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年秋天,內蒙古、新疆、寧夏等地遭遇到近年來罕見的鼠害。鼠害的主角是一種叫草原黃鼠的小老鼠,這種老鼠雖然個頭不大,但是吃草量驚人,所到之處的草原,幾乎已被全部啃光。
現場:老鼠啃草的畫面
6月初,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局部地區遭遇鼠害
6月中旬,新疆天山北麓及阿爾泰山南部草場鼠害猖獗
7月下旬,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鼠害嚴重
牧民:你看,上面的葉子
記者:這都已經吃了
牧民:吃完了,這個是上面結的籽,它吃籽
解說:靈武市採東鎮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較早發現鼠害的地方,老鼠猖獗地啃食牧草,不到一周的時間,牧民居住地周圍大片的草場就被啃光了,肆虐的老鼠甚至連草根也沒有放過。
採訪牧民:因為草根是甜的,它把根都刨的吃掉的,毀滅性相當大的
解說:就在採東鎮受災的同時,周圍近40萬畝草場也發現了老鼠的蹤影。據草原管理部門觀測,一畝草地上,老鼠少的有500多隻,多的有上千隻。老鼠鋪天蓋地而來,人們想了各種辦法來驅趕老鼠,但成災的老鼠一點都不怕人,仍然肆無忌憚地啃食牧草。
採訪牧民:把灘裡面的草,咬倒一大片一大片的。
解說:我們了解到,黃鼠是一種食草量非常大的老鼠,像這樣一隻成年鼠,一天要吃0.5公斤的草,相當於它自身的體重。牧民告訴我們,往年這個季節的草原,草都會長到半米多高,而現在大面積的草原被老鼠啃掉了,牛羊將面臨牧草短缺的困境。
採訪牧民:沒有草吃。愁死了。
解說:牧民告訴我們,老鼠不僅直接啃食牧草,而且他們習慣終年打洞造穴、挖掘草根,這給草原植被帶來了更加致命的危害。
牧民:一二三四五六七,過這邊看,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這些洞,基本上是一個老鼠打的
記者:為什麼一個老鼠會打這麼多洞呢
牧民:他主要是逃避天敵,
解說:走在草原上,到處都能看見密密麻麻的老鼠洞。專家告訴我們,老鼠挖洞時,會把土堆在洞口周圍,這樣洞口周圍的草就會被覆蓋起來,難以存活。目前在靈武市,鼠害已經造成了局部地區的草原退化,在一些鼠害嚴重的地方,甚至形成了大面積寸草不生的「鼠荒地」。
採訪寧夏回族自治區草原工作站站長王曉斌:草原植被覆蓋度明顯降低,已經到了無法再利用的地步,特別是影響了生態安全。
解說:在草原上,鼠害並不是第一次發生, 2002年,草原鼢鼠曾經在這裡一度泛濫成災,結果造成了大面積草原沙化,使這裡變成了風沙源,至今都沒有恢復。每到春秋季節,這片草原就會黃沙漫天,肆虐的沙塵暴甚至還影響到了銀川、北京等地。我們了解到,此次受黃鼠危害的草原,也已經出現了沙化的跡象,極有可能給草原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採訪寧夏回族自治區草原工作站鼠類防治專家李克昌研究員:牧草減少,形成大面積的土地裸露,風一吹以後就形成大量的沙塵,給整個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00:38:14
字幕:
歷史上,鼠害曾經危害草原
如今,鼠害再次來襲
是什麼引發了鼠害
解說:記者在草原管理部門了解到,今年全國受鼠害影響的草原面積已經超過1000多萬畝,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1億元。專家告訴我們,造成此次嚴重危害的黃鼠,並不是什麼新物種。千百年來他們就生活在草原上,那麼這一次黃鼠為什麼會泛濫成災呢。
採訪寧夏回族自治區草原工作站鼠類防治專家李克昌研究員:主要是以前對草地的過度的超載放牧,使草地出現大面積的退化,退化的結果給老鼠的生存創造了一種適生環境。
解說:李博士告訴我們,在植被密集的地方,老鼠不容易打洞,而且遇到天敵追捕時也很難及時躲避,所以一般數量不多。可是這幾年因為過度放牧,草越來越少,環境變得對老鼠打洞和逃避天敵非常有利,導致老鼠數量迅速增多。
解說:鼠患發生以後,牧民們想了各種辦法來滅鼠,可是草原上地廣人稀,人少鼠多,靠這樣人工滅鼠收效甚微。後來,草原管理部門購置了大量滅鼠藥,投放到鼠害發生地,但是被毒死的老鼠卻寥寥無幾。
採訪牧民: 那種麵粉式的藥,把它撒在西紅柿片上,然後讓老鼠吃,毒死那麼幾隻老鼠之後,幾天之內,老鼠再不動,再不吃西紅柿了。
解說:老鼠對毒餌表現出罕見的警惕,繼續轉移到新的草場大肆啃食牧草,成片的草原很快又被啃光了。無草可吃的老鼠甚至跑到牧民家裡來偷吃草料和糧食。
採訪牧民:進家裡米麵什麼都吃,土豆蘿蔔菜,它都吃。
採訪牧民:沒有辦法,沒有任何辦法。
解說:滅鼠藥不管用,這讓牧民們一時沒了主意。為什麼鼠藥毒不死老鼠呢,這個情況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採訪寧夏回族自治區草原工作站鼠類防治專家李克昌研究員:投上毒餌以後,對老鼠行為的觀察過程中,就發現有些老鼠一旦發現前面有一些異物的時候,強壯的老鼠把弱小的老鼠趕到前面去,讓它先吃。
解說:發現是驚人的,如果前面的老鼠吃了毒餌後死亡,後面的老鼠就不會再吃這些毒餌了。根據這個發現,技術人員將滅鼠藥物換成了慢性殺鼠劑,老鼠吞食後,一般在四到七天才會死亡,對毒餌也就會失去警惕。這個方法果然奏效,幾天後,草原上出現了大量老鼠的屍體。就在人們以為鼠害已經受到控制的時候,意外的情況發生了,半個月之後,成千上萬隻老鼠又出現了。
解說:滅鼠藥物明明已經發揮了作用,老鼠為什麼又捲土重來了呢,滅鼠專家們展開了調查,結果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採訪寧夏回族自治區草原工作站鼠類防治專家李克昌研究員:老鼠也殺死了,老鼠的天敵也殺死了,
解說:李博士發現,藥物滅鼠雖然能解燃眉之急,但同時也破壞了食物鏈。技術人員提出了生態滅鼠的辦法。在草原上,黃鼠狼和狐狸是鼠類的天敵,鼠害防治專家們決定人工養殖黃鼠狼和狐狸,再適量投放到草原上捕食鼠類。但是,養殖的結果卻讓人失望。首先,黃鼠狼都沒有成活,而狐狸雖然養殖成功了,但他們對捕食老鼠卻並不感興趣。
採訪寧夏回族自治區草原工作站鼠類防治專家李克昌 研究員:有些跟活鼠在籠子裡能夠和平共處,有些甚至被放進去的活鼠嚇跑了。
解說:人工飼養的狐狸顯然已經失去了本來的野性,技術人員開始對飼養的狐狸進行野化訓練。
現場
解說:第一批經過馴化的10隻狐狸,被放到了一片天然草原進行實驗。
現場
解說:半個月後,技術人員有了意外的發現,這片草場每公頃老鼠的密度從以前的420隻下降到了0.3隻。
現場
解說:這場狐鼠大戰,老鼠終於敗到了下風。但專家告訴我們,這也並非長久之計。一方面,馴養一隻狐狸要花費兩千多元,成本太高。其次,如果狐狸投放數量不當,極有可能會引起生態失衡。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還是要儘快恢復草原植被,依靠自然界自身的力量,把老鼠以及其他物種都控制在無害的狀態。目前,寧夏等鼠害發生地已經開始了全面禁牧的工作。
採訪寧夏回族自治區草原工作站站長王曉斌:我們實施全國畜牧總站安排的草原無鼠害示範區項目,就是實行全區禁牧封育,控制草原鼠害,實際上建立一個草原生態新的平衡。
主持人:鼠類防治專家告訴我們,此次老鼠大舉進犯,根本上還是過度放牧,破壞草原植被所引起的一場生態災難。只有退牧還草,維持草原生態平衡,才能從根本上控制鼠害。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