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0歲的梁先生深夜突發胃疼,可住家附近藥房都已關門。情急之下,只好通過網上買藥,僅半小時快遞員就送藥上門,助梁先生渡過了難關。事後梁先生了解到,身邊很多人從網上購藥,甚至成了潮流。
可是,藥品不是普通生活用品,網上購藥性價比如何?需注意哪些事項?記者進行了調查。
網上購藥半小時送達
昨日,記者聯繫上梁俊(化名)。他說,5月31日凌晨1點他突發胃疼,可家裡的胃藥都已用完,「下樓去找藥店,全都關門了。」女朋友趕緊在美團上下單,給他買了兩盒胃炎康膠囊,僅半小時,快遞員就送藥上門,梁俊服藥後胃疼立刻緩解。
這次經歷讓梁俊感慨不已,「沒想過會有這種突發情況,而且還在深夜,買不到藥很麻煩,幸虧網上可以買,還送藥上門。」
此後,梁俊把這事告訴了同事,大家都說他out了,原來周圍很多人都有網上買藥的經歷,一些家庭常備藥大都在網上購買。
網購藥大多比實體店便宜
昨天,記者走訪了部分藥店,發現由於實體藥店需要房租和人力等成本,所售藥品要比網上藥店價格貴一些。
在江北區觀音橋步行街泉源堂藥房,一盒小兒熱速清顆粒售26.3元,外賣APP售22元;一盒銀翹解毒片售13元,外賣APP售10.5元。在渝北區松樹橋的萬和藥房,一盒布洛芬膠囊售33.6元,而線上售26元,足足便宜了7塊多。不過也有例外,在花卉園萬和藥房,250克阿膠糕折後價590元,而線上價格在800元左右。「實體藥店進藥有很多環節,而網店大多是直接從廠家拿藥,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龍溪街道新輝藥房銷售員劉靜介紹。
除了售價相對便宜,便捷也是網店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劉靜說,如今大藥店如萬和、桐君閣等都開闢了線上賣藥渠道,顧客在手機上美團、餓了麼等APP一鍵就能下單購買,非常方便。
不過線上買藥也有限制,記者看到,一些處方藥有嚴格要求,須提供醫生處方證明等,並且社保卡不予報銷。
網上購藥需注意這些
如今,網上購藥已成新潮流,但藥品不同於普通生活用品,為了自己的健康,要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核實網上藥店資質,未經監管部門審批是非法營業。
第二:學會網站查詢藥品真偽。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首頁,從「查詢」——「藥品」進入查詢。
第三:儘量不在網上買處方藥。
第四:切忌貪便宜囤藥。網上很多商家對藥品進行打折促銷,這時消費者應有所警惕,盲目購買和使用,因為可能有藥品過期的風險。
點評
網上買藥須細化監管
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博士張豪表示,疫情期間,線下渠道風險提升,因此網上買藥也就成了許多人的消費習慣。但同時也有一些擔憂的聲音,如售假問題、處方藥問題等。
他認為,從長遠看,線上藥店消費市場空間廣闊,但需要細化監管,例如在網際網路醫師、執業藥師的資質審查,以及網際網路藥品交易資格審查等方面,需不斷規範行業標準。(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郎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