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徐崢主演的《囧媽》殺出重圍,創造了影史第一個首登流媒體的記錄之外,今年的春節檔電影集體涼涼。
沒辦法,整個春節檔就這麼一部新電影可以看了。
各視頻平臺也順勢推出一些免費電影,供家裡蹲的各位網友排解寂寞,這對於大部分網友來說,倒是個與爸媽相處的好機會。
捫心自問一下,你有多久沒有和爸媽一起去影院看一部電影了?
尤其是那些父母超過65歲的網友,可能連和自己孩子一起看電影的機會都少有。年輕人更喜歡約上好友或者伴侶共同觀影;中年人大部分都忙於應酬,偶爾也會根據口碑觀看符合自己興趣的電影,屬於最挑剔的一個觀影群體。
老年人反而變成了整個家庭裡排除到娛樂活動之外的人。
不是後輩不帶長輩去電影院,而是很難叫得動他們啊!
他們慣常的推辭就是「沒意思」、「有啥好看的」、「懶得動」……
01老年人為什麼不愛去影院看電影?
其實他們年輕的時候是愛看電影的,對電影院一點都不排斥而且還非常喜歡。
80年代的電影票是1~5毛錢一張,就這麼低的票價(相對當時的消費水平並不低),1982年《牧馬人》的票房收入為1.3億元,《少林寺》1.02億元,1980年《廬山戀》1億。
據我媽回憶,當年買票的主力是20~30多歲的人群,也就是50後這一代,到現在就是60~70歲往上的人了。
年輕人多追求觀感刺激,視效、音效都是評判電影的標準之一,所以以年輕人為市場的商業電影也更注重這一塊。
但對於老年人來說,超震撼的立體聲效、3D的視覺眩暈感,都是要命的東西啊!
這就是為什麼春節檔電影多是2D的緣故,畢竟是要面向更多群體的。
拿身邊人來舉例,我爸對《戰狼2》的評價頗高,對《紅海行動》的評價則是:好看是好看,就是看得我頭暈。
因為《紅海行動》是3D的,他時不時就要摘下3D眼鏡緩一緩,以致於錯過了很多細節。
並不是他們無法接受新事物,而是年齡大了,身體很難適應。
從那次之後,爸媽拒絕再看3D電影,就連2D電影都得是我陪著才肯去。
因為排隊、取票等等這種嘈雜的環境對於老人來說還是有點抗拒的。尤其是春節期間人聲鼎沸的現場,說實在的連我都有點頂不住,最怕的就是前排打電話後排擱臭腳。
PS:其實有些老年人不愛去影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不懂怎麼在自助機上取票。用手機掃描機器拿票,很多老人是不懂如何操作的。
自尊心使然,他們不願意說,做兒女的一定要注意到這點。
02電影題材限制
資本方瞄準的通常都會是消費最大的那個群體,每年幾百部電影,很多都被審核拒在了門外,但仍然有大量新片上映,而這些新片裡,至少有一半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
當然這些也多是小成本影片,虧了也不太心疼。萬一爆了呢?
所以很多小成本電影都是存著這樣的心思,有那麼一兩個流量明星在裡面,基本就能靠粉絲經濟撈回成本甚至大賺一把。
這樣的電影,老年人自然是不屑一顧的。活了大半輩子的人了還能看得進無釐頭的風花雪月?晚輩也不好意思邀請他們一同觀看吧!
偏偏很多導演就盯著粉絲經濟這一塊肥肉死磕到底,堪稱爛片製造機。
業內幾個有口皆碑的導演比如寧浩、黃渤、徐崢、吳京等等,屬於崛起的一代中年導演,商業片方面做得比較好,成功吸引了中年人這一塊市場,偶爾會拍出讓老年人也有共鳴的影片出來。
但其實,真正觸動老年人這個群體的,正是和他們差不多年齡的那一代導演拍出來的題材。
比如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等人。
可惜的是,即便這一代導演能夠get到50~60後的點,他們也都在商業市場上掙扎,求同存異,結果拍出所有年齡段都看不明白的大片。
前段時間馮小剛拍的《只有芸知道》被噴得有多慘,殊不知這是他們那一代人的愛情,已經很難和現在年輕人的愛情觀融合了。你如何奢望年輕人能夠真正理解到: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這是馮小剛不再願意走商業大片的又一次嘗試,可惜啊,認同這部電影的那一代人,已經不去電影院了。
他們不會自己買票去看,兒孫也不願買票陪他們去看。劇情緩慢平庸就像一杯白開水,一起看會覺得很尷尬。
《芳華》、《無問西東》都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如果不是前期宣傳得夠好,讓很多人知道電影裡的年代背景,又有多少人會想到專門買票請父母去看呢?
其實有一些好電影,適合他們這個年齡的電影,都因為沒有適當的宣傳而被默默的埋葬了,上映了幾天票房起不來,影院就會降低排片甚至撤出院線。
獲得影帝影后等多項大獎的《地久天長》就是一個例子,叫好不叫座。我帶媽媽去看的時候,她看得淚眼婆娑,但是整場只有四個人,另外一對女生看到一半就走了,她們理解不了這種失獨的痛,或許只是為了王源而來。
久而久之,更沒有人願意去拍那種深度的,帶有人文情懷的現實主義影片,新導演更不敢去嘗試。
也只有老一輩導演還願意守著這一點兒地,花錢連吆喝都賺不到。
03春節檔合家歡電影眾口難調
春節檔也是近些年才興起的產物,基本上都被寧浩、陳思誠等中生代導演幾分天下了,你會發現在春節檔裡挑出一個適合全家老少三代人看的電影,相當難。
顧得了上就顧不了下,能夠顧兩代人就很不錯了。
就拿這次先在平臺播放的《囧媽》來說,徐崢在其中扮演的徐伊萬是40歲左右的人,這個年齡段的生活狀態和母子之間的親情糾葛,讓90後以下的觀眾很難產生共情。
他們覺得這部電影一點也不好笑,根本不適合春節檔,上映了肯定賠錢。
而80後~50後又覺得非常真實,給出的評價都很高。
難調眾口。
《囧媽》算是歪打正著,拍給中老年人看的電影讓大家在家裡觀看,給那些不願意去影院的老年人提供了一個舒適的觀看環境,也讓兒孫輩得以與父母共享溫情。
我覺得挺好的,儘管這是資本之間博弈的結果,獲益的卻實打實是我們觀眾,是我們很久沒有去電影院的長輩。
PS:這個春節大家都過得很壓抑,如果覺得還有什麼電影適合長輩觀看的,在手機上打開投屏,投放到電視機上陪著他們坐坐吧,看不明白的就手口並用的解釋,或許無意中挖掘出一個「科幻片老年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