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問題行為」根本就是父母製造出來的!

2020-11-28 布穀學習

文丨沈香 編輯丨金雀兒

來源丨布穀學習

布穀老師: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經歷過這樣的「狼狽」時刻:

孩子會反覆扔掉手裡的東西,即便你撿起來他還會再扔掉?好像在跟你對著幹。孩子完全不懂分享,什麼都要一個人獨佔,怎麼從小就這麼「自私」?突然愛上跟你唱反調,你說什麼他都說「不」,還變得特別愛發脾氣?給孩子買了那麼多玩具,他卻只對沙子和水感興趣?

你會不會產生疑惑,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行為?

於是,你可能就陷入了無助和焦慮之中:

一方面擔心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一方面不知道該怎麼糾正孩子的行為,因為你發現打又捨不得,說又不管用。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這些所謂的「問題行為」根本就是父母「製造」出來的,這些在你看來不是很「正確」的舉動背後隱藏著對於每一個0~6歲孩子都至關重要的概念——兒童敏感期。

一、抓住孩子成長的敏感期

讓養育都能事半功倍

世界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在敏感期擁有一種特殊的內在活力,能夠以驚人的方式自然地吸收和學習。在這種節奏的支配下,兒童不斷地去徵服世界,這一切使他們感到十分幸福、滿足。」

6歲以前,孩子會經歷黃金般珍貴的敏感期,也是爸爸媽媽最應該關心和注意的成長階段。

但是,很多父母卻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帖子,一位媽媽因為吼孩子聲音過大,打擾到鄰居,被鄰居貼告示警告。

在這條新聞下,有網友評論說:「這媽媽脾氣也太大了,經常這樣的話,孩子心裡會留下陰影的。」

如果兒童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愛,反而被這樣對待,他的身心發展能好嗎?

相反地,眾所周知,霍思燕和杜江的兒子嗯哼,獨立、自信、情商高、善交際,是深受大家喜愛的小暖男。

回顧嗯哼的成長史,你會發現,霍思燕和杜江在嗯哼的不同敏感期,都採取了非常好的處理方式:

在秩序敏感期,面對動不動就哭鬧發作的嗯哼,杜江總是耐心地去包容和儘可能滿足嗯哼看似「無理」的要求;

在自我意識敏感期,霍思燕知道尊重嗯哼對自己玩具的處置權利,沒有強迫孩子去分享;

霍思燕想讓嗯哼參加「玩具漂流」公益活動,將自己的玩具捐給其他小朋友,一開始嗯哼非常抗拒,表示玩具只願意送給媽媽,對於媽媽的解釋也充耳不聞,甚至大吼表示抗議。

霍思燕馬上停下來,告訴嗯哼媽媽不強迫他,他的東西有自己決定的權利。

然後走開,讓兒子自己冷靜一下,果然,嗯哼很快安靜下來,並主動對媽媽說「不願意的事情也不能強迫啊」。

等嗯哼調整好情緒後,霍思燕轉換說法:「我們去當售貨員,把這些玩具賣掉,收入捐給需要的小朋友。」

嗯哼果然愉快地答應了。

在婚姻敏感期,面對嗯哼的「早戀」與花式「撩妹」,杜江沒有大驚小怪,而是積極地去引導孩子理解愛的觀念,明白尊重對方的原則。

……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認真守護。

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在對的時間,做對的引導。

而這,離不開對孩子6歲前的各個敏感期的了解和學習。

在這個時間段,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等,都沒有建立起來。面對世界,感覺一切都是新的,對任何風吹草動都異常敏感。

因此,爸爸媽媽們應尊重自然賦予孩子的行為與動作,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錯失孩子「敏感期」階段順利的成長。

二、了解兒童敏感期

能解決90%的育兒困惑

前幾天帶兒子去興趣班,見到一個小朋友,就算媽媽催著回家了,也非得把積木按原來的順序擺好,不然就是不走。

那位媽媽說:「哎,我們家孩子是個典型的強迫症,在家裡,爸爸的手機媽媽不能拿,媽媽的枕頭爸爸不能枕,吃飯的時候大家有一次沒按固定的順序坐,就開始大哭。」

其實這不是強迫症,而是秩序敏感期。

還有的孩子表現為,必須由媽媽來衝奶,回家的路線不能隨意改變,就得走每天一直走的那條路等。

敏感期很重要,敏感期孩子的的特點父母也是需要了解,接下來,就先簡單地為大家介紹一下處於敏感期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

特點1:強烈的興趣和愛

在一段時間裡,孩子對周圍環境中存在的事物有著特殊的興趣和心理的需求,這是一股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勢不可擋的力量。

比如:上樓梯時,不能大人先上,孩子必須走在前面,如果大人先上了,必須退回去,重來一遍。

剝桔子時,孩子要自己剝開桔子皮,如果大人幫忙把皮兒剝開,孩子就會憤怒地扔掉這個桔子,要求重拿一個桔子,自己再剝一次。

它會令孩子在這個特殊時期內心洋溢著喜悅,對他熱愛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精神

特點2:高度的專注力

在一段時間裡,孩子會對環境中的某一事物集中其全部的關注力:

從哪兒拿的東西,必須放回哪裡去。孩子能夠非常敏銳地發現什麼東西放錯了位置,並且儘快物歸原位。

家裡的每一樣東西,都有所屬人,其他人不能亂動,彼此也不能隨意交換,孩子自己的東西別人也不能動。

這種對某種活動長時間的專注和熱愛令孩子從不厭倦,並讓孩子擁有持久的能量和興趣。比如語言的敏感期到了,他會長期關注父母說話時的表情和嘴形。

特點3:反覆地實踐

孩子的行為出現了反覆性,而且樂此不疲。如孩子閱讀的敏感期到來時,他會反反覆覆,每天甚至一天多次地翻看一本書,而且很專注。

門鈴聲響起,孩子非要自己去開門,如果其他家人先行一步打開了門,那麼孩子非要客人出去、關上門,然後重新再按一次鈴、重新開一次門。

媽媽回到家,換上家裡穿的睡衣和拖鞋,如果哪天忘記了,或者沒來得及換,孩子非拉著媽媽完成這一個步驟,才能做其他事情。

這種反覆性是孩子自我學習能力的體現,同時也幫助孩子樹立了自信心。因為通過反覆實踐,孩子每一次都能發現不同的內容,每一次都能學習到不同的、自己想要的知識,並獲得樂趣。

相關焦點

  • 問題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就是父母
    前幾天,看到一位抑鬱症女孩的留言:女孩的父母是生意人,每天忙到無暇顧及她和弟弟。她很希望能跟父母像朋友一樣談心,可他們卻總是高高在上。家裡每年開兩次會,就是成績出來的時候;爸媽坐在沙發上,她和弟弟站在對面,依次發言。父母除了關心姐弟倆的成績,其它的事情幾乎一無所知。
  • 面對「熊孩子」,重新理解他們的「問題行為」,才是教育的根本
    熊孩子不一樣,他們想到什麼說什麼,根本不會顧忌別人的感受。大家總說「童言無忌」,可如果真是善良的孩子,又怎會說出傷害人的話呢?這位網友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如果說社會不能容忍胖子,那麼孩子就是最赤裸裸表示的那個。01大人對「熊孩子」的定義也許並不準確生活中對熊孩子有芥蒂,遠不只是肥胖的人有感受。
  • 孩子膽小、怕事,多半與父母這四個行為有關
    媽媽的恐懼直接造成了孩子對狗的恐懼,無意識地給孩子埋下了恐懼狗狗的種子。這讓我想起一個實驗,1920 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者約翰 · 華生,將一名 9 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放在了小白鼠和一些毛茸茸的物體旁邊。小艾爾伯特並不害怕,反而臉上充滿了笑容。
  • 通過製造認知不協調,不打不罵,改變孩子不良行為
    一直以來,我們父母們都是習慣採用「否定式教育」,就是通過指出孩子都錯誤缺點,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到錯誤,然後要求改正。通俗到說,就是先改變孩子的錯誤認知,然後讓孩子修正錯誤的行為。舉個例子:孩子寫作業拖拉,父母往往的教育方式就是指出孩子拖拉到毛病,然後開始上綱上線的教育,希望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避免孩子以後再犯同樣到拖拉問題。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現實生活中,像小麗這樣為自家「熊孩子」焦頭爛額的父母不在少數。從表面看,那些天天在學校「惹事」的孩子不是「搗蛋鬼」,就是「小暴君」,不是「搶玩具」、就是「掄拳頭」,要不就搞惡作劇。
  • 如果我的孩子被稱為「問題孩子」,引起問題行為的兒童如何處理
    問題行為被表示為「偏差經歷」,兒童中看到的問題行為可以分類如下,拖欠,犯罪,腐敗和要考慮的行為(入店行竊,稀釋劑,約會等),騷擾,破壞(扔掉道路上的灰塵,在上課時繼續說話等),但被認為屬於自我責任範圍內常見行為(睡覺,染髮等)·與情境有關的道德行為(對父母說謊,對朋友說謊,打斷電話等)·反叛行為(對父母說謊,對老師說謊等)換句話說,可以將上述行為明顯的孩子定義為「問題孩子」。
  • 孩子總出現打小報告的行為,父母不要一笑而過,加以引導很重要
    還有就是孩子之間如果發生了矛盾甚至是打架了,打小報告的孩子說:"是他先打的我,他先動手的,我才還手的。"這種情況有一種"惡人先告狀"的感覺,也是孩子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而做出的一種行為。2.所以一些孩子會通過打小報告的方式說弟弟妹妹或是哥哥姐姐怎麼怎麼樣,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寵愛和關注。孩子總愛"打小報告",是不是就是一種不好的行為?
  •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8)
    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事 ◎ 包豐源 上期提示 父母過多地管理孩子,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弱。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適度地給孩子自由,在制定規矩或做決定之前與孩子好好地溝通,讓孩子從內心真正地認同。 其實,現實中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根源就在於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所採取的不當態度和方法。
  • 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家長要做到這兩點
    孩子出現不良的行為,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比如小學生可能對學習的興趣不高、上課做小動作、做作業磨蹭、不遵守課堂紀律等等;中學生多表現為厭學、考試焦慮、上網成癮、早戀、逆反、和父母對抗,甚至離家出走等不恰當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會影響的孩子完成他主要的任務——學習。父母經常在這樣的問題面前束手無策陷入焦慮。這些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單一形成的,而父母這時可能軟硬兼施試過各種方法都無效。
  • 孩子激怒父母只是在博關注?家長掌握「3不」法則,化解錯誤行為
    目的就是得到父母們的注意力。阿德勒曾提出「目的論」,具體內容為:當一個人產生自卑感的時候,就會跟隨某個目標去改變自己。所以在家長們看來,孩子所做的一些行為很奇怪。尤其是在父母進行棍棒教育之後,這種行為會變本加厲。這都是因為孩子在搶奪惹父母生氣的權利。而與之相鄰的就是,棍棒教育之後孩子內心充滿了負能量。
  • 育兒路上的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底線的重要性
    我是佑佑兜兜媽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發生在孩子身邊的育兒小故事。上周五去接孩子回家時,大寶得知明天是周末不用上學,非常的高興,在騎行的電動車上動來動去,要不就是與前面坐著的弟弟進行打鬧。我呵斥了他好幾次,告訴他媽媽在騎行你這樣的行為非常危險,還警告了他,如果再這樣打鬧,那麼我會讓你下來,等你什麼時候不鬧為止。
  • 如何讓孩子認識公共道德?父母該如何應對:孩子缺乏公德的行為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缺乏公共道德,一再發生這樣的「熊孩子」事件呢?父母又該培養和糾正孩子的行為呢?下面我們通過以下四點來對該事件的起因以及防治措施進行一下仔細分析。1.如何讓孩子認識公共道德?公共道德涉及哪些行為?
  • 面對孩子不良行為,父母要學會用「三問法」,避免條件反射式教育
    條件反射式教育是指當父母受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刺激後,不加思索的就做出相應的應急反應,其中以批評打罵方式為主。在這個教育過程中,孩子的不良行為是刺激源,而父母的批評打罵則是對刺激的直接反饋。正因為條件反射是人的一種本能,所以當父母受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刺激後,也就不由之主的採用條件反射式的教育方式,攻擊孩子。
  • 萌娃「教科書式」吃餅乾走紅:孩子,真的是父母的複印件~
    民警也對當事人故意吐痰的行為進行了批評教育。一位優秀的母親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鬆,說你的孩子那麼優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好母親防患於未然,而不合格的母親是,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甚至教師都已經找孩子談話了,她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 爸爸奶奶洩憤棒打孩子:父母的失控,是孩子習得攻擊性行為的主因
    不知道這位爸爸把打孩子的視頻發到群裡是什麼心態?向老師示威、推卸責任?「老師你看,不是我不管孩子啊,我狠狠地管了,可是孩子不聽啊」。還是單純就是覺得打孩子很自豪,「看,我兒子在我面前絲毫沒有反抗力,我是一個嚴格厲害的爸爸」。再或者就是想讓孩子感到羞愧,直接摧毀孩子的自尊心,然後變得聽話乖巧。
  • 智慧型父母vs控制型父母,從孩子口中的「壞媽媽」變成「好媽媽」
    只有眼裡有孩子,心裡有孩子,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理解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去滿足和引導他們。那麼,如何「看見孩子」呢?作家M·格倫德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能留給孩子的最好的財富,就是每天留出幾分鐘時間。」作者建議我們每天抽出10分鐘時間做一個小練習,那就是觀察孩子,觀察他們的個性、特質、態度和行為等,發現我們以前從未注意過的對方。
  • 孩子為何總喜歡咬指甲?或許是這個心理問題引起的,父母別忽視
    比如:第一次上臺表演節目,面對很多人的注視,緊張、害怕;老師上課提問問題,擔心回答錯誤,或者說不出來;父母吵架,家庭內部壓力大,缺乏安全感;跟陌生人交流,或者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可能是父母不當護理。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強烈,喜歡模仿別人,比如看電視,別人吃異物,他們也會跟著學,本身沒什麼大問題,但是如果父母太較真,用不當的行為制止孩子,或者打罵訓斥,或者語言攻擊,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是不讓吃他們就越吃,結果養成習慣,吃的越來越多,以後很難改過來。
  • 孩子「軟柿子」性格,多半和父母這兩個行為有關,被欺負是常事
    關於孩子的性格是家長圈裡最常討論的話題,孩子性格好什麼都敢想敢做,能和周圍所有的人都玩得很好,這樣的孩子父母都不會有過多的擔心,因為這樣的孩子將來到了社會上,能夠自己獨擋一面。
  •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孩子不懂得感恩,父母要弄清楚問題根本
    依依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她出生後,媽媽想生第二個孩子,但爸爸說生一個孩子就夠養得了,說要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依依。從她小時候起,依依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在其他家庭的孩子都沒有離開中國以前,依依的父親便帶她去環遊世界,向她展示更多的美好。每天,依依都像個公主,她想要的東西都會滿足她,很少有人說她做錯了什麼。
  • 當孩子偷錢被家長發現,父母怎麼做,能讓他記住問題的嚴重程度?
    回到家以後,媽媽發現孩子多了很多的零食,就問「你哪裡來的這麼多零食?」于洋洋支支吾吾的不敢說話,媽媽發現錢丟了,肯定是孩子拿的,因為如果是小偷不會只拿十塊錢,氣急敗壞之下,媽媽狠狠的打了兒子。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偷錢的行為時,都會惱怒生氣,有的家長會選擇直接棍棒教育,讓孩子長點記性,卻忽略了可能留下的童年陰影。那聰明的父母應該怎麼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