映了真實的語言面貌呢?答案是否定的。就拿最經典的例證來說:「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斜」和「家」本同屬麻韻,按照古音構擬,「斜」在當時的真實讀音近似zia或jia,xié改讀xiá,韻雖然「古」了,聲母還是「今」的,不倫不類;賀知章《回鄉偶書》中「衰」「回」「來」三個韻腳字,當時的韻母發音更接近ai,這樣說來,「衰」不應改讀cuī,「回」反該改讀huái才是。

  還有一種類似情況,但和叶韻性質完全不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比如「騎」在古代用作名詞或量詞時讀jì,用作動詞時讀qí,「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字又正好處於仄聲字位置上;「勝」表「承受」之意時古讀平聲,在「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中正好佔據平聲位置。對於這樣能反映歷史語言情況又事關平仄的字音,不妨在標註現行規範讀音的同時,大大方方地標註「舊讀jì」「舊讀shēng」。

  歸根到底,「叶韻」反映的並不是歷史上真實的讀音,只是一種為押韻而押韻的權宜之計,特點是「不在乎古人能否認同,只在乎今天是否順口」。到了明朝,終於有個人站出來,公開反對這種扭曲真實語言面貌的行為。這個人叫做陳第,福建連江人,他的一生很傳奇,曾經雲遊四海成為和徐霞客齊名的「明代旅遊博主」。在音韻學界,陳第留下了為人稱道的經典著作《毛詩古音考》。陳第在研究中發現,用明代的語音讀《詩經》雖然不押韻,但是通過梳理《詩經》乃至《楚辭》、周秦韻文中的韻腳字,發現這些同時代著作的押韻是自洽的。基於這一點,陳第第一個明確提出了反對叶韻的客觀依據:「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變革,音有轉移。」陳第認為,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語音和文字也會隨之產生變化,應該尊重語音歷史和現狀,不該隨文改音。

  所謂「叶韻」不但扭曲了語音的現狀,還虛構了古音的歷史。用「偽古音」讀真古詩,如果是出於「好吟哦諷誦」(朱熹語)的目的,那還罷了;如果要拔高到捍衛傳統文化的境界,恐怕站不住腳。這好比覺得斷臂維納斯不完美,索性給她接上兩條塑料胳膊,乍一看好像協調了,實質是把「殘缺之美」變成了「完整之劣」。

  更何況,詩詞之美,並非繫於語音一端。從上古到今天,四聲的出現、「三十六字母」的分合、「該死的十三元」的增減、濁音和入聲的消失……語音的發展越過了多少個山頭,早已望不見最初的起點。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跨越千年,仍能把握詩詞的美感。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讀者,琅琅誦讀之聲雖不相同,但對於美的理解感悟是一致的、延續的。說改變讀音就是丟掉傳統的人,恐怕太低估了漢語漢字底蘊的厚度,也太低估了詩歌文化的生命力。

  歷史的磨損也是一種重塑,語言的客觀變化,沒必要迴避,更沒必要扭曲。這一次的輿論風波恰好說明,我們熱愛自己的母語、維護自己的母語,同時對於漢語的歷史與現狀,了解得還是太少太淺了。當孩子問起,為什麼「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與「白雲生處有人家」不押韻時,我們能不能抓住機會,不再編出一個讀音搪塞,而是明明白白告訴他們,因為這就是漢語的客觀發展變化。(吾雲)

相關焦點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古詩文中一些字的讀音,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的「斜」,「勅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野」,「一簞食,一瓢飲」中的「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的「樂」,這些字的讀音都是中小學教師、播音主持
  • 吟誦聲中有詩詞另一半靈魂
    2015年,活字文化邀請葉嘉瑩選編《給孩子的古詩詞》之後,又發現當下讀者對如何進入古典詩詞、感悟詩詞之美有所困惑,繼續推出了該書的「講誦版」,今年則在「豆瓣時間」推出了58節吟誦課,整個課程共挑選249首唐宋古詩、86闕宋詞元曲。葉嘉瑩從吟誦方法、聲韻之美、詩詞內涵等方面進行品鑑,並一一示範。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尚未正式公布 應以原讀音為準
    (原標題: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應以原讀音為準)北京時間記者報導「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斜」讀「xié」還是「xiá」,在很多上了年齡的人看來是讀「xiá」,然而近日有網友注意到,新版教材和詞典上的注音是「xié」。
  • 杜牧《山行》中的「斜」字,讀音爭論不休,但是依然沒多少人讀對
    在封建社會結束之後,我們的生活環境、習慣更是以前有了雲泥之別。我們知道,古詩詞是押韻的,但是很多詩詞讀起來,似乎又沒有那般押韻順口。這是因為,我們現在普通話的讀音,和古代的發音有著很大的區別。如今的普通話,是四聲,古代則是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分別對應普通話的四聲。
  • 規範讀音成謬誤? 致那些剛剛和即將消失的字音
    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服」的注音變成了shuō fú,而不是shuì fú;最新版《新華字典》中,「騎」字只剩qí一個讀音,「一騎紅塵妃子笑」的jì不復存在。當「粳米」從 jīng mǐ變成 gěng mǐ,「確鑿」從què zuò變成què záo,那些年好不容易被語文老師再三糾正的「規範讀音」,竟接連成為謬誤。
  • 你知道嗎,這些漢字的讀音變了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拜」的正確讀音是bài。然而在第6版,「拜」增加了注音bái。另一個詞語「確鑿」經常被讀成què záo,在詞典中原本的正確注音是què zuò,但新版從俗,改為què záo了。「對文盲妥協」這當然是網友自己開的玩笑,但說起來,語言文字本來就是一種「約定俗成」,很多字,意義沒什麼差別,讀音卻好幾個,容易把人繞暈。
  • 高中生注意:這些詩詞的讀音改了!曾經對的現在不對,三觀已毀!
    那這些字詞改讀音的原因是什麼呢?說出來怕大家笑話,因為:太多人讀錯了!比如小學語文老師反覆強調的「遠上寒山石徑斜(xia)」、「一騎(ji)紅塵妃子笑」,現在改成什麼了?斜(xie)、一騎(qi)!我們回憶一下,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句尾的斜與家押韻,意境到位,又合聲律,是以成千古名句;還有一騎絕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何為騎(ji)?
  • 一首敕勒歌兩個「野」打架 教育部門應規範古詩詞讀音
    近日,關於古詩詞的讀音引起部分讀者關注。語文特級教師餘黨緒建議規範古詩詞讀音,便於語言文字的運用。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以前老師強調前一個『野』字讀ya,但現在的中學語文教科書、閱讀材料上都標註ye的音,這個字到底該怎麼讀?」近日,一位讀者發了這麼一條微博。
  • 發現詩詞之美:在詩詞中出現最頻繁的黃鶯和黃鸝有什麼區別?
    黃鸝4)詩詞中有了黃鸝可以詩的意境變得生動起來。「以詩入畫,以畫入詩」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用那幽深處的茂密的草來襯靜,眼前不禁浮現一處幽靜雅致的山澗風光。又用黃鶯啼叫婉囀,飛來飛去的動態描寫。用鶯啼來打破了剛才的沉寂和悠閒,更顯靜。在詩詞中常用動來襯靜反而更顯靜。
  • 名句讀音被改是與非
    【小菜一碟】文字及其讀音,除了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同時還有文化傳承的使命,並不能只求效率。聽說,一些千古名句裡的字讀音被改了,類似還有一些習以為常的字詞讀音,也變得面目全非。曾經語文課早自習時,常常要朗讀甚至背誦這些未曾改變時的名句和字詞,朗朗上口,回味無窮。修改後的讀音我也看了一遍,頓感韻味全無。
  • 專家說,讀音最重要的還是約定俗成
    只有特定行業比如播音、語文教學等,需要一個非黑即白「標準答案」,才會對語音的規範讀音特別敏感。大家對正在變化中的語音,完全可以更寬容的態度對待。「這次事件起到這麼大爭論,我覺得有很多炒作的因素。背後的道理大家也明白,語音本身不能一成不變,也需要規範,規範也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大家是不是接受,文化傳承,字音字形的關係等等。」
  • 九首美麗詩詞,說盡女子之美
    在詩詞中,有這樣一些女子,她們婀娜多姿,絕世無雙;她們遺世獨立,脫俗無匹。他們是詩詞中的女神,他們的美麗借詩人的筆寫出來,精妙無雙。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碩人敖敖,說於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莊姜是齊國的女子,《詩經·碩人》極力地描寫了莊姜出嫁的盛大場景和極致的美貌。
  • 秋天賞菊正當時,這些描寫菊花的詩詞名篇,淋漓盡致展現菊花之美
    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得到了眾多朋友的喜愛。秋天到了,菊花開了,秋天賞菊正當時,讓我們來看看4首描寫菊花的詩詞名篇,這些詩詞淋漓盡致展現菊花之美,讓人拍案叫絕。順便提一句,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詩詞文化愛好者。如果你喜歡詩詞,一定要關注我哦。
  • 漢字讀音要不要「較真」?
    其中提到一個新聞報導中常出現的讀音錯誤:「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三聲。其實,「載」是個多音字,讀四聲時,意思是裝乘、攜帶;讀三聲時,意思是記載、刊登。所以,「載人飛行」中的「載」應讀四聲。  為了規範漢字讀音,各類新聞媒體都開始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傳播易錯字的規範讀音。但一些網友認為,即使讀錯某些字也不會影響人們的溝通,所以不必苛求字音規範。
  • 「丨」是漢字少人識 有四個讀音第一個音同「滾」
    該微博稱,「丨」不僅是漢字,還有四個讀音,從上往下寫和從下往上寫還會導致讀音不同。記者昨天向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肖聖中求證。他釋疑稱,「丨」確實是漢字,但是關於其有四種讀音的說法並不正確。「丨」也是漢字?
  • 這些字詞讀音要改?社科院專家解讀,北京市教委:按「原音」教學
    引爆了普通話讀音爭議之火,文章列舉出多組詞新讀音,讓網友感嘆,以前上學時反覆標註「易錯讀音」現在反而「轉正了」。近日,參與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表示,只有部分讀音改動來自審音表修訂版,對於這些改動學者們也做出專業解釋。另外,審音表最終版尚未公布,最後將選擇何種讀音將以教育部公布的正式規範為準,根據安排,新版審音表預計年內發布。
  • 最有意境的男孩名字,美得如詩如畫!
    很多父母在起名的時候,不僅會考慮到名字的寓意,也會講究名字的意境,以下是最有意境的男孩名,每一個都美得如詩如畫一般,讓人為文字之美而折服。詩詞中有意境的男孩名字賞析黎羽——出自: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 清平樂讀音是什麼怎麼讀 清平樂讀le還是yue
    來自宋詞詞牌名的劇名「清平樂」中的「樂」字讀音,引發網友熱議,該劇的領銜主演王凱、江疏影還在微博科普正確讀音應為「yuè」而非「lè」。  到底該讀哪個,依據是什麼?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採訪。  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王國欽表示,「樂」是一個多音字((lè、yuè、yào 等)。讀 lè 為快樂、愉悅之意;讀 yào 為喜好、欣賞之意;讀 yuè 為音樂、樂曲之意。  「因為中國的詩詞(尤其是詞)本來就是能夠配樂歌唱的文學,所以在詞牌《清平樂》中只能讀yuè才是準確的。」王國欽說。  念錯的不止是學生,中學老師也有念錯的。
  • 我國最特別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從來沒變,你讀對了嗎?
    隨著我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起了中華文化,才發現漢字有多難學。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的背後,都蘊含有它的深意,絕非字面所理解的那麼簡單。通常一個字會有很多個讀音,的確很容易繞暈外國人。不過我國有倒是有一個最特別的字,不管放在哪一個情景中,3000年來全是一個讀音,大概就連許多國人都不知道,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