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從空中望去,環元蕩貫通橋宛若一條凌空飛舞的綢帶。 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裘穎瓊)元蕩湖,上海澱山湖以西,橫跨蘇滬兩地,五分之一屬上海青浦,五分之四屬蘇州吳江。記者獲悉,跨越元蕩湖、連接上海青浦和蘇州吳江兩地的環元蕩貫通橋項目已基本建成,這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首座新建的慢行橋。
從空中望去,環元蕩貫通橋宛若一條凌空飛舞的綢帶,將元蕩湖溼地景觀與環湖綠道對接,串聯起千帆歸渡、閒夢雲臺、汾湖之眼等豐富的旅遊資源,同時連接蘇州吳江區和上海青浦區。
據承建方中交上航局上海交建公司介紹,由於項目橫跨青浦、吳江兩地,在事項審批部門、法規、流程、材料申報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按照兩地審批職能劃分,該項目審批權在青浦區分屬發改委、水務局,而吳江區在去年機構改革後,職能統一划轉至吳江區行政審批局。
為了簡化審批流程、提高效率,兩地相關部門積極協商,最後達成「一枚公章管審批」,由吳江區行政審批局攜手上海市青浦區行政服務中心、發改委、水務局等部門,以「多方委託、一方受理」的模式,完成環元蕩生態修復及岸線貫通工程(示範段環境提升工程)的審批,並經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授權,發出「示範區審發〔2020〕1號」批覆文件。
「環元蕩貫通橋項目於今年7月28日開始施工,目前橋面的綠化,欄杆,坐凳已全部完成,11月中下旬具備開放條件。」 中交上航局上海交建公司吳江環元蕩岸線貫通工程項目負責人陳月新介紹,整個景觀橋總長度約585.7米,其中主橋長約485.8米,呈弧形設計,採用異形連續鋼箱梁結構,同時使用大型浮吊水上吊裝作業。
景觀橋平均寬度6米,最寬地方達到16米。由於工期只有短短的三個多月,除了加大設備和人員投入,許多施工步驟也要同步進行。陳月新說,為了加快建造速度,造這座橋邊上先搭了兩座臨時橋:一座邊橋和一個支撐橋,來方便施工人員同時施工。為了確保施工進度,高峰時現場近500名工人同時施工作業。
此外,項目部通過分析重點工藝、關鍵工序,倒排工期後發現,制約工期最關鍵的要素是P10-P15段鋼箱梁施工的完成時間,也就是橋面最寬的部分。經過員工們的集思廣益,決定放棄原先按編號從小到大順序進行鋼箱梁吊裝的施工方案,而是先做P10-P15承臺樁基及主體的施工。
「高峰時期,我們有四個承臺同時澆築,每天能做完一個承臺。然後再根據承臺澆築的進度,提前規劃後續鋼結構箱梁和支架的加工生產。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工序銜接環環相扣。」項目副經理金旭說。
元蕩湖水深太淺,平均水深只有1.5米,大型船舶無法調遣進入施工,材料也只能通過小船多次運輸。因此,水上交叉施工也成為了制約項目進度的關鍵難題。項目水上施工負責人施曉駿回憶,為了應對這個難題,他反反覆覆研究了施工計劃和進度表,先主後次、先急後緩,在船舶進場有衝突的情況下,優先保障緊急重要線路的暢通。現場他還配發了一個統一調頻的對講機,保證現場調度準確、通知到位、覆蓋面廣。
就是在這樣日夜交叉施工的堅持下,項目部僅用53天完成19個圍堰4790根鋼板樁施工、37天完成27個承臺澆築、33天完成112根鋼管樁施工、24天完成31段鋼箱梁吊裝,在節點目標之前,順利完成了慢行橋主體結構的施工。陳月新望著湖面上蜿蜒飛舞的慢行橋,感嘆道:「這座橋橫跨元蕩,連通上海青浦和蘇州吳江,是兩岸長三角一體化區域的『同心結』。」
走在這座蜿蜒的慢行橋上,還能看到岸邊樹形秀麗的香樟和水杉,再向前望去,粉牆黛瓦的村莊藏在林間細縫中若隱若現,風景十分秀麗。記者獲悉,項目部還通過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景觀人文等工程,形成環湖連通綠廊,來保護元蕩生物多樣性,營造優美的水岸一體景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