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政府3月5日公告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
已退出貧困旗縣序列
脫貧後突泉縣百姓們生活
有了哪些變化呢?
來聽村民們講一講他們的脫貧故事
▼▼▼
1
王金霞
「他們就是咱家裡人!」
「特別感謝氣象部門的扶貧幹部,這些年來給我的鼓勵、支持,我家的變化太大了!」67歲、2017年已經脫貧的農戶王金霞今年重新規整了一下自己的小家。潔白的牆面、光亮的瓷磚、新裝的吊頂,39寸大電視,還有佔了整面牆的嶄新大衣櫃。
王金霞的新衣櫃
煥然一新的家就像煥然一新的王金霞。「幾年前,我老伴走了,兩個兒子在外打工,家裡就我一個人,心裡難受,是園子也荒了,人也頹了。」 中國氣象局先後派駐五三村的第一書記程飛和侯俊又點燃了她對生活的熱情。他們隔幾天就到王金霞家裡看看,嘮嘮家常、問問有啥困難,講講扶貧的好政策。王金霞重新鼓起勁來侍弄家裡的2畝園子:紫皮蒜、飯豆、秋白菜….. 去年,一共收入了5000多元。
王金霞自家的園子
「他們就像自家人一樣,我年紀大了,種的東西要賣,他們幫我找銷路;家裡需要修補的,他們幫我弄;有啥大事小情,也是找他們商量。」去年夏天,扶貧幹部發現王金霞院子西側有個倉房不太規整,擔心暴雨衝刷下不安全,他們立刻開工,扒了危牆重修,又蓋了一間新倉房。
扶貧幹部幫王金霞蓋的新倉房(左側)
如今,王金霞對未來充滿希望,「我要靠著雙手為自己掙下好日子,這一年一年的可有奔頭了!」
2
李洪儒
「我們的每一件小事,他們都放在心上」
三年前,李洪儒絕對想不到自己還能成為村裡人見人誇的養豬能手。那時,兒子成家了,自己年齡也大了,平時打打零工、種種地,全家靠著一年兩三千元的收入湊合過著,接下來的日子好像一眼就望得到頭,但氣象局的扶貧幹部卻給他指了一種新活法。
李洪儒正在餵豬
在詳細調研全村種植、養殖習慣以及產業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扶貧幹部為五三村量身定製了產業脫貧計劃,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獎勵扶持紫皮蒜種植、牲畜養殖等產業。了解到李洪儒曾經有過養豬經驗且身有餘力,扶貧幹部開始動員他養豬脫貧。
扶貧幹部幫李洪儒改良的豬圈
李洪儒開始心存顧慮:太久沒上手了,最新的養殖技術和市場行情都不了解,能養好嗎?購買豬仔的啟動資金又從哪裡湊?扶貧幹部一一想辦法解決,技術上,駐村工作隊組織村民進行產業技術培訓,推動形成「種養結合、培訓先行」的產業扶貧模式;經濟上,從爭取的氣象扶貧獎勵資金拿出4000元作為補貼資金,幫助李洪儒購買10頭豬仔,還幫他改良豬圈以適應精細化養殖。
李洪儒家舊房和新房對比圖
在兒子和兒媳的幫助下,如今李洪儒的養殖規模已擴展到29頭,預計純收入可達兩萬元左右,比建檔立卡時翻了近10倍。原來的土坯房在工作隊的幫助下也升級換代成了磚房。
「這些年輕幹部真的是全心全意為我們著想。我是老黨員了,更能體會這些年輕人無私奉獻背後的赤誠與堅定。」
3
曲金鳳
「他們是真心實意為我們著想!」
曲金鳳是突泉縣寶利村村民,今年57歲,和丈夫曾兆茹守著家中的十幾畝地,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更讓人心酸的是,三年前,曲金鳳被查出患有血管瘤,短時間內就進行了近十次的手術切除,手術過後的她雙腿高位截癱,10根手指僅能剩下6根能動,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扶貧幹部去曲金鳳家慰問
但是,曲金鳳並沒有消沉。寶利村駐村第一書記徐愷多次到她家溝通交流,給徐愷印象最深的就是曲金鳳愛笑。雖然身體殘疾,但她卻一直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在直面生活。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只要肯吃苦,再難的日子也能熬出頭」。
後來,徐愷在和曲金鳳的交流中,曲金鳳透露出想孵雞仔。她說:「要想脫貧,不能光靠政府扶持,還要靠自己的勤勞。」她想儘自己的一份力,為這個家提升一下生活水平。
曲金鳳精心呵護著孵化蛋
她的想法得到了興安盟氣象局和突泉縣氣象局的支持,氣象局發動職工捐款,給曲金鳳帶去了購置雞蛋和修建雞舍的資金。有了雞仔,她就每天在炕上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照顧那些孵化蛋,加溫、翻蛋、撫摸、觀察,不敢有半點疏忽。在她悉心照料下,蛋的孵化成活率都很高。每當孵出雞仔,周圍的村民朋友和扶貧幹部會主動購買,為其解決銷路。曲金鳳說:「靠著孵雞仔,就已經增收了6000元」。
2018年,曲金鳳家又購置了四隻山羊,放到別人的溝渠裡代為養殖。目前山羊規模已經擴大到14隻,效益也在一步步提升。
2019年8月,在氣象部門的幫扶下,曲金鳳家重新建起的飼養舍,曲金鳳除了在裡面孵小雞外,還飼養小鴨等其他家禽。
「感謝氣象部門的這些幹部,我們一有困難,就幫著想辦法解決。他們是真心實意為我們著想!」曲金鳳在扶貧隊的幫扶下,去年8月份又擴建了飼養舍。她相信,自己再努點力,加上駐村幹部的幫扶,這個家一定能過得更好。
4
劉洪明
「他們這麼有幹勁,我們更不能懈怠。」
劉洪明今年57歲,同樣是寶利村村民,目前和她老伴兒一起生活。前幾年,他和老伴兒守著家裡的十多畝地過活,生活比較拮据。
為了供兩個孩子讀書,劉洪明家欠了不少外債,最艱難的時候,全家背負了15萬元的外債。2016年12月,劉洪明被確定為貧困戶。扶貧工作隊就幫忙聯繫對他家進行了重新翻修。
劉洪明家的住房條件日益改善
住進了新房,他的心並不安定,認為,人家積極幫助,咱們也不能光靠國家照顧和政府幫扶。思前想後,他決定養牛來脫貧。
2018年6月,根據產業協議意願,劉洪明在政策支持下,首批買回來四頭牛犢,開始了他的養牛「事業」。
在養殖過程中,遇到問題,駐村幹部也會幫劉洪明積極聯繫本地的畜牧120,請來專家具體指導他怎麼養牛養羊。
2019年底,劉洪明家的牛又下了兩隻小牛犢
之後的日子裡,劉洪明起早貪黑,收割牧草、堆垛貯存、清理牛糞,把牛當做自己寶貝來養。很快,他的精細化養牛就獲得了回報,牛開始生小牛犢。通過把牛犢養大之後再販賣,現在一年就能給劉洪明家額外帶來一萬元左右的收入。
劉洪明又開始養羊
2019年春季,劉洪明再次買來20隻羊,擴大了養殖規模。去年年底,他養的牛再次下了兩頭小牛犢。想著又能增加一筆不錯的收入,劉洪明現在養牛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他說:「感謝他們真正為我們著想。他們這麼有幹勁,我們更不能懈怠。」
這些村民家裡發生的新變化都離不開
這幾年中國氣象局一直在突泉縣
開展的定點扶貧工作
扶貧工作是如何開展的?
氣象部門對扶貧工作又有哪些助力?
最後來聽聽
一直在扶貧工作一線的
突泉縣太平鄉黨委書記楊寶田
跟我們聊聊氣象扶貧那些事兒
1.近年來太平鄉與氣象部門扶貧合作具體以什麼形式展開?
在中國氣象局的大力幫扶下,通過「黨建引領、服務助力、產業支撐」等形式,太平鄉走出了一條多措並舉、多力合一的特色脫貧之路。
一個是抓黨建引領。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2016年8月起,中國氣象局開始在五三村派駐第一書記,開展定點幫扶。先後選派程飛和侯俊兩名優秀年輕幹部任五三村第一書記。三年多來,在這兩位第一書記的引領和示範下,五三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第二個是抓服務助力。把太平鄉五三村建成了標準化氣象災害防禦村,很好地保障了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我鄉安裝了一個農田小氣候儀,有力推動了紫皮蒜與大白菜兩個產業實現雙豐收;幫助白廟子村建設了一套農業氣象自動觀測系統,進一步助力了農田的豐產豐收。
第三個就是抓產業支撐。舉幾個具體的例子吧,比如中國氣象局投入60萬元建設了東風生豬養殖場,扶貧成效顯著。在太平鄉建設農產品種植基地,先後投資50萬元在五三村建設大田種植示範基地,投資30萬元建設10個設施農業大棚,開展氣候品質認證,大大增強了突泉縣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產業幫扶,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五三村走上了獨具特色的氣象助力產業發展之路。
2.氣象部門對扶貧工作有哪些助力?
中國氣象局每年拿出10萬元幫扶資金,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扶持五三村產業發展,推動形成了種養結合、培訓先行的產業扶持模式。
自2016年8月以來已經直接投入幫扶資金225.3萬元扶持產業發展,東風、福興等7個村先後受益。捐贈了價值26萬元的辦公設備,極大地為鄉村兩級扶貧工作隊改善了辦公條件。
2018年11月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向太平鄉五三村捐贈價值16萬元的辦公物資。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黨支部赴五三村開展黨支部共建活動,減災司向五三村黨支部捐贈了大量黨建、科學、文化類的書籍並開展慰問。
2019年8月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黨支部與五三村黨支部黨員在太平鄉黨員教育展廳重溫入黨誓詞。
3.扶貧工作給太平鄉帶來了哪些變化?
最大的變化就是不僅貧困戶致富了,更拉近了幹群關係,也可以說是既富了口袋,更富了腦袋。
一是富了口袋,中國氣象局投資援建的大田種植示範基地已投入生產,種植了紫皮蒜、甜玉米、蘿蔔、白菜等作物,預計年收入10萬元,在氣象局的幫扶下,五三村紫皮蒜種植戶可以人均收入5000元。目前基地正在建設種植大棚,計劃種植葡萄等水果,預計年收入5萬元。
二是富了腦袋,通過程飛、侯俊前後兩任第一書記的示範引領,村幹部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村民的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結合突泉縣扶貧扶志工程,2019年中國氣象局「氣象科技下鄉暨科學伴我行」活動還邀請了氣象專家,通過「課堂+田間」的方式到村講解氣象為農服務知識,指導村民進行科學生產,多次舉辦了知識講座等活動,真正有力地促進了我們當地農民素質的提升。
2019年3月以世界氣象日為契機舉辦活動,激發五三村青少年對氣象科技的認識與暢想。
4.這些年在與氣象部門合作中,令您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有一種感情叫溫暖,有一種行動叫感恩。那我就簡單說說感動我的兩個小細節吧。
2019年9月底,五三村在中國氣象局南區廣場開展了「五三村農產品展銷會」,展銷會上不僅售賣了集體經濟基地的產品,還銷售了貧困戶種植的土豆,氣象局幹部職工了解到是幫扶村的土特產,很快就幫助銷售一空,真正增加了貧困戶的收益。
五三村第一書記侯俊利用工作之餘為我們鄉村的中小學生輔導功課,主動幫助邀請兩名德國和西班牙籍的外教為孩子們進行英語授課,一教就是十天,足跡遍布全縣中小學。這是工作職責之外的關心,體現的是氣象局對我們的教育、對我們這裡的孩子最深厚的感情和最深切關懷。
當然,幫扶事例還有很多,感觸也很多,但歸結一句話就是黃金有價,情誼無價,雖遠隔千山萬水卻血濃於水。中國氣象局的幫扶充分體現了首都人民對草原兒女的情懷和溫暖,我們非常感謝中氣象局的大力幫扶以及各級氣象部門領導的關心和關懷,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突泉縣在氣象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如今越來越多脫貧地區迎來快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人民徹底告別貧困
我們相信突泉縣退出貧困旗縣序列之後
會向著更幸福的生活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