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裡,寒風凜冽。
一隻刺蝟冷得實在受不了,它想要與另一隻刺蝟取暖。
它們擁抱在一起,身上的刺扎進對方的嫩肉裡,一陣刺痛驅使它們趕緊分開;
刺骨的寒風趁虛而入,兩隻刺蝟冷得一哆嗦,又渴望擁抱在一起感受溫暖。
它們抱抱分分,幾經磨合,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既能互相取暖,又不必被針扎得鮮血淋漓。
當第二天的朝陽升起來時,兩隻刺蝟哭了:
原來最好的距離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剛剛好能夠擁抱在一起,生命就能夠延續下去。
這就是著名的刺蝟效應:
與人交往時,不能太遠,會產生疏離;也不能太近,會失去界限。
有人說:
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界限感,權力邊界、規則邊界、關係邊界,都是如此。
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界限總是難以把握,有時太近了,衝突不斷;有時太遠了,孤獨不已。
但,到底怎樣的距離才是最安全的呢?
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裡,林志穎的妻子陳若儀就上演了一出「尷尬的距離」。
林志穎帶陳若儀回家,林媽媽一眼看到陳若儀的破洞牛仔褲,對方還沒坐下,她就提醒說:你褲子拉鏈怎麼沒拉好?
陳若儀沒聽出話裡有話,說「這是設計」,林媽媽直白地建議:換一下褲子,來林家穿短褲不禮貌。
底下的評論炸了鍋,有人認為,陳若儀在家裡沒地位;有人指責林志穎不幫老婆說話;有人覺得林媽媽太過苛刻……
其實,造成這衝突一幕的,根本原因,在於婆婆太沒有界限感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心理界限。
它是指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和別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這樣既保護了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隨意侵犯別人的私人空間。
人,一定要有界限感,尤其親密關係之間。
佛洛依德認為:
家庭關係同樣需要保持距離,家人之間感情再親近,也需要通過一定距離來表達尊重。
不久前,常州一位女兒因為年過三十沒有結婚,被母親暴打一頓,驚動了警察。
人們好奇母親為什麼如此狠心,她恨鐵不成鋼地說:
女兒30了還不結婚,我看見她就來氣!
母親暴打女兒,只因為她不結婚嗎?
當然不止,還有母女一直生活在一起,彼此距離太近了,女兒的缺點被母親無限放大的原因。
「教訓」女兒觸手可及,她便可以通過打女兒發洩。
目前,媽媽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有人說:
「人生如尺,必須有度。感情如面,最忌越界。」
很多時候,直到關係出現裂痕,我們才會意識到: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
我一直都覺得做人一定要有距離感,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
對自己有距離感的人,更能與自己和平相處;
對別人有距離感的話,能更好的懂得尊重別人。
一旦突破了那個距離,即使關係再好,也會慢慢疏離。
一向以「高情商」吸粉的黃磊,最近鬧出了糗事:
在綜藝節目的互動中,他和張鈞甯的肢體接觸太曖昧了。
黃磊做飯時,張鈞甯在他手臂上反覆撒嬌,他不阻攔也沒退讓,反而樂呵呵的一笑了之。
看得出來他們的關係的確很好,可這種情誼卻因為沒有距離感變了味。
按理說,黃磊已婚已育,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名譽,也為了朋友的名譽,應當保持男女之間的分寸感。
可在張鈞甯身上,他的「高情商」一點也沒有體現。
戀人之間,撒嬌挽手、觸碰擁抱再正常不過,但普通朋友關係太近,必然會產生問題。
這世上不乏沒有分寸感的人,不尊重對方的隱私空間,過分「自來熟」;
也不乏不懂保持距離的人,遭遇越界,無法及時捍衛自己的邊界。
正因為並非每個人都懂得保持合適距離,那些在距離上把握精準的人,才難能可貴。
《慶餘年》裡,張若昀和李沁飾演情侶,在戲中大撒狗糧。
但現實中,張若昀是已婚之夫,李沁特別注意和他保持距離。
某次張若昀曬出照片,他和李沁各舉一根雞腿組成一個心形,張若昀誇讚穿白衣的李沁:
人心都是肉長的,仙女都穿白衣服,老話誠不欺我。
李沁回覆:說得對。附帶一張張若昀的結婚照,照片中,張若昀的妻子也穿著白色婚紗。
這波操作讓網友大呼「滿分」,張若昀也誇獎她:給你加雞腿!
紛繁複雜的娛樂圈裡,保持和男藝人距離很難,可如果不保持距離,輿論的罵聲瞬間就會把你吞沒。
李沁的張弛有度,是高明的處世技巧。
畢淑敏說:
「教養和財富一樣,是需要證據的。」
認識再多人、結交再多朋友,不懂得把握好距離,到頭來也是汙名一場。
關係好可以藏在心裡,距離感卻擺在面上。
在人際關係裡,距離無論遠近,都不會幫你落下美名;學會拿捏距離,才是最好的處事策略。
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將人際關係裡的距離分為四種:
公共場合中的公眾距離:3.7-7.6米。
社交聚會裡的社交距離:1.2-3.7米。
朋友聊天時的個人距離:0.46-1.22米。
夫妻相處時的親密距離:0.15-0.44米。
成年人的距離感,都是細微處見真章。
那麼,如何才能拿捏人際關係中的距離,不至於太遠,也不會太近呢?
我有三個建議:
「三分鐘心理學」充電時間
尊重他人的自由和隱私
《自我邊界》的作者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一名男士婚姻不順,他的妻子總是挑他錯,讓他感到內疚痛苦,卻不知道如何擺脫。
他的妻子認為,挑錯是為了他好,可她忽略了一點:夫妻相處之道,應該以尊重為前提。
尊重,意味著用平等的態度看待對方的優點和缺點。
無論配偶有多少缺點,他都有犯錯的「自由」。
適當的提醒足夠讓他明白,過多挑錯只會讓他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在內疚和痛苦中,失去了改變缺點的動力。
何況缺點屬於對方的隱私,只不過在漫長的夫妻相處中暴露出來。
夫妻之間,是否需要講究隱私呢?
答案是肯定的。
親密夫妻的距離最近也有15釐米,這15釐米,就是雙方保護自己隱私的距離,也是配偶自覺拉開的距離。
尊重對方的隱私和自由,才能擁有一段舒適不累的關係。
幹涉私事要詢問對方同意
生活中常見這樣的事情:母親隨意翻看孩子的日記;同事隨意吃掉你桌上的零食;丈夫隨意將妻子的化妝品送人。
這些事情一旦發生,難免讓人火冒三丈,有時對方會很無辜地辯解:
這些都是小事,為什麼你發那麼大脾氣?
這些不但是小事,也是私事。私事無大小,都應當交給本人來判斷。
心理學中有一個「虛假同感偏差」,如果你想要看孩子的日記,你會認為孩子也同意被看,可這只是你想像中的同意。
「虛假同感偏差」讓人們高估或者誇大自己的判斷,將自己的認知強加在別人身上,導致雙方關係「拎不清」。
無論母子、同事還是夫妻,幹涉對方私事時,於情於理,都應該詢問一聲,爭取得到同意,才能避免衝突不斷的關係。
保持自己的心理邊界
一項研究結果發現,90%的人際關係問題,都是心理邊界不清導致的。
所謂心理邊界,就是我們和他人保持距離、讓關係舒適不累的能力。
《情商》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說:
「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你所能抵達的高度。有時我們無法判斷距離近點還是遠點,搞得雙方都很僵,出現這種情況,說明我們的心理邊界不夠清晰。」
比如:一個不懂拒絕的人,會下意識地討好他人、拉近距離;
一個天性冷漠的人,會下意識的疏遠別人、忽視朋友。
清晰的心理邊界,是被要求做不願意的事情時,懂得說「不」;
和朋友久了沒有聯繫時,懂得打個電話維繫感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如同一個圓,人際關係就是兩個圓的碰撞,在交匯的地方相處。
因此,我們需要區分自己能掌控的部分(自我心理邊界)、和他人才能掌控的部分(他人心理邊界),做到「待人接物,有尺有度」。
法國總統戴高樂有句座右銘:保持一定距離。
在他十多年的任職期間,身邊所有員工都不會待超過兩年,他堅信拉開距離的相處,能幫助自己培養獨立思維和決斷意識。
無論秘書處、辦公廳還是私家參謀、軍師機構,員工基本都是一年一換,正因為總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戴高樂不會產生「離了誰都不行」的依賴性,任職期間才能創下豐功偉績。
「保持一定距離」,這六個字看似簡單,真正踐行到位,卻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
懂得距離,才懂得如何相處;懂得拒絕,才懂得如何收穫。
要記住:一段舒適不累的關係,總是在距離中體現的,懂得保持距離,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