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敕勒歌兩個「野」打架 教育部門應規範古詩詞讀音

2021-01-07 東方網

  東方網10月8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籠蓋四野的「野」讀ye還是ya?近日,關於古詩詞的讀音引起部分讀者關注。語文特級教師餘黨緒建議規範古詩詞讀音,便於語言文字的運用。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以前老師強調前一個『野』字讀ya,但現在的中學語文教科書、閱讀材料上都標註ye的音,這個字到底該怎麼讀?」近日,一位讀者發了這麼一條微博。

  出版工作者劉耀輝解釋道,「野茫茫」的野念ye第三聲,而「籠蓋四野」的野念ya第三聲,這是古音,只有這樣才押韻,類似的讀法還有「遠上寒山石徑斜(xia)」、「鄉音無改鬢毛衰(cui)」等,實際上,這些古詩詞的讀音在現代已經不苛求了。

  「古詩詞的讀音一直存在容易混淆的現象,諸多注音彼此打架,部分一線語文教師表示無所適從。」上師大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餘黨緒表示,隨著語言文字的演變,部分古詩詞讀法被遺忘。「語言的學習就是為了便於運用,隨著時代的變遷,有關教育部門是否可以發布一個規範,中小學生統一用現代的讀音誦讀、記憶古詩文,便於學生學習、交流?」餘黨緒建議。

相關焦點

  • 敕勒歌是詩嗎?如果是詩為什麼讀起來不押韻?
    一、敕勒歌是一首歌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這是北宋人郭茂倩收集的一本樂府詩專輯。只要是他認為的樂府詩全部收錄,總共有五千多首,有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釋,以及先秦至唐末歌謠,包括樂曲原辭與後人仿作,其中有民間歌謠,也有文人作品。例如漢武帝的《秋風辭》、卓文君的《白頭吟》、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將進酒》等。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尚未正式公布 應以原讀音為準
    (原標題: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應以原讀音為準)北京時間記者報導「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斜」讀「xié」還是「xiá」,在很多上了年齡的人看來是讀「xiá」,然而近日有網友注意到,新版教材和詞典上的注音是「xié」。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網友們默契地一致表達了反對,覺得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做法不應成為主流。學生王同學認為,為何要迎合大部分人的錯誤而不糾正呢,「如果說都改成讀錯的拼音,可能會覺得說方便了,但是也缺少了感覺,像古詩詞之類的,改了讀音其實就改了字意,在理解古詩詞方面會有些不同,而且考試的時候真的腦子裡亂啊,搞不清到底是哪個讀音。」
  • 如何用古詩詞判斷漢字的讀音
    我們判斷一個字的讀音除了查字典以外,其實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用古詩詞的押韻來作為旁證。下面先說一下「還「這個字應該讀什麼?一、說下」還「作為動詞首先,」還「這個字在《平水韻》的【上平十五刪】【下平一先】裡,是沒有hai這個發音的,記得評書裡和京劇得念白裡常有一句話:還則罷了,還讀作huan。
  •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156首古詩詞。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縴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蘇軾《阮郎歸》這首詞展現的是一幅淡雅清新的初夏時節少女的閨中生活。不知不覺間,初夏便已到來了。
  • 專家說,讀音最重要的還是約定俗成
    很多網友表示「接受不了改讀音」,對此,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上海語文教育教學研究基地副主任徐默凡。從語音學專業角度,徐默凡認為漢語讀音一直在演變過程中,語言發展變化本來就具有模糊性,對一些正在演變過程中的讀音,不一定能馬上定出一個「標準答案」,讀音的不同,對大眾日常交流或是欣賞古詩詞也都沒有影響。
  • 這麼多年,為何沒一首兒歌唱響
    有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能夠廣為傳唱的經典兒歌找不出一首,多數少年兒童的日常歌單被美日韓流行音樂,甚至國內網絡流行音樂所取代。多久沒有一首值得傳唱的經典兒歌了?這不僅成為全民美育潮流下新的學校與家庭之問,更觸發了關於當下中國兒童歌曲創作斷層與失語之痛的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
  • 2021古詩詞日曆,每天一首古詩詞,把日子過成詩!
    「會說話」的2021古詩詞日曆,每天一首古詩詞,把日子過成詩! 377首古詩詞 377幅精美古風插畫;377首特色音頻 365面生活手帳;24篇節氣小知識 更多詩詞接龍遊戲。兩冊套盒精裝 燙金搭配中國紅四季更替、月相變換,寓意悠長。
  • 漢字讀音要不要「較真」?
    其中提到一個新聞報導中常出現的讀音錯誤:「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三聲。其實,「載」是個多音字,讀四聲時,意思是裝乘、攜帶;讀三聲時,意思是記載、刊登。所以,「載人飛行」中的「載」應讀四聲。  為了規範漢字讀音,各類新聞媒體都開始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傳播易錯字的規範讀音。但一些網友認為,即使讀錯某些字也不會影響人們的溝通,所以不必苛求字音規範。
  • 十二首寫雨的古詩詞漸入佳境,最後一首的作者竟名不經傳
    下面這十二首描寫雨的古詩詞,一首比一首精彩,最後一首居然名不經傳,但意境感最強。1、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遊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2、蘭溪棹歌  唐·戴叔倫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3、望湖樓醉書 蘇軾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 規範讀音有損詩詞之美嗎?
    這篇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可以這樣概括:文中提到的讀音改動,有些是古詩文中的民間變讀,未進入過規範讀音和規範型詞典;有的是早在1985年的審音中就已經規範過的讀音;與2016年審音有關的,尚在徵求意見階段,還沒有頒布正式規範文件;更有一些,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語言學(包括音韻學、方言學、語音學等)本是冷門學科,可涉及語音規範、異讀存廢的話題,卻自帶「熱搜」體質。
  • ...相關權威部門為什麼會少數服從多數把讀音改成qi?為什麼相關...
    為什麼相關部門不是對這類正確讀音進行普及而是修改呢?這樣做會不會對中國的傳統漢字造成影響?以後這種現象會不會成家常便飯呢? 比如上述的騎字,在作為動詞時讀平聲,作名詞時讀去聲,這兩個讀音的來歷,至少可追到中古時期,宋代《廣韻》中即收了騎字的兩個反切音——反切就是古人拿漢字來拼字的拼音方法——一個是平聲「渠羈切」,一個是去聲「奇寄切」;前者就是qí音的來歷,後者來jì音的來歷。
  • 100人聯唱一首歌,這是內地歌星的「神仙打架」?
    這段時間,我們時常會聽到一首歌——《明天會更好》。每次聽到這首熟悉的旋律,都會有想要流淚的感覺。2019年的10月,沉寂已久的滾石突然拋出一首《明天會更好》的高清MV,震驚了無數網友,雖然大家都很熟悉這首歌,但再次看到高清版的,仍然感到頭皮發麻。60名歌手裡,有不少都成了後來歌壇上的大神級別。
  • 鐵騎(qí)、斜斜(xié)……這些字的拼音改變了,讀古詩詞的時候...
    主持人海光:改變一些讀音是有些遺憾的四川著名主持人、省視協主持人專委會副主任海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更改讀音對於主持人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困難,但是有些漢字的讀音是代表了其背後深刻的文化,修改或者去除一些讀音還是有點遺憾的。「對於廣播電視主持人,如果國家語委發布了新的《審音表》,都會在辦公室、直播間進行張貼,大家都會將其作為規範。
  • ...qí)、斜斜(xié)……這些字的拼音改變了,讀古詩詞的時候怎麼辦?
    「對於廣播電視主持人,如果國家語委發布了新的《審音表》,都會在辦公室、直播間進行張貼,大家都會將其作為規範。另外,在有稿主持的時候,主持人們都是進行了精心準備的,因此讀音的改變不會造成主持人太大的困擾,可能在出外景的過程中,外景主持有可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海光這樣說道。
  • 專家糾正王菲《清平調》讀音
    日前,王菲獨唱的《清平調》正式上線,除引發試聽狂潮外,對李白古詩詞鑑賞,也起到了作用。美中不足的是,王菲是按照鄧麗君的讀音一字不差來唱的,因此在讀音方面出現了瑕疵,如「雲想衣裳花想容」中的「裳」……晨報記者專訪文學專家和方言學者,他們一致認為,王菲對古詩詞的推進已起到表率作用,而對於讀音的糾正並非討伐——唱錯不以學術相要挾,唱對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 專家:(讀音)沒有太大必要儘量不修改
    的網文列舉了教材和工具書中一些常見字的讀音變化並引發爭議。就此多位專家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會有字音的變化。公眾應有一種開放的語言發展觀。━━━━━18年前人教版課本,「衰」音已標註為「shuāi」除了古詩詞的讀音問題,《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李煜: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141首古詩詞。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南唐·李煜《烏夜啼》這首詞當寫於李煜亡國淪為大宋臣虜時所作,藉著夢境表達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國之思與現實痛楚。
  • 這兩個漢字有8種讀音,是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
    多音字,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 「敦」字 敦字一共有八種讀音: dūn 這是最常見的一個讀音,可以表示厚重,親密和睦,也代表地名,比如敦煌。
  • 為迎合大眾,古詩改讀音?
    古詩改讀音原因是不久前微博一則熱搜引發了熱議。不少網友翻閱字典時發現,以前學過的古詩詞讀音竟然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斜」的讀音由「xia」變成了「xie」;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騎」由「ji」變「qi」;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