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某些病毒除外。氮是蛋白質區別於其他有機物的主要特徵成分。沒有氮就沒有蛋白質,也就沒有生命。這就是氮對生物體的重要意義。
魚塘在沒有人為幹預下,就是一種天然水體,天然水體中氮一般以無機態氮和有機態氮形式存在。無機態氮包括游離態氮、銨(氨)態氮、硝酸態氮及亞硝酸態氮等。有機態氮是指存在於胺基酸、蛋白質、核酸及腐殖酸類等物質(如細菌、藻類)中的氮。它們在各種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水體內不斷遷移、轉化,構成一個複雜的動態循環。

(一)游離態氮
天然水體中的氮氣主要來自空氣中氮氣的溶解,其溶解度與空氣中氮氣的分壓成正比,隨水溫、水的含鹽量提高而降低。水中氮氣的含量幾乎達飽和值,但這種氮除一些固氮藻類外,大多數水生植物無法直接吸收利用。脫氮作用及固氮作用雖然可改變其含量,但其影響不大,在天然水域中,游離態氮的行為基本上是保守和惰性的。
(二)硝酸態氮
是指天然水體中以硝酸鹽形式存在的氮。它是易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的一種穩定含氮化合物,在各種無機化合態氮中佔優勢。但如果水體缺氧,硝酸態氮就會受反硝化菌的作用而被還原為亞硝酸態氮,再進一步還原為一氧化二氮或氮氣,造成水中氮素的損失,對漁業生產不利。

(三)亞硝酸態氮
是指天然水體中以亞硝酸鹽形式存在的氮。亞硝酸鹽在水中不穩定,有氧時易被氧化為硝酸鹽,缺氧時又會被還原。因此,它在水中的含量要比其他形式的無機氮低。並且亞硝酸鹽對生物有很大毒性。
(四)銨(氨)態氮
是指天然水體中以銨離子和氨分子形式存在的氮的總和。這兩種形式的氮在水中可以相互轉化。

除此外,養殖投入品(飼料、肥料)也是氮的來源。
(一)培水肥料。一般目前用於培水的有機肥料都含有各種氮,包括無機氮(如尿素、硫酸銨、碳酸銨或氯化銨等)和有機氮(如胺基酸、蛋白質等)。這一部分的氮是人為作為肥料輸入的,其輸入量取決於前面三種來源的數量。也就是說,天然水體所含氨氮可以滿足養殖需要,則不需要再投入。
(二)飼料。飼料是池塘中氨氮的主要來源。養殖中後期由飼料(飼料殘餌、動物排洩糞便)所產生的氨氮往往遠遠超出池塘生態系統中藻類和微生物的需要,因此是需要處理的氨氮。

魚塘水體中有效氮的分布變化。有效氮的垂直分布,養殖水體有效氮的垂直分布一般是底層水含量高於表層水;因為表層水中浮遊植物光合作用強,吸收消耗有效氮的量多,而底層水消耗較少,還可從底泥的釋放中獲得補償,對於有溫躍層的養殖水體,如果整個水體氮補給水平是過剩的,則可能硝取是表水層高於底層(氨)是底層高於表層。季節變化有效氮冬春季的含量高於夏季,最小值多出現在夏季白天的下午。夏季是浮遊植物繁殖季節,水中有效氮被大量吸收利用,其含量降為最低值。魚塘表水層有效有較明顯的晝夜變化,一般早晨較高下午較低。夏秋季節有效氮的濃度呈現最低值,這時正是魚類迅速生長發育時節,對天然餌料的需求最大。漁農常常採取措施(肥料)補給提高有效氮濃度,滿足漁業生產需要。

氨中毒。氨易溶於水,並很快擴散,含氮無機物及有機物以氨的形式對水生動物是極為有利的。可在高密度的集約化養殖池中,容易發生氨中毒症。特別是分子氨,毒性更大,它與離子氨互相轉化,離子氨是無毒或低毒,分子氨與離子氨受水的PH影響,PH升高,分子氨佔的比例增大,離子氨佔的比例變小,當PH>11時,大部分以分子氨存在。PH降低,離子氨佔的比例增大,當PH<7時,大部分以離子銨存在。同時,它們也隨水中溶解氧的變化發生轉變,溶解氧高時分子氨所佔比例小,而離子氨所佔比例就大。分子氨與離子氨均易被水生植物直接快速吸收利用,可以起到迅速肥水作用。但是非離子氨對水生動物具較強的毒性,應加以控制。

氨的毒性表現在對水生生物生長的抑制,它能降低魚類的產卵能力,損害鰓組織引起死亡。非離子氨對不同魚類的致死濃度在0.2—2.0mg/L。封閉性或半封閉性水域在缺氧條件下,當所有硝酸鹽被還原時,氨氮濃度升高並有可能成為無機氮的主要形式。在養殖水體中,由於養殖或培育的生物密度過大,導致氨的積累,死亡或衰老藻類細胞的自溶以及細菌的活動都將使原來以顆粒狀結合著的大部分有機氮以分子氨的形式釋放到水中。此外,動物排洩的可溶性無機氮以氨氮為主。

魚類吸入過多的氨氮,血氨濃度升高,增加血氨通多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氨能於擾腦組織的能量代謝,並使腦神經遞質發生改變因而影響腦組織的正常功能,氨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極強的毒性,如果氨在水體中積累,將導致魚類產生氨中毒。
魚類急性氨中毒時,魚可發生浮頭、肌肉痙攣、眼球出現迴轉反射障礙,甚至出現異常旋轉遊泳等症狀,嚴重時可導致窒息死亡。亞急性和慢性氨中毒症則表為病魚體色改變,食欲不振,投餌率下降,遊動無力,或浮頭有缺氧症狀,鰓上黏液分泌亢進,隨後出現黏液分泌減少,上皮細胞肥大、增生,進而出現壞死現象;肝、脾、腎等各種器官都出現實質性細胞腫脹、出血和炎症。魚塘水表面出現泡沫,有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