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在農村長大,所以非常熱愛農村的一切。比如當地有的各種昆蟲,在我們的童年裡,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時候的孩童,小夥伴多,兒童玩具比較單調,由此很多「人畜無害」的昆蟲,就成我們很多人童年的「玩具」。以下這5種常見的昆蟲,你還記得麼?
天牛:這種昆蟲我們當地人稱呼其為「老水牛」,可能顏色和長長的觸角「臆想」成水牛的模樣吧。當你聽到這個名字,就會明白,天牛被我們小孩捉到要當「牛」玩了。我們會做一個小小「拉車」,讓其拉車。或者綁它們身上一個小石頭,站在高處放飛,玩「降落傘」的遊戲。想抓這種昆蟲,最好就去小構樹上找,用做的「舀子」抓它們,注意不要被它們的「大牙」給咬到了。
知了:知了也叫蟬,以腹部有沒有發聲器來區分公母,公蟬會發聲求偶,所以我們聽到的知了叫聲,由公蟬發出。當時抓蟬並不是為了吃,就是當會發聲的「玩具」玩而已。當時沒有網兜,我們就想辦法用小洗衣粉袋子,用鐵絲把口撐開呈圓形,用針縫製,然後綁在長竹竿上,我們稱為「舀子」,用這工具來「舀」知了;老人們還傳授我們一種古老的抓蟬的方法,就是用牛尾毛,又細又硬,可以當做「軟鋼絲」打一個活動的環結,另一頭綁在竹竿上,用這個牛尾去直接套知了。不過自從有了洗衣粉袋,就不再用牛尾毛套知了,後來有了網兜,抓知了更方便了。
蟈蟈:我們喜歡稱呼其「大肚子」蟈蟈,因為這種昆蟲,腦袋像螞蚱,體長短一些,肚子比螞蚱粗,雌性肚子更大,整個體型比螞蚱「圓潤」。我們喜歡抓它,主要是蟈蟈聲音動聽……「括括括」!這種昆蟲在紅薯地裡有好多,特別是在秋季挖紅薯的時候,經常可以抓到它們。這個時候,就會請村裡的有手藝的老爺爺,給編制一個小小竹籠,用來裝蟈蟈玩。不過,抓回來的蟈蟈不喜歡發聲,也許是因為受到驚嚇和控制吧!
斑衣蠟蟬:這種昆蟲最喜歡爬附在臭春樹、或者苦楝樹上,非常容易抓到。花大姐由於「跳躍性飛舞」時,羽翼絢爛多彩非常漂亮,所以,我們當地稱呼它們為「花姑娘」,或者花大姐。抓它們最主要是當誘餌,把它們掛在魚鉤上,扔到池塘裡,或者小河流裡,可以利用斑衣蠟蟬多色的羽翼,吸引到食肉性魚類。這種釣魚方法,現在叫「飛蠅釣法」,其實我們在八十年代就經常玩了。當時河流裡魚資源非常豐富,用斑衣臘蟬非常管用,經常在河裡釣到鯰魚和黑魚等。
蟋蟀和蝗蟲:我們稱呼它們分別為蛐蛐兒和螞蚱。這兩種昆蟲田野裡非常多,草叢裡是它們喜歡隱身的場所,還有紅薯藤蔓裡面非常多。我們抓它們,用狗尾巴草穿成一串,拿回家餵雞鴨,或者餵鴿子。也偶爾會用火,烤肥碩的螞蚱和大個的蛐蛐兒,配著燒紅薯,或者烤玉米一起搞,真是「搞野」。當時,玩的意義重大,把蛐蛐用狗尾巴草,串成手串,看看誰捉的多,也算為民除害!
在鄉野間,還有好多好多可以當作「玩具」的昆蟲等,比如蜻蜓、蝴蝶等等之類,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玩具,你還記得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