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哎,花錢如流水呀!18歲的二女兒每天問我要80元零花錢,15歲小兒子每天問我要50元零花錢。天天如此,我怎麼吃得消?每天早上他們問我要錢的時候,我就極其煩躁,也少不了嘮叨他們。
我越不想給越想嘮叨,越嘮叨越來氣,越來氣越不想給……總是在這個場景裡無限循環。很多次我一怒之下,在他們出門之前都沒有給他們,但等他們出門之後,我又轉念一想』如果我不給他們,他們出去亂來怎麼辦?』於是我又給他們發去了紅包。
現在孩子們都摸清了我的路數,上周二女兒直接讓我們三個人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兩個孩子都說』喊你拿錢你就拿,我們一點不吵架。你每次在家裡的時候都不拿,非要弄得大家剛起床就爭吵不休,也打擾鄰居休息。但是等我們出門後,你又發給我們了,你說你是不是多此一舉了?』
嘴上說,喊我拿我就要拿,我拿著心痛呀!他們十來歲,哪裡知道掙錢辛苦,再說父母掙的錢,不可能全部拿給他們就這樣花了,還有其他開銷需要支付呀……」
上周末,在姑姑大女兒孩子的滿月宴上,姑姑崩潰地對我媽媽傾訴著。「喊父母拿錢父母就拿」,這無異於是孩子未懂事之前內心膨脹時最殷切的期盼。但其實孩子花錢無節制,都是父母慣出來的!
02
嬸嬸家有兩個孩子,而嬸嬸掌管著家裡的經濟大權。對大女兒摳門,嬸嬸認為那是當年經濟條件差;對小兒子無限滿足,嬸嬸認為那是如今條件變好了。但在我們這些旁觀者看來,其實就是重男輕女思想在作祟。
堂妹直到高中畢業都沒有一分零花錢,從三年級開始住校也只能吃最基本的套餐,全是素沒有一點油水那種。進入大學時,班裡男生最低生活費800元,女生最低生活費600元,而她所有開銷加一起只有400元。
堂弟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有零花錢,直到高一輟學前嬸嬸都把他當富二代來養。叔叔嬸嬸和堂弟,三人商量好了一個月給堂弟多少生活費和零花錢,但嬸嬸從來不按規矩辦事。
她總是翻一倍的給堂弟,還對堂弟說:「你要悄悄的,別讓你爸知道了,不然他要跟我吵架。」嬸嬸喜歡用錢來衡量自己對兒子的愛,如今堂弟19歲了,已經輟學4年了,但每年她還是會偷偷補貼堂弟兩萬多。
堂妹因為那些年的拮据,留下很多心理陰影;而堂弟如今雖然在上班,但一邊還讓嬸嬸補貼,另一邊還到處找親戚行騙,甚至已經好幾年沒有叫叔叔一聲「爸爸」了。
03
幾乎每一個孩子小時候,都渴望掌管家裡的財政大權,因為孩子們認為掌管財政大權就可以為所欲為,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吃自己想吃的食物。關於孩子的這個想法,曦曦媽認為《少年說》裡一位媽媽的做法就特別值得提倡。
「媽媽給我五百塊錢,讓我分配一個星期內怎麼花。沒想到第一天中午,我們去一個餐廳吃了臭鱖魚,就花了兩百塊錢。後來我們三個只能用中午吃蔬菜米飯,晚上喝粥來度過生下的六天了。
這次讓我徹底體會到了金錢的寶貴,我以後要好好學習理財知識。我長大之後要當一個銀行總監,媽媽要是您願意的話,下次可不可以把家裡的財政大權真正的交給我?讓我試一試呀!」孩子站在勇氣臺上吶喊著。
媽媽微笑著回覆:「其實媽媽當時讓你支配這一個星期的開銷,就是讓你能對這個錢有一些認識,知道賺錢不容易,知道花錢是要有計劃的。
你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去超市的時候,在買麵包的時候,有時候你會比較一下,為什麼這個麵包貴一些,為什麼那個麵包便宜一些,因為一個有夾心一個沒有夾心。結帳的時候,你也會細心地拿著購物小票核對價格,你還是挺有擔當的!那我就暫時先把下個月我們家庭的財政大權交給你試試。」
金錢觀的培養,如今被很多家庭忽視,很多父母總是認為——孩子還小,買買買才應該是他們的本能;如果父母引導孩子過早地形成了金錢觀,無異於扼殺了孩子幸福的童年。
在支付越來越便捷的時代,二維碼掃一掃就能付錢,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孩子都對金錢沒有了概念,更別說正確的金錢觀了。
曦曦媽一直認為,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極其重要,如果小時候不重視這方面的培養,孩子後期陷入網貸、裸貸等就會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從小細節開始,讓孩子明白什麼必須買,什麼可以不買,什麼完全沒有必要買!
您認同曦曦媽的看法嗎?歡迎跟我一起探討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