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刺蝟效應」

2021-01-11 有書

冬夜裡,寒風凜冽。

一隻刺蝟冷得實在受不了,它想要與另一隻刺蝟取暖。

它們擁抱在一起,身上的刺扎進對方的嫩肉裡,一陣刺痛驅使它們趕緊分開;

刺骨的寒風趁虛而入,兩隻刺蝟冷得一哆嗦,又渴望擁抱在一起感受溫暖。

它們抱抱分分,幾經磨合,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既能互相取暖,又不必被針扎得鮮血淋漓。

當第二天的朝陽升起來時,兩隻刺蝟哭了:

原來最好的距離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剛剛好能夠擁抱在一起,生命就能夠延續下去。

這就是著名的刺蝟效應:

與人交往時,不能太遠,會產生疏離;也不能太近,會失去界限。

有人說:

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界限感,權力邊界、規則邊界、關係邊界,都是如此。

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界限總是難以把握,有時太近了,衝突不斷;有時太遠了,孤獨不已。

但,到底怎樣的距離才是最安全的呢?

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裡,林志穎的妻子陳若儀就上演了一出「尷尬的距離」。

林志穎帶陳若儀回家,林媽媽一眼看到陳若儀的破洞牛仔褲,對方還沒坐下,她就提醒說:你褲子拉鏈怎麼沒拉好?

陳若儀沒聽出話裡有話,說「這是設計」,林媽媽直白地建議:換一下褲子,來林家穿短褲不禮貌。

底下的評論炸了鍋,有人認為,陳若儀在家裡沒地位;有人指責林志穎不幫老婆說話;有人覺得林媽媽太過苛刻……

其實,造成這衝突一幕的,根本原因,在於婆婆太沒有界限感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心理界限。

它是指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和別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這樣既保護了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隨意侵犯別人的私人空間。

人,一定要有界限感,尤其親密關係之間。

佛洛依德認為:

家庭關係同樣需要保持距離,家人之間感情再親近,也需要通過一定距離來表達尊重。

不久前,常州一位女兒因為年過三十沒有結婚,被母親暴打一頓,驚動了警察。

人們好奇母親為什麼如此狠心,她恨鐵不成鋼地說:

女兒30了還不結婚,我看見她就來氣!

母親暴打女兒,只因為她不結婚嗎?

當然不止,還有母女一直生活在一起,彼此距離太近了,女兒的缺點被母親無限放大的原因。

「教訓」女兒觸手可及,她便可以通過打女兒發洩。

目前,媽媽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有人說:

「人生如尺,必須有度。感情如面,最忌越界。」

很多時候,直到關係出現裂痕,我們才會意識到: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

我一直都覺得做人一定要有距離感,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

對自己有距離感的人,更能與自己和平相處;

對別人有距離感的話,能更好的懂得尊重別人。

一旦突破了那個距離,即使關係再好,也會慢慢疏離。

一向以「高情商」吸粉的黃磊,最近鬧出了糗事:

在綜藝節目的互動中,他和張鈞甯的肢體接觸太曖昧了。

黃磊做飯時,張鈞甯在他手臂上反覆撒嬌,他不阻攔也沒退讓,反而樂呵呵的一笑了之。

看得出來他們的關係的確很好,可這種情誼卻因為沒有距離感變了味。

按理說,黃磊已婚已育,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名譽,也為了朋友的名譽,應當保持男女之間的分寸感。

可在張鈞甯身上,他的「高情商」一點也沒有體現。

戀人之間,撒嬌挽手、觸碰擁抱再正常不過,但普通朋友關係太近,必然會產生問題。

這世上不乏沒有分寸感的人,不尊重對方的隱私空間,過分「自來熟」;

也不乏不懂保持距離的人,遭遇越界,無法及時捍衛自己的邊界。

正因為並非每個人都懂得保持合適距離,那些在距離上把握精準的人,才難能可貴。

《慶餘年》裡,張若昀和李沁飾演情侶,在戲中大撒狗糧。

但現實中,張若昀是已婚之夫,李沁特別注意和他保持距離。

某次張若昀曬出照片,他和李沁各舉一根雞腿組成一個心形,張若昀誇讚穿白衣的李沁:

人心都是肉長的,仙女都穿白衣服,老話誠不欺我。

李沁回覆:說得對。附帶一張張若昀的結婚照,照片中,張若昀的妻子也穿著白色婚紗。

這波操作讓網友大呼「滿分」,張若昀也誇獎她:給你加雞腿!

紛繁複雜的娛樂圈裡,保持和男藝人距離很難,可如果不保持距離,輿論的罵聲瞬間就會把你吞沒。

李沁的張弛有度,是高明的處世技巧。

畢淑敏說:

「教養和財富一樣,是需要證據的。」

認識再多人、結交再多朋友,不懂得把握好距離,到頭來也是汙名一場。

關係好可以藏在心裡,距離感卻擺在面上。

在人際關係裡,距離無論遠近,都不會幫你落下美名;學會拿捏距離,才是最好的處事策略。

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將人際關係裡的距離分為四種:

公共場合中的公眾距離:3.7-7.6米。

社交聚會裡的社交距離:1.2-3.7米。

朋友聊天時的個人距離:0.46-1.22米。

夫妻相處時的親密距離:0.15-0.44米。

成年人的距離感,都是細微處見真章。

那麼,如何才能拿捏人際關係中的距離,不至於太遠,也不會太近呢?

我有三個建議:

「三分鐘心理學」充電時間

尊重他人的自由和隱私

《自我邊界》的作者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一名男士婚姻不順,他的妻子總是挑他錯,讓他感到內疚痛苦,卻不知道如何擺脫。

他的妻子認為,挑錯是為了他好,可她忽略了一點:夫妻相處之道,應該以尊重為前提。

尊重,意味著用平等的態度看待對方的優點和缺點。

無論配偶有多少缺點,他都有犯錯的「自由」。

適當的提醒足夠讓他明白,過多挑錯只會讓他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在內疚和痛苦中,失去了改變缺點的動力。

何況缺點屬於對方的隱私,只不過在漫長的夫妻相處中暴露出來。

夫妻之間,是否需要講究隱私呢?

答案是肯定的。

親密夫妻的距離最近也有15釐米,這15釐米,就是雙方保護自己隱私的距離,也是配偶自覺拉開的距離。

尊重對方的隱私和自由,才能擁有一段舒適不累的關係。

幹涉私事要詢問對方同意

生活中常見這樣的事情:母親隨意翻看孩子的日記;同事隨意吃掉你桌上的零食;丈夫隨意將妻子的化妝品送人。

這些事情一旦發生,難免讓人火冒三丈,有時對方會很無辜地辯解:

這些都是小事,為什麼你發那麼大脾氣?

這些不但是小事,也是私事。私事無大小,都應當交給本人來判斷。

心理學中有一個「虛假同感偏差」,如果你想要看孩子的日記,你會認為孩子也同意被看,可這只是你想像中的同意。

「虛假同感偏差」讓人們高估或者誇大自己的判斷,將自己的認知強加在別人身上,導致雙方關係「拎不清」。

無論母子、同事還是夫妻,幹涉對方私事時,於情於理,都應該詢問一聲,爭取得到同意,才能避免衝突不斷的關係。

保持自己的心理邊界

一項研究結果發現,90%的人際關係問題,都是心理邊界不清導致的。

所謂心理邊界,就是我們和他人保持距離、讓關係舒適不累的能力。

《情商》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說:

「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你所能抵達的高度。有時我們無法判斷距離近點還是遠點,搞得雙方都很僵,出現這種情況,說明我們的心理邊界不夠清晰。」

比如:一個不懂拒絕的人,會下意識地討好他人、拉近距離;

一個天性冷漠的人,會下意識的疏遠別人、忽視朋友。

清晰的心理邊界,是被要求做不願意的事情時,懂得說「不」;

和朋友久了沒有聯繫時,懂得打個電話維繫感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如同一個圓,人際關係就是兩個圓的碰撞,在交匯的地方相處。

因此,我們需要區分自己能掌控的部分(自我心理邊界)、和他人才能掌控的部分(他人心理邊界),做到「待人接物,有尺有度」。

法國總統戴高樂有句座右銘:保持一定距離。

在他十多年的任職期間,身邊所有員工都不會待超過兩年,他堅信拉開距離的相處,能幫助自己培養獨立思維和決斷意識。

無論秘書處、辦公廳還是私家參謀、軍師機構,員工基本都是一年一換,正因為總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戴高樂不會產生「離了誰都不行」的依賴性,任職期間才能創下豐功偉績。

「保持一定距離」,這六個字看似簡單,真正踐行到位,卻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

懂得距離,才懂得如何相處;懂得拒絕,才懂得如何收穫。

要記住:一段舒適不累的關係,總是在距離中體現的,懂得保持距離,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諦。

相關焦點

  • 兩個人相處,要提防「刺蝟效應」
    彼此冷靜的思考之後,兩個人就和好如初了,或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刺蝟效應」吧。心理學上對刺蝟效應是這樣定義的:「刺蝟在天冷的時候會彼此依靠在一塊,但是兩者之間又會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才能夠避免互相受到傷害。」
  • 職場效應之:海格力斯效應、刺蝟法則、巴納姆效應
    海格力斯效應—— 一直抱怨自己的工作和領導,會讓你自己進入死胡同是什麼「海格力斯效應是一種人際互動,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或群體之間存在的冤冤相報、致使仇恨越來越深的社會心理效應。問題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的遭受過委屈,但是一味地抱怨只會讓自己陷入海格力斯效應,終有一天它會把你的路堵死,你看什麼都會覺得是老闆同事針對你,這樣的心態無疑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煩惱之中,這樣,我們怎麼可能工作的順心?
  • 兩個人能不能長久,取決於「刺蝟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相似的效應,叫做「刺蝟效應」它所強調的是心理距離效應,是指在和他人的相處中要保持合適的距離,這樣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於戀人來說,兩個人之間能不能長久,刺蝟效應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其實在感情中,很多人都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當和對方在一起之後,恨不得讓對方成為自己的所有物,時刻想掌控對方的生活。
  • 讓男人乖乖聽話的小技巧:掌握「刺蝟效應」
    毫無疑問,這就是真愛。在這樣的感情中,男人會很尊重自己的愛人——對於愛人說的每一句他都會認真地聽;對於愛人的建議他也會仔細的考慮;任何一個決定,他會先站在愛人的角度去思考這樣做的後果。我想,應該每一個女人都想擁有這樣的愛情吧?
  • 心理學刺蝟效應:請和你身邊的人保持一定距離
    每天5分鐘,從零學心理關注「心理筆記」,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已文 | 壞壞小懶貓 | "刺蝟效應"來源於西方的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裡,兩隻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教育心理學家根據這一寓言總結出了教育心理學上著名的"刺蝟效應"。這一效應的原理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實踐中,不少老師將這一"效應"誤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太大,學生失去了溫暖感,產生了陌生感,因此,教師的教育效果不可能好。
  • 了解「刺蝟效應」,讓親子關係保持親疏得當
    原來,是孩子父母的掌控過度讓孩子想要逃離。父母對孩子的掌控並不是愛,家長們應該了解"刺蝟效應",過於親密的關係未必對孩子的成長有利。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原起源於一則西方寓言。這則寓言講述兩隻小刺蝟在冬日裡想要抱在一起取暖,但由於彼此身上都有刺,因此靠得太近都會讓對方受傷。而靠得太遠,又難以取暖。後來經過多番摸索,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最適合的距離,既可以取暖,又不會讓對方受傷。也就是說,任何關係都應該有一個"度",在親子關係上也同樣如此。家長們過於親密的掌控只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親密有間才是最適宜的。
  • 是你不明白「刺蝟效應」
    什麼是「刺蝟效應」?這裡面有一個小故事。寒冷的冬天,兩隻小刺蝟抱團取暖,可是,在緊緊挨在一起的時候,彼此之間的刺成為了傷害彼此的工具,不得已之下,兩隻小刺蝟只能分開了。天氣冷怎麼辦呢?兩隻小刺蝟前後折騰了好幾次,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夠不被對方傷害,也能夠感受到對方身上的溫度。而針對於「刺蝟效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閱覽室,心理學家坐在一位讀者的旁邊,讀者呢?無法接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就去了別的地方坐著。
  • 這隻老鼠原來是刺蝟
    這隻老鼠原來是刺蝟一市民撿到後送到野管站放生金黔在線訊 昨日上午,本報24小時公眾服務熱線96811接到市民報料,稱在貴陽某單位上班的田女士,在河濱公園公交車站的垃圾箱旁,撿到一隻像老鼠的小動物,根據上網查找的結果,,田女士判斷是只小刺蝟,準備將它送到貴陽市野生動植物管理站。
  • 不一樣的心理學:刺蝟效應,最好的關係,是親密有間,和意猶未盡
    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4篇——刺蝟效應。刺蝟效應眼睛離物體近了,看得很模糊;離得遠了,又看不周全。要想找到最佳關係的平衡點,就要遵從刺蝟效應。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Hedgehog Effect)是指刺蝟在天冷時靠攏取暖,但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相互刺傷的現象。
  • 刺蝟效應:過分控制孩子並不好,善於保持距離,親子關係更親密
    這就像刺蝟,它們渾身帶刺,如果兩隻刺蝟想接近互相取暖,結果只會刺傷對方。其實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家庭,這些問題也實實在在困擾著我們,所以今天就大家了解一下怎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做好這件事,首先就要了解「刺蝟效應」。一、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最初源於西方寓言。
  • 心理學「刺蝟效應」:親子關係也需心理距離,家長要把握好「度」
    很多家長都會跟我反映一個問題,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和孩子總是親密無間的,孩子長大後進入"青春期"之後,就變得非常叛逆,比如有幾次快遞送到家裡來,因為快遞盒髒所以順道幫孩子拆了,孩子說話態度就變得惡劣。孩子上高中正是緊張時期,看到孩子偷藏小說來看便說道了孩子,孩子就會說"為什麼沒經過我的同意便隨意看我的東西"等等。
  • 刺蝟效應:親密關係裡最大的陷阱,很多女人都忽略了
    「刺蝟效應」也被稱之為「心理距離效應」,兩隻刺蝟在天氣冷的情況下相互依偎,但是它們靠得越近,身體上的刺就越容易傷害到另一方。 如果他們能夠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僅僅能夠相互取暖,而且還避免了刺傷的一種現象。
  • 離婚後才懂什麼叫「刺蝟效應」,我很想復婚,可是前夫已經再婚了
    點擊上方『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01說到愛,很多人想當然會認為:愛應該靠近,應該向前,應該兩個人形影不離。這種理解雖然也是愛的表達,但不夠全面。愛,可以靠近,但不能離得太近;愛,可以向前,但該停下的時候也要停下。有個心理學名詞叫「刺蝟效應」,是指刺蝟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
  • 原來這就是:「大樹理論」和「螃蟹效應」
    有一種職場現象,叫做「螃蟹效應」! 動物學家曾做過一個試驗:如果把螃蟹放到不高的水池裡時,單個螃蟹大都能憑著自己的本事爬出來,但是如果放上很多螃蟹,它們就會疊羅漢,總有一個在上邊,一個在下邊,這時底下的螃蟹會拼命爬出來,並且開始拉上面螃蟹的腿,結果誰也爬不高。
  • 再親密的關係,也要注意「刺蝟效應」,不然容易造成情感霸凌
    感情世界豐富多彩,但一定要記住,再親密的關係,也要注意「刺蝟效應」,不然容易造成「情感霸凌」。 何為「刺蝟效應」? 「刺蝟效應」是指刺蝟在冬天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仍然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
  • 我家院子來了一隻刺蝟
    開始以為是踩到沙包了,我打開手機手電筒,吃驚一場,原來是一隻小刺蝟。在手機的燈光下小刺蝟看著我,我也看著刺蝟,或許我們彼此都很吃驚。說起刺蝟我一直喜歡,記得三十年前的學前班課本上就有一隻刺蝟圖畫,還有很多動畫片也演過刺蝟,總感覺刺蝟特別厲害,天生的一身鎧甲,誰也不怕。小時候經常在農田裡聽到像牛一樣的叫聲,聽大人們說那是刺蝟的叫聲,但是始終沒見過刺蝟的真面目。
  • 管理學十大著名「效應」
    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4、鯰魚效應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
  • 要讓一個男人對你越愛越深,就要懂得運用「刺蝟效應」
    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寒風凜冽的冬日裡,兩隻刺蝟緊緊的擁抱在一起取暖,它們抱的越緊,身上的刺狠狠的扎在對方身上也就越痛。於是這兩隻刺蝟彼此分開了一小段距離,這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反而讓他們覺得格外溫暖和舒適,這是心理學上所闡述的「刺蝟效應。」
  • 男女交往中,掌握這3個心理效應,關係就會越來越好
    如果多掌握一些心理學效應,便會使彼此的關係如魚得水,越來越好。01 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後期交往起來也是很輕鬆愉快的。這就告訴我們,要在異性交往的過程中做好形象管理工作。保持身著的整潔,保持待人接物的禮貌,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首次印象。
  • 氣味原來這樣來的,刺蝟紫檀紅木並無異味
    今天分享:「氣味原來這樣來的,刺蝟紫檀紅木並無異味」。但是刺蝟紫檀原產地為熱帶非洲,在非洲出產的木頭有很多,但非洲花梨偏偏就跟刺蝟紫檀糾纏上,有一些商家想要渾水摸魚,也沒有提醒大家如何去辨別刺蝟紫檀。所以經常有消費者明明想買的是刺蝟紫檀卻偏偏買到了非洲花梨,雖然說兩者的價格相差並不是很大,可是花了紅木錢買到非紅木,想想都心有不甘。有的人就提出根據氣味來辨別刺蝟紫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刺蝟紫檀的氣味到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