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華爾街日報》前編輯、資深媒體人顧蔚成為蘋果中國區公關總監的新聞讓沉寂已久媒體圈和公關圈,再次掀起了波瀾。
上一次媒體人離職加盟廠商被「討論」還是2年前老沉加盟小米時。彼時,傳統媒體已死的言論不絕於耳。沒想到2年後,這個故事以老沉重回媒體圈,出任一點資訊總裁而結束。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陳先紅教授表示,根據國外的一份調查報告,國際上三分之二的新聞從業者選擇跳槽時都會到公共關係行業。
在國內網際網路圈子裡,媒體人轉型公關比較成功的案例有:
21世紀經濟報導資深記者徐繼業,現任百度百家號總經理(曾任百度公關總監);21世紀經濟報導資深記者朱平豆,現任滴滴媒體研究院院長;南方日報記者陳亮,現支付寶公關總監。
(百度百家號總經理-徐繼業)
一般意義上,媒體人跳槽到廠商做公關被認為是轉型。但筆者認為,這種轉型更像是跨界。因為看似水乳交融的媒體和公關,實際上卻是隔行如隔山。
在日常工作中,筆者也和很多層面的公關專家和媒體老師打過交道,那麼媒體人轉型公關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可能會產生失落感1、內容方面
企業對公關的基本訴求首先是有一個「好筆頭」。在這方面媒體人的優勢無以倫比。無論是選題、策劃還是採寫,基本上都是手到擒來。
但是媒體人在轉型公關後,面對企業要求寫軟文、甚至寫小黑稿時,首先過不去的是自己心理那關。原因不是寫不了,而是寫了以後總覺得「政治不正確」。
以軟文為例,無論你寫的多麼優秀,總是逃不過被發現的命運。這是立場決定的,並非水平不行。但是對於擅長寫特稿、寫深度的媒體人來說,需要思維轉變的過程。這些受過新聞訓練,有自己行為準則的媒體人,在內容方面總會產生一些失落感。
更何況在新媒體浪潮下,對於微博、微信甚至直播這些新興領域的傳播平臺,媒體人雖然吃過見過,但也沒到大筆一揮就篇篇10萬加的功力。內容上的適應是第一個門檻。
另外,在寫作技巧上,企業公關的使命是簡單、高效的進行傳播。在《在蘋果做了十年公關,我總結了這五條建議觀點》一文中,作者表示,蘋果的新聞稿件做可讀性水平測試 ,你得到的結果可能是「平均水平的四年級或以下學生都能理解」。但是從專業媒體的角度看,如果不把技術說透、理論說足,似乎就把媒體的調性定義的不夠專業和權威。
2、關係方面
企業選擇媒體出身的大咖加盟,無非就是看重媒體人上到中央下到地方的關係網。其目的也很簡單,擴大正面消息和剷除負面輿論。
一般來說,媒體人的老朋友倒是可以順水推舟幫些小忙。但是如果遇到了重大危機,媒體人就要調動起所有能調動的人脈,利用多年積累面子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不過這種面子能用幾次?或者怎麼還給別人呢?
表面上看,公關是一個伺候人的活兒。實際上,一個合格的公關除了輸出內容以外,對於媒體關係的維護也要拿捏的非常到位。
在媒體時,你可以選擇跟同行打成一片,也可以選擇獨樹一幟。但是企業公關給不了你這麼多的選擇空間。小到發布會機票改籤,大到專訪內容審核,哪件事兒都需要親力親為。這種八面玲瓏也是轉型的最大難點。
如何避免雷區媒體人轉型公關從來都不是「高升」。現在企業廠商和媒體平臺誰的日子也都沒那麼好過。不過既然選擇了走出去,要注意哪些問題?
1、轉型公關因人而異
今年五月,搜狐網副總裁、總編輯陳朝華被傳離職,雖然是捕風捉影的消息。但從報導上不難看出,思路上難以跟公司戰略達成一致,陳總編輯的日子也沒那麼好過。
首先,轉型公關絕對不能跟風,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強項。媒體和廠商最大的區別是,前者包羅萬象,可以讓你指點江山。後者如履薄冰,不容你有任何閃失。媒體註定帶有中立客觀的基因,而廠商總給人一種寫什麼都是軟文的感覺。
在經過自身判斷後,發現自己確實有梁山好漢的豪邁和韋小寶的八面玲瓏後,轉型公關的過程會輕鬆很多。如果自己更願意在內容和深度方面有所建樹,又不希望自己有太多外界因素幹擾,繼續成為媒體領域的專家也是一件好事。
2、發現不對趕緊撤退
萬一真的誤入歧途了,來到廠商後發現這種不適應從根本上解決不了,筆者給的建議就是「撤」。
劉春認為:「傳統媒體人跳槽到網際網路公司後的基本結局是:接著跳槽」。這位前鳳凰中文臺執行臺長,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此言不假,在從鳳凰衛視離職後,這位」退休老漢」先後前往搜狐、愛奇藝等網際網路公司任職。
大多數媒體人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老闆雖然在企業經營和戰略上高人一等,但是在內容和對外關係上確實標準的門外漢。甚至有些老闆,任意妄為,胡亂插手。對於這些不懂行的老闆,媒體人既慶幸又悲哀,慶幸的是有空間施展拳腳。悲哀的是首要你要爭取到空間。
另外,作為一個優秀的媒體人,其洞察力肯定優於常人。如果你發現企業在融資、戰略、行業地位正在走向深淵,作為企業黏合劑和救火隊員的你,選擇離開,並沒有面子上的掛不住和職業層面的不道德。
媒體人該何去何從大多數媒體人轉型公關都繞不開薪水這個話題;2015年普立茲獎的本地報導獎得主之一Kuznia因為付不起房租而轉行做公關的新聞引爆了新聞圈。
(普立茲獎得主、轉行PR的Rob Kuznia(中))
這也意味著媒體人在待遇差這方面,國內國外都處在了同一水平線上。
其實,無論是老沉、顧蔚這樣的媒體大咖還是每天奔波在一線或熬夜值班的一線記者、編輯。對於內容的熱愛和其所產生的影響力才是他們加入媒體隊伍的重要的原因。
總想改變些什麼的他們,如果待遇、前途都能讓人有想像的空間,我想往公關這個坑裡跳的人,肯定不會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