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帳下不輸魏延的猛將,只是未被重用,否則孫權將永無翻身機會

2021-01-12 網易

2020-12-31 09:18:27 來源: 博覽眾史

舉報

  在中國有一句盛傳已久的古話叫「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雖然話不好聽,但確實也是真理。不過,還有另外一句古話流傳於世,「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的意思更為簡單,簡單明了的表示願意為提拔賞識自己的人而付出,甚至獻身!說到這個「士為知己者死」還真想到一位大神,此人名氣不輸魏延,也是三國時期的一位烈士。

  

  說到蜀漢名將魏延,或許很多朋友都知道他的故事,雖然結局不好,但是他為了蜀漢鎮守將近10年的漢中,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在個人看來,他是功大於過的!若論名氣大小,在三國時期其實能超過魏延的將領確實不多。不過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猛將比較特殊,雖然一生從未帶兵打仗,但是他的名氣卻在魏延之上。

  此人到底是誰呢?能有如此大的名氣,說到此人不得不說到關公關雲長,當年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千裡走單騎,無不彰顯著男兒本色,只不過世人都知道關羽護送嫂嫂的故事,但是卻忽略了關羽在途中還收留了一位猛將,這位猛將力大無窮,最為關鍵的是他腳心之上有三根毫毛,也正是這三根毛,讓他有了日行千裡,夜行800的神奇功能,這位猛將到底是誰,沒錯兒,他便是周倉。

  

  周倉,原為黃巾餘部,後來在關羽千裡尋劉備之時,便死心踏地要跟隨關羽,而且當時就發誓要為關羽牽馬墜蹬,可見關羽在周倉心目之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用現在的話來說關羽就是周倉的「偶像」,也正是當初的誓言,周倉一直為關羽牽馬墜蹬扛刀10餘年。周倉在投奔關羽之前,曾經為裴元紹報仇,與趙雲大戰,周倉手持雙錘,前面數招竟然讓年輕時的趙雲沒有還手的機會,這樣的武藝,足可以看出是在魏延之上的。

  公元219年,正值劉備漢中大勝之機,關羽為了儘早完成兄長興復漢室的心願,於是親自出馬率兵出戰樊城曹仁,關羽成名天下數十年,即便是曹仁這樣的老將也根本不敢與關羽交手,只能是死守待援!關羽將曹仁圍困,不久曹操便派遣了于禁為上將,龐德為先鋒前來援救曹仁,于禁面對關羽同樣是不敢出戰,不過此時龐德卻主動出戰,而且發誓要斬殺關羽,龐德與關羽交手數十回合之後不敵敗走,不過龐德卻暗中放了冷箭,射中了關羽前額,關羽率部回營將息,而後利用漢水,水淹了于禁七軍,龐德也被周倉所擒!

  

  後來,關羽中了曹操與孫權的合圍之計,無奈只得回荊州從長計議,不過此時荊州守將麋芳傅士仁已經投降於孫權,關羽得到消息之後非常懊悔!倘若,關羽重用周倉去鎮守荊州,像投降這樣的事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關羽無奈只得敗走麥城,主動向益州方向撤軍,此時他與周倉卻分開了,周倉負責帶領士兵為關羽在麥城突圍打掩護,即便如此關羽還是被東吳呂蒙所擒,最終死於臨沮!周倉聽聞關羽被斬首的消息,也在麥城痛哭而後自殺而亡。倘若當初關羽留下周倉與麋芳(劉備小舅子)一同留守荊州,或許孫權將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根本不可能奪回荊州!如今關羽已經死去將近2000年,不過在各地的關公廟中,都留下了關羽的畫像,還有就是周倉的畫像,周倉也被世人稱之為「忠義勇公」,在關公廟中周倉同樣受到世人的供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劉備帳下5虎上將,只有1人能守住荊州,關羽張飛倆人也守不住
    現在荊州四郡都在自己手上,要守住他必須是武功謀略都出色的人才能守住,這時候劉備認為只有關羽才能守住荊州數郡。並在守郡之前封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直接駐守江北。劉備在佔領荊州數郡後,一共有5位猛將,而劉備獨獨選擇關羽守荊州,關羽是不是最佳人選呢,事實證明劉備的選擇是錯誤的。
  • 魏延勇猛過人,那麼他與五虎將到底誰武藝更高?張郃給出了答案
    三國時代,雖然蜀國的人才匱乏,但至少還有像五虎將這樣的一流猛將撐門面。不過這群猛人卻在諸葛亮北伐之際損失殆盡。但幸好五虎將之後還有大將魏延,他也算是蜀國的中流砥柱。在《三國演義》的安排中,五虎將是蜀國最強的武將,而魏延則似乎能夠鎖定蜀國第六猛將的位置。
  • 孫策手下有個猛將英勇善戰,曹操親自寫信招攬,孫權卻不太重用
    孫策手下有個猛將,此人名叫太史慈,是一個英勇善戰,弦不虛發的神箭手。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時,太史慈聽從母親勸告,一個人潛入孔融身邊。勸他儘快出兵討伐敵軍。那時候,圍困孔融的黃巾軍還不太密集,可孔融卻不願意聽從太史慈的勸告,只想著堅守城池等待外援。
  • 知道魏延日後靠不住,劉備稱帝後,重新選了兩個厲害的大將
    公元215年,再次與孫權「劃地為牢」,雙方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數郡。公元219年,在漢中打敗曹操,劉備實力猛增。在收回漢中之後,劉備破格提拔了一員大將,他就是魏延。劉備讓魏延統領漢中,防禦北線方面的曹魏兵馬襲擊。任用魏延,讓當時的蜀漢集團內部眾大臣都感到驚訝!有一個關鍵詞叫,「一語皆驚」,因為在眾人的眼中,鎮守漢中的任務,肯定是張飛。
  • 三國十大猛將都用的什麼兵器?感覺呂布和張遼的兵器名字非常霸氣
    孫堅的武器是祖傳古錠刀,騎的也是大宛馬;其實孫堅也是被黑的很慘的三國人物,真實歷史上的孫堅,斬華雄敗呂布,堪堪稱東漢末年第一猛將……TOP、9 黃忠黃忠出場時已經年邁古稀,鎮守長沙郡,關羽率五百校刀手來攻,與黃忠大戰,關羽用拖刀計將黃忠擊敗,但不忍將其殺害。次日,黃忠計誘關羽,為報關羽不殺之恩,用弓箭只射關羽盔纓,是少有的能與關羽大戰不分勝負的猛將。
  • 嶽武穆帳下的第一猛將,沒有之一
    嶽飛從小就沉默寡言,非常的負有名氣,更是喜歡研究兵書,非常喜愛研讀兵書,曾經拜周同為師學習騎射,可以左右開弓,後來又拜陳廣為師,學習刀槍之法,一身的神力也是無人可以匹敵,他弓馬嫻熟,兵法熟練,未來的成就必不可估量,在嶽飛20歲的時候就參軍了,從此開始了他的兵戎生涯,之後在軍隊的表現極為突出,先後被提拔到高位,有什麼的將軍就有什麼樣的手下,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正是有這位」華夏軍神「帶領,
  • 孫權為何非要殺死關羽,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絕非攻佔荊州
    如此,一來,劉備想偏安川蜀,也將不會實現。 為了給漢中喘息的機會,關羽率領屯養多年的荊州精銳,向襄樊地區的曹仁發起猛攻。如此一來,曹操便揮師襄樊,撤掉長安的大部分兵將,前往救援曹仁,以保中原重鎮不失。然而,關羽畢竟是三國公認的名將。打他主意的人,不單單只有曹操,就連名義上的盟友也會隨時盯上他。
  • 為什麼諸葛亮要培養比魏延差的姜維做接班人呢?
    三國中晚期,作為蜀漢最優秀的軍事將領,姜維和魏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甚至可以說,魏延比當時的姜維更有才華!但諸葛亮對兩人的態度卻完全不同,為什麼諸葛亮要把不如魏延的姜維培養成接班人?和姜維比起來,魏延在人品上輸了。魏延也算得上是蜀漢的老將了。
  • 吳下呂蒙變身成機智謀士,屢出奇計打敗關羽,深得孫權信任
    吳下呂蒙變身成機智謀士,屢出奇計打敗關羽,深得孫權信任說起三國時期的優秀將領就不得不提一下呂蒙,呂蒙是東吳人是孫權的手下。雖然東吳靠海人長得秀氣但東吳人也都有一身好本領,呂蒙也不例外。呂蒙年少時就跟著個個將軍一起作戰,在戰場上他也十分英勇得到了孫權的器重。
  • 三國中最忠誠的八大名將,關羽排第二,第一是誰?
    還有一些四處投奔他人,心懷鬼胎,不忠誠的人。這些將領中,關羽的忠誠排位只能在第二,那麼第一又是誰呢?因自己能力出眾,也一直被孫權重用。直到濡須塢戰役的時候,孫權陷於危難之間。周泰當時不懼危險,只想忠心護主,殺進了敵軍救出孫權,這一行為令孫權很是感激。
  • 呂蒙臨死前,大喊12個字,孫權聽後一臉懵逼,趕緊下跪磕頭
    既然呂蒙是東吳的大都督,坐吳國第二把交椅,為何臨死前卻大罵孫權,莫非他想篡位謀反不成?並不是,呂蒙從未想過反吳,而且死後他的兒子還繼承了他的爵位,受到孫權的重用。呂蒙大罵孫權的故事還得從赤壁大戰說起。謀士建議他暗自聯合孫權,夾擊關羽,於是曹操採納。正在關羽圍攻樊城時,曹操又調集大軍前去支援,東吳呂蒙則藉機詐病不出,並任命「萌新」陸遜為嘟嘟,好讓關羽認為陸遜是個「垃圾」,短時間內不會有動靜,從而將守衛荊州的兵馬調往樊城。關羽果然中計。
  •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不讓趙雲、魏延鎮守街亭,而是讓口嗨的馬謖去?
    所以趙雲不能出擊,否則趙雲一旦戰敗或者戰士沙場,那麼蜀國便丟失了震懾曹魏的一員猛將,就好比現在超級大國丟失了核武器一樣嚴重。所以趙雲隨軍北伐基本上作為吉祥物的純在,不到萬不得已,諸葛亮不可能派遣趙雲出戰。那麼魏延的年齡雖不是巔峰之際,可卻是有勇有謀歷經百場戰陣磨鍊的猛將,為什麼同樣不能被派遣鎮守街亭呢?
  • 為什麼關羽的諡號是「壯繆」?
    公元260年劉禪為了表彰先輩功臣的功績,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四個人追加了諡號,其中關羽的諡號為壯繆侯。壯繆侯在古代並不是一個好的諡號,古代的諡號有好有壞,好的諡號是宣揚大臣的功績,壞的諡號則是羞辱大臣的過失,一個人如果獲得壞的諡號,還不如不獲得諡號。
  • 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經說明問題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初出茅廬的諸葛亮親赴孫吳,當時的孔明並沒有多大的面子能讓孫權信服,要勸說孫權和劉備聯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諸葛亮只能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大戰孫吳群臣,最終孫劉成功結盟,為劉備三分天下立下大功。第三件便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五次北伐是諸葛亮一生當中最瘋狂的大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並且堅持7年之久。
  • 《三國演義》中的待解之謎,魏延曾履立奇功,為何突然叛逃蜀國呢
    此人原本深受劉備、諸葛亮重用,當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卻突然反叛蜀國,投奔魏國,這位武將便是大家非常熟知的魏延。那問題就來了:魏延作為深受劉備器重的將領,況且他也屢立戰功,為何魏延會突然叛逃蜀國,這其中到底有怎樣不為人知的背景嗎?魏延,字文長,出生於今河南桐柏縣。據正史《三國志》記述,魏延曾追隨先主劉備入川伐蜀。劉備去世後,魏延也是盡心輔佐少主劉禪。
  • 孫權的愛將戰死,為了拉攏人心,孫權使用一種極為殘酷的手段
    在亂世當中人才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曹操才會"唯才是舉",諸葛亮才會容忍楊儀和魏延。在吸引人才這一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給出的官職都是名正言順,腰板最硬;劉備是漢室宗親,口號是匡扶漢室,有仁德之風,也很有號召力。唯獨孫權一樣也不沾,所以只能打利益和感情牌。
  • 東漢末年領軍能力排行,劉備、孫權、諸葛亮落榜,第一實至名歸
    在亂世中,一個人再怎麼英雄,也不可能單槍匹馬當作千軍來用,我們可能想到,這麼說不對啊,在電視上,不是每次都是看雙方主將先來一場,敗的一方便落荒而逃麼?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真正歷史上,身為主將亦或者元帥,不會輕易冒險,更不可能在一面倒的情況下還玩一場「公平對決」,除非他是傻子。
  • 三國演義猛將排名前二十位,文鴦力壓關羽擠進前5,呂布不是第一
    五將揮刀齊出。超縱步出帳外,五將圍繞混殺。超獨揮寶劍,力敵五將。劍光明處,鮮血濺飛:砍翻馬玩,剁倒梁興,三將各自逃生。——《三國演義》5、文鴦「小趙雲」文鴦,力壓關羽擠進前五。文鴦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三國猛將,他的突圍能力幾乎跟趙雲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