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裡的一個重要範疇,它對於中國哲學、文學、科技……等各個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五行學說的實質,是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包括人在內)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五行學說的起源
五行學說的產生,在學術界中仍然是一個尚未搞清楚的問題,有三種對立極為明顯的說法,易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產生,很可能與陰陽學說同步,但是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
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講「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人,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文武至孔子五百有餘歲……等近乎五行推動的說法。
比孟子稍後的鄒衍,擴大五行學說,在為陰陽五行家。」說五行學說是孟子發明的並沒有確切的證據,這一點,范文瀾自己又否認了自己的說法。他在同一書同一篇中講;
「墨子不信五行,駁斥佔卜術用五色青龍定吉兇,足見東周時五行說早已通行了,至鄒衍特別發揮。」孟子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而東周時就有五行學了,顯然不是孟子發明了五行,有史書上講,陰陽五行學說是漢朝的董仲舒創立的,就更不對了。
哲學界,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範》(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近人考證可能是戰國時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
二、五行的特性
「木」具有生發、條達的特性;「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土」具有生養、化育的特性;「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五行學說,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把需要說明的事物或現象樸素的分為五類,將具有相似屬性的事物或現象,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並在五行屬性基礎上,運用五行規律解釋和說明事物或現象的聯繫及變化。
三、五行生剋
五行學說認為,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著一定聯繫,而這種聯繫促進著事物的發展變經。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因此生克就是五行學說用以概括和說明事物關係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觀點。
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剋,含有互相制約、克制、抑制的意思。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相生關係中,都有生我、我生兩個方面的聯繫。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克我者為官鬼,我克者為妻財,比肩者為兄弟。如生日幹是庚金。土生金,土為金之父母;
火克金,火是金的官鬼;金克木,木是金的妻財;金生水,水是金的子孫;金與金相同,故比肩為兄弟。妻財,對男人來說既代表錢財,又代表妻子;官鬼對女人來說,既是官星,又是丈夫。
相生相剋,像陰陽一樣,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在發展中的變化與平衡,所以沒有相生就沒有相剋,沒有相剋就沒有相生,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的關係,推動和維持事物的發展與變化。
四、五行亢乘
物盛極為亢太過。凡事物亢極則乘,強而欺弱,這叫做乘。事物亢極,太過,往往容易折斷,如玉硬易碎,鋼太過剛易折,就是這個道理。
五、五行反侮
五行生剋中,並不是只存在順克,如旺克衰、強克弱、有時也會出現逆克;衰克旺、弱克強的現象。如土旺木衰,木受土克;木旺金衰,金受木克,水衰火旺,水受火克;土衰水旺,土受水克;金旺火衰,火受金克。這種逆克,叫做反侮。
更多《周易》文化內容敬請關注、收藏、轉發分享、點讚
關於《周易》你有什麼看法和想法呢?下方留言我們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