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我11月的時候參加過中信證券組織的一場關於90後消費的研討會,主講創新工場的文化投資策略和布局成果。
午飯的時候一家基金公司的老大突然問我:「你投了這麼多日本相關的內容,不怕日本相關的內容裡所帶的價值觀影響中國的下一代嗎?」
說實話,我要是以前碰到這樣的問題,肯定會不假思索地說「在商言商,管你屁事。」
但是那天,我停頓了一下,遲疑了片刻,沒有回答。因為我當時確實感覺到了些許的憂慮
眾所周知,昭和熱血男兒,平成廢宅。昭和時代流行的都是高倉健一般剛毅的男人,到了平成年代,早期還有聖鬥士星矢和灌籃高手這般熱血的作品;越到新世紀,作品的口味就越奇怪:從《進擊的巨人》開始,《東京食屍鬼》和《寄生獸》實際上在描述吃人的事情,是非常殘忍和血腥的。雖然劇中主人公總體來說還是非常正直的,但是有的時候也擺脫不了末世、陰謀、變態等一系列的情感。不知道這些內涵,會對中國現在的青春期少年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在我的記憶中,14歲的青春期開始後,消費的文化內容是會影響人的一生的。比如那時我就像信了一個教一樣地喜歡上了《新世紀福音戰士》。也因為這部作品,我吸收了周邊很多神學、哲學、心理學、政治、軍事的知識,基於這些,才生發出了我今天的知識體系。
日本當代動漫中所表達的價值觀和日本社會多年的經濟衰退有關,年輕人不再有向上的動力:因為努力了也沒有結果,全社會都是中產,所謂一億總中流。人和人之間沒有很大的差別,於是就喪失了奮鬥的目標。照前文所說,這就不是一個健康的生態體系。平成時代的日本年輕人的主流思潮有點像今天中國的屌絲人群,每天嘲諷揶揄度日。差別是當今中國的屌絲人群的生活尚且在越變越好,日本卻絲毫沒有能再向上的可能性。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
我回家的路上,仔細的反省了一下。創新工場投資文化的初衷,是希望能夠真真正正、切切實實地影響一代中國的年輕人。如果讓日本當代的廢宅價值觀影響了下一代中國年輕人,這些孩子以後都隨隨便便對自己沒什麼要求。中國雖然強大,但距離世界一線強國還是有些距離。這麼下去,仍會有些擔心。
在本屆的政府執政綱要當中,有一個重要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並且能夠向全世界進行傳播,影響一代人。我深切地認為這是正確的。我們這代80後,是消費海外的文化內容產品成長起來的一代,哪怕到了今天,90後和00後的小朋友仍然以歐美日韓的文化內容為精神食糧,特別是當網際網路的發展拉平了全世界的文化消費水平的時候。這樣的情況還會持續多久?
如果要生產真正意義上中國人自己的東西,我覺得可以仍然從內容的「形」和「意」來考慮
海外的內容在形式上的探索是比較領先的,很多形式都可以直接借鑑過來。我們不但可以借鑑海外成熟內容產業的經驗和技術,同時還可以選擇直接使用海外的成熟團隊馬上開始生產,創新工場的相關公司已經開始這些工作一年多了。 但是價值主張和精神態度層面的東西,一定要是中國人自己的東西,我大中華泱泱五千年歷史,傳說豐富精彩,英雄兒女輩出,肯定能夠講出自己的故事。
所以基於這個理念,我們投資了散打王的團隊和米漫科技(古風音樂)這兩個項目,都是利用現在流行的、年輕人能夠接受的媒體和內容形式,但是嫁接上中國人自己的精神內涵。
我們也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的,利用國外優秀的內容產品形態、內容標準、工業流水線、甚至直接是國外產能的;但同時又能夠根據中國國情做好本地化,弘揚傳遞中國精神的內容公司,在歐美日韓文化的包圍中突圍出來。
關於產業未來的看法
近期政策壁壘逐步加高,在我看來,可以看到的既是「危」也是「機」。
危,是因為很多目前中國網際網路流傳的內容都是舶來的,很容易被監管。所以目前做海外文化內容引進的模型都要做好未雨綢繆的打算 機,是因為如果政策完全不管,那本土的內容和文化可能就完全發展不起來。中國的網際網路產業當年也無非是因為幾家比較大的美國公司不能進入中國才做起來的,所以對於海外內容的政策監管在我看來更多是好事。只是在監管發生前,大家儘量快地將海外內容做本地化就可以了。
我們經常會抱怨中國沒有自己的文化輸出,這是多年文化沙漠造成的,大興土木的年代誰會在意這麼多精神層面的事情。回想改革開放前的中國製造業,也是同樣的情況。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家中的電器都是以用進口的為榮,突然有一天,國產品牌開始崛起,中國也誕生了一大批自有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的家電企業。
我認為中國的文化傳媒領域,再下個十年,也會像當年中國的製造業一樣誕生能夠生產出世界級水準,向外輸出文化內容的企業。現在我們所處的,只是文化內容產業的製造流水線建立的階段,中國沒有很好的演藝經紀公司(CAA),中國沒有大型媒體集團(如NewsGroup和Disney),中國沒有優秀的漫畫公司(Marvel和集英社),中國沒有優秀的動畫公司(如GAINAX和SUNRISE),中國沒有好的偶像團體(如AKB48和J家以及SM旗下的一系列偶像)。中國現在的內容文化類投資的機會,是要解決「有」和「沒有」的問題,而不是「好」和「不好」的問題。
這個系列文章一些想法、邏輯、論據因為理工科生的文筆,會有些生硬幹巴,也感謝大家看這個系列文章直到最後,希望是拋磚引玉。在這個系列之後,能夠有更多的思維火花迸發出來~
我無法預見十年後的中國內容文化產業會發展成怎樣的規模,但是我願意持續在這個領域持續投入精力和時間,希望能夠看到中國人自己的內容產品和公司可以屹立在世界的舞臺上,取得一席之地!
就讓夢想繼續閃耀吧~
—————我是分割線————(´-ω-`)————————————————
目錄(不斷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