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與中醫的生命邂逅

2020-11-26 澎湃新聞

原創 衛婷婷 科學中國人

什麼是中醫?中醫即是憑藉人的生生之力,依靠藥物的生生之具,求生命的生生之效——

張衛

從醫學博士到維也納大學歷史系博士後,再到全國首屆中醫臨床師承博士後,張衛現在任職於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是中藥藥性理論與本草文獻研究中心副主任、《神農本草經》研究教研室主任,從事中藥藥性理論、中藥文獻研究以及中醫臨床工作近20年……然而,他與中醫的生命邂逅卻有一段漫長而又美麗的故事——

家學傳承,開啟生命體悟之旅

張衛學中醫,領路人是爺爺。爺爺在瀋陽的衛生系統工作,因此,全家都喜歡上了醫學。而張衛,也很自然地走進了衛生系統。

學中醫,對於張衛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本科階段,只能接受一些具體的、具象的事物,除了枯燥還是枯燥。那時候,好多知識都是模糊的,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而且,看中醫的書,也不怎麼能看懂。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我的大學讀了6年。」多年後回憶起來,張衛還是覺得入門之路異常艱辛。

怎麼辦?張衛找各門課的老師請教。有一次,張衛碰到一位老師,告訴他越是模糊的東西越需要研究明白。怎麼研究呢?老師說,「自己多看書,就會有一些體會」。從這個時候起,張衛研究起了古書。

大概經過一兩年的積累後,張衛對中醫有了一點點感覺。

儘管讀書比較艱辛,但是考研的路比較順利。張衛順利進入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原名中國中醫研究院),攻讀歷史文獻專業。從碩士到博士,整個研究生期間,讀古書、看古書,成了他的全部,而對中醫的很多認識,也開始在張衛的知識地圖裡一點一點串起來。

「博士後時我才真正開悟了,」張衛突然興奮起來,「那時候碰到了陸廣莘老師,他是中醫界的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講的是中醫的生生之學,也就是說憑藉人體自身的生生之力,依靠藥物的生生之具,可以謀求生命的生生之效。」

在沙漠中行走,總想找到綠洲;在曠野中找礦,總想看到狗頭金;在醫學中跋涉,總想看到希望。這個「生生之學」,就像沙漠中的綠洲,曠野中的狗頭金,是張衛在艱苦跋涉了很多年之後,感受到的心靈深處的極大震動,是他堅持學習和研究中醫的希望之路。正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命的繁衍是從最簡單的單細胞開始的,發展到人類,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時間。這個從低級向高級演化的過程,就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力量。這麼長時間的磨練,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磨練。這種磨練與成長,是生命的第一性徵,也就是說生命本身就有一個特別高級的特性,它本身的自愈能力和成長能力是非常強大的。這就是生生,就是生命可以自己促成自己,不斷地向好的、自愈的、更高級的方向去發展的能力。」陸老師的講述,深深地吸引了張衛,「比如說好多疾病,不去治療,它自己也能好。這就是人的自愈能力。中醫瞄準的點,正是生命的自愈。只是在這個過程中,陰陽失衡以後會產生很多坎,因此生命的自愈能力達不到這個高度。中藥的作用,就是扶一把,送一程,讓生命達到平衡。實際上,是生命力自己治癒的。」

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張衛記住了老師的教誨,「一個好的醫生,尤其中醫醫生,一輩子都要向生命學習。這是醫生一輩子的學習狀態,也是生命體驗的狀態。所以,好多古代的醫生,看病的過程,就是在完成生命體驗的過程」。

一次高燒,對中醫「愛」的深體驗

對中醫更深的體會,則緣於一次39攝氏度的高燒。

那一次高燒,張衛已經做了博士後。半夜,他吃了各種西藥,愣是不見好。第二天是一場重要會議,張衛一早必須出差,別無選擇。無奈之下,張衛給自己開了個方子。他對著鏡子看了看舌苔,厚厚的,還發膩,舌尖偏紅,整個人萎靡不振,一點東西都不想吃,關鍵是溫度直線攀升,已近40攝氏度。

張衛想了想,突然冒出個方子——麻黃加術湯。以麻黃開汗孔以發汗,杏仁利氣,甘草和中,桂枝從肌以達表。又恐大汗傷陰,寒去而溼不去,故加白朮健脾生液以助除溼氣,在發汗中又有緩汗之法。他的病,還是他自己清楚,「就是體內有寒溼,體表毛孔打不開所致,是典型的傷寒夾溼證」。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白朮……張衛自己把五味藥配齊,熬好,喝下去。「一副藥剛吃了一半,汗就出來了,時間大概就是40分鐘左右,汗一發出來,溫度立刻就下去了。」張衛吃了些東西,一身輕鬆睡到了天亮。

「這就是經方,太神奇了!」這次體驗,張衛終生難忘。

此後,老師的諄諄教誨轉變成了親身體驗,「中醫有用!用對了,效果特別好!」而張衛的中醫研究之路也發生了質的變化——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結,反之於平……

狹義的經方是指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所記載的方劑。經方是根據病情由表及裡的不同臨床表現所擬定的,根據分不同的症狀,分不同層次進行治療。漢代以前,疾病沒有今天這麼複雜,所以經方的制定有一個特點,藥味少,單味藥量相對較大,可以集中火力攻擊,因此效果也較為顯著。但是,現在病因、病情都相對複雜,重心不好找,散點多,因此也需要藉助後世創建的時方進行治療。時方相對於經方來說,藥味就比較多,而單味藥物的劑量也相對小些。

臨床的療效,讓張衛對中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不做臨床,看不到中醫的效果。看不到效果的時候,做再多理論,也覺得沒有太大意義」,老師的叮囑時時在他的耳畔響起。「直到你看到,西醫解決不了,國外也解決不了,但是用中醫的方法解決了,到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得這個東西真好,然後你會越來越想知道它為什麼好。」張衛說。

徵戰病毒,麻黃湯與桂枝湯的故事

興之所至,張衛為我們講述了桂枝湯與麻黃湯的故事——

「傷寒是中國古人對外感病的通稱。這裡的『寒』,不僅僅是現代所說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統稱。桂枝湯與麻黃湯,治療的對象都是傷寒。但是,他們針對的人群和對象不同。」張衛娓娓道來。

桂枝湯,治療表徵虛的人。「這一類人群,平時就比較虛,容易出汗,身體也比較弱。他發燒的時候,溫度不會那麼高,但是生病的過程會比較漫長,怕冷還出汗,人很難受。然後也有胃腸的症狀,也伴隨頭痛身痛。」

麻黃湯,治療表徵實的人。「這一類人群,平時就比較壯,很少出汗,得病也不出汗。生病以後,他所表現出來的正邪鬥爭的狀態就很劇烈。表現出來,就是溫度特別高,一下就燒起來了。然後所有的症狀特別明顯,比如骨節疼、肢體疼,噁心、想吐,一點食慾都沒有,高燒特別厲害。這種表現,舌苔基本正常,舌尖可能稍微有點紅,脈象緊得就像拉緊的琴弦。」

「表徵虛的人,就是最外邊抵禦『邪』的皮膚,『衛』氣不足,不能有效抵禦病毒入侵。其表現就是毛孔的半開半閉狀態。所以,病毒一旦來侵襲,就很容易透過『衛』,進入下一層。攻下一城,和正氣鬥爭,人就會發熱。發熱,就出現了上面的症狀。」張衛一邊比劃,一邊講述,「表徵實的人。他的『衛』氣很足,把守很嚴,病毒不容易進來。這樣,一些弱小的病毒就走了。一旦進來的,都是比較強大的病毒。這些病毒在攻破第一層的時候,就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了。因此,他們的鬥爭非常激烈。也因此,表徵實的人外感傷寒後,症狀就更嚴重些。」

「不論如何,病毒還是進來了!進來了怎麼辦呢?」張衛接著解釋,「我們不能讓病毒既來之,則安之。辨證施治,講得就是這個道理,要逆其道而『攻』之。」

「人要抵禦襲來的病毒,就好比保衛家園,有敵人來侵犯,我們必須派兵出徵。徵戰的地點是邊疆,兵力就需要異地調動。傷寒也是一樣,脾胃是防衛中樞。它為了支持外表戰勝病毒,把需要自己的氣血輸送出去。這樣,就造成了脾胃的空虛,也即我們常說的,『一感冒,就不想吃飯』。」張衛對脾胃的體會特別深刻。

找到這個虧空點後,外面輸送的力量就要支持這個點,給脾胃輸送氣血。桂枝湯的第一步,就是插旗,把旗幟插在脾胃。這面旗就叫炙甘草。「它的特點是『色黃入脾胃』,能直接發號令,告訴脾胃,『要在這裡插旗打仗了』。命令下達,緊接著就是出兵。兵是生薑和大棗!他們的作用是補充氣血。桂枝是運輸隊,它的特點是辛溫,能行能散。因此,把氣血送到邊疆的任務就交給了桂枝。同時,在運送的過程中,道路就會打通,瘀滯機會疏通。」面對廝殺,張衛越講越激動。

最後,「對於表徵實的人,他的汗毛孔是緊閉的。打通之路需要麻黃開道。它的作用就是打開汗毛孔,然後從中焦開始,再到外表,用甘草定位,桂枝帶路,一路暢通,病毒就出去了。病毒走了,多餘的氣血要收回來。桂枝湯中用的是白芍,麻黃湯中用的是杏仁。二者的共同點是均表現為酸性,有收斂的功效。不同點是,杏仁可以兼治咳嗽,更適合表徵兼有咳嗽、氣喘的病人」。

結束這場病毒廝殺的故事,張衛引用了毛主席的話,「要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而不是消滅一切能被消滅的敵人」。就是說,要學會與病毒共存。

正本清源,致力於將中醫文化發揚光大

「合歡花,晝開夜合。《神農本草經》記載: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作為豆科植物,它常在夏季開放,花朵十分迷人。古人觀察到它的花朵具有晝開夜合的現象,認為它可以調和陰陽,有利於治療失眠,用於臨床,驗證確實有效。因此,就記載下來。」

「北京南池子有一個菖蒲河公園,裡面有好多菖蒲。這個菖蒲,當我們把它的根挖開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它的根特別厲害——可以穿透石頭。古人認為既然它能在水石之間有這麼強的穿透力,那麼用在人身上,也會起到除溼止痛的效果。所以,醫書中記載,菖蒲能通九竅,去痰溼濁氣。」

…………

在張衛看來,中醫更重要的是象思維。它不同於西方的空間思維和解析思維,因此解剖醫學是在西方產生。研究中醫的過程中,張衛注意到歐洲中世紀之前的西方醫學與中醫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近現代以來,西方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因此出現了現代醫學。而源於中國文化的中醫,源遠流長,從未斷裂,一直在傳承。因此,出現了中西醫的分野。

在分野的過程中,西醫表現出了明顯的強勢特徵。因此,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醫藥領域出現一股思潮,就是用西藥的方法來研究中藥。中藥的書寫是按照西藥的格式,比如把「調和脾胃,促消化」說成「促進胃腸蠕動」等,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描述了。「這說明,西方的科學方法進入中國以後,對中醫藥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張衛說。同時,中醫的自身發展,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變化非常複雜。

因此,對中醫文獻的考證和溯源,就成為張衛最重要的工作。本草考證是張衛的老本行,就是利用植物學的知識,考證古代醫書中所記載的藥物的來源,即就藥用植物的品種,作出明確的區分。「以金銀花為例,古時又稱忍冬,《中國植物志》忍冬科忍冬屬下有華南忍冬(L.confusa.)、灰氈毛忍冬(L.macranthoides.)、華北忍冬(L.tatarinowii.)、忍冬(L.japonica.)等99種忍冬。到底哪一個忍冬才是中藥用的金銀花?」必須確定藥物的品種來源,才能保證中藥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張衛樂在其中。

為患者號脈

考證,不僅涉及藥物的使用品種,還涉及藥物的使用劑量、產地、栽培、加工炮製等。「以劑量為例,漢代張仲景所說的一兩,如果用當時的度量衡來折算,是13.8克。麻黃如果按照漢代的說法,麻黃湯中三兩麻黃的使用劑量就是41.4克,這樣大劑量的使用麻黃,臨床上就會出現一定的風險。而弄清楚麻黃湯的煎服法和適應症就會避免這種風險。」張衛說,「這個工作的關鍵是正本清源,跟古方對接。」

除了考證的工作,張衛還做文獻整理的工作,「我們現在市面上見到的很多中醫藥典籍,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古籍,基本上都在圖書館。那麼,我們怎麼讓這些古籍活起來?怎麼把古籍中古代的文字變成現在能理解的文字?怎麼能沒有誤差地把文字翻譯過來?這都是文獻整理面臨的難題」。在文獻整理過程中,張衛和他的團隊還發現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成書的一大批地方性的本草書。截至目前,他們已找到2000本這樣的書,全部建立了資料庫。

生生之力!生生之具!生生之效!行走在中醫的生命體悟之路上,張衛感受到的是中醫的偉大,是前進的動力,更是生命的成長……

原標題:《張衛:與中醫的生命邂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邂逅極地精靈,感受生命奇蹟
    來加拿大西北地區邂逅極地精靈們,追尋它們的腳步踏上一場畢生難忘的極地之旅,從此眼眸裡容不下別的色彩。馴鹿的遷徙是一次生命的延續,它們從伊努維克(Inuvik)到春季產犢地圖克託亞圖克(Tuktoyaktuk)附近的理查茲島,一路奔跑翻越雪原,無所畏懼勇往直前,這份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值得所有讚譽。
  • 《朝花夕誓》:瑪奇亞漫長生命中的一次邂逅,改變了她整個命運
    《朝花夕誓》:瑪奇亞漫長生命中的一次邂逅,改變了她整個命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朝花夕誓》,看過的人又是怎樣理解瑪奇亞和艾瑞爾之間的關係的?在小編只看過一些片段的時候,小編以為這是一個遺憾的愛情故事——瑪奇亞把艾瑞爾當做孩子,艾瑞爾卻在日漸成長中對瑪奇亞產生了男女之情,他們之間因為倫理和生命長短的不匹配而無法在一起。但是,在小編完完整整看完《朝花夕誓》之後,小編明白了這是一部關於關於成長,關於愛改變命運的片子。
  • 中醫腫瘤專家韓正邦講解:中醫治療腦腫瘤的三大好處
    韓正邦,畢業與徐州醫學院中醫臨床專業,中醫世家、全國著名中醫腫瘤專家、原徐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內科主任、濟南軍區106醫院軍醫。從事中醫臨床40餘年來勤於學習和臨床實踐,學識淵博,醫德醫風高尚。曾隨我國腫瘤內科學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教授系統學習中醫和臨證多年。
  • 中醫的基本觀念
    中國人不光是學中醫的人,它有一個很重要的認識世界的一個方法,他認為世界是有一個物質叫氣構成的,或者後來把它發展為叫精氣構成的。我們先來明確什麼是精的概念,嚴格意義上講,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精的意思是這樣的,我們大學的教材上是這麼定義的,它是生命的本源物質,先生而生,世間的所有的生命都是由精生成的,這就是它是本源。
  • 日本人如此圖解中醫,現代中醫該有工匠精神
    當我看到這組日本人做出來的「圖解中醫」,著實心中酸酸的。在一些中國人成天吵著中醫不科學,應當廢醫存藥什麼的時候,在我們中醫界叫苦叫屈,感覺中醫受到侮辱與污衊的時候,日本人卻已經在中醫研究上明顯走在了中國的前面。
  • 為什麼中醫總說「五臟六腑」,而不是「六髒六腑」?圖說中醫:【心...
    為什麼中醫常說心為君主之官,不受病,可是生活中卻有那多人得心臟病? 為什麼中醫總是說五臟六腑,而不是六髒六腑?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一下吧。 在古中醫裡,說到「心」這個字,通常是指我們的靈魂之心。
  • 「它即使患癌也不致命」,中醫認為「它是生命之本」,應重視
    中醫認為脾為「先天之源,後天之本」,也就是說脾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平日養好脾、保護好脾,是我們生活中的重中之重。脾有以下主要功能1.首先說脾是人體「血庫」。人體處在休息安靜的時候,往往脾臟有一定的儲血功能,當人體處在運動、失血或缺氧等時,脾會釋放血液,增加血容量。2.脾好比一臺「過濾器」。
  • 中醫如何治療腦腫瘤,中醫怎麼治療腦腫瘤
    核心提示:中醫如何治療腦腫瘤的呢?中醫怎麼治療腦腫瘤呢?相信很多患者都想知道,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血管瘤是臨床上常見的血管腫瘤疾病,根據病理特點可分為良性腫瘤,交界性腫瘤和惡性腫瘤。   中醫如何治療腦腫瘤的呢?中醫怎麼治療腦腫瘤呢?
  •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核心提示:那麼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有哪些呢,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哪些靠譜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以來源於子宮內膜腺體的腺癌比較常見。   那麼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有哪些呢,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哪些靠譜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以來源於子宮內膜腺體的腺癌比較常見。   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嚴重危害了我們的生命和健康。
  • 抗疫老將獲殊榮 最是牽掛「純中醫」
    國醫大師劉志明榮膺2020榮耀醫者最高榮譽「生命之尊」稱號,獲獎時刻心系深圳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創新發展>11月25日,2020「敬佑生命·榮耀醫者」第五屆公益活動盛典在京舉行,國醫大師劉志明(左三)等8位中國醫學界德高望重的開拓者被授予「生命之尊
  • 一場關於生命的邂逅——mimika幼兒園水蠆項目總結
    本文預計閱讀時間十分鐘這是一場關於生命的邂逅...
  • 中醫五行與養生
    中醫的神奇之處就是很多亞健康、無法治癒的疾病現代科技沒有一點辦法,而中醫幾副湯藥就能解決問題。很多人搞不懂這陰陽五行能和身體健康扯上關係?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五行,所謂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基礎的物質,《尚書.洪範》上說木月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
  • 中醫的指導思想是以《易經》為特徵的東方科學
    中醫的指導思想是以《易經》為特徵的東方科學。現代科學是研究物的客體科學,東方科學是研究人的主體科學。現代科學把一切研究對象都當作客體物來研究,即使研究人和大腦,也要把人和大腦當作客體物來研究。東方科學把一切研究對象都當作人來研究,即使研究客體物也要把客體物當作人來研究。
  • 中醫完全可以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臨床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中醫能治新冠肺炎,而且,中醫能讓感染新冠病毒後由輕症轉化為重症的轉化率為零。也就是說,中醫能預防新冠病毒感染,能避免感染後病情加重,還能緩解新冠肺炎重症。那麼,新冠肺炎屬於病毒感染,中醫只能治療病毒感染嗎?中醫能治細菌感染嗎?
  • 王福重:中醫就是瞎扯,壓根沒有療效,卻大力支持中醫的活熊取膽
    傳統中藥材,活熊取膽古代中醫認為熊膽汁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能,由於熊膽難得,所以熊膽汁一直是傳統中藥中的一味珍貴藥材。如今為了長期獲得穩定的熊膽汁,中國的一些商家企業開始養殖黑熊,他們將金屬管永久地插入熊的膽囊,然後每天從熊體內提取膽汁。可憐的黑熊,只能被迫生活在狹小的鐵籠裡,連翻身都是奢望,還每天被人從體內抽取膽汁,痛不欲生。
  • 從《易經》談中醫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道」的形成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人文思想一脈相承、息息相關,是歷代中醫必須學習掌握的內容,歡迎大家一起和阿虎醫考走進中醫世界。傳承中醫的過程中,努力正本清源並儘量原汁原味地加以繼承,是中醫保持生命力及發揮療效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文化的生命觀|生命的認識
    基於文化所言,實際上文化是在幫助我們優化或建設這個系統,也就是常說的人文建設,如果人文建設的好,所謂的情趣、所謂的生命的感受就會變化,生命隨著立場的改變而改變,這就是現在提倡的人文建設和文化的核心價值,也就是所謂的智慧的生命、主動的生命還是被動的生命的一個體察。
  • 仁心仁術江岸區泰安堂中醫診所張之玲醫生
    武漢江岸區有一家中醫診所叫泰安堂,進入江岸區逢人一問就知道了位置所在,或許您會問道,一家診所有這麼大的名氣嗎?回答是肯毋庸置疑的!  走進泰安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醫國粹」四個字,這裡的調理項目都是按照傳統中醫的六大法寶進行的。
  • ...包」仁惠中醫每周教你幾個中醫養生小知識 推拿按摩——肩頸...
    眾所周知,中醫養生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病後養愈的效果。為了滿足寶安社區居民的這一需求,南湖街社會創新中心特聯合南湖街仁惠中醫館,結合中醫養生知識和日常保養竅門製作中醫養生系列課程,帶領社區居民一起了解基本的中醫養生知識,預防疾病、調理身體。醫生介紹:向豔峰,國家中醫健康管理師。
  • 在遵化這裡邂逅不一樣的夏日……
    在遵化這裡邂逅不一樣的夏日…… 清晨的金鳳湖寧靜卻並不冷清 瞧 這些可愛的小羊們正在湖畔悠閒的漫步 青青草原 彰顯著生命更哺育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