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中紅軍女戰士動人故事:綻放在冰雪的雪蓮(圖)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雪蓮,紮根於冰峰懸崖之上,發芽於狂風暴雪之中,在人跡罕至的冰雪高原傲然怒放。閱讀長徵中那些普普通通甚至沒有留下姓名的紅軍女戰士的故事,會讓人們很自然地聯想起雪蓮那美麗、堅韌、高潔的形象。紅軍女戰士以特有的堅強,書寫著漫漫徵途上動人心魄的詩篇,她們如同一朵雪蓮花。 

    夾金山,白雪皚皚,風雪肆虐,每當前進的隊伍腳步遲緩時,女戰士充滿活力的歌聲就會響起,然而當部隊翻過山頂時,隊伍裡卻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

    雪山小太陽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6月地點:夾金山】

    ■王貞貞

    夾金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狂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凜冽的空氣中,雪山似乎也在顫慄。

    前進的隊伍有些遲緩了。寒冷、飢餓、稀薄的空氣侵襲著這支堅強的隊伍,已經有很多同志在這片讓神靈都敬畏的土地上永遠閉上了眼睛。

    突然,風雪中傳來一陣充滿活力的歌聲:夾金山高又高,堅持一下勝利了!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

    歌聲穿透風雪,驅散了寒冷與疲憊,給前進中的隊伍帶來陣陣暖意。大家抬頭望去,山坡上一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跳著、唱著,揮舞著手裡的快板,快樂的身影像一團跳動的火焰。「我們的小太陽又升起來了!」戰士們笑了。

    這名唱歌的女戰士是紅軍隊伍裡的小衛生員,誰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鼓舞著大家前進,成了大家的「開心果」。翻雪山時,小姑娘身體單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凍壞,把身上穿的一件紅毛衣送給了她。她高興極了,穿著這件長及膝蓋的大毛衣在隊伍裡跑前跑後,在山坡上唱著跳著,紅豔豔的顏色在雪地裡分外耀眼,大家就開玩笑地叫她「小太陽」。

    隊伍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連呼吸都困難。很多同志因為疲憊和飢餓坐在了雪地上,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紅毛衣也抵擋不住寒冷的侵襲,「小太陽」的腳步也越來越遲緩。突然,她停了下來,路邊坐著一個受傷的戰士,把頭埋進臂彎裡像在打瞌睡。在這裡,停頓就意味著死亡。「小太陽」拼命地搖著他,戰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說:「冷,冷……」

    隊伍依然緩緩地前進著。有人突然發現,隊伍裡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幹部休養連的戰士們到處尋找,在半山坡的雪地裡,看到這個年少的衛生員靜靜地躺在山坡上,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她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衣,小小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在擔架上,戰士們找到了那件紅豔豔的大毛衣,它穿在一個受傷的戰士身上。傷兵流著淚回憶說,睏乏時坐在雪地裡,只覺得有人在拼命地拉著他,對了,還聽見了歌聲,他說,很熟的歌: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沉默了。傷兵脫下紅毛衣,鄭重地鋪在雪地上。它像女戰士快樂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頂已經微現陽光,太陽紅彤彤,照在皚皚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過歲月的悠遠,70年前,那許許多多美麗的壯烈的故事依然生動、依然鮮活。曾經有一個愛唱歌的小女孩,快樂地行走在這支波瀾壯闊的隊伍裡,她唱過最響亮的歌謠,讓疲憊的戰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陽;她跳過最動人的舞蹈,讓受傷的老兵忘記傷痛,欣然而笑;她曾為一件普通的紅毛衣欣喜不已、視若珍寶,在最危險的時候她又把自己最珍愛的東西,連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讓給了自己的戰友。

    她還只是個孩子。那一年,她15歲。

    故事回味:你/像格桑花盛開/微笑的臉龐/紅過初升的太陽/你的歌唱/融化了冰雪/讓疲憊的戰士抬頭仰望/看見希望/看見方向/鐵與火的長徵/你注入幾分天真/紅色的大毛衣/是一個孩子的歡喜與熱忱/當你靜靜離去/將紅毛衣連同生命/一起傳遞/從此/便有一種精神/生生不息

    一口行軍鍋救了大郭一命,也因此讓她委屈地背了黑鍋,然而當敵人的炸彈從天而降時,她卻選擇了仰面朝天倒下……

    血染行軍路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地點:貴州】

    ■董保存

    隊伍要出發了,團部炊事班卻遇到了問題——誰也不願意背「黑鍋」,也就是那個死沉死沉的鑄鐵的鍋。

    可別小看這口鍋,只有經過長徵的人才知道它對紅軍戰士來說有多麼的重要。走兩萬多裡路。停下來首先要做的是什麼?是燒水燙腳!然後才是做飯吃飯。

    炊事班總共五個人,挑糧食炊具都有人幹,鍋卻是誰也不願意背。情急之下不知是誰想出個辦法——誰表現不好,誰就「背黑鍋」。明天出發時誰去背呢?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那就是大郭了!

    大郭其實不大,那年也就25歲。全名叫郭春花。她是兩年前參加紅軍的,丈夫被白匪殺了,她就跑到了隊伍上。沒文化又沒有什麼特長,就到了炊事班燒火。她個子大,說話嗓門大,走路動靜大,幹活動作大。還有個特點,就是不會說好聽的,經常是正話反說,惹別人不高興,所以常和人吵架拌嘴。

    那天,她洗菜時把一個盆摔了,炊事班長說:「大郭,今天你背鍋。」

    她老大不高興,梗著脖子說:「班長,你欺負我。」

    班長說:「怎麼是欺負你,誰做錯事誰背鍋。我做錯了事我背。」

    第二天早起出發時,大郭誰都不理,自己背上鍋走了。

    部隊剛剛上路,就下起雨來,大家正在罵天氣的時候,她把鍋頂到頭上當了雨傘。一會兒突然下起雹子,砸在鍋上,叮噹作響。大家東躲西藏,她卻很是得意地唱起了小曲……

    走到貴州桐梓時,路上突然碰到了情況。敵人從兩邊包抄過來,部隊邊打邊退。忽然,只聽「當」的一聲。就聽郭春花大叫:「媽呀!」連鍋帶人倒在了地上。

    大伙兒想,完了,她一定是……誰知過了一會兒,鍋在動。她起來了。拍拍身上的土,把鍋卸下來,哈哈一笑:「嚇了一跳,你們不願意背這鍋。嘿,它還救了我一命。」再看那鍋,被彈片崩了一個大窟隆。由於是鑄鐵的,已經裂了兩道紋,根本不能再用了。

    到宿營地可麻煩了,沒有了鍋,水也沒法燒,飯沒法做。團長發了火,非要給她一個處分。大伙兒都去安慰她,她卻說:「你們不用跟我說,就是你們叫我背黑鍋!」她那口氣,那眼神,分明是一肚子的委屈。

    第二天部隊到了一個很大的村莊,打了一個土豪。別人在忙著分東西,郭春花卻直奔了那家的夥房。她拿起鏟子就撬下了蒸鍋。這個鍋是銅的,鍋沿還閃閃發光。她高興地說,這下子可好了,誰也不用背黑鍋了!

    路越走越艱難了。連續一個多月,天上有敵人的飛機,地上有敵人的追兵。炊事班的幾個人也經常被打散了。

    這天在行軍路上,忽然敵人的飛機來了,一陣狂轟濫炸之後,山路上布滿了大一個小一個的彈坑,來不及躲避的戰士被炸得血肉模糊……

    當走在後面的班長趕上炊事班的隊伍時,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郭春花仰面朝天倒在地上,胸前流著血。看見班長過來,她喘了兩口氣,說:「班長,鍋沒有事……」原來她是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那口鍋呀!大家趕忙解下了她身下的鍋,鮮血滴在了黃色的鍋沿上……

    班長抱起她說:「春花,大郭,你要挺住,衛生員!衛生員!」還沒有等衛生員上來,郭春花的手一垂,任憑怎麼呼喊,再也沒有了反應……

    故事回味:歲月在逃難/炊煙在歷險/離生命最近的家什/和隊伍一起過隘闖關/用樂觀抵擋痛苦/用希望衝破哀嘆/走進那段血火崢嶸的日子/我看到每段經歷都生長傳奇/每個細節都孕育著動人的詩篇

    當愛情必須藉助法律和道德來約束時,也許無情地暗示了人的善變與愛情的脆弱,但當面對戰爭、生死時,愛情又似乎回歸了本真——單純的只是一個女人和男人的攜手並肩,生死契闊……

    紅色生死戀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12月始地點:陝南】

    ■紀瑩

    那是一個夕陽漸落的黃昏,7名女紅軍戰士在路旁抱頭痛哭。因為長徵出發前,軍部決定遣散她們。她們不服氣,去政治部抗議!但抗議無效。在那個夕陽裡,她們絕望了。

    這時,一個洪亮的聲音在耳邊響起:「你們為什麼哭鼻子?」抬起頭,她們看見了騎在馬上的徐海東軍長。在許多人眼裡,徐海東是個「天真可愛的小夥子」,圓臉上總掛著笑容,「嘴裡露出一個缺少門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種頑皮的孩子相」。這形象很難與一位戰功赫赫的英雄連在一起。

    一個女戰士上前一步,她嬌小而清秀,說起話來卻理直氣壯,她抹了抹淚,要求徐軍長能留下她們。這個勇敢的女戰士,就是周少蘭。

    這是他們的第一次見面,普通尋常但卻令人充滿遐想。總之,被打動了的徐海東,做出了讓她們繼續跟著部隊走的決定。

    部隊進入陝南後,徐海東在戰鬥中負傷。這是他第九次負重傷,一顆詭異的子彈從他的左眼下方打進,從後頸飛出。奮力搶救的結果不容樂觀,無設備無藥品的醫生除了用鹽水洗傷口,用繃帶包紮之外,沒有妙手回春的辦法。血汩汩地流著,無情的傷勢蠶食著他的戰友們的希望。

    可周少蘭卻從來沒有失去希望。當她被派來護理徐海東的時候,她就相信,他一定會醒過來。她守著昏迷的徐海東,將炭火燒旺,用心地為他換繃帶,擦拭傷口,用嘴吸出卡在他嗓子裡的痰……一天、兩天……周少蘭日以繼夜地守候在徐海東身邊。就在人們的希望即將消失殆盡的時候,徐海東睜開了眼睛。他調整著模糊的目光,在逐漸清晰的視野裡,是周少蘭的面容。他覺得在哪裡見過她,但又一時想不起,他只是輕聲問道:「現在幾點鐘了?部隊該出發了吧?」

    周少蘭的眼淚不知道為什麼一下子流了下來,她說:「首長可醒過來了!五天五夜不省人事,把人都急死了!」

    徐海東的頭腫得像米鬥,嘴巴已經變了形。他卻努力地揚了揚嘴角,笑著說:「我可沒著急,倒是睡了個好覺。」

    當愛情需要條件時,是一個無底洞。當愛情不要條件時,簡單得只是從昏迷中醒來時見到的第一個人和那束關切的目光。就像現在,徐海東愛上周少蘭。

    到了陝北,他們結婚了。在他的要求下,周少蘭改名為周東屏,意為「徐海東的屏障」。一個馳騁沙場、出生入死的大將,竟然要求嬌小柔弱的妻子做自己的屏障!

    也許他們並沒有刻意塑造讓人們仰視的愛情典範,只是用真誠的行動恪守了愛情的諾言。在生活較為安寧,徐海東的地位又有所改變時,一位同志對徐海東半開玩笑地說:「要改組嗎?我幫你介紹一個年輕漂亮的。」

    徐海東一聽這話,怒不可遏地說:「混帳話!東屏是受苦人,我是泥巴人,我們是生來的夫妻!」說完,拂袖而去……

    戰爭與愛情,是多麼相悖的兩件事!但在戰火淬礪下的愛情竟是如此美麗。康克清與朱德只在遵義度過了幾個安寧而團圓的夜晚。李伯釗愛唱歌,而丈夫楊尚昆只能聞其聲而不能見其人。王泉媛與王首道在遵義新婚,而別後再見時,已是「鬢髮各已蒼」的半個世紀後……張吉蘭從硝煙未散的戰場走過,倒在血泊中的丈夫讓她昏厥,醒來後她擦乾淚,放了一把牙刷在他的口袋裡,說:「他的牙有毛病,不刷不行……」

    這是什麼樣的愛情?我無力將其定義。但那愛情與理想融合後凸現的偉大,的確讓我感動,以至於崇拜。這些愛情,堅貞而不失浪漫,純粹又異常動人。這些愛情會讓很多人著迷,會讓人想像著那個——紅色年代。

    故事回味:愛,是溫柔堅實的屏障/愛,是讓死神也卻步的目光/愛,是攜手走過二萬五千裡冰封和泥濘/腳步蹣跚/心卻堅定

    那一天/微風吹過蔓生的青草/雪白的馬鬃舞亂了夕陽的寧靜/天邊緋紅的雲霞/見證了愛情

    部隊走到山裡的一個小橋旁,春天來了,那個重傷的戰士要編個花環送給一路背他、照顧他的英子隊長,然而花環編成時,已是70年後……

    魂駐小紅橋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春地點:甘南】

    ■瑩澈

    出徵的隊伍綿亙十幾裡,風蕭馬嘶秋冷,紅軍將士們行色悲壯。每次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戰鬥隊減員嚴重,而擔架隊卻越來越長,任務也隨之越來越艱巨。一個清瘦幹練的姑娘穿梭在隊伍裡,像踩著風火輪似的,跑前跑後,安排

    抬擔架的、照顧負傷的。這是她的職責,她是擔架隊隊長。據說她是自己從家裡跑出來參加紅軍的,英子這個名字也是當兵後她自己取的。20歲的她,已參加紅軍4年、入黨3年,麻利、果斷、機智、勇敢的作風常讓人忘了她是個姑娘。因此在長徵前她受領了隊長一職。

    臨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權力,而是用性命兌現所有的責任。困難、問題、危險,接踵而來。擔架不夠用,傷員有增無減!有的擔架員受傷了,僱來的民工逃跑了。

    十幾個擔架被扔在路上,重傷員血汙模糊地躺著,較輕一點的傷員發出陣陣痛苦的呻吟。觸目的情景讓她心如刀絞,血

    直往頭上衝。年輕的隊長杏眼瞪圓,咬著嘴唇,狠狠地說:「背也要背著走!」

    她對擔架員的任務進行了分配,盡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儘量安頓好每個傷員。

    可安排到最後,再也勻不出擔架和人來抬一個傷勢嚴重、生命垂危的小戰士了。看著前方的路,看著奄奄一息的小戰士,英子決定背著他走。

    隊員們反對,勸她留下這個傷員。因為矮小、單薄的她看上去實在不堪重負,而且這個傷員傷勢太重。可英子看著四周的荒山野嶺,說:「丟下他,不就等於讓他死嗎。決不能!」於是,再沒有多說什麼,她背著他在崎嶇泥濘的路上,邁開了沉重的步子……

    傷員的手無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聲音說:「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聞,薄薄的嘴唇堅強地抿起。

    是奇蹟嗎?弱小的她,背著比她高、比她重的戰士,翻山越嶺,竟然走過了許多路程。而受傷的戰士,也頑強地抗爭著,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居然開始好轉!

    一路辛苦,一路歷險,一路化險為夷。擔架隊艱難而曲折地前進著。而英子卻越來越瘦,她總是將少得可憐的食物分給擔架員和傷員;她也越來越弱,她總是將金貴的鹽和水送進戰友的嘴裡……

    隊伍來到山裡的一座小橋時,仿佛春天正好等在這裡,嬌嫩的小花與新綠撲面而來。勞頓不堪的戰士們愣了一下,然後,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腳步,深呼吸……

    那個重傷的戰士已經可以拄著棍子走了,也許是受了這美景的鼓勵,他走到英子隊長面前,說:「隊長,我要編個花環給你!」

    英子笑了,那開心而生動的笑臉讓人想起她也只是個孩子,她點點頭回答:「嗯,好。」可接著又故意板起臉說:「但是,你現在還需要休息。」這是她一生中所說的最後一句話。

    為了給傷員舀水喝,她墜到了橋下的河水裡。她墜落的聲音那麼小,她甚至沒有掙扎,就順水飄去……

    一去七十年!白雲蒼狗,世事變遷。很多事情改變了,但有些故事永遠不會褪色。就像此刻——一個垂暮老人,站在小橋邊,凝視遠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豔,和平的陽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溼潤了,半晌才說:「不一樣了,但又一點都沒有變。」

    過了許久、許久,老人又開口說:「如果英子隊長多吃一點東西,可能就能堅持下去,可能就……」

    老人緩緩地在草地上採來繽紛的野花,用顫抖的手認真地編起一個花環,輕輕掛在橋頭……

    故事回味:特殊的情境/勾勒出這悲壯的畫卷/而生命之重又必須託付給柔弱的雙肩/職責對使命的忠誠/有時會讓人忘記性別/愛心對生命的眷顧/往往會超越難以想像的苦難

    小紅橋上遲到的花環/盛開著生者對英靈的祝福/交織著革命者對革命的懷念

    沼澤遍野的草地上,一個小生命誕生了,新生兒的哭聲給荒涼的草地帶來了一絲生機,然而夜幕剛剛降臨,敵人的飛機就來襲了……

    誕生在草地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地點:四川】

    ■王繼欣 李吳 於安豐

    剛翻越飛鳥難過的大雪山,又進入沼澤遍野的草地。這是一支轉運傷病員的隊伍,即將分娩的她也是其中的一員。同志們給了她最大的照顧,有一個女紅軍負責攙扶照顧著她,為了給她補充營養,大多數人倒出了最後一粒糧食。部隊要行軍,還要躲避敵人的追擊。她常常撫摸著自己隆起的肚子:「小寶貝呀,你來的不是時候呀,咱給大家添麻煩了。」

    走到一條河邊,她分娩了。隊伍暫時停止了行進,同志們用粗布和樹枝搭起了一個臨時帳篷。兩個小時後,新生兒的哭聲給荒涼的草地帶來了一絲生機,同志們也都滿臉欣喜。那天的運氣也出奇的好,短短兩個小時,大家就釣上來兩條小魚。炊事班長親自掌勺,又從僅存的一點鹽巴中捏了一點放進去。一碗散發著誘人清香的魚湯端了上來,在大家的極力勸說下,她含淚喝了下去。小傢伙雖然還緊閉著雙眼,不停揮動的胳膊卻顯示著生命的活力。「往後的生活可怎麼辦呢?」她明白自己帶著孩子的處境。以往分娩的女紅軍都是在當地找一家靠得住的人家,留幾塊大洋,忍痛把孩子留下。可現在是在草地上,到哪兒去找人家呀,她對著孩子獨自嘆息。

    隊伍中的幾名黨員聚在一起開了個會,決定由一名女同志沿途照顧她,然後再抽調四名同志負責輪流抬擔架。會後,兩名男同志把自己的褲腿撕了一塊下來洗了洗給小孩作尿布用,很多人都指著身上的衣服對她說:尿布不夠用了,我們還有呢!她拼命地點點頭,已經是淚流滿面。

    草地上又一個黑暗而漫長的夜晚來臨了,天邊寥落的寒星被烏雲遮蓋了,草地像死一般的空寂,只有遠處依稀能聽到幾聲悶雷。帳篷外,累了一天的同志們也都彼此倚靠在火堆旁睡著了。懷裡的孩子香甜地睡著,可她怎麼都睡不著。

    前段時間聽說友鄰部隊為了給一名臨產的孕婦搶時間,和追擊他們的白軍打了一個惡仗,犧牲了4名戰士;傷員越來越多,人手不夠,可還得派專人照顧自己……她愁腸百結地嘆息著。

    不知道孩子的爸爸現在在哪裡?他還活著嗎?翻過雪山,跟敵人一場遭遇戰後,隊伍打散了,就再也沒見到他。她憧憬著革命勝利後一家三口團聚的歡樂時光,又憂慮著將要面對的漫長跋涉,兩行清淚輕輕滴在了孩子發黃的小臉蛋上。

    「轟、轟、轟……」不好,敵人的飛機來襲擾了。一瞬間,火光沖天,爆炸聲響成一片。空曠的草地上,猛然從睡夢中驚醒的同志們來不及躲閃,她眼睜睜看著幾名同志倒了下去,受了驚嚇的孩子也哇地一聲哭了起來。

    受傷的戰友在帳篷外痛苦地呻吟著,鮮血在汨汨地流著。這一幕讓身為衛生員的她心急如焚,她一咬牙,把哭得聲嘶力竭的孩子放在了帳篷的最裡面,然後一把抓起身旁的急救包,衝出了帳篷。

    草地上,她一邊躲閃著炮火,一邊迅速給受傷的同志包紮傷口。一個、兩個……不知哪來兒的動力,她虛弱的身體一下子迸發出了無窮的力量。又一陣狂轟濫炸,敵人的飛機飛走了,草地上火光一片。

    「帳篷!」「孩子!」突然,有人大喊。當她猛然回頭看時,只見帳篷已經燃起了熊熊大火。「我的孩子……」一聲撕心裂肺的哭喊,她踉蹌著朝帳篷跑去。

    可一切都太遲了。當她從灰堆裡扒出孩子時,這個出生才一天的幼小生命已經永遠離開了他的母親。

    「撲通」,她一下子癱坐在草地上。沒有淚水,鮮血順著嘴角不斷地流出,仿佛她的心在滴血。

    第二天,隊伍又迎著朝霞出發了,她的臉上表情堅毅,踉蹌著走在了隊伍的最前頭。隊伍走過的地方,一個孤零零的墳塋,留在那裡……

    故事回味:面對一個弱不禁風的小生命/破舊的褲管變成襁褓/驚慌的魚兒悄悄感動/年輕的媽媽卻沒有笑容/她知道偉大的創造/也無法阻止槍炮的轟鳴

    失去一個團聚的夢/戰士又開始新的衝鋒/悲痛的力量必將摧毀罪惡/在廢墟上建起幸福的陣營

相關焦點

  • 明星·天使:長徵中的女紅軍
    ,隨後寫下了《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這本後來引起廣泛關注的書。針對這種情況,女紅軍劉堅後來回憶說,她們將七八個女戰士分為一組,分頭到深山裡去喊話,宣傳紅軍的政策,請他們放心回家,「有時一天做不通,就接連做幾天。搞不到糧食時,兩三天吃不上一口飯,餓極了就喝口冷水,工作還得照樣做。」後來有的老百姓被她們這種工作作風所感動,或者是把自己的糧食賣一點,或者是偷偷跑來告訴她們哪個山洞裡有藏糧。為了不使他們受到牽連,劉堅她們通常是繞道而行。
  • 重溫紅色瞬間,銘記長徵精神:紅軍翻越過的幾十座雪山
    從今天開始,我們的「划船重走長徵路」體能大比武要進入第七個賽段、「夾金山段」的賽程了,之所以叫「夾金山賽段」,這是一段翻越重重雪山的艱難歷程——《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美國記者斯諾曾經統計過:紅軍在長徵途中一共翻越了18座山脈,其中5座是終年冰雪覆蓋的雪山。
  • 上海動畫片《犟驢小紅軍》給全國孩子上好「長徵」一課
    》劇照(圖片來源:文匯報)   9月1日,教育部與中央電視臺共同打造的《開學第一課》中,「小紅軍」五鎖初登螢屏,作為當天演出唯一的卡通形象嘉賓,他向全國3億中小學生講述長徵精神對於和平年代青少年的意義。
  • 1934年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如今是什麼樣?
    1934年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如今是什麼樣?長徵是我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一件事,當時的紅軍非常的被動,為了改變現狀,在領導的英明決定下,開始了25000裡的長徵,長徵途中紅軍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他們怎麼辦,餓了吃樹皮,吃皮帶,渴了喝雪水,爬雪山,過草地,就這樣憑藉著他們的毅力,創造了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舉動。
  • 義救紅軍--黨史頻道-人民網
    上圖,6月27日,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鎮長坪村的「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 上圖,6月26日, 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鎮長坪村,86歲的殷汝才在「紅軍橋」上講述當年紅軍的故事。86歲的殷汝才,看著眼前的紅軍橋、紅軍紀念亭、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回憶起他們家與紅軍戰士結下的深厚情誼,淚水溼了眼眶。 草醫救人 落坐紅軍橋上,一場大雨瓢潑而下,殷汝才的思緒緩緩展開。 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隊伍抵達長坪村一帶宿營。各處風雨橋上、鼓樓裡、廟宇中,都駐紮了紅軍。
  • 長徵展覽現場傳真:穿越時空的精神之旅
    而這12名省軍職以上英烈中,有5名連照片都沒有留下,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吧:羅南輝、餘天雲、李伯選、徐寶珊、尋淮洲。長徵中犧牲的省軍職以上幹部,在這次展覽中每人都有一塊單獨的展板,而他們5人卻只有姓名和簡要的生平,展板上留下了令人深思的大片空白。     長徵,是一條烈士身軀鋪就的路。紅軍平均每行進1公裡,就有三四個戰士獻出生命。     長徵,是一條紅軍墳塋連成的路。
  • 紅軍長徵中的「毛張周」領導體制是怎樣形成的?
    今年是中央紅軍長徵出發70周年。紅軍被迫撤離蘇區而遠徵,是以王明為主要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造成的結果。但長徵本身具有偉大的意義,長徵是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長徵途中產生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新的中央領導。  長徵中,「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以下簡稱「毛張周」)中央三人領導體制的確立是極為重要的。這個領導體制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從詩詞中再「出發」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毛澤東在1935年10月紅軍長徵中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六盤山是紅軍長徵路上翻越的最後一座高山。 創作背景: 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和紅軍抗日先遣隊結束了長徵,到達陝北保安的吳起鎮。
  • 一幅卡通的佛八角帽紅軍戰士像出現在江西贛州紅色紀念館門口
    江西是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紅色故事和紅色革命紀念地數量眾多。開車到這兒,沿途可以看到許多紅色紀念碑和烈士陵園,每個地方都有許多故事。開車經過江西贛州石城縣的一座紅色紀念館時,我突然被這裡路邊那尊用卡通雕刻的、佛像的紅軍戰士的雕像所吸引,在這座紅色紀念館的紅色巖石門頭上,突然出現了一座探頭出來的紅色戰士雕像。可以看出,這個造型的內涵就是一個紅軍戰士,因為這個雕塑頭戴一個紅軍標誌的八角帽,這個紅軍頭像的造型就是屬於紅色紀念園的一部分。
  • 紅軍長徵前保密,外公說,從顧問李德池塘裡鴨子減少,知道要走了
    同時,為「吸引蔣敵將其兵力從中央蘇區調回一部到其後方去」,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配合中央紅軍主力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圍剿」,即先後派遣紅7、紅6軍團北上和突圍西徵,在閩浙皖贛和湘中地區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新蘇區。
  • 重走賓川新莊紅軍長徵路 大理潘正偉
    紅軍橋下水湍激,長徵精神永不息。附註:說起賓川縣,知道的人可能不多,至於新莊,知道的人那就更少了;而說到雞足山,那就是老幼皆知了,畢竟雞足山是中國十大佛教聖地之一。雞足山就在賓川縣境內,新莊是賓川縣喬甸鎮海稍村委會的一個小村莊。1935年11月,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紅軍二、六軍團從湖南桑植向西南出發進行長徵。
  • 痛失愛子的毛主席都未曾輕易落淚,在長徵途中,為何多次流下眼淚
    這首詩是毛主席在1935年創作,詩詞的背景顯而易見是取材於紅軍,中心思想是讚揚高尚頑強的紅軍精神。當時長徵已經快要結束,這意味著一路上的艱難險阻已經成為過去,成為紅軍長徵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兩年的長徵遠行,在路上發生了好多感人的故事,同樣也失去了好多紅軍的戰士。為了記錄這一路的艱難,毛主席創作了好多詩詞,將長徵路上每時每刻的困難用樂觀的詩詞譜寫下來了。
  • 當年紅軍長徵為什麼要過草地?是什麼地方?
    當年紅軍長徵為什麼要過草地?是什麼地方?紅軍正是在這個季節經過草地的。紅軍為什麼要過草地在「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從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紅軍三過草地指的應該是四方面軍。
  • 她是紅軍最年輕的女團長
    其實,在她生命裡也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她曾和鄧穎超、曾志、蔡暢、金維映等人一起走過長徵路,與她們並肩作戰;她曾與王首道將軍結婚,卻在長徵路上失散,50年後才重逢;她曾是紅軍西路軍婦女先鋒團的團長……暴動  走進革命隊伍1913年,王泉媛出生於江西吉安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
  • 苗寨百姓82年 自發守護「紅軍墓」
    該縣教育局副局長潘興東告訴記者,瑤光小學旁邊就是紅軍當年渡河的地方,河對面有一處苗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和第六軍團長徵先後經過並宿營在那裡,當地群眾與紅軍結下了濃濃魚水情。當年,村民龍德承、姜永德等4人為紅軍擺渡三天三夜,其中一條船在渡戰馬和4名戰士時,船至中流馬突然受驚,導致翻船,馬和眾人落水,龍德承、姜永德等人奮力救出兩名戰士和戰馬,另外兩名紅軍戰士不幸犧牲。紅軍首長非常感謝船工,臨別時,每人贈送給他們一雙銅筷作為紀念,並囑咐他們將兩名戰士的遺體打撈安葬。
  • 「切尾巴」戰役:長徵中的最後一仗
    記者 肖曉良攝 「打竹板,響連天,富裕吳起人稱讚,黨的政策領航船,城鄉處處喜訊傳……」8月7日,在吳起縣中央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小講解員們打著快板,講述著如今的好生活。這些來自紅軍小學等學校的孩子們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在這裡當小小講解員,對長徵的歷史和吳起的發展瞭然於胸。 「『切尾巴』戰役就是在旁邊的這座山上打的,那是長徵中的最後一場戰役,我們勝利了!
  • 1934年長徵出發時,五大紅軍軍團長分別是誰?後來結局又如何?
    關於長徵路途的畫面至今都讓人無法忘記,那是一場奇蹟般地「話劇」,也是一篇難以忘懷的歷史記錄,同時更是一段幸福而痛苦的記憶。戰士們在兩年的時間裡,通過非凡的智慧與勇氣,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勝利到達根據地。
  • 7歲參軍,9歲長徵,美國記者稱他為「最小的紅軍」,英雄出少年
    今天我們要寫的這位就是有著「雙槍女英雄」之稱的賀滿姑的兒子、賀老總的親外甥向軒。他雖然不姓賀,但是卻遺傳了賀家英勇奮戰,不怕犧牲的精神。他7歲參加紅軍,9歲參加長徵,被美國記者索爾茲伯裡稱為「最小的紅軍」。
  • 穿紅軍服、吃紅軍餐,鬥魚主播體驗 「紅軍的一天」
    9 月 1-3 日,鬥魚直播主辦的 「新時代 · 新起點 · 新徵程——2020 鬥魚主播重走長徵路」活動走完了第三站江西井岡山站的行程,在 「紅軍故鄉,革命搖籃」切身體驗了 「紅軍的一天」。
  • "半條被子"的故事廣為流傳 汝城沙洲村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
    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講述了這個動人故事。 6月27日,記者來到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探訪那段艱苦歲月裡的血脈情深,喜看今日村莊新面貌。 記憶 「紅軍走時,剪下半條被子送給我媽」 1934年11月初,中央紅軍突破第二道封鎖線後在這裡休整,深得瑤族老鄉的熱情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