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新聞網:全國唯一一家具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粉絲突破百萬,一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每天為您推送國內外重大農業新聞。一站在手,農業我有。敬請關注!
導語
看到中國農業部發布的蔬菜農藥殘留合格率為95%,有個美國人這樣解讀中國的蔬菜安全:天哪!每100人中就有5個人吃菜有中毒的危險嗎?這個思維和我們是反向的,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個觀點更加人性化。
農藥殘留對於大多數的國人來說,好像既不可避免,但也沒什麼大不了,都吃了幾十年嘛。為什麼我們對農藥殘留這麼漫不經心呢?是因為農藥殘留真的沒什麼危險嗎?還是現在的農藥殘留標準已經足夠安全了呢?
一場接一場生態災難
據澳大利亞廣播電視臺ABC的報導,在今年3月,澳大利亞南威爾斯州地區有700隻本地鳥因農藥的使用而死亡。
而據美國漁獵局估計,在美國,平均每年有7200萬隻鳥因殺蟲劑的使用而死亡。因DDE而造成的蛋殼變薄造成了鳥類種群在歐洲和北美地區的數量急劇減少。
這只是冰山一角。
為了防治植物病蟲害,全球每年有560多萬噸化學農藥被噴灑到自然環境中,而實際發揮作用的僅約1%,其餘的99%都散逸於土壤、空氣及生物作用下。
農藥在環境中重新分布,使其汙染範圍擴散,致使全球大氣水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生物體內都含有農藥殘留。
還記得幼年時,初次接觸農藥和殺蟲劑時的畫面。
當時為了殺死螞蟻和昆蟲,衛生部門的小隊來噴灑化學藥劑,往後的兩小時內,人都不能進入屋子裡。
而如今,因為這些噴劑對農作物有利,能讓它們提高畝產量和經濟效益,在田間地頭,農戶們噴灑藥劑除草除蟲,早已是司空見慣的場面。
在天氣炎熱時,噴灑的農藥會被蒸發變得更為不穩定,飄至其他區域不僅會通過汙染空氣對當地的野生物種和人群產生危害,甚至會進入大氣的對流層,形成對流層臭氧。
農藥所造成的水汙染會造成多方面的健康和環境危害,因為被汙染的水源往往會用於多種用途,如農業灌溉、清潔以及飲用,而汙染所造成的影響也是多維度的:
從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危害,到毒害食物生產以及通過影響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而影響該生態系統的特定生命體,進而引發該地區內的生態失衡。
水汙染還會毒害河流中被人們作為食品捕撈的物種,而影響河流中的生命。
但這還不是農藥汙染所造成的唯一影響,農藥還會造成某些物種基因、軀體以及行為上的改變,使其更容易被獵食者捕獲,進而加快該物種在棲息地中的滅絕速度。
其中一個已被人們發現的例子便是蟾蜍,科研人員發現蟾蜍的卵巢暴露在農藥殘留物中後會變薄,並因此使得其繁殖周期受到影響,同時還會造成行為改變:躲避獵食者的反應速度會變慢,更容易被捕食。
高劑量使用化肥、農藥及其他能對土壤生物多樣性產生危害的化學品會對土壤保持產生不利影響。
農藥的顆粒,視其化學類型和本質的不同,會對土壤內的運輸過程產生影響,並最終通過阻礙土壤中的分解腐爛過程,對土壤質量產生長久的負面影響。
為何大家都無所謂?
看不見摸不著。
從國內最早大量使用的有機氯農藥DDT、六六六開始,到現在四大類近3000種化學農藥,以每年超過180萬噸的數量「撲向」18億畝農作物上。
果蔬表面或內部的農藥以每公斤毫克級(無公害標準)殘留在那裡,作為消費者根本無從知道殘留多少,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這些人體完全不需要的物質,就隨著果蔬糧潛伏進來,作為普通消費者毫無抗拒之力。
無知。
用無知者無畏來形容消費者確實冤枉,消費者不是不想知道,也並非無所畏懼,在科技產品幾乎是爆炸式發展應用的時代,除了專業人員以外,其他人若想全面了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農業生產許可使用的化學農藥多達數千種,對於消費者來說,光是看這些化學品的名字都看不懂,更別提那些毒性機理、殘藥期長短這些更專業的術語了。
大多數的消費者不過是無奈而已,面對已經進入到農產品中林林總總的化學物質,只能被動接受,除了無奈還是無奈,難不成為了吃口安全的果蔬糧,消費者都要成為農藥和醫學專家不成?
僥倖心理。
經常聽到一句話,不吃餓死,吃了毒死。雖然是句玩笑話,也道出了多少消費者無奈的心聲,誰都知道農藥殘留有害,但是什麼情況下有害,有害到什麼程度,恐怕就沒幾個人知道了,只好以阿Q的心態面對可能有危害的農產品。
一邊罵著農殘一邊購買帶有農殘的果蔬糧,順帶祈禱危害不要落到自己身上。
一些人則有著強烈的僥倖心理,認為吃了多少年沒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事。
從大數據上看,癌症呈現多發性(每年發病超過300多萬,死亡260萬人)、低齡化,已然成為常見病,從化學農藥的毒殺機理看,攝入的農殘與此一定有很強的關聯。
但是化學農藥大面積使用幾十年了,沒有做過農藥—癌症的流行病學關聯調查,對於化學農藥的神經發育以及遺傳毒性的研究已經很多了,也沒做過流行病學調查,對於化學農藥的生殖毒性和近年來急劇升高的不孕不育率之間的關聯也沒有做流行病學調查。
慢性毒性也好、生殖毒性也罷,一方面這些毒性造成的後果需要很多年,而且在不同的個體身上表現不一,另一方面,造成後果的原因除了農藥殘留還有其他因素,到時候誰也無法舉證說是農藥殘留惹的禍。
所以說,僥倖心理不過是一碰就破的窗戶紙。
到底該怎麼認識農藥殘留?
專家們給出的使用農藥理由是農作物的病蟲草害引起的損失最多可達70%,正確使用化學農藥可以挽回40%的損失。
且不說能否正確使用,由於化學農藥的有效率很低,所以大部分都進入了土壤空氣中,對於土壤和環境的損失我們有沒有計算呢?修復土壤和環境的代價是否與挽回的農作物損失相當呢?
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正面回答。
人定勝天的「科學」觀造就了現代農業,也造就了化學農藥行業的繁榮。
從大面積的農業生產來說,完全禁止化學農藥的使用從目前看難以實現,化學農藥屬於現代化學農業體系的重要環節,大面積單一品種種植、依靠機械化和化學農藥應用技術,輕視或藐視自然生物多樣性,是「科學戰勝自然」的表現之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科學的悲哀。
即便是只有四分之一的農藥直接發生作用了,殘留的量也符合現行標準(無公害),就沒有危害了嗎?
據制定標準的專家介紹,農藥的安全標準是以MRL(最大殘留限量),參考其他一些因素並乘以安全係數(通常為100倍)制定。
但是這個MRL並非完全符合毒理學數據,而且目前的安全係數對於兒童和孕婦這些免疫力較弱的群體就顯得不那麼安全了。另外,MRL只體現了劑量關係,與劑量無關的神經發育毒性、生殖毒性和遺傳毒性在標準裡都沒有提及。
這裡不得不提及科學的局限性,DDT的使用帶給人類、動物和地球生態沉重的災難,以至於DDT停用幾十年後仍在威脅著我們,說明眼下的科學認知和依據這些認知所制訂的標準並非是真正安全的。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還是應當懷有謹慎之心,這些人類根本不需要的「附加物質」即使不超標也不意味著對人體沒有危害。
為什麼非要用化學農藥?
農業管理部門和專家們都異口同聲:離了農藥種不出果蔬糧。他們對生態有機農業的無農殘產品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說造假,要麼就說老百姓吃不起,總之就是農業生產離不開農藥。
其實事實早就擺在那裡,這個問題在生態有機農業裡已經解決了,很多例證都說明無農殘和規模化低成本生產並非不可調和的矛盾,不用化學農藥一樣可以生產足量的果蔬糧,但是就得不到主管部門的大力推動。
有一種論調,說是如果不用農藥可能我們很多地方都吃不到菜。
以目前每年7億噸的蔬菜產量,如果按照WHO標準(每人每天500克),足夠38億人吃!至於菜價忽高忽低、數量忽多忽少,除了自然氣候的影響,更多的是結構性失衡,但是總量過剩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實。
每年大量低品質有農殘的蔬菜季節性集中上市,造成產地積壓,出現菜爛在地裡無人收的現象比比皆是,每年用了180萬噸的化學農藥,汙染了土壤、水源、空氣不說,還有一半的產出根本沒有消費就浪費了,為什麼要讓這樣的怪圈一直存在?
儘管現在中國也開始進行農藥化肥的減量化行動,並且逐步淘汰危害性極大的高毒農藥,但是在慣性和利益的作用下,其實施的效果只能拭目以待,但是從不時有新聞報導中出現的一些地方仍然發現高毒農藥的販賣和使用來看,減量化任重道遠。
我們不能裝作不知道
對於消費者而言,農藥的殘留也只能依靠國家標準和監管給於保障,但是實際的情況則完全和消費者的想像不同,官方發布的農場合格率指標是全國676個市場的抽樣檢測數據,還有一些渠道沒有納入檢測範圍。
經常走訪農村的人都知道,農藥銷售商才是農藥使用最大的話語權者。
農藥的生產商、經銷商、標準的制定者、政府的監管部門、農場和菜農、菜販子和蔬菜批發市場、超市和菜店、飯店採購、家庭主婦,在生產銷售購買這個鏈條上,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知道農藥有害,但是知道的大都選擇沉默,發聲的都在選擇性表達。
消費者的欲望也扮演了助紂為虐的角色,他們想要吃品相更好、價格更低的蔬菜,這樣的需求傳導到菜販子那裡,再通過收購蔬菜的菜販子傳導到菜農,菜農再求助於農藥化肥的經銷商,化肥農藥的生產商根據這樣的需求不斷推出新產品讓菜農使用,滿足欲望消費者的意願,至於環境汙染、農藥殘留等問題都被拋之腦後了,一條生產—消費的鏈條就形成了。
從「吃得到」進入「吃得好」。高速發展的中國,吃得到已經不是問題,吃得好、吃的安全健康才是問題。
除了嚴格的監管和加重違法處罰之外,消費者對農殘用腳投票是促進生產升級的有力武器。
如果有更多的消費者抵制帶有農殘的農產品,會倒逼生產商自然改變生產方式,生產無農殘的產品,進而促進農業的品質升級。
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等等延伸性產業儼然成為農業轉型的熱點,但是不解決生產端的安全,仍然是依靠化肥農藥生產,去休閒也好,旅遊也罷,都是要吃的,吃的還是有農殘的產品,而且很多休閒旅遊農莊由於不是農產品生產單位,農藥使用的監管還覆蓋不了,是否超標都不知道。
這樣的現狀,是時候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