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轉述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10月6日的報導,稱俄羅斯政府宣布結束付費醫療制度,公民可永久享受免費醫療。這條新聞在網上引發熱議,經觀察者網查證,該消息並不完全屬實。而在俄羅斯留學的觀察者網專欄作者糜緒洋,則以近日陪同家人在俄羅斯看病的親身經歷,讓我們得以一窺俄羅斯醫療的現狀:
老叮噹同志在以色列招了邪靈,咳嗽兩周未愈。昨帶她去看病,在俄羅斯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一天就把事情辦成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權且當作民風瀏覽吧。
作為外國人,在入學時需統一辦理商業醫療保險,隨後可享受的服務有:1.在學校附近一家指定的小診所就診;2.免費叫救護車上門;3.如病重,被扔去郊區的兩家醫院住院。一般來說,看病的流程是這樣的:1.到學校保健處預診,如病重則聯繫診所醫生;2.前往診所;3.治癒或死在診所裡。
而今天,我們的看病流程是這樣的:
1.去宿舍附近的學校保健處,人滿為患,並發現門口貼著一張紙:本保健處服務以下系的同學,其中沒有我們系。至於我們系是不是有自己獨立的保健處,這一點是十分可疑的。
2.由於學校指定診所離寢室很遠,故聽人建議,先找宿舍附近的診所試試看。像俄羅斯所有那些煞有介事的機構一樣,進診所門後還得脫大衣、穿鞋套等一陣折騰。掛號處人太多,我們就問了衣帽寄存處的大媽,不過這位大媽態度倒很和善,實屬難得:「您歸我們診所負責嗎?」「不。」「是別的診所把您調到我們這兒來的嗎?」「不是。」「那我們就不能接收您。」「那如果我們自己掏錢呢?」「那可不行,孩子們,我們可是國立的診所!」
期間還能聽到如下對話。如一位大媽向保安抱怨穿鞋套麻煩:「為什麼要穿這玩意兒,外面地上很乾,馬上就要夏天了,你們應該好好考慮這個問題!」(其實外面零下四度,前兩天下的雨因天氣驟冷而把整個莫斯科凍成了一個溜冰場)。再比如一個姑娘進門後,看到一位醫生狀人物要出門:「您好,我的卡還在您那兒。」「啊,姑娘,您來了,而我們則走了。」醫生狀人物說完後便拂袖而去。
3.一路奔波終於趕到了學校指定診所。半年前體檢時這個診所因裝修而成了一坨垃圾,如今竟然修好了,真是神速。掛號處大媽:「大學生去2樓大學生部掛號。」跑到大學生部(就2個診室而已),看一眼工作時間:9:00-13:00,而裡面的大媽們一聽外面有人聲,立刻用鑰匙把門反鎖起來裝死。回到掛號處,一位大學生正在和大媽吵架:「那裡己經關了!」「那您明天趕早來!」「可是他們讓我下午5點來拿報告!」「現在已經沒人工作了!」「是他們讓我5點鐘來拿的!是他們是他們是他們是他們!!!」大媽這才作罷,不情願地親自去取報告。
趁另一名大媽頂替時,軟磨硬泡終於讓開了一張病歷卡,被分到39號診室。在診室門口排第二個,不過是第五個進去的,因為被加了三個塞。我們進去後,醫生立刻說道:「您應該去大學生部的,我是市民的醫生,時間寶貴。所以,如果不急的話,如果您不是就要死了的話,請您明天再來。哦,明天周六不上班。那這樣吧,您去55號診室,至少那邊人少些」。然後我們從3樓爬到5樓,哦對不起倒一下帶,因為這幢樓只有四層,4樓也沒有55號診室,再回到3樓,原來55就在39旁邊。到了55號,發現排隊的人更多,門口還掛著塊牌子:「沒叫到號的嚴禁入內」,再看我們的病歷卡上也沒寫過號,於是就識相地走人了——像我們這種不是快要死的人,都不好意思在這裡再呆下去了。走的時候還瞥了一眼胸透室,那裡貼著一張工作時間表:早上11:00-13:00,晚上15:00-17:00。胸透室門口的走道裡扔著好幾個裝修後淘汰的舊櫥,看到上面有一張新寫的候診券(電子叫號、電子病歷卡就和電子論文資料庫一樣在俄羅斯都還是天方夜譚的事情),但候診券己是25年前印刷的了,上面還有「蘇聯健康部」的字樣。
也還好沒看醫生吧,後來聽人說,有些醫生看到中國病人的第一句話便是:「敢問貴國的茶葉好壞有幾等?我可喜歡貴國的茶葉了。」
候診券己是25年前印刷的了,上面還有「蘇聯(CCCP)健康部」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