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在進行的脫貧攻堅,可謂是中國歷史上對貧窮髮起的最廣泛、最徹底、最堅定的一場戰役。
2019年,脫貧攻堅吹響發起總攻的號角。作為這場戰役的「排頭兵」,數百萬扶貧幹部衝鋒在最前線,對他們的一舉一動,有關愛聲,有批評音,真實情況到底怎樣?為了還原真實的扶貧幹部群像,歲末年初,半月談記者奔赴陝西、四川、江西等地深度貧困地區展開採訪調研,傾聽他們的心聲。
在中西部多個貧困地區,基層幹部把扶貧工作當成重中之重,全員上陣。在他們身上,絕大部分人付出汗水與心血,體現出黨員幹部的責任擔當與政治擔當;在他們心裡,有收穫,有苦惱,有困惑。扶貧攻堅,改變的不僅僅是貧困地區落後的經濟社會面貌,還為完善中國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國家儲備了一批經過淬鍊的幹部隊伍。
扶貧幹部,是中國農村發生歷史性轉折的見證者、親歷者、推動者,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心理狀態,將深刻影響這一轉折的進程。我們要切實呵護好這批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的攻堅激情,鞏固好脫貧攻堅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的巨大效能。當然,扶貧工作並非一勞永逸,打贏脫貧攻堅戰絕不會一蹴而就,堅定決戰決勝的信念穩健前行,應該是所有扶貧幹部應有的姿態。
半月談記者 劉國政 劉彤 周相吉 郭強
記者採訪發現,隨著脫貧攻堅深入推進,以「四支隊伍」為代表的幫扶幹部吃住在貧困村,與貧困群眾「打成一片」,逐漸成為群眾身邊「最可信賴的人」。隨著村容村貌逐步改善、貧困戶「摘帽銷號」,幫扶幹部的獲得感和成就感明顯提升。
富縣位於陝西省北部,全縣15.8萬總人口中,農業人口達到10.9萬,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富縣從黨、政、企事業單位選拔了137名第一書記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富縣縣委書記李志鋒說:「富縣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區、溝道等基礎設施薄弱、發展產業項目機會有限的地方,一旦出現大的自然災害、孩子升學、家人患病等情況,返貧概率很大。在扶貧實踐中,幫扶工作隊入村蹲點、長期駐村是主要方式。」
富縣張村驛鎮党家河村第一書記王曉勇說,貧困村能否如期「摘帽」,與幫扶幹部關係密切。「貧困戶需要資金、技術,更需要基層扶貧幹部的思想引領、行為帶動。要真正發揮『領頭羊』作用,需要駐村入戶,贏得群眾信任。我身邊的大多數扶貧幹部下派入村後,在宣傳黨和國家政策、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事服務方面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贏得了群眾信賴。」
四川省樂至縣放生鄉甘家店村第一書記蔣未說,他的獲得感、成就感飽滿而豐富:村容村貌的改變發生在大家身邊,一些原先好吃懶做、思想落後的村民,慢慢懂得了感恩,敢於挑戰貧困、直面人生,樂觀積極取代了過去的消極應對。以前動輒有意見的村民,從身邊點滴的生活變化中,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思想改變讓他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甘家店村貧困戶郭素蘭身高不到一米,是個肢體殘疾人,行走、休息都要依靠板凳,勞動時也要雙手支撐在地面。她不向命運低頭,力爭早日脫貧的舉動深深打動了我。」蔣未說,「日後不論我在什麼工作崗位,遇到困難戰而勝之是我努力的方向。」
接受記者採訪的許多「四支隊伍」幹部表示,他們的工作部門基本與扶貧沒有聯繫或聯繫較少,是脫貧攻堅這個「戰場」為他們提供了許多在機關裡學不到、學不會的實踐知識。
國家電網西安供電公司,是陝西省米脂縣楊家溝鎮李均溝村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隊員蘇羽佳在「下鄉」前是配電運檢室的一名普通員工。他介紹,李均溝全村178戶640人分散居住在5個小山溝裡,「晴天土蔽日,雨天泥把門」曾是當地生態環境和生活狀況的真實場景。「和其他貧困地區一樣,『出門靠走、通訊靠吼』讓這裡的人們嘗盡了生活的艱辛。這些都是我在西安想像不到的。」
因為交通不便、自然環境差,李均溝是米脂縣有名的貧困村。2014年,全村貧困人口有58戶147人,別說致富,就是如何脫貧,也沒有好辦法。
「像我一樣,多數西安供電公司駐村工作隊隊員都沒有農村生活經歷,剛開始時,與群眾溝通很成問題。但我們沒有氣餒,駐村扶貧以來,我們從改善村裡基礎設施入手,修建了排洪渠、文化廣場、生產道路,整治了坮原低電壓,分類施策扶持了養殖戶,引進了香菇、蘋果等種植專業合作社。」蘇羽佳說,「現在,全村貧困戶已經由58戶減少到5戶,貧困人口由147人減少到19人。」
四川省樂至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派駐石佛鎮榮家溝村第一書記伍宗凱,被村民們稱為「方便麵書記」,駐村以來,他吃掉的方便麵超過600桶。
「國土整治、水利設施、道路修建、危房改造、產業發展、技術培訓……都需要駐村工作隊主動作為。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我的早晚飯都是方便麵,中午有時太忙連飯都吃不了,去群眾家吃飯又不符合組織紀律。」
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司法局幹部王漢成說,總書記說過,他當年在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下鄉鍛鍊時,度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的歷練。「這些也是像我這樣從小生活在城市的人沒有經歷過的,下鄉扶貧磨練了我的意志,鍛鍊了我的品性,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國家電網西安供電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文說,李均溝的駐村經歷,不僅豐富了工作隊隊員們的人生閱歷,更重要的是,他們考慮問題的綜合性、分析問題的全局性、解決問題的系統性在逐步提升。
這是許多「四支隊伍」幹部最常念叨的話。
蘇羽佳說,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不僅要保持幫扶隊伍不散、幫扶力度不減,抓好村裡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管護,還要抓好貧困戶動態檢測、後續扶助、創業就業。「未來我們準備充分發揮村裡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優勢,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遊、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
伍宗凱說,他2015年7月駐村,按規定可以輪換,但考慮到村裡的集體產業發展還沒有走上正軌,他申請繼續留在村裡。現在村子的貧困帽已經摘掉,但如何使鄉村旅遊更上臺階,打造知名品牌,爭取2020年村集體收入達到30萬元,是他考慮最多的問題。
陝西省富縣北道德鄉馮家塬村第一書記陳朝輝說,近年來縣上鼓勵貧困戶利用當地資源和自身優勢發展產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產業發展、群眾自身能力的可持續,仍是他最掛念的地方。「唯有繼續努力,才能對得起組織的關心和群眾的信任。」
半月談記者 劉國政 劉彤 周相吉 郭強
在基層貧困地區,所有幹部都是扶貧幹部。大體可以分為兩類:「本土」扶貧幹部和「外來」扶貧幹部。「本土」就是貧困村鎮的幹部,而「外來」多指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中的幫扶人員。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絕大多數扶貧幹部工作精神狀態飽滿,但在一些貧困村,尤其是脫貧村,部分扶貧幹部出現程度不一的厭戰情緒。
工作留痕是扶貧幹部反映較多的問題。他們說,扶貧工作要留痕,就意味著到貧困戶或村裡的時候得幾人同行,互相拍照。如果讓老鄉給自己拍照,就更加形式主義了。一位扶貧幹部調侃說:「總不能帶著自拍杆下鄉吧?」在涉及扶貧資金、項目的處理時,工作留痕是必要的,但如果工作留痕擴大化,就有形式主義色彩。
扶貧驗收檢查中,反映最多的是滿意度測評。有扶貧幹部表示,脫貧攻堅不落下一戶一人,這個政策決心非常好,但不能忽視極個別貧困戶本身的素質問題。有極個別貧困戶提出違背政策的條件,扶貧幹部對其做了長達數月甚至幾年的思想工作後,依然不見成效。如果測評中遇到這樣的貧困戶,他們往往給出較低的滿意度,一票否決了扶貧幹部所有的心血。在西部某縣易地扶貧搬遷中,有貧困戶因為新建房屋沒有裝修、沒有安裝地板磚等原因而拒絕搬遷。
「本土」扶貧幹部反映,各類檢查組下來督查,必須帶著問題回去,沒有問題也要千方百計找出問題。「本土」扶貧幹部除了忙於扶貧工作,還要對接上級數十個部門的各項工作。有幹部吐槽:「現在各種檢查多,真是『上面千把錘,下面一根釘』,已完全不是過去那種『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情況了。」有扶貧幹部表示,不同的檢查組有不同的要求,存在「不合格的整改,整改後的不合格」的情況。有人說,可以流淚流汗甚至流血,但不能心寒,否則內心建立的所有自信都將被打倒。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期,相關部門一定要充分保護好基層扶貧幹部的攻堅激情,不能讓其滋生厭戰情緒。一些來自事業單位的扶貧幹部,在後續作用發揮、成長通道上,受到各種條件限制。相關部門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打破身份限制,大膽啟用表現優秀的扶貧幹部,這符合改革、激勵幹部幹事創業的精神。
很多基層扶貧幹部付出多、犧牲大。記者最近走訪了數十位扶貧幹部,幾乎每一位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鳴——照顧不了家庭、愧對親人,老鄉的生活發生可喜變化,與村民結下深厚感情……他們有收穫,也有困惑。相關部門要正視扶貧幹部最真實的工作、生活和精神狀態,給予有措施、見效果的關懷,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件上。
化解這一問題,除了用扶貧紀律、工作紀律進行剛性約束外,還需從多方面進行鼓勵關懷,讓扶貧幹部有獲得感、價值感和歷史責任感,為國家培育和儲備知民心、懂國情的幹部人才隊伍。
在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探索中,駐村扶貧幹部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脫貧攻堅另一重要成果。
精準扶貧,需要對貧困村進行綜合治理和長遠謀劃。在一定意義上,這是鄉村基層治理能力的又一次提升。多位扶貧幹部表示,不少貧困村村級組織渙散,無集體經濟,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基層治理名存實亡。精準扶貧不僅改變了貧困人口和地區的物質生活、基礎條件,還強化了基層組織,對鄉村治理體系和能力進行了革新。
四川東部某貧困縣的扶貧幹部發現,一些貧困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就組織村民根據這種現象編演文藝節目,很多村民受到觸動,基層治理的文化土壤得以改變。還有一些扶貧幹部發現,村裡之前栽種了特色果木,但由於疏於管理,這些果木林裡雜草叢生。扶貧幹部與農技部門對接,發掘土專家並積極聯繫市場,探索出技術人員參與分紅模式,讓產業「起死回生」,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另外一些駐村扶貧幹部因地制宜,主動對接市場,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從產業後續發展上奠定了鄉村基層治理的經濟基礎。
未來隨著全面小康的實現,這些扶貧幹部或將撤離「戰場」。脫貧後續鞏固,不僅是產業鞏固,更重要的是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延續下去。多位扶貧幹部表示,後續人才不足是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在駐村扶貧幹部撤離之後,要高度警惕脫貧人口「退化」情況。下一步,脫貧村要邁向鄉村振興,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將面臨更大考驗。目前,農村黨員隊伍普遍老化、青壯年普遍外出務工的格局,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儘管一些貧困村通過產業帶動,吸引了部分年輕人回鄉創業,但他們本身對投身村集體的基層治理並沒有多大興趣。在一些地方,記者甚至聽到了「當基層幹部也是致貧原因」的說法。原因在於,產業興起後,基層幹部大部分精力用於鄉村工作,沒有精力去打理自己的產業,成為致富的拖後腿者。
半月談記者
進入2019年,脫貧攻堅進入最後衝刺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關鍵在幹部。扶貧幹部的心態和狀態,直接決定了脫貧攻堅的進度和質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6800多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這些成績的背後,有千千萬萬扶貧幹部的日夜奮戰和艱辛付出。
眾所周知,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多。「5+2」「白+黑」「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是許多基層扶貧幹部工作和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除了繁重的任務和沉重的壓力,他們還要面對工作和家庭不能兼顧的苦惱。
但也要看到,在脫貧攻堅中,有一些幹部作風漂浮,滿足於「走讀式」駐村、「慰問式」幫扶、「交差式」摘帽。更有甚者,將扶貧資金看作「唐僧肉」,貪汙挪用、虛報冒領、優親厚友。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最後衝刺期,一些扶貧幹部進入倦怠期,後勁不足,缺少衝刺勁頭和狀態。
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幹部。對於扶貧幹部,必須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監督,確保他們真正撲下身子,帶領貧困群眾脫貧。
嚴管扶貧幹部,就要把好「選派關」、用好「問責棒」。具體而言,就是在幹部選派中要嚴選慎派,不能應付了事;在日常管理中要嚴管細考,層層傳導壓力,壓實責任;對工作不力的幹部要嚴懲實督,加大問責。
對扶貧幹部要嚴管,更要厚愛。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基層扶貧幹部壓力大、任務重,對他們既要提要求、壓擔子,也要多關愛、多鼓勵。對扶貧幹部的厚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出實招、見實效。
厚愛扶貧幹部,要在體制機制上為他們「多著想」,在工作和生活中對他們「多關心」。在工作上,上級部門要多擔當,不能簡單以發文、督查或問責推進工作,變層層傳導壓力為層層推卸責任,同時應注重在脫貧一線發現、提拔和使用幹部。在生活中,要保障扶貧幹部基本生活條件和合理待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當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攻堅拔寨、啃硬骨頭的衝刺階段,更需要嚴管厚愛廣大扶貧幹部,激發他們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以決戰決勝的姿態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