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時代的品牌玩法問題-虎嗅網

2020-11-26 虎嗅APP


好幾個月沒上班,每天就幹一件事,運動減肥,見一個人,健身教練,忽然覺得離這個世界有點遠了。閒著的時候,有更多時間刷刷微博,看看微信,在各種網站上瞎逛,看到各種品牌吭哧吭哧的做著努力。看到一些做法會生氣,聽到有的玩法會著急。可是世界就是這樣,急不來,總要有個認識的過程,好在我閒著,更有功夫去想。 


那些年,品牌營銷走過的彎路

 

Facebook之前,所有品牌都樂此不疲地按照傳統手段做著營銷,絞盡腦汁做創意,在大眾媒體打廣告,吸引更多人知道,然後建立好感,產生購買,最後維護忠誠用戶。


當消費者的媒體消費習慣發生變化,花更多時間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的時候,每一個品牌掌門人都感受到了「來自社交媒體的威脅」,那種感覺就像是周杰倫剛出名的時候給周華健他們的感受一樣,不知道怎麼應對,但覺得時代已經不可避免是人家的了一樣。


品牌們唯一能做的事兒,就是在各種社交媒體註冊帳號、做公共主頁、mini-site、招人運營,說是建立溝通渠道也好,傳播陣地也罷,反正不集齊六七個社交媒體帳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品牌們在這些社交媒體上做什麼呢?加粉是第一件事,最簡單的就是加關注+轉發+抽獎。第二道菜就是他們最拿手的「我說你聽」式的單向傳播,比如講品牌故事什麼的。但很快就發現粉絲們不買帳。品牌掌門人開始要求「互動」,社交媒體的運營者開始得到「點讚」、「評論」和「轉發」的數字指標。接著人們開始研究什麼東西在社交媒體上最有互動,所有人開始翻箱倒櫃地找段子,什麼星座八卦兩性社會,什麼有話題就發什麼,今天你發明天我發。這玩意玩了不到半年就枯竭了。


我認為,這種「討好」式的做法,不是建立溝通的正確方式,反而會讓品牌變得更廉價和無特色。


這時候,出現了幾個可怕的典型案例,杜蕾斯和BMW。他們讓人大呼過癮的傳播案例讓品牌們覺得找到了救命稻草:原來在社交媒體上是要「玩創意」的呀!接著,品牌們被帶進另一個漩渦,病毒視頻、微電影、即時創意大行其道,做這些的公司也賺得盆滿缽滿。可是,大家有沒有注意,一年下來,你能記住的視頻和創意不超過5個,能跟人分享的還不到5個。大量的所謂創意在幫品牌打水漂。


我認為,把品牌營銷寄希望於創意的想法,是投機行為並終將失敗。凡是持續性的傳播行為,就不能摻著偶然性元素,因為偶然性元素不可控。


兩年前開始,人們明顯花更多時間在手機屏幕上,而手機本身就是社交工具。這就是品牌社交化戰役的第二季:佔領手機屏幕。官方App很快被證明不靠譜,這時候微信來了,每個品牌的官方微信帳號可以跟粉絲「一對一的」、「獨佔式的」、「精準」地進行傳播了,大家一窩蜂地衝進了微信。很快,用戶覺得這跟垃圾簡訊沒什麼兩樣,騰訊也覺得這玩意兒讓微信變得更煩人,所以現在繼續在微信上運營的品牌只有兩種:特別有用的和特別不識趣的。


還有二維碼。我的媽呀,為啥什麼東西上都要帖一坨黑乎乎的膏藥呢?很洋氣嗎?真的有人會掃嗎?難道「掏出手機掃描」就是品牌和消費者建立溝通的方式了嗎?我對二維碼這東西的唯一理解就是,如果消費者對你的傳播感興趣,這是一個快捷方式可以了解更多。這事兒的前提是你東西做的足夠好啊!遺憾的是,大量品牌在傳播中是為了顯得高端洋氣,硬生生貼了一個膏藥上去,而已。


我們漸漸發現了問題:消費者和品牌,對品牌帳號作用的看法完全不同。品牌希望在這裡能跟忠誠顧客互動(準確地說是精準洗腦),能吸引更多潛在客戶。而消費者認為,品牌帳號是一個自己可以接觸並有回應的窗口,以及工具。所以,新浪微博成了投訴通道,在那兒投訴並多@幾個大V,收到的反饋會快很多。同樣,微信帳號做得好的,都是那些能迅速反饋「附近哪裡有門店」、「提供攻略」、「路況」的工具型應用。


發現了麼,消費者在意的是,自己付出的行動是否有反饋,而完全不在意你在他沒找你的時候做了些什麼。


這就是苦逼的單相思,也是社交媒體上的品牌傳播現狀。


社交媒體到底有用沒有?廢話!消費者花最多的時間在那兒,用最放鬆的心情,你說有用沒有!只能說,品牌沒找到路子。


品牌在社交媒體的傳播方式

 

我常常希望思考問題的時候,回到本質上去,想想這件事到底是要幹嗎。對品牌來說,終極目標是賣貨獲利。希望通過社交媒體,接觸到更多潛在客戶,建立好感並產生購買,同時,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幫助品牌獲取更多客戶。


用Mandy文章中的兩個說法來分析這個問題:新的品牌邏輯和全民代言。


文章中引用的新品牌邏輯是這樣:以前,品牌用「知道 –> 購買 –> 忠實」的方向運作,花很多錢讓更多人知道,然後讓他們買進而成為忠實用戶。而新的邏輯是,在社交媒體上,每個人都是代言人,品牌傳播按照「忠實消費者 –> 擴散知名度 –> 更多消費者」的方向進行。


這是個非常好的模型。我試著把這件事兒再分散一點來看:


我特別加入了兩個維度:「花費」和「消費者信息接受強度」。


「花費」說的是品牌為這件事兒需要花的錢。傳統方式中,品牌需要在大眾媒體上做大量傳播才能獲取足夠的知名度,進而在每一步「轉化」中都可能要付錢,同時,維護忠誠客戶的要花更多經歷和相對少的錢。


「消費者信息接收強度」說的是在這個階段消費者對品牌信息印象的深刻程度,顯然大眾媒體的能達到深刻程度很有限,越往後強度越強。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獲得強信息的人數也越少。


那麼,下面就是分解開的「品牌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方式」:


除了花費和強度之外,我在信息傳播的剪頭上標註了不同消費者傳播的信息,有「贊Perfect」、「好Good」、「還行So so」和「爛Shit!」幾個檔次。我們可以看出的東西是:


信息會被消費者「背書」才會傳播。

這是兩層一次,一是A會把自己的體驗加在品牌信息上進行傳播,A朋友接受的信息是「A說xxx不錯」或者「A說xxx很爛」。二是B和C對A的印象決定了信息的有效程度,B和C接受了A的信息,但他們傳遞出去的信息卻不會保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加工和體驗。如果B認為A不靠譜,那B很有可能說A說的這個東西是垃圾。


品牌形象在傳播中被不斷塗抹。

品牌形象因為不斷被不同人背書而產生了不同的塗抹效果,X說你是什麼,比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更有意義。


社交媒體中信息傳播的強度沒有明顯衰減。

這很有趣。相反,高強度的信息還在被擴散。這對品牌來說,後面大量的傳播都是免費的。


傳播驅動力取決於品牌和產品本身,且傳播決定權在消費者那裡。

說簡單點,只有「超讚」和「超爛」的東西,消費者會主動傳播。這也是為什麼大量品牌在社交媒體做的有獎轉發都相當無力的原因,消費者轉發的時候不是因為自己願意,而是不得不做的無奈之舉,同時,這樣缺少驅動力的信息,獲得繼續傳播的概率也很低。同樣,消費者只會傳播那些值得傳播的東西,那杜蕾斯來說,無數人會轉發杜蕾斯的段子,但沒有人會新發一條,說剛用的杜蕾斯真好用吧。


這張圖還有很多可以分析出來的東西,我們先說上面這些。

 

那結論是什麼呢? 


核心是「傳播驅動力」。 

品牌的核心是定位,定位必須找到自己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驅動力,這驅動力不是段子不是笑話,而是真正產品本身帶來的東西,要讓消費者有可說的東西。要讓消費者被打動,並且說「我願意」才是最最重要的。


用心在產品和「魅力屬性」上會更有效。

只有好的產品才會被人提起,所以用心把產品做好吧,別整那些沒用的。要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用心的產品不是死,而是被落井下石。「魅力屬性」是一個很好的傳播素材,我之前的文章專門講述過魅力屬性(http://www.panghufei.com/?p=10351)。魅力屬性讓產品有特色和不被替代。 


品牌形象,不再是你說什麼,而是別人嘴裡你是什麼。

這個不用解釋,上面的圖再清楚不過了。社交時代,口碑比什麼都重要。


關注消費者想什麼,而不是做什麼。

拿有獎轉發來說,他們確實做了,但心裡卻在罵娘,這樣的互動數字再高也沒有意義吧?新一代的消費者嘴都很毒,但也不會吝惜自己的讚美,所以,做點他們想的事兒,他們才會幫你說。


認真對待消費者的每一次反饋。

我們說了,消費者關心的是自己發了信息是否有人反饋,所以如果他們說了什麼,把自己當成一個正常人去聊聊天,對他們的體驗會更好,如果碰到好的話題,轉出來讓大家一起看看,這才是最好的方式。千萬,千萬不要敷衍,更不要找一個啥也不懂的外包來做社會媒體的溝通。


忘掉洗腦吧。

品牌必須徹底改變那種洗腦的做法,想都不要想。消費者有自己的腦子,他們現在一點不覺得你牛逼,所以品牌沒有什麼機會站在臺上洗腦,那只會被人笑。 


注意溝通的姿態。

在社交媒體上哈巴狗一樣的講笑話八星座只會讓自己越來越low,自娛自樂地發各種活動信息只會讓人覺得你傻,沒事兒就有獎轉發的品牌也不會獲得更多期待,碰到什麼都用官方腔回復的品牌只會催人放棄自己。消費者希望能跟你平等溝通,那麼就把自己當成一個人吧,說人話,不卑不亢,有性格都很好。


用心比用創意有效。

如前所述,創意偶發性太強,而「用心」卻不是。持續用心,比押寶在做出一個病毒視頻之類的有價值得多。

相關焦點

  • Facebook擁抱快拍,社交媒體運營如何應對新趨勢?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進程推進,視頻成為千禧一代最受歡迎的內容表達方式,快拍功能應運而生,社交媒體運營需要怎樣應對這一變化,迎接未來的新趨勢呢?本文將探討後信息流時代,從Facebook擁抱快拍的行為中看社交媒體運營需要怎麼做以應對新趨勢的變化。一、信息流的問題與Facebook的苦惱信息流(News Feed)是Facebook的產品創新之一,於2006年推出之後成為人們與朋友聯繫,分享他們日常生活的首選。
  • 社交媒體時代下網絡表情包的流行原因探析
    社交媒體時代下,表情包建構了一種似真似幻的交流場景,社交行為演變成了符號的狂歡,表情包的亂舞。本文主要研究網絡表情包的流行原因以及它對社會及個人的影響,最後提出一些思考問題與大家一同探討。 關鍵詞:社交媒體時代;表情包;符號;圖像;視覺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9-0000-03 一、符號與表情包 「符號就是負載或傳遞信息的基元,表現為有意義的代碼及代碼系統,如聲音、圖形、姿態、表情等,一般包括了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1]。
  • 從信小呆錦鯉到思聰撒幣,社交媒體最好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而微博作為社交媒體,成立營銷研究院背後的意圖是什麼?按照微博CEO王高飛的說法是,微博一直致力於作為社會化營銷的探索者,希望能夠把握最新的流行趨勢和消費觀點,與各方合作夥伴一起擁抱和引領社會化的浪潮。 2012 年,微博就在國內首個推出信息流廣告產品,宣告社會化營銷時代全面來臨,此後與尼爾森等國內外專業機構加強合作,積累更加精準全面的用戶標籤。
  • 有聲量、沒銷量,社交媒體營銷的繁榮窘境
    :品牌對消費數據的獲取和應用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營銷ROI;社交媒體放大了品牌優勢:具有差異化優勢的品牌可以藉助社交裂變,形成圈層內的快速傳播。與此同時,國內社交媒體流量造假事件頻發。為什麼社交媒體營銷會從低成本的快車道逐漸駛入有聲量、沒銷量的繁榮窘境呢?本文將從以下4個問題入手,帶你了解社交媒體營銷鮮為人知的秘密:社交媒體營銷的趣味性有什麼弊端?社交媒體營銷的軟文、軟廣為什麼是低效的?社交媒體營銷的適用條件是什麼?社交媒體營銷的成功案例為什麼難以複製?
  • 2020年打響品牌第一戰,雙微一抖+場景分眾雙線結合新玩法
    相信不少人都有著這樣的疑問:與傳統時代和傳統媒體相比,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和情景媒體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什麼?答案就是連結。社交平臺的出現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連結起來,而場景平臺則是可以把人與品牌之間的信息連結起來。消費者在願意掏出錢包為一個品牌付費之前,都會有一個認識品牌的過程。怎麼讓消費者在無意之間認識品牌,並對品牌建立好感呢?分眾傳媒這個生活場景媒體的做法就非常有借鑑的意義。
  • 內外催生的新消費時代已然來臨,婚戀社交品牌有緣網全面崛起
    內外催生的新消費時代已然來臨,婚戀社交品牌有緣網全面崛起 今年夏天,芒果臺的一檔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爆火,率真的張雨綺在節目中憨憨的表現十分出圈。
  • 從社群聆聽、社交媒體分析到社交數據智能
    對於社交數據智能將給公司各部門帶來的利益,Christophe是一個敏銳的傳播者。我們訪問了他在這一行業已經看到的變化以及他對未來的看法。  自創建以來,這個行業是如何發展的?最早看到社群聆聽和社交數據分析價值的早期採用者都是通信專家和數字營銷的先驅者。
  • 微博之夜全景記錄2017 凸顯社交媒體三大影響力
    憑藉對社會熱點的全景記錄、對泛娛樂領域的強大影響,微博之夜在彰顯社交媒體自身價值的同時,也在為各行各業帶來品牌價值的提升。作為微博傾力打造的明珠,微博之夜展示和繼承了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將持續引領網際網路盛典潮流。
  • 百合佳緣婚戀社交圈 成為了婚戀社交行業的「弄潮兒」
    一直以來,婚戀社交行業由於存在極強的功能性特徵,導致在年輕用戶中一直發展受限,但是最近百合佳緣旗下的世紀佳緣APP和百合婚戀APP卻通過一次不一樣的改版,成為了整個婚戀社交行業的「弄潮兒」。全新改版,百合佳緣解鎖婚戀社交新玩法兒婚戀APP還能怎麼玩?這個問題的答案,只需要打開最新版的世紀佳緣APP和百合婚戀APP就知道了。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此外,如果我們使用社交媒體平臺主動去尋找新的信息,那麼我們也可能會逐漸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本——總之,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怎樣使用社交媒體提供的功能。 然而,不要樂觀地認為社交媒體可以讓我們免於孤獨。
  • 一夜之間清空社交媒體帳號,Bottega Veneta想要做什麼?
    界面時尚注意到,葆蝶家在1月5日一日之內突然清空了品牌Instagram、Twitter和Facebook的三個主流社交媒體上的帳號,但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帳號依然保留,其官網亦能正常打開。這並非葆蝶家第一次清空社交媒體帳號。
  • 麥當勞、奧迪等品牌紛紛推出「社交隔離版」logo
    不只是人在社交隔離,品牌也在社交隔離。McDonald's, Coca-Cola, Audi and Volkswagen are just a few of the corporate conglomerates that are interpreting "social distancing" with logo redesigns.
  • 玩轉社交新零售,佰潤魔力Show線上線下齊發力
    從傳統線下到電商,再到社交新零售,國民消費轉型升級促使了市場渠道的變化,國內外許多知名品牌紛紛開始布局,借勢移動網際網路及國家大力推動的5G趨勢,將經營模式逐漸轉變到以消費者為中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營銷一體化的社交新零售模式。
  • 全球主流社交媒體算法解析:Facebook、YouTube、Twitter如何利用...
    首先,本文並不打算列出算法內部的確切的計算原理,而是將重點放在囊括當前主流社交媒體算法的主要特點。其次,文中所展示的圖表並不是算法的可視化,它們更多地是展示某些決定性問題,而不是算法方程式。本文作者為Ste Davies,由騰訊媒體研究院編譯。你可以遵循這篇文章來迭代自身內容,以確保能在各大平臺獲得最大的影響。
  • 年輕社交新玩法,LLJ夾機佔為什麼這麼火?
    十二棟文化是中國網際網路原創動漫產業首家系統性布局ACG全產業鏈的文創公司,旗下擁有300+卡通形象IP,粉絲總量突破4600萬,一年的媒體傳播量就達到了461億,成為國內頂級的IP公司。在這裡,線下玩法打破虛擬與現實的邊界,玩偶不再是簡單的毛絨製品,卡通形象IP通過更豐富、更精美的衍生品得以強化與粉絲的心靈連接,讓用戶的情感與情緒得以「落地」。LLJ夾機佔「內容+場景」的整合打破了傳統的線上線下割裂的狀態,使得原生於線上的IP文化走向線下,走到年輕人的真實生活中,更好的擴散、認同、再傳播。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交文化觀察:能發表情絕不打字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交文化觀察:能發表情絕不打字 原標題:   【小表情大文化·移動網際網路新生態】  【編者按】  以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表情包已然成為活躍於社交軟體上的流行文化,甚至出現了「能發表情絕不打字」的網際網路社交文化新生態。表情包背後包含的文化基因,以及逐漸形成的產業鏈,成了當前值得關注和思考的文化新課題。
  • 社交媒體上常用表情符號7大理由
    隨著社交媒體發展和字符數量縮減,表情符號在日常交流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果你依然無法確定表情符號是否真的適合你所代表品牌的社交媒體聲音或語氣,我們收集到7個真實的科學研究,它們都能證明使用表情符號能讓你顯得更友好,讓你在社交媒體上更受歡迎,甚至讓你的離線生活更快樂!
  • 能發表情絕不打字——網際網路時代社交文化新觀察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表情包已然成為活躍於社交軟體上的流行文化,甚至出現了「能發表情絕不打字」的網際網路社交文化新生態。表情包背後包含的文化基因,以及逐漸形成的產業鏈,成了當前值得關注和思考的文化新課題。表情包等符號已然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全民接受的線上交流方式,也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溝通要素。
  • 騰訊智慧零售商務總經理母小海:移動社交時代如何實現零售數位化升級
    騰訊智慧零售商務總經理母小海到場發表《零售數位化升級:制勝移動社交時代》的演講。 2018年11月30日,由億歐公司主辦的以「智能產業,美好生活」為主題的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未來零售創新者論壇在北京國貿大酒店正式舉行。隨著消費升級大潮來臨和人工智慧技術的落地,零售行業迎來了又一轉型升級的重要周期。
  • 最新社交型門店來了!Burberry和騰訊開的這家新店可以喝咖啡和領養...
    同時,企業微信號的離職繼承機制,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品牌資產的流失,助力品牌真正盤活屬於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張倩表示,從去年初便和騰訊開始討論社交零售店的落地,之後也有可能繼續增設新的社交零售店。而這家店會被Burberry作為一個試驗田,未來把社交零售的概念擴展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