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一詞,如今聽來早已不新鮮。
特別是在年輕人們中間,社恐仿佛變成了一種新的流行風尚,不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都不好意思出門交朋友。
然而,真正的社恐從不會一邊說自己社恐,一邊在人群中混跡。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只是在用社恐的藉口來迴避認真對待一段關係的可能性。
換言之,你只是在假裝社恐。
溝通好累,要不算了吧
人在社會交往中離不開溝通。嘴巴這個器官,除了用來填飽肚子,就是用來交流情報。
良好的溝通是通過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進而讓人與人彼此間了解對方的意思。
可惜的是,能做到這樣溝通的人太少了。
哪怕自己能做到好好溝通,如果遇到蠻不講理的一方,再好的脾氣也無法長期忍受跟這樣的人溝通。
可能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愛說自己是社恐的原因,就是為了搪塞這樣的人,轉而將時間和精力用在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還有一種假社恐是完全不想理解別人,他說的話、做的事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目的是去命令、操控別人,別人怎麼想對他而言完全不重要。但是世界上的事不可能總是如他所願,於是就拿社恐做藉口,假裝自己害怕社交,去拒絕自己想操控卻被拒絕的難堪。
「溝通好累啊,要不還是算了吧。」拿社恐做藉口,去逃避溝通這件事,對人對己而言,都是一種暴力。
暴力地拒絕自己正常社交的可能性,更暴力地拒絕所有想跟你好好溝通的人。
為什麼這屆年輕人都在假裝社恐?
說到這,為什麼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不愛社交了?
從價值實現的角度來說,人們每做一件事都有其目的性,顯性的目的如金錢、地位,隱性的如快樂、滿足感等。
年輕人不愛社交,可能是因為社交無法帶來成就感、滿足感。
現在網絡通訊這麼發達,只要你想,隨時隨地都能找到人陪你聊天,人們也越加看重「聊得來」這件事。
都喜歡跟聊得來的人聊天,因為有意思;不喜歡跟聊不來的人聊天,因為沒意思。
久而久之,人們會選擇只跟聊得來的人聊天,只接受自己願意接受的東西,對聊不來的人一概拒之門外。
這樣一來,距離等以往影響人們溝通的物理障礙減少了,反而是自我設限的精神障礙增加了。
然而,世界上一個完全跟你聊得來的人的存在概率微乎其微。
很多情況下,那個你覺得跟你聊得來的人,並不是你認為的靈魂契合的夥伴,而是一個閱歷、經驗乃至溝通技巧比你厲害很多倍的人,在對你進行降維打擊。
你覺得跟他很聊得來,殊不知是他想跟你聊得來,而且是不只跟你一人聊得來。
這都不是社恐的鍋
人們都會傾向跟自己覺得聊得來的對象聊天,這很正常。
想像一下:自己獨具形狀的腦電波能夠暢通無阻地發射出去,並成功被人群中的另一個大腦接受到。更奇妙的是,那個大腦還回了你一段與你互相契合的腦電波,這事得多不容易?
如果能像這樣,付出得到了同樣甚至遠超出預期的回報,這當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但就像上面說的,世間事,多事與願違。
可能有人會覺得很委屈:我都付出了這麼多,已經這麼為別人著想了,為什麼他們就不能也這麼對我呢?而且難道得不到我還躲不起嗎?
因為害怕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就一味地用社恐做藉口逃避,社恐也很委屈哇!
事實上,等價交換是個很理想的概念,付出與幸福不會成正比。在人際交往中,也不是越為別人著想,就會越幸福。
人際交往這件事,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
幾個小建議僅供參考:
1、明確溝通目的,選對方法。
《非暴力溝通》中有句話: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先想清楚溝通這件事,它本身就是為了解決某些問題而生的,哪怕做不到換位思考,最起碼,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的話不要說,沒有幫助的動作也不要做,還有一些具體的溝通法則,可以多看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
2、保持界限感
這世界上就兩件事: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
牢記這句話,將減少你人生80%不必要的煩惱。
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再親密無間,也要記得給自己和對方留條線,既不幹涉對方線內的事,更不讓對方幹涉自己線內的事,不要害怕因為自己對底線的堅持而招人討厭,人生在世,你要給自己被討厭的勇氣。
3、識別套路,守護自己
人類發展到現在,在人際交往中早就創造了各種套路。
識別套路並做好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影響力》這本書,將人際交往中一些容易讓人受到影響的幾大因素(如權威、從眾等),深扒了一遍,看完這本書,雖然離書中說的影響別人還離得有點遠,但起碼也給自己打了個預防針,不會那麼容易被套路。
此外,還有一本《人性的弱點》,名字聽起來「成功學味兒」十足,但內容還是挺有用的,講的都是人際交往中一些實際需要注意的事項和原則,比起宣傳說的「受歡迎的秘訣」,我更願意將它分類到「樂活」板塊,教會人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更好地生活。
最後,還有一丟丟嘮叨:除了工具說明書,大部分的書對人們都不能起到一個立竿見影的幫助作用,它更多的作用是啟蒙和輔助,為人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觀光新世界的風景,至於如何在新世界裡生活,還是需要人們自己努力。
就醬。
文/拾光 圖/《逃避雖可恥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