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屆年輕人都在假裝社恐?

2021-01-08 拾光擊

社恐一詞,如今聽來早已不新鮮。

特別是在年輕人們中間,社恐仿佛變成了一種新的流行風尚,不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都不好意思出門交朋友。

然而,真正的社恐從不會一邊說自己社恐,一邊在人群中混跡。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只是在用社恐的藉口來迴避認真對待一段關係的可能性。

換言之,你只是在假裝社恐。

溝通好累,要不算了吧

人在社會交往中離不開溝通。嘴巴這個器官,除了用來填飽肚子,就是用來交流情報。

良好的溝通是通過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進而讓人與人彼此間了解對方的意思。

可惜的是,能做到這樣溝通的人太少了。

哪怕自己能做到好好溝通,如果遇到蠻不講理的一方,再好的脾氣也無法長期忍受跟這樣的人溝通。

可能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愛說自己是社恐的原因,就是為了搪塞這樣的人,轉而將時間和精力用在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還有一種假社恐是完全不想理解別人,他說的話、做的事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目的是去命令、操控別人,別人怎麼想對他而言完全不重要。但是世界上的事不可能總是如他所願,於是就拿社恐做藉口,假裝自己害怕社交,去拒絕自己想操控卻被拒絕的難堪。

「溝通好累啊,要不還是算了吧。」拿社恐做藉口,去逃避溝通這件事,對人對己而言,都是一種暴力。

暴力地拒絕自己正常社交的可能性,更暴力地拒絕所有想跟你好好溝通的人。

為什麼這屆年輕人都在假裝社恐?

說到這,為什麼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不愛社交了?

從價值實現的角度來說,人們每做一件事都有其目的性,顯性的目的如金錢、地位,隱性的如快樂、滿足感等。

年輕人不愛社交,可能是因為社交無法帶來成就感、滿足感。

現在網絡通訊這麼發達,只要你想,隨時隨地都能找到人陪你聊天,人們也越加看重「聊得來」這件事。

都喜歡跟聊得來的人聊天,因為有意思;不喜歡跟聊不來的人聊天,因為沒意思。

久而久之,人們會選擇只跟聊得來的人聊天,只接受自己願意接受的東西,對聊不來的人一概拒之門外。

這樣一來,距離等以往影響人們溝通的物理障礙減少了,反而是自我設限的精神障礙增加了。

然而,世界上一個完全跟你聊得來的人的存在概率微乎其微。

很多情況下,那個你覺得跟你聊得來的人,並不是你認為的靈魂契合的夥伴,而是一個閱歷、經驗乃至溝通技巧比你厲害很多倍的人,在對你進行降維打擊。

你覺得跟他很聊得來,殊不知是他想跟你聊得來,而且是不只跟你一人聊得來。

這都不是社恐的鍋

人們都會傾向跟自己覺得聊得來的對象聊天,這很正常。

想像一下:自己獨具形狀的腦電波能夠暢通無阻地發射出去,並成功被人群中的另一個大腦接受到。更奇妙的是,那個大腦還回了你一段與你互相契合的腦電波,這事得多不容易?

如果能像這樣,付出得到了同樣甚至遠超出預期的回報,這當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但就像上面說的,世間事,多事與願違。

可能有人會覺得很委屈:我都付出了這麼多,已經這麼為別人著想了,為什麼他們就不能也這麼對我呢?而且難道得不到我還躲不起嗎?

因為害怕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就一味地用社恐做藉口逃避,社恐也很委屈哇!

事實上,等價交換是個很理想的概念,付出與幸福不會成正比。在人際交往中,也不是越為別人著想,就會越幸福。

人際交往這件事,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

幾個小建議僅供參考:

1、明確溝通目的,選對方法。

《非暴力溝通》中有句話: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先想清楚溝通這件事,它本身就是為了解決某些問題而生的,哪怕做不到換位思考,最起碼,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的話不要說,沒有幫助的動作也不要做,還有一些具體的溝通法則,可以多看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

2、保持界限感

這世界上就兩件事: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

牢記這句話,將減少你人生80%不必要的煩惱。

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再親密無間,也要記得給自己和對方留條線,既不幹涉對方線內的事,更不讓對方幹涉自己線內的事,不要害怕因為自己對底線的堅持而招人討厭,人生在世,你要給自己被討厭的勇氣。

3、識別套路,守護自己

人類發展到現在,在人際交往中早就創造了各種套路。

識別套路並做好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影響力》這本書,將人際交往中一些容易讓人受到影響的幾大因素(如權威、從眾等),深扒了一遍,看完這本書,雖然離書中說的影響別人還離得有點遠,但起碼也給自己打了個預防針,不會那麼容易被套路。

此外,還有一本《人性的弱點》,名字聽起來「成功學味兒」十足,但內容還是挺有用的,講的都是人際交往中一些實際需要注意的事項和原則,比起宣傳說的「受歡迎的秘訣」,我更願意將它分類到「樂活」板塊,教會人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更好地生活。

最後,還有一丟丟嘮叨:除了工具說明書,大部分的書對人們都不能起到一個立竿見影的幫助作用,它更多的作用是啟蒙和輔助,為人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觀光新世界的風景,至於如何在新世界裡生活,還是需要人們自己努力。

就醬。

文/拾光 圖/《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相關焦點

  • 假裝很合群的形象到底有多累?社恐人群的自述
    「聚會不喜歡說話、遇見熟人就想繞道走、和別人約好的飯突然被取消感覺好高興」這些都是社恐的表現。為什麼會出現社恐的現象?小編有一個大學同學人生遭遇非常與眾不同,他跟我講說在上小學的時候,他和一個小夥伴在放學的路上追逐,小夥伴在後面追他,結果一不小心被撞死了。他親眼看著自己的小夥伴被車撞死,從此他再也不願意說話。童年的一場車禍導致了他現在的社交恐懼,甚至有點自閉症的傾向。
  • 社恐的人最怕這幾件事……
    年輕人你有社交恐懼嗎?據數據顯示,近八成年輕人認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與不熟悉的人尬聊猶如上刑,最怕在電梯裡遇到同事,眼神交流是能避則避,更有不少社恐自嘲:我們不是自閉,我們只是對人過敏!由於社交恐懼症已較為普遍地存在於年輕人中,因此網絡上關於社恐的話題也有很多:#當代社恐最想逃離的瞬間#、#社恐人群的噩夢#、#社恐的三大表現#,引發了不少網友的討論……團建就是社恐大型災難現場,好在我有「保命絕學」——@瀟瀟灑灑尚好(28歲,被社會反覆捶打的近中年男子)對於社恐們來說,大型聚會猶如修羅場,讓人尷尬到起雞皮疙瘩。
  • 讓一個社恐人崩潰有多容易?成年人的社交,社恐人怕了
    當代年輕人中有一項大範圍的流行「病」人稱「社交恐懼」是世界第三大精神健康問題據調查顯示40%~60%的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對於「社恐」而言只要踏出家門他們的社交噩夢就開始了這諾大的城市沒有一處能讓他們感到放鬆為了避免社交只有別人想不到的沒有「社恐青年」做不到的當然在現代社會社恐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從騷擾電話裡知道你的姓名工作學歷的推銷大哥到街上拿著瓶噴霧就往你腳上噴的擦鞋小弟
  • 這屆年輕人有多佛:「警花」變村花,社恐不上班,學渣當網紅
    文丨財經故事薈,作者丨陳紀英頂著KPI的壓力,習慣996的作息,為加薪升職焦慮,為在北上廣買房買車努力,惦著腳跟擠地鐵趕公交,或堵在三環路上著急上火,這是中國「社畜」上班族的常態。老闆說,加班熬夜都是福報,雞湯文說「年輕人,千萬別回小城市,北上廣才盛得下夢想」 ,但其實,生命不止一種模式,生活可以一次次重啟,人生也有無限可能性。
  • 「撲通撲通」,這屆年輕人,都在為什麼而心動?
    「撲通心動表彰大會」真正打破了「傳統」窠臼,將關注點和選擇權交還年輕人,而非用傳統、權威去決定結果,假裝懂得年輕人。深響原創 · 作者|呂玥11月19日,蔡康永和硬糖少女303、R1SE、SNH48成員都不約而同發出了一條神秘微博:「我心動了」。讓他們「心動」的,是一個名為「撲通心動表彰大會」的活動。該活動由QQ音樂舉辦,12月初將在上海正式舉行。
  • 社恐的真實寫照:拒絕一切的開始,因為你害怕被拒絕
    和朋友聊天,總是聽到他們這樣的嘆息和吐槽:我每天起來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的爸爸不是李嘉誠,而是豬肉榮;為什麼我長得這麼帥,可是掉那麼多頭髮;為什麼那些人長得這麼醜,可是不掉頭髮;為什麼我這麼多才多藝,可是我社恐;那些人又膚淺又沒腦,可是現充!
  • 《令人心動的offer2》周深太可愛,社恐小日常:我拿恐懼當飯吃!
    文|葡桃兒你社恐嗎?這絕對是一個發自靈魂的疑問……害怕手機鈴聲、害怕微信長語音、害怕別人和我說話……甚至是怕別看看到自己。這絕對是真正的社恐小可憐的日常,原本覺得明星們都光鮮亮麗的一定沒有這種社恐的情況。
  • 這屆年輕人最愛發的一連串「?」都是啥意思?
    就比如下面這張引發網友集體共鳴的聊天截圖——「我給閨蜜發幾個問號,她就知道我是在問她午飯吃啥;她回我一個問號,我就知道她又要吐槽前男友的前女友作了什麼妖。」網友們紛紛表示,這簡直是我和我朋友的交流日常啊。
  • 「每一次尬聊,都是我鼓足勇氣的掙扎」 | 社恐患者自救指南
    如果這些情況都中了的話,那你就是社恐無疑了。作為一名社恐患者,我太了解這種心路歷程了。社恐,同樣困擾過我很長的時間。小時候,寧願一個人在家吃泡麵,也不願意跟著爸媽出去吃飯。在路上碰到老師或認識的叔叔阿姨,能躲著就躲,躲不了就把頭轉到一邊假裝沒看見。
  • 社恐型短暫癱瘓是什麼意思什麼梗?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社恐型短暫癱瘓是什麼意思什麼梗?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時間:2020-09-24 17:23   來源:禮儀之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社恐型短暫癱瘓是什麼意思什麼梗?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社恐型短暫癱瘓: 當有人邀請你去人流密集場所時,就會突然感覺身體僵硬,腿也不會打彎了,手也不知道放哪裡,身體就像半癱瘓狀態一樣, 還要假裝毫無異樣地加速躲開。   原標題:社恐型短暫癱瘓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人均社恐的年頭,可以一直叫外賣就好了
    除此之外,各大群聊可以滿足社恐的社交需求,影視綜遊戲都可以用一臺手機滿足,至於工作,雖然總有社恐去上班,但網際網路好歹也為大家提供了不少足不出戶也能養活自己的工作機會,視頻博主、自由撰稿人、在線培訓……總有一份工作能養活真正的社恐。 上班?不存在的;社交?也完全不必要,網絡與外賣可以聯通一切生活所需,就算不能治癒社恐,也能夠好好過日子。
  • 破解「社恐」困局,關鍵要學會關注現實世界
    日前,本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臺探探發起調研,就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分析。調研針對探探平臺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數據裡潛藏著這一代年輕人在社交方面的愛與怕。
  • 都社恐了,這演員還演什麼戲?
    答案當然是——本老師該多社恐,還多社恐。 要鬧明白本老師的社恐症狀,還得細說從頭。 這話說得,和他的逃跑相比,都算客氣的了。 但音樂老師覺得,至少他的音域很廣,這點是不錯的優勢。 可就算是這點,本老師也覺得,是老師搜索枯腸後,說來安慰他的:「我不知道,他可能只是想我好受點。」 好嘛,那麼[香水]殺人煉香的格雷諾耶,[007]的Q,無數無數經典角色,本老師都當做安慰獎嗎?
  • 不想出門也不想與人溝通,日本社恐症的救贖之路
    在日本,社恐現象甚至已成常態,它的範圍覆蓋全部年齡層,同時也跨越性別—— 學生時期的社恐群體選擇【不登校】(ふとうこう) 「感覺自己被邊緣化了,難以融入集體。」
  • 上遊•文薈丨「我是社恐。」「我也是。」
    點開後發現,這其實就是當代社恐真人秀:雖說是訪談類節目,但完全不是想像裡不慌不忙的樣子,主持人姜思達每句話都小心翼翼,偶爾透露出的侷促,真實得戳人。有一期,姜思達去參加聚會,現場大都是陌生人,為了合群,他先主動打開話閘子,發現完全融入不進之後,又選擇了沉默。從有所期待,到試圖融入,再到尷尬沉默,最後有點失落,這不是標準的社恐噩夢日常嘛。
  • 豬豬俠爆紅背後:這屆年輕人到底在聽什麼?
    帶著同樣的疑問,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屆年輕人們為什麼突然愛上了豬豬俠人均網抑雲,這屆年輕人需要一針興奮劑除開作為童年回憶本身的特點,《豬豬俠》這首歌在內容上也做到了和當代年輕人情緒上的共鳴,如果認真去分析這首歌會發現,它旋律輕快活潑、歌詞積極向上。
  • 聽說你社恐?巧了,狗也是
    圖 | giphy 有些狗不願意與人類親近,有些甚至連同類都不願意搭理 圖 | giphy 廣受大家喜愛的金毛在兩方面都表現居中,拉布拉多則表現得相對不那麼怕人
  • I 社恐的自我修養
    我曾經為了減少一次社交,寧願多走20分鐘為什麼有的人熱衷社交有的人卻對社交充滿抗拒?「為什麼世界這麼不公平,有的人在社交場如魚得水,而我一到人多的場合就開始慫了?」我......不敢與陌生人說話不敢參加聚會不敢談戀愛不敢去逛超市或者商場甚至連走出家門的勇氣都沒有很多年輕人自稱「社恐」,一種迴避社交、抗拒社交的情緒和狀態。社交恐懼、社交焦慮、社交障礙、內向型人格等字眼好像近幾年經常活躍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所以,「社恐」的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 社恐的友情:我心裡有你就夠了
    每次和陌生人說話都得醞釀個三五分鐘,每一次打電話內心其實都經歷了無數次的掙扎。 作為社會人,我們必要地參與各種社會生活,扮演著好學生、好社畜、好孩子等各種社會角色。 有時候我們在各種角色之間來迴轉換,就不可避免地在社交時產生心累的感覺。
  • 為什麼養貓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我笑表哥孩子氣但轉念一想,這不是個例,我身邊單身養只貓的人還真不少。然而貓咪從家畜到寵物地位一路攀升,這不僅僅反應出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在時代快速發展下人們特別是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遷。據調查統計,養貓的人百分之六十集中在25歲—30歲之間,然而這也是抑鬱症的高發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