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人會看到明明是個好人,可是竟然好人不長命,而有一些壞事做盡的人,卻能夠得到一帆風順的善終結果,於是感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著「善惡不分」,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在佛法當中,有著這樣一句話:「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所以,一定要相信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因為在佛家之中,講究的因果報應,它是直接而真實的,並不是虛的。
那我們站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角度來看,好像好人沒好報也確實常見,那麼這種情況究竟是怎麼回事,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
首先,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一定要看到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定義好人與壞人,並不是絕對存在的,有做了壞事的還算好人那,有做了好事的還算壞人嗎,這種並沒有絕對之分,只不過是相對而言的。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積極為社會做貢獻,為人們做好事,於是會感嘆這個人是個好人。而當我們看到有人做著令人髮指的壞事,傷害人倫天理便會把他定義成為壞人。
說了這些,我們會發現,好壞沒有絕對,但是有一定的界線,但是善惡程度上也是很難定義出來的,這就讓我們舉一個例子,佛教之中,釋迦牟尼佛陀曾經被他的哥哥經常迫害,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反著幹,可是釋迦牟尼佛卻最後卻一點也不怨恨他的兄長,相反,他做了很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感謝兄長犯下的惡行,不然沒有今天佛陀的偉大。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就是兄長「壞心辦了好事情」嗎,種下的壞因反而接了正果,不禁讓我們重新反思一下,好壞人之分,是不是也要更為客觀的看待呢?
另外一個比較經典的佛教故事,是關於達摩的,當時的年代,梁武帝崇尚佛教,為了積累自己的功德,他做了很多寺廟,還宣稱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可是當他面對達摩的時候,詢問功德,達摩卻理智客觀的回答他:沒有半點功德。
這達摩和梁武帝的故事是不是也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所謂的好人與壞人沒有明顯的定義,原本以為自己廣修功德的梁武帝,自己把自己看成功德無量的人,於是讓達摩知道自己做了很多好人好事,實際上卻是一種表面。
在梁武帝修建寺廟做好事的時候,他是輕鬆的發布召令,所修建的寺廟紅牆,一磚一瓦來自於民脂民膏,這樣又怎麼算是給自己積累功德呢?
結語
我們要明白,善惡到頭終有報,別再覺得世間善惡不分了,因果輪迴之中警醒世人,這世界時公平的,所謂好人沒好報,只是你看不到的地方修著福祿,而壞事做盡的人,在輪迴之中必會品嘗自己的惡果,釀造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