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創新原則和思維方針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長程恩富教授。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可以說,始終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改革開放取得偉大勝利的關鍵。就「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長程恩富教授。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程恩富認為,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發展的科學知識,是逐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而不斷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行動指南,是工人階級領導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程恩富表示,一是要堅持和弘揚,因為它是科學知識、行動指南和理論基礎;二是要發展和創新,因為任何科學知識都不可能停滯不前,任何行動指南都不可能固步自封,任何理論基礎都不可能一成不變。
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堅持與弘揚、發展和創新,程恩富有自己的看法。程恩富表示,身處中國改革和世界全球化的大潮,每位中國學者主要面對三大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即中外馬克思主義知識體系、國外非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及中國古近代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程恩富對此三大知識體系做出了如下地位判斷:「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與此同時,面對兩個範圍的實踐情況,強調「世情為鑑,國情為據」;並以此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進行「綜合創新」。
「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
程恩富說,「體用說」由來已久,源遠流長,且其分類大致有三:一是古代體用一致說,如佛教體用一致。體是根本,因為其表在形式。二是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西學主要指自然科學、科學技術,包括軍事武器,也適當涵蓋一些社會科學知識。三是毛澤東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其中,「洋為中用」,不僅要借鑑,為我所用,也要批評,而程恩富所倡導之「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便屬此類。因此,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和應用的同時,還要吸收西方有用的知識。「國學為根」是指我們當代人的理論研究,包括經濟學理論都有其理論淵源,其思想源頭甚至可追溯至中國古代。例如,人口、土地、財政、稅收理論等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大量出現,並持續發展至今。
對於馬學、西學和國學之間的關係,有沒有範例呢?程恩富認為,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國學中少數幾個偉大的理論家之一。康有為的學說具有空前的前瞻性,其中《大同書》可謂中國近代史上嚴格意義上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其社會政治理想與目標諸如人類終極關懷和價值觀都是頗有見地的,因而只能說在其實現的過程中寄希望於統治階級依賴變法維新,這還是不成熟的。用馬克思主義的語言來表達《大同書》主要思想,即一切生產資料歸全世界人民共同所有;全球統一計劃經濟;按勞分配,如農業勞動者收入約分十個等級,工商業勞動者收入約分二十個等級;取消現存國家,成立全球政府,重新劃分行政區域。甚至微觀至家庭,其中也有「去家界」具體的操作建議。康有為採用國學的語言如「去財產界限」,與馬克思主義的公有制不謀而合,早於十月革命而提出。雖然他出身於封建社會,但留學歸來,站在全世界的高度主張的是全球社會主義類型的經濟社會模式。
「因此,康有為在政治上雖然是保皇的改良主義者和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但其《大同書》是用國學的語言和智慧表達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和終極經濟模式,是具有中國風格的最具想像力的空想社會主義著作,足以名列世界偉大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之列,並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國學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成為馬學的同盟者」,程恩富說,而洪秀全《天朝田畝制度》及《資政新篇》,只是反映了農業空想社會主義和工商業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和政策主張。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則屬於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世情為鑑,國情為據」,進行「綜合創新」
程恩富主張,在「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的學術原則下,要「綜合創新,推陳出新」。
「世情為鑑,國情為據,黨情為要」
程恩富表示,中國理論創新、理論研究或政策制定最終根據國情而定,但還須對「世情」有所了解。無論是改革開放,還是涉及發展的重要舉措,應該是先了解世情和國情,再作一定規範,然後去試點或推行。如果把這個順序顛倒過來,比如先進行心中無數的試點,或者根據長官已有意志進行肯定性的所謂試點,那麼很有可能處於無法、無規章的境況,推廣起來往往會留下一大堆讓人頭疼的後遺症和弊端。
200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到了「三情」——世情、國情和黨情。「世情為鑑,國情為據」,程恩富認為,還應加上「黨情為要」(即領要的意思),因為共產黨是領導的黨,黨情最關鍵。然而,從廣義的角度而言,國情已經涵蓋了黨情。
由經濟學的綜合創新到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創新原則和思維方針
程恩富表示,在「世情為鑑,國情為據,黨情為要」的指導下,經濟學和哲學社會科學要進行「綜合創新」。
程恩富認為,在「綜合創新」的問題上,新古典綜合學派是值得借鑑與學習的。薩繆爾森寫作並出版的《經濟學》教科書大獲成功,其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十分注重吸收並綜合其他學派的各種意見。如今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領域進行綜合創新,就須學會善於借鑑吸收其他學派之所長,能夠取長補短以豐富自己的學說與方法。國內其他領域的知名學者也強調進行綜合創新的必要性。如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張岱年老先生,他採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研究中國哲學,就表明了這一點。
程恩富說,經濟學的綜合創新,包括方法論、基本原理和應用政策各個方面。在方法論上,既要綜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又要橫向借鑑其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諸如美學研究方法、心理學研究方法等。在理論層面上,近些年興起的經濟心理學和經濟行為學,就是在經濟學的研究過程中借鑑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極好例證,如消費者心理學、投資心理學等層出不窮、不勝枚舉,而這些都是運用心理學研究方法研究經濟現象與經濟行為的典範。此外,政治學、法學、生物學、倫理學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都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知識。
「『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世情為鑑,國情為據,綜合創新』,這應當成為經濟學乃至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創新原則和思維方針,只是需要結合各個學科的不同特點罷了」,程恩富說。
編輯:肖亭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