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b站為「五四」做了一支《後浪》的視頻,片中激勵的正能量文案,加上何冰老師聲情並茂的演繹,這支視頻的製作與風格皆屬上乘。但這種青年畫像文案的表現方式並沒有收到來自「後浪」們的認可,反而讓一眾「前浪」熱血沸騰!一向深受年輕人喜愛的b站也能翻車?
Z時代青年(出生於1995-2010),並不像父輩那樣,小富即安的一代。「後浪」們正好趕上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意味著多元的選擇,更加充沛的表現欲,渴望社交卻又享受孤獨。習慣了按部就班的「70、80後們」,遇到了「離經叛道」的「後浪們」,結果顯而易見。各方大佬雖然極力迎合後浪們的口味,然而效果確實是差強人意。
簡單來說,「後浪」不好「忽悠」了,對傳統營銷「洗腦」的反應,一定是「pass」。從小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看過很多的廣告,反感傳統套路,對這個世界有著自己的看法,品牌營銷如果沒有「新意」,那麼想收割年輕用戶,那是絕對不存在的情況。只有用得好「套路與反套路」才能收穫後浪的青睞。
「二次元、古風、手辦、電競等」優越物質條件下,讓後浪們有時間、金錢和經歷去全新領域去擴展愛好,很多愛好界限並不像看上去那樣涇渭分明,「破圈」的影響就是,很難精準的把握到「既大眾,又小眾」的年輕客戶粉絲畫像,這對營銷帶來的難度不言而喻,即使有大數據支持,但「千人千面」的私人訂製還未形成主流。
這屆年輕人都會有自己的興趣圈,購買產品之前,很喜歡向圈友們諮詢意見。更喜歡在社媒中發聲,分享自己生活體驗,敢於亮出自己的觀點,自信心增強的背後,往往帶來的是對品牌輿論更加難以控制。就像被小學生們直接差評下架的「釘釘」,而釘釘也是採用了反渠道營銷的方式,在b站上發布了《釘釘本釘,在線求饒》的洗腦神曲,以低姿態收到了年輕人的喜愛。
最後,年輕人是所有營銷都想啃下的「硬骨頭」,然而反傳統、多元化、敢發聲,則讓營銷方吃盡了苦頭。想要搞定「後浪」?這屆不好搞的年輕人勸你:想啥呢?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