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轉型做公關,除了薪水高點,能算一個好選擇嗎?

2021-01-11 網易財經

最近,《華爾街日報》前編輯、資深媒體人顧蔚成為蘋果中國區公關總監的新聞讓沉寂已久媒體圈和公關圈,再次掀起了波瀾。

上一次媒體人離職加盟廠商被「討論」還是2年前老沉加盟小米時。彼時,傳統媒體已死的言論不絕於耳。沒想到2年後,這個故事以老沉重回媒體圈,出任一點資訊總裁而結束。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陳先紅教授表示,根據國外的一份調查報告,國際上三分之二的新聞從業者選擇跳槽時都會到公共關係行業。

在國內網際網路圈子裡,媒體人轉型公關比較成功的案例有:

21世紀經濟報導資深記者徐繼業,現任百度百家號總經理(曾任百度公關總監);21世紀經濟報導資深記者朱平豆,現任滴滴媒體研究院院長;南方日報記者陳亮,現支付寶公關總監。

(百度百家號總經理-徐繼業)

一般意義上,媒體人跳槽到廠商做公關被認為是轉型。但筆者認為,這種轉型更像是跨界。因為看似水乳交融的媒體和公關,實際上卻是隔行如隔山。

在日常工作中,筆者也和很多層面的公關專家和媒體老師打過交道,那麼媒體人轉型公關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可能會產生失落感

1、內容方面

企業對公關的基本訴求首先是有一個「好筆頭」。在這方面媒體人的優勢無以倫比。無論是選題、策劃還是採寫,基本上都是手到擒來。

但是媒體人在轉型公關後,面對企業要求寫軟文、甚至寫小黑稿時,首先過不去的是自己心理那關。原因不是寫不了,而是寫了以後總覺得「政治不正確」。

以軟文為例,無論你寫的多麼優秀,總是逃不過被發現的命運。這是立場決定的,並非水平不行。但是對於擅長寫特稿、寫深度的媒體人來說,需要思維轉變的過程。這些受過新聞訓練,有自己行為準則的媒體人,在內容方面總會產生一些失落感。

更何況在新媒體浪潮下,對於微博、微信甚至直播這些新興領域的傳播平臺,媒體人雖然吃過見過,但也沒到大筆一揮就篇篇10萬加的功力。內容上的適應是第一個門檻。

另外,在寫作技巧上,企業公關的使命是簡單、高效的進行傳播。在《在蘋果做了十年公關,我總結了這五條建議觀點》一文中,作者表示,蘋果的新聞稿件做可讀性水平測試 ,你得到的結果可能是「平均水平的四年級或以下學生都能理解」。但是從專業媒體的角度看,如果不把技術說透、理論說足,似乎就把媒體的調性定義的不夠專業和權威。

2、關係方面

企業選擇媒體出身的大咖加盟,無非就是看重媒體人上到中央下到地方的關係網。其目的也很簡單,擴大正面消息和剷除負面輿論。

一般來說,媒體人的老朋友倒是可以順水推舟幫些小忙。但是如果遇到了重大危機,媒體人就要調動起所有能調動的人脈,利用多年積累面子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不過這種面子能用幾次?或者怎麼還給別人呢?

表面上看,公關是一個伺候人的活兒。實際上,一個合格的公關除了輸出內容以外,對於媒體關係的維護也要拿捏的非常到位。

在媒體時,你可以選擇跟同行打成一片,也可以選擇獨樹一幟。但是企業公關給不了你這麼多的選擇空間。小到發布會機票改籤,大到專訪內容審核,哪件事兒都需要親力親為。這種八面玲瓏也是轉型的最大難點。

如何避免雷區

媒體人轉型公關從來都不是「高升」。現在企業廠商和媒體平臺誰的日子也都沒那麼好過。不過既然選擇了走出去,要注意哪些問題?

1、轉型公關因人而異

今年五月,搜狐網副總裁、總編輯陳朝華被傳離職,雖然是捕風捉影的消息。但從報導上不難看出,思路上難以跟公司戰略達成一致,陳總編輯的日子也沒那麼好過。

首先,轉型公關絕對不能跟風,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強項。媒體和廠商最大的區別是,前者包羅萬象,可以讓你指點江山。後者如履薄冰,不容你有任何閃失。媒體註定帶有中立客觀的基因,而廠商總給人一種寫什麼都是軟文的感覺。

在經過自身判斷後,發現自己確實有梁山好漢的豪邁和韋小寶的八面玲瓏後,轉型公關的過程會輕鬆很多。如果自己更願意在內容和深度方面有所建樹,又不希望自己有太多外界因素幹擾,繼續成為媒體領域的專家也是一件好事。

2、發現不對趕緊撤退

萬一真的誤入歧途了,來到廠商後發現這種不適應從根本上解決不了,筆者給的建議就是「撤」。

劉春認為:「傳統媒體人跳槽到網際網路公司後的基本結局是:接著跳槽」。這位前鳳凰中文臺執行臺長,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此言不假,在從鳳凰衛視離職後,這位」退休老漢」先後前往搜狐、愛奇藝等網際網路公司任職。

大多數媒體人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老闆雖然在企業經營和戰略上高人一等,但是在內容和對外關係上確實標準的門外漢。甚至有些老闆,任意妄為,胡亂插手。對於這些不懂行的老闆,媒體人既慶幸又悲哀,慶幸的是有空間施展拳腳。悲哀的是首要你要爭取到空間。

另外,作為一個優秀的媒體人,其洞察力肯定優於常人。如果你發現企業在融資、戰略、行業地位正在走向深淵,作為企業黏合劑和救火隊員的你,選擇離開,並沒有面子上的掛不住和職業層面的不道德。

媒體人該何去何從

大多數媒體人轉型公關都繞不開薪水這個話題;2015年普立茲獎的本地報導獎得主之一Kuznia因為付不起房租而轉行做公關的新聞引爆了新聞圈。

(普立茲獎得主、轉行PR的Rob Kuznia(中))

這也意味著媒體人在待遇差這方面,國內國外都處在了同一水平線上。

其實,無論是老沉、顧蔚這樣的媒體大咖還是每天奔波在一線或熬夜值班的一線記者、編輯。對於內容的熱愛和其所產生的影響力才是他們加入媒體隊伍的重要的原因。

總想改變些什麼的他們,如果待遇、前途都能讓人有想像的空間,我想往公關這個坑裡跳的人,肯定不會成主流。

相關焦點

  • 孫弢:用「產品經理」的思維做公關
    在從時政記者轉型為財經金融記者的5年多採訪生涯中,曾成為她採訪席上「座上賓」的投資圈大佬包括但不限於:雷軍、徐小平、沈南鵬、張磊、閻焱、張穎、包凡、靳海濤、方風雷、熊曉鴿、俞敏洪、盛希泰、朱嘯虎、牛文文、倪正東……「如果不轉型,做到今天我大概率也是股權投資圈的專家型記者了」。孫弢半開玩笑似的說道。 問她為什麼從記者轉型為公關人?
  • 「公關就是刪稿子的!」 品牌公關,到底在做什麼?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品牌公關」的話題。之前有讀者留言讓我講講品牌公關到底是什麼。我先用文字給大家梳理一下,在我看來,理解任何一個崗位,都需要從三個維度:市場,行業,技能。我也從這個角度給大家解析一下。市場我為什麼當時會選擇做這個呢?
  • 為什麼你被媒體吐槽?從遊戲行業看公關應該如何做? | 獵雲網
    事實上公關與媒介的區別說簡單也很簡單,我拿媒體傳播來舉例,一般來講媒體傳播有B To C項和B To B項。這二者的區別在於一個面向玩家,一個面向行業,前者要的是效果,後者做的是品牌。但問題就在於說前者是可以量化的,你可以計算多少錢買進來一個用戶,然後用戶後續的行為是否值這個價錢,而後者的工作卻是無法量化的。
  • 「你做公關是陪酒嗎?」評論扎心……
    >每逢過年催婚、買房、工作、收入都是親戚們最關心的環節今年本以為躲過了一劫…然鵝萬萬沒想到親戚的關心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俗話說得好親戚們即使視頻通話雲閒聊也三句話之內必指點一番你的工作…這些問題如約而至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他們對你的職業有自己的一番解讀…公關真的不是陪酒女or服務員!!▼那麼公關到底是幹嘛的呢?撤熱搜?
  • 公關公司工資高嗎?
    一般而言,品牌越大,對公關崗位也就越重視,所以該崗位的薪資也就相對越高;公司越重視公關崗位,該崗位能夠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其收益一般也就越高一些。從這個角度來講,世界500強公司的公關薪資,一般要好於中國500強的;上市公司的公關薪資,一般要好於非上市公司的。當然,也有很多特例,例如華為公司的公關薪資,可能要比很多上市公司的公關薪資高不少,這就屬於特例了。
  • 快刀何:瞄準定位做公關,用定位公關六步法
    2瞄準定位,發揮公關威力,用定位公關六步法定位公關六步法是:定位制導、熱點選擇、內容創造、品牌植入、傳播發動、監測應變。這六步,前三步起飛,後三步落地。很多人做完定位後,直接開品牌戰略發布會。這對內部、合作夥伴和行業,能告知。但對消費者,還遠遠不夠。內部、夥伴對你是強關注。如果你是業內知名品牌,同行也會關注你。
  • 滴滴公關還能做什麼?
    滴滴還有這樣一個最初的聲明,網上流傳,但沒有在滴滴官方平臺上看到,疑似被刪除,這從公關來看有些蹊蹺。 我們能做的解釋是,它與百萬懸賞聲明一樣,有需要做但是不該說的內容。「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是一個很容易寫,很表明誠懇態度的句子,但是它有怎樣的法律後果?這種責任的限度在哪裡?聲明打開了一個更大的疑問。
  • 2020年度十大危機公關事件盤點
    大叔舉這兩個案例,並不是為了公關天團「開脫」,實在是現實太殘酷,就像阿里公關這樣的天團,都這麼難進行「對上管理」,這讓我們看到了公關從業者的能力邊界。不僅公關需要看到這條邊界,老闆們更需要看到。反問一句,即便是給你公關提前看,又能怎樣?會影響結局嗎?到底誰該對此事負責?當然,某雲到底是因言得禍?還是因為看到了即將到來的禍,自己選擇要搏一把?
  •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天使,一個是惡魔——《公關》
    近年來,大眾似乎越來越意識到公關公司對名流們的重要性,人前光鮮的一面,大多來自公關制定的人設策劃書,至於轉過身後的真性情,則只有自己和公關執行人才看得到。安娜飾演的女主羅賓,就是這樣一名公關,她一身職業裝高跟鞋踩得咯噔咯噔響,在倫敦名流之間奔忙救火,掩蓋醜聞操控媒體,顛倒是非地大殺四方,神來殺神,佛來擋佛。
  • 當當網月薪5萬緊急招聘公關總監 俞渝曾表示不做公關
    在李國慶公然搶走當當網數十枚公章並宣布自己當選董事長後,26日下午,當當網在招聘網站緊急招聘公關總監,職責包括處理企業危機公關,將企業的形象及聲譽損失降至最低。薪資為3-5萬。此前,噹噹董事長俞渝曾表示:「因為國慶經常出人意料地發聲,噹噹形成了不做公關、我不接受媒體採訪的做法。」
  • 這屆拼多多的公關不行了
    在知乎,一個認證為拼多多官方帳號的用戶發了這麼一段話:你們看看底層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以為是資本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們都可以筆者也幫幾家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做過公關,看到這段話,我已經不能用震驚來形容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段話還是有「水平」,甚至有一些哲理。
  • 戲說復星公關老兵周依亭:腿兒啷噹一巾幗
    公關的想法和做法,經常和其它部門給出的意見不完全一致,她的堅持通常都能使領導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我問她,你這樣做不怕領導給你小鞋穿嗎?她搖搖頭說:「不會,專業上的堅持是必要的,只要你有公理心。當然,這和有一個好老闆分不開。我們領導其實是明白人,很支持我的工作,有這樣的領導是我的幸運。」
  • 創業公司不會做公關?那是因為你沒有試過 「精準公關」
    公關通常給大家一種非常「虛」的感覺。事實上,公關行業走到今天已經逐漸演化成具備系統化屬性的知識體系,有自己的內在邏輯。那麼從精準營銷到精準公關:邊界在哪裡?公關主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認知偏差!過去的消費者靠產品質量就可以徵服,今天還要徵服他的認知。
  • 公關公司具體是做什麼的?上海公關公司告訴你
    公關公司具體是做什麼的?上海公關公司告訴你【上海公關公司找新輿盾】如今,越來越多的公關公司的出現,所謂公關公司 即公共關係公司,是由職業公共關係專家和各類公關專業人員組成,是專門為社會組織提供公共關係諮詢或受理委託為客戶開展公共關係活動的信息型、智力型、傳播型、組織型的服務性機構。
  • 月薪5萬招公關總監 噹噹這些年遭遇了多少公關危機?
    在少有的採訪中,她曾提及這件事情,「因為國慶經常出人意料地發聲,噹噹形成了不做公關、我不接受媒體採訪的做法。」俞渝當時稱,噹噹多年沒有公共關係部門,她接受採訪專訪要追溯至10年前。而現在,當當網開出高薪準備尋求公關總監了。
  • 「汽車公關做什麼」系列探討(之一、二)
    之一、階段的行業特徵影響汽車公關取向  對於這個問題,我已經考慮了很長時間:汽車公關到底該做什麼?雖然,幾乎現在公關同行們都意識到,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已經給中國的公關帶來了一次極大的機會,甚至也不乏有這樣的認識:汽車行業將像IT行業一樣,成為推動中國公關行業發展的又一大產業,或者也有人認為,公關將極大推動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
  • 神州數碼以雲化超算賦能建築業數位化轉型
    神州數碼作為國內領先的雲集數位化服務商,以新基建為契機,與佰模伝信息科技(廈門)有限公司就「超算賦能建築業數位化轉型」展開了合作,為建設開發行業提供BIM協同數據、數位化建設解決方案以及數據協同平臺。建築業作為年產值逾20萬億元的龐大產業,數位化應用是基本手段,超算中心極大加速了數位化應用效能。
  • 說海底撈公關好的都是些什麼人?
    坦白說,都是不懂公關的人。因為海底撈的聲明其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也沒有解決任何問題,而唯一值得稱道的是這件事情沒有發酵。其實也不能說沒有發酵,大家都說海底撈公關做得好引發了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去關注,最後的事實也很確鑿,有老鼠,洗碗機很髒,員工用餐具掏下水道。
  • 文章頻道 - 2019年十佳公關創意傳播
    公關需要更多的創意。公關需要更多的創意,這個概念其實我說過很多次了,這真的是在我有限的幾年職業經歷說最大的感悟,也正因為能做到的人實在太少了。但我還是要不厭其煩的說,新媒體時代,傳統公關的套路已經不夠用了。這幾年,很多人在談公關和營銷的邊界被模糊了,很多事已經幾乎分不清到底屬於營銷還是公關。
  • 33歲,我放棄了年薪六十萬的宣傳公關工作,去賣保險了
    文|犀牛娛樂,作者 | 島主,編輯|夏添 關於影視行業的宣傳營銷和市場公關從業者,流傳著一個有趣的發展路徑,即:乙方-甲方-自己幹or乙方-甲方-保險-微商。 前不久一篇題為《影視寒冬下的行業眾生相:宣傳總監跳槽賣保險》的調查報導刷爆了不少影視人的朋友圈,很多人霍然驚覺:「難怪身邊很多做宣傳營銷或市場公關的同行不見了,原來有的是轉行去賣保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