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物都有領域,都有邊界,人際關係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人際關係也有著自己的邊界和界限,越了界的人,搞不清這些邊界的人,通常都不會有好的人際關係。
恰好「人際邊界」這個詞在心理學上有過許多討論,且都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引發出很多思考,今天我們再次從這個角度出發,梳理一下人際邊界不清,容易越界和被越界的四種現象,供大家參考。
1、過分幹涉,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
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一種人,她們喜歡「幫助」別人,幹涉別人的事,不以為然地她們認為自己是熱心腸,是在用真心實意對別人好,甚至不求回報、不遺餘力。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她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她們的「母性特質」的發展,個體繼承和發展了母親對嬰兒呵護般的心理特質,這與自身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說成長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建立起男性形象的人,很多時候有這種特質。
所以說過分熱情有時候並不是什麼好事。反而是個體一種「自私」與「控制欲」的心理表現,這種心理表現在人際關係中會不自覺地給別人造成幹擾,是一種人際越界的明顯表現。
2、否定別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
我們的傳統教育觀念就是「打壓式」的,否定孩子是常有的事,自然而然地很多人在成年人的交往中也是如此,否定別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不會尊重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從個體的成長環境中尋求根源,從以往心理諮詢的經驗來看,都與個體年幼時期的「被否定」對待有關,於是個體學會了這種對待他人的方式,在以後的人際關係中採用這樣的方法。
但是殊不知這種方式卻是影響人際關係,越界人際邊界的行為,因為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行為是一種對別人的忽略和不尊重,甚至從心理動機上來說,是一種「綁架和控制」他人的行為。
3、討好別人,把價值感寄托在別人身上
生活中有一種人做人做事總是在討好別人,他的價值感就是讓別人感到愉快。顯而易見,這種人忽略自我,甚至沒有自我,他的世界是以別人為主的。按照心理學家的觀點,這種人也有非常強的道德感,時常因為怕別人的不高興而自責。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有「三個我」,自我、本我、超我,自我就是自己原本的欲望、需求,本我就是現實中的我,超我是有著道德、善良等素質的我,所以這種人容易受道德層面的「綁架」,本我妥協於超我,「委屈自我」,所以儘管讓別人愉快了,自己永遠不開心。
這樣的行為做法不大可能得到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你無法讓每一個人開心,生活中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樣在別人的心中才會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形象,才不至於介入別人的人際邊界,也不至於自己的人際邊界模糊不清,讓人誤會。
4、性格太過敏感,疑心太重
性格敏感的人,會生活的很累,就好比易燃易爆的物品負重於身,很容易發生反應,於是很明顯這種人容易「越界」,在人際關係中不自覺地進入別人的領域,對其他人造成幹擾和影響。這樣的心理特質與遺傳等先天因素有關,也與後天的成長與發展有十分重要的關聯,於是面對這樣的人,也許他們是我們的朋友,也許他們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應該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那就是首先讓他們接受自己的不同,接受自己的個性心理,然後用理性思維來改變,遇事多思考,多反思,防止自己「越界」。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際邊界也是我們與他人的心理邊界,對以上四種人際邊界輕易「越界」的人,基本都可以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找到他們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希望以上分析可以幫我們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歡迎留言評論,寫下你的見解,心理小先生與你一起進步。
關注心理學科普,科普心理學:心理學≠讀心≠雞湯≠算命,心理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