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搞不清楚這四種人際邊界的人,人際關係大都很糟糕

2020-11-29 心理相先生

很多事物都有領域,都有邊界,人際關係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人際關係也有著自己的邊界和界限,越了界的人,搞不清這些邊界的人,通常都不會有好的人際關係。

恰好「人際邊界」這個詞在心理學上有過許多討論,且都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引發出很多思考,今天我們再次從這個角度出發,梳理一下人際邊界不清,容易越界和被越界的四種現象,供大家參考。

1、過分幹涉,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

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一種人,她們喜歡「幫助」別人,幹涉別人的事,不以為然地她們認為自己是熱心腸,是在用真心實意對別人好,甚至不求回報、不遺餘力。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她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她們的「母性特質」的發展,個體繼承和發展了母親對嬰兒呵護般的心理特質,這與自身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說成長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建立起男性形象的人,很多時候有這種特質。

所以說過分熱情有時候並不是什麼好事。反而是個體一種「自私」與「控制欲」的心理表現,這種心理表現在人際關係中會不自覺地給別人造成幹擾,是一種人際越界的明顯表現。

2、否定別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

我們的傳統教育觀念就是「打壓式」的,否定孩子是常有的事,自然而然地很多人在成年人的交往中也是如此,否定別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不會尊重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從個體的成長環境中尋求根源,從以往心理諮詢的經驗來看,都與個體年幼時期的「被否定」對待有關,於是個體學會了這種對待他人的方式,在以後的人際關係中採用這樣的方法。

但是殊不知這種方式卻是影響人際關係,越界人際邊界的行為,因為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行為是一種對別人的忽略和不尊重,甚至從心理動機上來說,是一種「綁架和控制」他人的行為。

3、討好別人,把價值感寄托在別人身上

生活中有一種人做人做事總是在討好別人,他的價值感就是讓別人感到愉快。顯而易見,這種人忽略自我,甚至沒有自我,他的世界是以別人為主的。按照心理學家的觀點,這種人也有非常強的道德感,時常因為怕別人的不高興而自責。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有「三個我」,自我、本我、超我,自我就是自己原本的欲望、需求,本我就是現實中的我,超我是有著道德、善良等素質的我,所以這種人容易受道德層面的「綁架」,本我妥協於超我,「委屈自我」,所以儘管讓別人愉快了,自己永遠不開心。

這樣的行為做法不大可能得到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你無法讓每一個人開心,生活中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樣在別人的心中才會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形象,才不至於介入別人的人際邊界,也不至於自己的人際邊界模糊不清,讓人誤會。

4、性格太過敏感,疑心太重

性格敏感的人,會生活的很累,就好比易燃易爆的物品負重於身,很容易發生反應,於是很明顯這種人容易「越界」,在人際關係中不自覺地進入別人的領域,對其他人造成幹擾和影響。這樣的心理特質與遺傳等先天因素有關,也與後天的成長與發展有十分重要的關聯,於是面對這樣的人,也許他們是我們的朋友,也許他們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應該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那就是首先讓他們接受自己的不同,接受自己的個性心理,然後用理性思維來改變,遇事多思考,多反思,防止自己「越界」。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際邊界也是我們與他人的心理邊界,對以上四種人際邊界輕易「越界」的人,基本都可以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找到他們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希望以上分析可以幫我們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歡迎留言評論,寫下你的見解,心理小先生與你一起進步。

關注心理學科普,科普心理學:心理學≠讀心≠雞湯≠算命,心理學=科學

相關焦點

  • 身邊的心理學:如何防止人際交往厭食症
    人際交往厭食症影響人際交往,因此,很有必要防止其產生極其不良影響。一、 不良影響作用(一)影響厭食者正常心理。由於厭食者對某一親近或頻率過高的行為產生了反感厭倦心理,但往往出於某種友情、道義、責任等心理不得不接受某種親近或頻率過高的行為;這就在厭食者心理產生糾結、煩惱等矛盾心理狀態:本我與自我抗爭,這裡也包含了一種友情綁架自我的情緒內容。
  • 人際關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人際關係主要包括了三個成分:首先,第一種就是認知成分,這一種成分主要反映了個體對「人際關係」的表層理解,形成屬於自己的認知映像;第二種就是情感成分,這種成分往往關係到雙方的情感滿意程度,以及親疏關係等等,第二層也是人際關係的基礎;最後一種就是行為成分,這種成分主要是指雙方在實際交往的過程中,每個人所體現出來的外在表現,以及他們所造成的結果。
  • 學會受益一生,人際交往最常用5大心理學定律,個個很實用
    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處處隱藏著心理學原理,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心理現象發現行為規律,從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以下是人際交往中的常用5大理論。1、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主要應用在對人的讚美上,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可分為五種,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交際之中適當給予對方讚美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讚美可以讓人幻想覺得,自己的追求已經得到實現滿足,鬼谷子《飛鉗》高度讚揚在人際交往重要性「空往而實來。」
  • 心理學: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有這4點「特徵」,你有嗎?
    心理學: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有這4點「特徵」,你有嗎?大家都希望自己是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人,可是真的要做到這樣的人真的很難,我們能做的就是大部分的人都喜歡你,特別是現在的社會,人際交往是重中之重,包括在家裡、公司還是任何一個場所,只要人際好就會心情舒暢,交流起來就想如魚得水。那麼要想有這樣的人緣,那麼個人的「人格魅力」是少不了的。心理學中有過講述: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有這4點「特徵」,到底是哪4點,我們往下看。
  • 破解人際關係難題,當代女性交往寶典——《認識你真好》書評
    讀了這本《認識你真好》之後,才意識到這些難題可以被破解,只需要我們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掌握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認識你真好》封面這本《認識你真好》的作者是meiya,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心理諮詢師。作為一名當代中國女性,她也會遇到很多人際交往問題:在成為心理諮詢師以前,缺少「見好」的能力,總是能找出各種各樣的毛病;也會和伴侶吵架,獨自生悶氣;也曾經因為父母的批評而傷心難過。meiya老師運用心理學知識,結合了自身經歷、諮詢案例,從個人成長、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和人生感悟四個方面入手,深入淺出地給出了人際交往問題的解決辦法。
  • 心理學:一個人成熟的最高行為標準,你能做到幾個?
    每個人的成熟表現的都不一樣。但下面這3種行為,可以說是任何一個心理成熟的人都會擁有的品質,是成熟最高標準。(1) 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成熟的心理學定義如下:當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到完備階段,思想觀會念從幼稚轉向高級,對事物的看法也加理智。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理智。畢竟,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我們是有理智的,而不是憑藉本能去行事。
  • 職場人際關係投射性格特徵,這四種你屬於哪種性格類型?
    人在職場,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身形容貌的不同,也存在著性格脾氣的差異。所以,在職場的人際關係中,你實際上是在跟各種各樣性格的人打交道。
  • 原來,這就是「刺蝟效應」
    陳若儀沒聽出話裡有話,說「這是設計」,林媽媽直白地建議:換一下褲子,來林家穿短褲不禮貌。底下的評論炸了鍋,有人認為,陳若儀在家裡沒地位;有人指責林志穎不幫老婆說話;有人覺得林媽媽太過苛刻……其實,造成這衝突一幕的,根本原因,在於婆婆太沒有界限感了。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心理界限。
  • 學習心理學的好處有哪些?
    同樣,你也可以把自己學到的心理活動規律運用到人際交往中,通過他人的行為推斷其內在的心理活動,從而實現對外部世界的更準確的認知。例如,作為教師,如果你了解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以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條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了。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的詼諧效應
    林語堂在《論幽默》中解釋:凡善於幽默的人,其諧趣必愈幽隱;而善於鑑賞幽默的人,其欣賞尤在於內心靜默的理會,大有不可與外人道之滋味。與粗鄙的笑話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在人際交往中,適當的幽默,能帶動歡悅的氣氛,更能使你很快成為眾人的焦點。陳毅元帥,有一次出訪亞洲某國,在公眾集會上,一位宗教界的長老代表僧眾向陳毅贈獻佛像。
  • 心理學:學習心理學有什麼好處呢?什麼人才能學心理學?
    說到心理學,大家心裡升起一股膜拜,總覺得心理學很神秘,抱著洞察一切的心態入門,最後帶著看破紅塵的心態出世,前幾年《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火爆,也讓很多人對心理學產生了狂熱的興趣,解夢、催眠、釋放壓力、微表情測謊……這些名詞聽起來就帶感!那麼哪類人更適合考心理諮詢師?
  • 邊緣人格障礙:比抑鬱症糟糕可怕的心境障礙就是我
    對於心境障礙相信很多人多少是知道一些的,比如抑鬱、焦慮、強迫,其實這些心境並不難解決,有些人說神經症的康復率不是在75%嗎?只要積極去解決不是可以好起來嗎?為什麼我卻沒有?其實我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些神經症會伴有人格障礙,就比如今天給大家要講述的邊緣性人格。
  • 「午飯恐懼症」來襲:白領感嘆吃飯要擔心人際關係
    「午飯恐懼症」來襲:白領感嘆吃飯要擔心人際關係                      吃個午飯,還要擔心人際關係,白領們感嘆好累  午間時分,不少公司的辦公室裡都會響起兩個詞語,如同魔咒一般讓一眾白領倍感頭疼,那就是「吃啥」、「哪吃」。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常見的3種語言陷阱,坑你沒商量
    (1)舉證倒置這是最常見的坑人手段之一,直擊心理弱點,難以發現,相當有效,舉個例子A:我覺得這個作者心理學文章寫的不錯B:為什麼呢?A:這都看不出來嗎?你能說說哪裡寫的不好麼?通常來說,交流中,誰提出觀點,就有證明這種觀點的義務,但對於擅長舉證倒置的人來說,他能輕易地把這種義務摔到你的頭上,從而使得命題根本無法反駁,或者使你喪失主動權。這背後利用的心理弱點是:人際交往中,人們利用的大多是短期記憶模式,也就是說,幾句話後,你可能根本就記不得原來前面說了啥,不知不覺就被舉證倒置了。
  •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學習心理學的人很可怕?
    原因只有一個:他們無知,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心理學。他們下意識的以為心理學能夠看透別人的想法,所以說覺得可怕。這種無知的程度就好像是下面幾種場景,大家感受下:小王啊,聽說你是你是計算機專業的?來來來,幫我修個電腦。
  • 心理學:人際交往過程中,四步驟提升自身魅力和吸引力,樂於交往
    在一段與人相處的感情中,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有一種存在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並不能讓我們及時去發現。人際關係的處理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門必修課,很多人際關係處理不好,關鍵點在於自我的警覺性不夠,自我的反思性不夠。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有些是純粹的交往,有些是帶有功利之心的交往。
  • 2011年小學教育心理學第十三章:課堂管理
    第一節 課堂管理概述一、課堂管理及其功能課堂管理就是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係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非正式群體沒有特定的群體目標及職責分工,缺乏結構的穩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規範和自然湧現的領袖。管理課堂必須注意協調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的關係。二、群體動力所有這些影響著群體與成員個人行為發展變化的力量的總和就是群體動力。最早研究群體動力的是心理學家勒溫。(一)群體凝聚力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一個成員的吸引力。
  • 心理學帶你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溝通,提高你的溝通技能
    言語溝通內容包括:聲調、語速、語氣、說話習慣、口頭禪、說話的話題等,從心理學角度,我們都可以從這些方面大概推測出一個人的性格。一般來說,說話聲音大,喋喋不休的人性格比較外向,語速也比較快,也比較注重人際關係;而說話聲音特別小的,一般是比較內向的,喜歡壓抑自己想法的。聲音高亢的一般比較敏感固執,不輕易認輸;聲調溫和平穩的則比較溫柔,隨和,好相處,同時富有同情心。
  • 學習人格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人為什麼要學習人格心理學
    事實證明,良好的生活質量不僅僅需要依靠好的生活水平,健康的身體狀態,同時也需要人格健全、精神健康,為此建議大家多學習一下人格心理學。那學習人格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要學習人格心理學?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
  • 為什麼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喜歡人際交往呢
    智商高的人,往往喜歡獨處,不善於人際交往,這裡指的是大概率。智商即智力商數,系個人智力測驗成績與同齡人相比的指數。衡量一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很聰明,特別是在中國,學習成績好(學霸)可以歸納為智商高的一類人中去,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