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周報 | 熊出沒注意!跨國車企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影響幾何(中)

2021-01-09 第一電動網

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發展,速度之快、節奏之猛,出乎大部分吃瓜群眾意料,隨著補貼這個胡蘿蔔就要被拿走,雙積分策略接棒,我們不經意環顧四周,德系、美系、日系、韓系和法系等外資品牌虎視眈眈,他們將會以什麼樣的策略來應對轉變,對自主品牌會產生何種影響?對國內市場會造成何種衝擊?關稅貿易戰大背景下,他們會不會引發價格戰?我們該如何應對?

帶著諸多問題,我們進行了系列研究,共分為三篇,以饗讀者。本文為第二篇。【研究周報 | 熊出沒注意!跨國車企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影響幾何(上)】

從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變革的道路上,日本汽車產業非常值得思辨。從某種角度而言,日系整車企業從依靠本國市場,到登陸美國、歐洲市場,在東南亞等站住腳構築了自己的世界版圖。從開始引領混合動力(豐田和本田)到開始推進燃料電池汽車,到日產在全球第一個大規模推動純電動汽車(LEAF),卻在轟轟烈烈的中國純電驅動發展中,這個很重要的前沿隊伍則有點失聲。

1、豐田

從總體看,豐田發展新能源汽車分為兩步,一是自有技術,特別是從混合動力過渡到插電式混合動力的解決方案往兩個合資工廠導入,二是從現有合作夥伴裡臨時找小量試水的純電動方案,支持日本本部關於未來純電動汽車的發展路徑。同時抓住東京奧運會機會,擴大燃料電池技術推進,穩紮穩打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的長期發展。

圖1 豐田的HEV和PHEV是逐步上量,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大量擴張

一汽豐田利用泰達工廠一線進行技術改造,擬改造現有5大工藝廠房以及生產線,增加年產12萬輛新能源汽車能力,其中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11萬輛,EV(純電動)車型1萬輛。首款插電混動車型將為卡羅拉PHEV,而純電動車型則有望為奕澤IZOA EV。根據一汽豐田新能源車產能規劃來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仍是其主力產品。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作為傳統動力和純電動車之間的過渡產品,兼顧了兩者之間的優勢。

廣汽豐田預計將增加年產12萬輛新能源汽車能力,以投產插電混動以及純電動車型。根據此前曝光過的新車規劃,雷凌PHEV將成為旗下首款插電混動車型,未來小型SUV——C-HR也會推出純電動版。

從這個層面來看,插電式混合動力20萬以上的產能,豐田可以從轎車開始往小型SUV和緊湊型SUV上去分流。藉助其本身極為龐大的HEV的銷量基礎,加上已經在規劃混合動力的時候,已經開始國內本土化的培養,接下來的成本優勢還是非常大的。

圖2 豐田的TNGA的架構運用,使得車輛的鋪開速度很快

圖3 豐田插電混動上半年上牌情況

本田的情況大致與豐田類似,稍有區別的是目前本田剛剛在國外把Clarity PHEV做出來一些樣子,整個實施的步驟和力度都沒有豐田那麼大。在中國推出專門的純電動車型,更多的還是應牌來走,實際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同行影響應該很低。

豐田能帶給中國的影響,可能是在緊湊級轎車上,把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價格拉得很低。對其進一步往一線城市拓寬,尤其是地方有鼓勵政策的地方,其價格策略到底會如何值得持續觀察。本田跟著豐田的道路,小有差異的是在純電動方面嘗試更為快速,但是這塊如果缺乏大的投入和持續改進,只是一個妥協的產物。 

2、日產雷諾三菱聯盟

日產汽車其實在國內很早把LEAF的技術在啟晨上導入中國,經過嘗試,發現中國的純電動汽車需求在全球來說還是比較特殊的。如下圖所示,LEAF在全球市場還是需求比較穩定,特別是在日本和歐洲市場,還是不乏大量訂單的,也形成了一些口碑。但是在國內,早期導入的車型問題比較多。

早期車型導入,正好是快充國標的不穩定期,晨風在兼容國標上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因為開發主導權,特別是充電協議和安全方面的問題還是在日本,很難予以妥善解決。

以進口形式導入,純電動車型早期主要依靠補貼,相同的裡程價格比較高,但是車型確實家用車型,消費者並不會新能源汽車的車輛較高的安全性和進口所買單。

在全球範圍內,雷諾、日產及三菱將在一些重要的零部件上實現共享,如電動機、變流器和電池等,所以未來在中國的策略,也基本看出來日產想的比較多。

日產將於2019年在中國推出一款基於雷諾Kwid車型的電動汽車,售價約為8000美元(約合5.3萬人民幣)。把AESC轉讓給中國的投資者,也是考慮另一種形式的在中國地區電池採購的多樣化。

圖4 日產的LEAF在全球範圍內銷售比較穩定,但是在中國局面尚未打開

日產最近比較高調,宣布將向中國市場投放20款電動化車型,覆蓋日產、啟辰、英菲尼迪和東風品牌,之前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與東風汽車合作組建了一家新能源汽車合資企業——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也是在具體產品落地的執行層面做了很多前期的準備。

圖5 日產技術轉型(純電+自動駕駛)轉化的大遠景

日產的E-Power系統,在串聯式混合動力這塊打開了一個缺口,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把原來的1kWh升級到10kWh左右,是不是能做PHEV,這手牌打得出來怎麼樣,是值得後續評估的。

圖6 串聯的混合動力成功有點像是意外之喜

日系車企在未來的新能源汽車轉變過程中,雖然總體發展框架比較大,真正在國內見到的產品還比較少,特別是實質性的供應鏈層面的動作不是特別明顯。

看待日系新能源汽車,我們可以用平和的心態去對標,短時間並沒有特別多的啟發,後面路可以拭目以待。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朱玉龍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75864

返回第一電動網首頁 >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d1ev.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註明來源和作者。

文中圖片源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焦點

  • 幾何品牌銷量嚴重敗退,吉利汽車新能源之夢遇阻
    作為承載著吉利汽車新能源夢想的新創品牌,幾何汽車2019年4月在新加坡登場時,可謂轟轟烈烈,躊躇滿志,風光無限,並喊出了「致力於成為全球用戶純電出行的首選品牌」口號。但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逆勢增長的2020年,它竟依然掉鏈子。 根據乘聯會目前已公布的最完整數據,截止2020年11月,幾何汽車的累計銷量只有8911輛。
  • 【研究】《2020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年度價值報告》亮點解讀
    在「自主品牌年度價值TOP20」「外資及合資品牌年度價值TOP20」兩項榜單中,比亞迪、特斯拉分別拔得頭籌。 榜單中,新能源汽車造車新勢力表現強勁。在監測的10家造車新勢力品牌中,蔚來在形象傳播和價值影響方面優勢明顯,其中蔚來股價上漲、蔚來建設3萬根目的地充電樁、蔚來中國總部落戶合肥、BaaS蔚來電池租用服務發布等有形資產價值內容獲得較廣泛傳播,帶動蔚來品牌位列影響力指數首位。 總體來看,造車新勢力明顯高於新能源汽車行業均值,外資及合資品牌整體均值略高於行業平均線,而自主品牌則均值低於平均線。
  • 蔚來擬投入30億,新能源汽車能玩轉二手車市場嗎?
    來源:雲掌財經作者:子彈財經作者| 許芸編輯 | 蛋總出品 | 子彈財經2020年,新能源汽車概念股可能是全球資本市場最受投資者歡迎的股票,特斯拉和它的中國門徒們,一次次地引爆投資者熱情,新能源車企的股價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飆漲,上演逆襲神話。
  •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20:資本市場大爆發
    2.1 總體規劃:長期發展規劃即將發布,市場準入放開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體規劃政策如下:1)長期發展規劃:新版即將發布。2020年7月23日,辛國斌部長披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研究工作已完成,並已上報國務院。
  • 透視12家車企財報 看中國車企「鴨梨山大」有多大?
    來源:每日財報作者:魏文 2019年中國車企除了一汽等鳳毛麟角的幾家實現正增長,大多都「虧」字當頭對中國車企而言,2019年除了鳳毛麟角的幾家實現正增長,大多都「虧」字當頭,加上去年底突然而至的疫情,當頭一棒,為各大車企更蒙上了一層陰影。令原本就苦不堪言的車企,更陷入了 「鴨梨山大」的處境。
  • 郭小戈:中國車企已成全球汽車產業「生力軍」
    中國車企的實力正在加速向前。日前,2017年最新《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出爐,中國共有6家整車汽車入圍,包括上汽、東風、一汽、北汽、廣汽以及吉利,入圍數量與日本並列第一名,超過德國、美國、法國等。
  • 潮落潮起:中國新能源汽車激蕩十年
    吉利成立初期,李書福買了兩部奔馳車回來拆開研究,重新做了車身、裝上別的車卸下來的底盤和發動機,就成了一部「新車」。來源:CCTV.com在加入WTO的熱潮中,國內還盛行一種「拿來主義」的聲音,「中國人沒必要自己造汽車嘛」。但見識到中國汽車工業的落後,代表團負責人萬鋼很是憂心,他明白再這樣下去,中國汽車工業就不會再有出頭之日了。
  • 幾何汽車的「美麗新世界」
    在4月11日這個「良辰吉日」(車企活動扎堆日),吉利新能源純電品牌幾何汽車正式發布暨幾何A上市盛典在全球著名的花園城市新加坡隆重舉辦,幾何汽車與它正在構造的「美麗新世界」,給予了我們答案。  作為幾何品牌下首款全球戰略車型,也是首款高性能純電車型——幾何A全球正式上市,綜合補貼後中國市場售價為:高維標準續航NEDC 410KM 15-17萬,高能超長續航NEDC
  • 各大車企持續發力新能源市場,一汽豐田早已佔領高地?
    在新能源大勢之下,大眾集團、豐田、奔馳、寶馬等都面臨著戰略升級,變換賽道的關鍵時機,如何變,變換得快與慢,都考驗著車企戰略決策和技術水平。作為中國第一家推廣量產混動車型的車企,一汽豐田持續發力電動化,在擁有先發優勢的基礎之上,於本屆廣州車展再添全新力作。
  • 多家車企"霸館" 廣州車展勁吹電動/科技風
    記者留意到,雖然距離9月份北京車展、11月初進博會舉辦的時間非常接近,但2020年廣州國際汽車展依然吸引了近乎所有的國內外車企的參與,除廣汽集團攜旗下廣汽乘用車、廣汽新能源及廣本、廣豐、廣汽菲克、廣汽三菱等合資公司,與東風日產共同作為「東道主」重磅亮相外,還有大眾、通用、本田、奔馳、奧迪、寶馬、豐田等跨國品牌和合資企業積極參與。
  • 新能源造車史:紛至沓來的入局者們,為何扎堆新能源造車?
    由於當時補貼額度較大,很多新註冊車企成立數年僅僅有PPT,毫無實物,卻依然能夠藉助政策和行業東風,得到大量補貼和風投融資。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騙補和融資的代表之一拜騰汽車倒下。創立三年多,融資84億元,直到倒下的那一刻,拜騰一輛車都沒造出來。一個一輛車都沒造出來的新能源車企,卻能夠「採購700萬美元的零食」,「工資斷繳情況下CEO依然頭等艙出行」。
  • 王玥:2021第一周,新能源汽車「乘風破浪」的深度意義
    事實上,資本市場上的「造車三兄弟」並沒有落後,2020年以來,與特斯拉股價同步,在美股上市的蔚來、小鵬和理想汽車股價都持續上漲,其中蔚來汽車全年累計漲幅超過1112%,市值接連超越寶馬和戴姆勒公司。 當然,除了以上第一梯隊的玩家,上汽、一汽和東風等傳統車企,吉利、長城和比亞迪等自主車企也都在這個領域奮力追趕。
  • 中國新能源汽車股價全線跳水下跌,風口能否繼續
    如果說今年最火爆的板塊,就要數新能源汽車了。然而,紅極一時的新能源汽車概念板塊突然遇冷,上一個交易日,在美上市的中國造車新勢力集體大跌。過熱的新能源汽車 近期,在龍頭股特斯拉的帶領下,在美股上市的中國三大造車新勢力股價持續走高,市值甚至超過了部分傳統車企。
  • 從25%下調至20%,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算法」幾何?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年底發布的徵求意見中,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的佔比目標為25%,那麼,從25%下調至20%的理由為何?這一目標又將如何實現呢?在11月3號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信部對此做出了回應。
  • 汽車市場飽和了嗎、經銷商怎樣轉型?四問汽車業
    其實,在正常的情況下,影響市場的主要力量還是在於供給和需求的關係。   先看供給方面。《經濟日報》記者根據一汽、東風等12家主流車企發布的產能規劃整理得出:2015年這12家車企的產能為3350萬輛;再按照剩下的50多家非主流車企2014年產量佔這12家車企產量8%的比例,推算出剩餘企業的產能約為260萬輛。兩者相加,2015年我國汽車產能預計為3610萬輛左右。
  • 任澤平: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20
    按照上述統計, 2019H1中國、美國、歐盟、日本、其它地區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份額分別為56.9%、13.8%、20.0%、1.8%、7.5%。  歐盟增速持穩,中、美增速下滑,日本持續負增長。  4  供給端:中、歐市場被本土品牌統治,美國特斯拉加速全球化  4.1 分企業:TOP20車企中國佔10家,特斯拉擴大領先優勢  特斯拉、比亞迪市佔率均超過10%,北汽、上汽、寶馬市佔率均超過5%。
  • 新能源汽車估值藏巨大泡沫?
    來源:廣州日報圖集 新能源車板塊「飆車」 三家中國新能源車企市值躋身世界10強新能源汽車估值藏巨大泡沫?新能源車又漲瘋了,美股與A股開啟「飆車」模式。截至24日下午,中國車企有三家擠入全球車企市值排行榜前十,包括比亞迪第四,蔚來第五,小鵬第十。有行業觀點認為,新能源汽車估值可能隱藏巨大的泡沫。風險之一是投資者對新能源車的發展過於樂觀。
  •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完成從0到1的蛻變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完成從0到1的蛻變 高工鋰電 發表於 2020-12-03 15:41:54 經歷了10年的起伏波瀾,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完成了從0到1的蛻變,正在進入全面市場化的轉折點
  • 徐和誼之後,北汽新能源任重道遠
    受此影響,北汽新能源在2019年便開始一蹶不振,全年累計銷售15.06萬輛,雖仍為中國純電動汽車銷量NO.1,並連續7年位居中國純電動汽車銷量榜第一,但卻同比下滑4.69%。 今年受疫情衝擊,北汽新能源銷量更是斷崖式下跌,1月僅銷售2006輛,同比下滑55.54%,4月銷量更是跌至三位數,同比下滑88.24%至586輛。
  • 東風嵐圖等傳統車企新品牌:慘敗先例、照貓畫虎、重蹈覆轍
    彼時的中國汽車產業正處於急速上升期,很多家庭還未擁有第一輛車,且對汽車不夠了解,外資或合資品牌仍然是消費者的首選。「市場定位不太對,那時候大眾的品牌力太強了。」一位曾在觀致汽車任職的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直接對標了大眾汽車,但觀致沒有大範圍鋪開的經銷商網絡,也沒有足夠的產品競爭力。觀致最終以失敗告終,但中國自主車企對高端化的探索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