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量、沒銷量,社交媒體營銷的繁榮窘境

2020-12-06 前瞻網

作者|鄭光濤 來源|鄭光濤Grant(ID:Grant-Insight)

隨著電商平臺獲客成本居高不下,2017-2018年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湧現了一波新的流量紅利。根據 AdMaster統計,小紅書從2018 年 1 月到11月,電商評論中相關聲量提升約719%。

由於社交媒體營銷的積極嘗試,中國品牌迎來爆發式增長機會。2018 年雙11美妝個護品類中,除了百雀羚、自然堂、薇諾娜等傳統品牌,新成立的HFP、完美日記和稚優泉也躋身天貓雙 11 億元俱樂部。

其中,完美日記增速高達 1192%,截至 2019 年 8 月,完美日記是小紅書上粉絲最多的彩妝品牌。

這一波社交媒體紅利對新品牌崛起的作用,大致可以歸為三種:

社交媒體降低了營銷門檻:新品牌有了新的發聲途徑,打破了大品牌壟斷話語權的媒體格局;

社交媒體促進了精準營銷:品牌對消費數據的獲取和應用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營銷ROI;

社交媒體放大了品牌優勢:具有差異化優勢的品牌可以藉助社交裂變,形成圈層內的快速傳播。

網際網路流量窪地猶如一眼甘泉,第一批人喝清水,第二批人喝汙水,第三批人只能喝競爭者留下的血水。2020年,社交媒體營銷處於瀕臨乾涸的境地。

無數品牌競相模仿的套路和內容,已經把社交媒體塞成了垃圾站。原本支持新品牌崛起的社交媒體營銷,似乎已經不能複製更多的成功案例。

2018年12月《紐約雜誌》旗下刊物Intelligencer報告,世界上只有不到60%的流量是人類產生的。2019年一季度,Facebook總共刪除22億個虛假帳號。與此同時,國內社交媒體流量造假事件頻發。

為什麼社交媒體營銷會從低成本的快車道逐漸駛入有聲量、沒銷量的繁榮窘境呢?

本文將從以下4個問題入手,帶你了解社交媒體營銷鮮為人知的秘密:

社交媒體營銷的趣味性有什麼弊端?

社交媒體營銷的軟文、軟廣為什麼是低效的?

社交媒體營銷的適用條件是什麼?

社交媒體營銷的成功案例為什麼難以複製?

— 1 —

消費者記得住趣味內容,記不住品牌信息

消費者之所以不喜歡看廣告,其中一個重要的心理原因是廣告打斷了消費者當前環境中的注意力。比如微博上瀏覽明星趣聞時忽然出現植髮廣告。

反之,廣告越貼近消費者當前環境中的任務,消費者對廣告的接受程度就越高。

社交媒體作為休閒娛樂平臺,一旦植入營銷內容,用戶就會產生反感。即便是六神磊磊這樣的頭部KOL,也不得不權衡廣告利益和粉絲意願的衝突。

為了吸引用戶關注營銷內容,社交媒體營銷不得不增加趣味性,嘗試用更創意的、吸睛的內容和互動方式,與用戶「打成一片」,「寓教於樂」。

於是,藉助熱點話題,輸出消費者感興趣的內容成了社交媒體營銷的主流。

2019年雙11前夕, 大樸家紡發布了一則廣告片,短短幾天成為社交媒體上的刷屏案例。原因就是這則廣告片借「性」發揮,全片只有一句文案「我們的青春全在裸睡的床單裡」。

這則廣告片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一片譁然。有人讚嘆廣告片很真實,創意很走心,也有人表示這是軟色情,表現得露骨。

暫且不談價值觀,至少從刷屏效果上看,這是當時大多數營銷專家認同的成功的社交媒體營銷案例。

但是這則廣告片到底為大樸家紡帶來了什麼實際影響呢?消費者用百度搜索「投票」給出了答案:

經過這次社交媒體營銷,與其說消費者更喜歡大樸家紡的品牌產品,不如說更喜歡大樸家紡的廣告視頻。

這就是常見的社交媒體營銷狀況:消費者熱衷於趣味內容,並不關心品牌本身。有創意、沒策略,有數據、沒銷量,這樣的刷屏案例到底有多少意義?

社交媒體營銷所謂的「寓教於樂」,結果往往變成了純粹的「娛樂」,而沒有「教育」。李叫獸曾經批評的自嗨型文案,與這樣的社交媒體營銷無不相似。

Grant在總結傳播的5大常見誤區時,將這種誤區命名為喧賓奪主:音樂、劇情、特效、性誘惑、恐嚇等創意技巧的過度使用,導致消費者過於關注創意內容,忽視品牌信息。

其實,社交媒體上崛起的網紅品牌最容易陷入這種怪圈:我記住了你擁有的一系列新奇特徵,但是沒記住你是誰,你能為我帶來什麼獨特價值。

— 2 —

軟文、軟廣難以突顯品牌價值主張

社交媒體營銷的發展促進了軟文、軟廣的流行。其中的魁首非杜蕾斯莫屬。

2011年杜蕾斯率先開通微博,成為社交媒體營銷之光,眼花繚亂的手段風靡國內,可謂「平生不見杜蕾斯,便稱大神也枉然」。

當年北京正值暴雨,杜蕾斯團隊發現了「雙腳戴套,防止溼鞋 」的奇思妙想,於是,這個廣告創意在微博上推廣開來。一周時間,杜蕾斯的內容引起數萬次轉發。同年,《中國日報》英文版將此案例評為2010年最有代表性的社交網絡營銷案例之一。

經此一役,杜蕾斯堅定地走向了社交媒體營銷的「性福」之路,各種社會熱點話題,沒有杜蕾斯不敢蹭的。

以蘋果新款手機上市為例,杜蕾斯幾乎年年都不缺席。2016年,iPhone 7發布,杜蕾斯推出「每晚如7而至」;2017年,iPhone X恰逢蘋果十周年發布,杜蕾斯推出「十年如一日」;2018年, iPhone XS、iPhone XS Max和iPhone XR作為首批支持雙卡雙待的機型發布,杜蕾斯推出「雙卡雙戴」……

杜蕾斯每次社交媒體內容幾乎都會成為大眾談資。但是就在杜蕾斯強勁的社交媒體營銷之下,日本品牌岡本正在一步步侵蝕杜蕾斯的市場份額。

2016年8月,岡本新透薄系列在京東商城首發,成為狙擊杜蕾斯的關鍵一步。岡本廣告宣稱「80年,只前進了0.02mm」,既表達了岡本產品超薄的特點,又暗示了岡本80年專注的工匠精神。

這一營銷策略是岡本的標準打法,從岡本0.03到岡本0.01,岡本在各種傳播媒介上都在突出 「超薄」「無佩戴感」的品牌價值主張。時至今日,岡本在各大零售店幾乎佔據了高端保險套的龍頭地位。

為什麼岡本可以突出杜蕾斯的包圍而在高端市場迅速崛起呢?

暫不考慮產品線策略,僅就品牌傳播而言,杜蕾斯側重提高知名度,讓更多的消費者頻繁地見到杜蕾斯,所以凡有熱點處,皆有杜蕾斯,而岡本側重增加認知深度,讓見到岡本的消費者快速形成偏好,所以岡本無處無在傳播「超薄」「無佩戴感」的賣點。

揚羅必凱廣告公司在研究品牌知名度時,發現了知名度墓地模型,而後「品牌資產之父」戴維·阿克將此推廣開來。

知名度墓地描述了一種營銷現象,當顧客看到或聽到一個品牌時可以辨認出來,但是當顧客有需求時,卻忽視該品牌,選擇其他品牌。因為顧客只知道該品牌名氣大,除此之外,對該品牌沒有其他深度的認知、信任和偏好。

那些有聲量、沒銷量的社交媒體營銷,通常就是走進了知名度墓地,認為營銷就是傳播,就是知名度……對企業增長根本沒有系統性的認知。

比如傳播7要素中有2個最常見的要素是信息策略(說什麼)、創意策略(怎麼說)。

社交媒體營銷以及廣告創作,習慣於關注創意策略,即如何提出奇思妙想,但是卻忽略了創意策略反映了什麼信息策略,即創意要傳遞什麼有價值的信息。

缺乏品牌價值主張,只有隨波逐流的熱點內容,國內多數品牌的社交媒體營銷大抵如此。

品牌價值主張反映了品牌的內核,是消費者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的理由。

網際網路營銷人員喜歡談論軟文、軟廣,但很多時候,軟文、軟廣恰恰是低效的,因為它缺少清晰明確的品牌價值主張。

含而不露甚至妙趣橫生的軟文、軟廣自然是「潤物細無聲」,令消費者喜聞樂見,但結果也往往是「水過地皮溼」,沒有為消費者留下有價值的認知。

硬廣雖然帶有令消費者牴觸的商業意圖,但也承擔著品牌價值承諾的作用。在央視、分眾、機場等媒體投放硬廣,本身就是在用資金成本來表達品牌價值承諾。沒有實力兌現承諾的品牌,無法建立消費者認知和信任,廣告費用就會浪費。

這是消費者通過廣告來選擇品牌產品的直覺邏輯,也是在社交媒體營銷流行後,硬廣媒體仍然是塑造品牌、彰顯實力的首選媒介的原因。

— 3 —

社交媒體營銷缺乏獨特的媒介效應

經典美式時裝品牌Tommy Hilfiger在美國屬於中端品牌,但是在中國卻屬於高端品牌,價格至少翻了一番。為什麼美國大眾品牌到中國卻賣出了輕奢品牌的價格呢?

如果你經常逛購物中心,你會發現Tommy Hilfiger店鋪通常開設在Gucci等奢侈品店附近。

Gucci等奢侈品店會形成一個媒介環境,傳遞奢侈品牌的信息,使消費者在認知上將Tommy Hilfiger和Gucci歸為一類。

換言之,消費者接收到的信息不只有企業輸出的廣告內容,還包括信息所處的媒介環境。

媒介思想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信息」。過去,我們認為媒介只是傳遞信息的載體,並不重要。其實,媒介本身就隱含著信息,廣告投放在央視,暗示著高品質、值得信賴,印成紙條貼到共享單車上,暗示著低俗、不靠譜。

信息所處的媒介環境會先入為主地影響消費者認知,同樣的道理,廣告學上叫媒體廣告效應係數,行為金融學上叫媒體效應。

社交媒體降低了營銷的資金門檻,即便是初創企業和個人也能傳播內容。所以社交媒體營銷成為了大眾化、中小品牌熱衷的方法。

然而,高端化、大品牌的廣告一般會投放到央視、分眾、機場等具有較高門檻的媒介上。因為媒介是信息表達的價值的放大器,有時甚至比信息更重要。

如果愛馬仕、卡薩帝、奔馳這樣的名貴品牌,每天效仿杜蕾斯在社交媒體上蹭熱點、講段子、刷軟文,我想你並不會覺得他們很高級,反而覺得太low了,配不上高端、奢華、有內涵的生活。

社交媒體是大多數品牌必要的外部溝通工具,但是對於不同的品類和品牌而言,卻不一定是重要的。

— 4 —

社交媒體的刷屏效果難以掌控

2020年,老鄉雞「土味」戰略發布會可能是最受關注的社交媒體營銷事件。營銷專家和媒體的研討雖然絡繹不絕,但是並沒有企業成功複製。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

2018年國慶期間,支付寶發起了「祝你成為中國錦鯉」的微博活動,不到六小時轉發量突破百萬,漲粉千萬。

隨後,不少品牌效仿「上海錦鯉來了」 「杭州錦鯉來了「,但是結果平平,沒人記得住,甚至連支付寶自己也難以複製中國錦鯉的成功。

為什麼社交媒體上刷屏的營銷案例通常難以複製呢?

棒球界也存在類似的規律。

2002年,多倫多藍鳥隊的埃裡克·辛斯基(Erik Hinske)以傑出的成績獲得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年度新秀獎。但是到了2003年,他的成績卻明顯下降。

這種現象是棒球界乃至體育運動行業的普遍規律,即本年度的新秀運動員往往在次年的表現一般。

其實,有些成功之所以難以複製,是因為我們的理解產生了代表性偏差:我們傾向於根據代表性特徵,比如某次偶然成功,高估事件的發生概率。統計學上叫回歸平均,網上段子叫「靠運氣掙的錢,憑實力賠光」。

社交媒體營銷一直有這樣奇怪的現象:把世界上1%的偶然刷屏案例當標杆,結果沒人可以成功複製。苦心孤詣的研究和模仿最終都變成了沉沒成本。

Grant不禁聯想到一個時髦的名詞:內捲化——企業一直處於低水平的探索和重複,無法實現模式的升級和增長的質變。

華與華諮詢創始人華杉對此也有過精彩的評論:「宣傳的本質在於重複,受眾的本質在於遺忘。要掌握傳播的原理——以重複對抗遺忘。不要搞那種絕妙的刷屏文章,一個受眾不會去看第二遍的東西,就是一夜的焰火。如果大家成天都去想這樣的焰火表演,首先它的成功率很低,然後焰火一天就沒了。」

各大品牌精心策劃的社交媒體營銷活動刷屏的概率,與買彩票中獎的概率相比,孰高孰低呢?況且,即便做出了刷屏案例,有時也像是放焰火,一天之後,觀眾就會遺忘,你又要構思新的不可預期的創意。

奇謀妙計,不如步步為營。品牌應該關注可續用、可積累的事情,奉行長期主義,享受時間的複利。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在《價值》中講到:「一個商業物種的產生起源於它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其積累的生產能力、供應鏈效率和品牌價值,是對那個年代最完美的詮釋,堪稱經典,而經典的價值不可能瞬間土崩瓦解,也不會憑空消失。」

回顧社交媒體的發展,熱點話題的更迭速度越來越快,社交媒體營銷的聲量大起大落,五花八門的營銷創意使得品牌價值很難長期積累。

在社交媒體上如魚得水的品牌,無非三種:

抓住營銷模式紅利:完美日記、HFP較早採用獨特的社交媒體營銷方法;

自帶社會熱點話題:杜蕾斯所在的品類天生就是熱點話題;

擁有超級話題人物:馬雲、雷軍、羅振宇可謂「行走的廣告」。

如果你沒有以上三種機會或資源,想要憑藉社交媒體營銷取得成功,策略難免顯得單薄了些。

— 5 —

成功的營銷依靠系統能力

完美日記、HFP的社交媒體營銷方法廣為流傳,時至今日,沿用該方法的品牌多如牛毛,但是同樣取得從0到1的成功的品牌卻杳如黃鶴。

社交媒體營銷固然好處頗多,但是如果沒有趕上新的營銷模式的紅利(時間窗口),則難以實現爆發式增長。

因為你能複製的只是營銷模式,卻複製不了營銷模式誕生初期附帶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低成本的內容製作和KOL合作、新營銷模式的競爭藍海。

隨著社交媒體營銷產業鏈的成熟,社交媒體很快會變成營銷戰役的紅海,其效果將事倍功半,成本也會水漲船高。

況且,如果你不小心犯了上述提到的常識錯誤,那你的營銷投入就算是打水漂了。

網際網路上風生水起的花西子、薇諾娜、完美日記等新國貨品牌,今年紛紛布局線下品牌廣告,滲透到消費者必經的樓宇、影院、商超、機場等各種生活場景。這是品牌由小到大,從社交媒體向公眾市場破圈的必經之路。

未來的社交媒體營銷會逐漸變成通用的營銷模塊,單一營銷模塊的效果會越來越差。只有將社交媒體營銷同品牌廣告等方式和職能配合,形成系統疊加能力,才能產生最佳的效果。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鄭光濤Grant(ID:Grant-Insight),作者:鄭光濤Grant,科特勒諮詢集團商業顧問,「增長戰略系統」方法論創立者。

本文來源鄭光濤Grant,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小米天貓超級品牌日銷量與聲量雙贏 線上線下齊發力
    跨年之際,小米攜手天貓超級品牌日為消費者呈現了一場線上科技T臺秀,此次小米天貓超級品牌日的數據成績堪稱亮眼,不僅線上成績優秀,小米也積極展開線下營銷。據悉,2021輕裝上陣的小米11,實現了銷量與聲量的雙豐收,可以說這一次小米手機站穩了高端市場。小米天貓品牌日單日總銷額破6億,同比去年超級品牌日增長105%,創天貓超級品牌日新品/單品的銷售額新記錄!
  • 2020年7成廣告主加碼社交營銷 直播、短視頻帶貨風頭愈強
    系統化社交衡量體系呼之欲出   中國社交雖已走過崢嶸20載,但社交營銷的衡量,卻依舊缺乏統一的體系,天下苦聲量久矣,然而從聲量到聲量+互動+正負面,衡量的指標雖不斷增加,但多個指標間卻相互割裂,不同平臺的重要性無法體現,且無法實現跨平臺比較。
  • 從社群聆聽、社交媒體分析到社交數據智能
    對於社交數據智能將給公司各部門帶來的利益,Christophe是一個敏銳的傳播者。我們訪問了他在這一行業已經看到的變化以及他對未來的看法。  自創建以來,這個行業是如何發展的?最早看到社群聆聽和社交數據分析價值的早期採用者都是通信專家和數字營銷的先驅者。
  • 歐拉對話媒體:黑貓白貓都是好貓
    媒體:現在歐拉汽車旗下有黑貓、白貓和好貓GT三款車,好貓大家也看到它的整體外觀設計有點保時捷的元素在裡面,肯定會受到很多年輕消費者的青睞,您覺得它會是以後咱們家族中的銷量擔當嗎?從剛才提到的產品布局方面,我們現在主航道將來肯定會做A級車、B級車,基於品牌定位,將來會把不同品類做不同布局,包括轎車、SUV都會有。媒體:今年1-8月份整個新能源行業汽車銷量同比下降,歐拉品牌卻從2月份開始銷量往上的,請問一下餘總,歐拉品牌與新能源大盤所表現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 互動創意營銷大數據廣告全鏈條-時髦客創始人魏伯來
    這也是中國的年輕消費者認可的營銷邏輯,時髦客服務的聯名產品都在天貓破了銷售記錄。時髦客擅長全渠道內容的分發和社交營銷,讓品牌在每個社交渠道都能被搜到。三年來,全案營銷已服務1000+中小企業品牌產品。廣告主只看重流量轉化率,通俗來講,流量對應聲量,轉化對應銷量,這容易導致急功近利,要知道很多知名品牌的塑造,不是PV或UV塑造出來的,而是不斷的內容輸出。應該持續的做內容投入,不要質疑內容本身,不要指望立竿見影,品牌建設是長期而緩慢的過程。品牌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所以創始人是品牌的靈魂,創始人和創始團隊的願景和野心才是品牌做大的核心動力。
  • 2020造車新勢力銷量大漲 威馬漲幅稍遜一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蔚來、理想和小鵬公布的交付量相當於是交付給終端用戶的零售銷量,而威馬的銷量數據是給經銷商的批發銷量。一般情況下,零售銷量都低於批發銷量。如果考慮這個因素,威馬2020年與其他三家造車新勢力的銷量差距更大。機動車上險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蔚來上險量為36369臺,理想上險量為26854臺,小鵬上險量為21551臺,威馬上險量為14084臺。
  • 疫情後Tiktok正迅速成為玩具營銷行業的生力軍
    雖然玩具公司正在製作更具吸引力和特色玩具的視頻,但公司稱,從技術上講,TikTok上的推廣活動不是廣告,因為社交媒體平臺不允許「針對兒童做營銷廣告」。所有人的目光,以及未來增長的潛力,讓一款款簡短的視頻分享應用成為那些希望以新玩具為基礎開展營銷活動的行業的熱門目的地。 兒童玩具營銷仍設限 然而,根據TikTok的政策,「專門針對兒童營銷的」廣告是不允許的,因此玩具在社交媒體上做廣告的話題變得有些複雜,過去,TikTok社交平臺曾有違反《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COPPA)的問題。
  • 一天話題聲量超17.8億!小米11憑什麼出圈成功?
    鑑於此,這一次小米選擇了與天貓超級品牌日合作,打通產品、營銷與銷售的全鏈路,助力小米11破圈,打造品牌級大事件。如今的天貓已悄然蛻去傳統的電商銷售渠道形象,通過無數成功的聯合案例證明數字營銷也不再是單向內容輸出,如今的電商市場同時實現品牌聲量和營銷的高效轉化才是真的贏家。天貓在疫情之後商業環境急劇變化的時期,始終堅持打造兼具品牌升級和銷售成績,品效協同的優秀案例。
  • 情感連接爆發品牌聲量,康巴赫成為Z世代廚房新寵
    有了技術和品質基礎,在品牌推廣中,康巴赫不斷為自己立下了「技術過硬」「品質匠心」的人設和flag,讓眾多消費者了解了「蜂窩蝕刻技術」、重視了「廚具健康的重要性」。  創意營銷策略,瞄準Z世代「情感消費」  作為未來消費的中堅力量,Z世代由於出生於安定繁榮的經濟時代,對餐飲的消費早已不滿足於果腹,而是青睞於「情感消費」。
  • 車輪舉辦「拓路前行 輪創未來」主題營銷沙龍
    會議通過機遇、升級、創新、變革的網際網路思維,完成了一次基於汽車營銷的圓滿互動,並與數百位參會的知名廠商客戶、行業權威媒體、營銷大咖一同共話技術驅動下的汽車區域營銷新變革。車輪副總裁兼營收中心總經理黃達強、車輪媒體總編輯郭毅寧、車輪社區負責人曹宏偉以及車輪數據副總裁張翔等領導蒞臨現場並帶來精彩分享。
  • 2015十大社會化營銷案例:重新定位,名人效應、美好及瘋狂
    特斯拉自其第一款汽車誕生後就從不缺少話題,其高高在上的價格,讓人夢寐以求的產品,頗具創奇色彩的創始人(他的Space X同樣讓特斯拉在品牌聲量上受益)讓特斯拉「生來尊貴」。特斯拉在營銷上有一個理念就是不做廣告,正是因為上面所說的「生來尊貴」,使它即使在不做廣告的情況下也在很多區域人盡皆知。
  • 牟家和談新營銷:2021,新營銷將成為企業營銷主戰場!
    作為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他們的社交圈是怎樣的?同時,企業也在思考,老用戶愈發沉寂,新用戶開發困難,該怎樣做用戶拉新、留存、轉化、二次傳播?什麼叫用戶旅程管理?該怎樣管理?我對此也深有感觸,新時代的消費主力軍是95後和00後,企業需要圍繞他們的認知習慣和社交特點布局新媒體平臺,將年輕目標受眾引流到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培養自己的忠實粉絲。
  • 京東營銷360引爆雀巢金牌掛耳咖啡「開掛」式增長
    雀巢金牌「手衝大師」咖啡在上市期基於京東營銷360旗下京東數坊的數據能力,高精度鎖定目標人群,制定精準廣告投放與內容營銷策略,用最貼切的場景溝通打動目標消費者,有效促成了站外拉新,站內轉化,讓雀巢掛耳咖啡新品上市首月就取得了「開掛」般的銷售成績,成為一匹黑馬躋身品類排名TOP1。
  • 社交媒體時代的品牌玩法問題-虎嗅網
    可是世界就是這樣,急不來,總要有個認識的過程,好在我閒著,更有功夫去想。 那些年,品牌營銷走過的彎路 Facebook之前,所有品牌都樂此不疲地按照傳統手段做著營銷,絞盡腦汁做創意,在大眾媒體打廣告,吸引更多人知道,然後建立好感,產生購買,最後維護忠誠用戶。
  • 跨境深一度︱重磅營銷:美國人喜愛的購物網站和社交媒體分別是?
    最近,Piper Jaffray針對這群青少年的購物行為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他們最喜歡的購物網站是亞馬遜,有50%的受訪者將其列為首選購物網站,其次是耐克(Nike)、城市旅行者(Urban Outfitters)和美國鷹(American Eagle)。 雖然沒能成為美國青少年最喜歡的購物網站,但是耐克卻是他們喜歡的服裝和鞋類品牌。
  • 臺灣選舉「網絡戰」升級 社交媒體選家必爭
    自從柯文哲利用「網絡營銷」一舉選上臺北市長,網際網路在島內選舉中的作用更為凸顯。  當今世界,社交媒體的功能不斷拓展,企業用它來營銷商品,政治人物用它推廣理念或助選。目前這股浪潮正在臺灣發酵。2016年臺灣選舉的主戰場,已悄然轉向虛擬的網絡空間,相關政治人物紛紛放低身段與選民套近乎,以期贏得更多網民的選票。
  • 陳燦:從新媒體看《我是歌手》的社會化營銷(圖)
    尤其對體現出強烈社會性屬性的大眾文化節目——電視綜藝類節目,使其不可避免的在產業化過程中藉助蓬勃發展的社會化媒體試水社會化營銷。     綜藝節目因為其大眾廣泛參與的節目形態特徵,決定了他必然成為觸及社會化群體最廣泛的節目類型。
  • 想通過社交媒體入局日本電商市場?你需要了解日本熱門社媒平臺
    要想在任何平臺上取得成功,正確地向目標受眾營銷推廣,並選擇正確的營銷策略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這個技術時代,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強大和流行的營銷工具,可以接觸到大量的人口和各種各樣的用戶。然而,重要的是要記住,每個社交媒體平臺迎合不同的人群,為其用戶創造獨特的體驗。 日本以其獨特的文化而聞名,它有許多不尋常的社交媒體趨勢,本文將討論這些趨勢,這些趨勢使日本市場有別於世界其他地區。因此,最好留意這些趨勢以及日本人正在使用哪些社交媒體平臺。
  • 屈臣氏銷量增100%!娛樂營銷如何「玩」出高銷量?
    屈臣氏銷量增100%!娛樂營銷如何「玩」出高銷量? 據了解,自冠名《新歌聲》以來,法蘭琳卡品牌圍繞該娛樂節目展開一系列主題鮮明的營銷活動,不僅助力節目擴大影響力,同時品牌自身也全面發力線上線下渠道,收穫頗豐。品牌相關負責人表示,「三個數字表明一切,好的娛樂營銷是能帶來高銷量的」。
  • Facebook報告:KOL如何影響快消品銷量?
    在美國,年齡在18–34歲之間的美妝產品購買者中,有44%的人表示創作者會影響自己的購買決策,有55%的人表示自己可能會因為社交媒體帖子的推薦而購買某款產品。此外,在印度尼西亞,年齡在18–34歲之間的食品購買者中,有73%的人表示自己曾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創作者或名人品嘗某款食品後購買了同款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