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7 2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每天吃完晚飯,你可能就宅在了家裡
可是有一群人卻搖曳在
成千上萬的小區裡
音樂起、鼓點敲,漫廣場遍空地的她們
活躍起來了……
羅湖區黃貝嶺新秀社區
建成已有三十多年,
社區內生活氣息十足,
老人小孩都不愁找不到休閒的去處。
不過社區內十多支廣場舞隊噪音擾民的問題
一直讓居民們頭疼不已。
要怎麼解決呢?
新秀居民議事會居民代表張素蘭說「我在新秀社區住了30多年,從2000年開始廣場舞隊伍就多了起來,很吵、很鬧,很多隊伍把音樂放得很大。周圍的很多居民都有意見,孩子們都要上學,吵到也不好。很難協調,所以經常會吵架。」
為廣場舞造成的噪音而頭疼,
相信不少小夥伴都有這樣的困擾,
那麼,這樣的公共事務
能不能成為議事主題,
讓大家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呢?
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
但在新秀社區,這事還真辦成了。
社區負責人邀請舞蹈隊員代表和居民們
一起參加社區居民議事會,
在各方充分表達意見後,
最終形成了解決方案。
新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楊海鵬答:「新秀社區文化廣場的廣場舞噪音問題由來已久,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召開了多場意見徵集會,把形成的幾個建議方案拿到我們戶外的居民議事會去討論,涉及公共事務的問題,讓居民參與進來一起討論,一起協商。
最終我們討論得出三個議案,第一個是形成一個社區文化廣場公約,第二個是我們成立了一支黨群義務巡邏隊,第三個是我們購置了一款LED分貝測試儀。通過這三個方式,是極大解決了我們社區廣場的噪音問題。」
生活中,
往往是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
最容易引發鄰裡矛盾。
居民議事會這一創新形式
讓很多居民感受到了強烈的儀式感。
☑對於居民而言,面對面溝通很容易就吵起來,但有了議事會,大家只會面向主持人表達自己的意見,沒有七嘴八舌,大家都守規矩,有問題也會踴躍回應,效率提升了不少。
新秀居民議事會居民代表張素蘭說「我們社區自從有了民生微實事以後,居民反響很好,大家有什麼需要和幫助,對社區工作有什麼意見和建議,都可以說出來。不像過去找不到地方說。
社區事務千頭萬緒,
治理起來面臨著諸多問題,
羅湖要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模式,
下面這些難關就得逐一攻破:
❶社區主體權責不清,「共建」機制不合理,
❷社區治理主體單一,「共治」格局未形成,
❸社區設施資源零散,「共享」發展欠均衡。
☑ 曾經的羅湖社區治理主要靠工作站一家「獨唱」,導致居委會的邊緣化空心化、社區工作站工作不堪重負。例如,廣場舞噪音是當前城市社區治理中的典型難題之一,新秀社區在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引導居民有序參與方面做出了新的嘗試,令人耳目一新。
為此,羅湖採取了以下措施
▼
☑ 在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模式上,羅湖區率先走了關鍵的一步,成功引領社區共建人「願參與、會參與」。羅湖社區治理通過共建、共治最終實現共享,從「獨唱」轉為「大合唱」。
羅湖區民政局局長楊文秀說「羅湖之前的社區治理一直是『獨唱』的形式。現在,我們積極營造了共建共治體制,開展『羅湖十條』規則意識的培訓,舉辦居民議事會。
資源共享上,在以社區黨委為核心的領導下,社區的各類主體各司其職,形成合力。社區工作不單依靠工作站一家,而是與各類主體相聯繫,激發居民的主動參與意識,促進居民對社區家園產生情感認可,形成『我的社區我做主』的意識。」
開展議事規則培訓☑ 羅湖的社區治理能夠以問題為導向,具備廣泛而積極的居民共建、共治參與度。最終,羅湖社區實現了參與主體從單一到多元,參與方式從「自上而下」到「自發自覺」,參與議題也從組織活動式淺層參與向主動治理類深度參與的轉變。
文華社區試點居民自治通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居民參與社會建設和治理,
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成為現實。
通過頂層設計、體系構建、技術支撐、
隊伍建設、資源整合等途徑協調推進,
羅湖也提高了社會治理的
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最終形成
羅湖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信息來源:羅湖社區家園網、羅湖掌生活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統籌整理:新時代新羅湖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