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論馬克思主義:「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兼論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創新原則和思維方針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長程恩富教授。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可以說,始終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改革開放取得偉大勝利的關鍵。就「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長程恩富教授。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程恩富認為,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發展的科學知識,是逐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而不斷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行動指南,是工人階級領導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程恩富表示,一是要堅持和弘揚,因為它是科學知識、行動指南和理論基礎;二是要發展和創新,因為任何科學知識都不可能停滯不前,任何行動指南都不可能固步自封,任何理論基礎都不可能一成不變。

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堅持與弘揚、發展和創新,程恩富有自己的看法。程恩富表示,身處中國改革和世界全球化的大潮,每位中國學者主要面對三大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即中外馬克思主義知識體系、國外非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及中國古近代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程恩富對此三大知識體系做出了如下地位判斷:「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與此同時,面對兩個範圍的實踐情況,強調「世情為鑑,國情為據」;並以此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進行「綜合創新」。

「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

程恩富說,「體用說」由來已久,源遠流長,且其分類大致有三:一是古代體用一致說,如佛教體用一致。體是根本,因為其表在形式。二是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西學主要指自然科學、科學技術,包括軍事武器,也適當涵蓋一些社會科學知識。三是毛澤東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其中,「洋為中用」,不僅要借鑑,為我所用,也要批評,而程恩富所倡導之「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便屬此類。因此,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和應用的同時,還要吸收西方有用的知識。「國學為根」是指我們當代人的理論研究,包括經濟學理論都有其理論淵源,其思想源頭甚至可追溯至中國古代。例如,人口、土地、財政、稅收理論等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大量出現,並持續發展至今。

對於馬學、西學和國學之間的關係,有沒有範例呢?程恩富認為,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國學中少數幾個偉大的理論家之一。康有為的學說具有空前的前瞻性,其中《大同書》可謂中國近代史上嚴格意義上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其社會政治理想與目標諸如人類終極關懷和價值觀都是頗有見地的,因而只能說在其實現的過程中寄希望於統治階級依賴變法維新,這還是不成熟的。用馬克思主義的語言來表達《大同書》主要思想,即一切生產資料歸全世界人民共同所有;全球統一計劃經濟;按勞分配,如農業勞動者收入約分十個等級,工商業勞動者收入約分二十個等級;取消現存國家,成立全球政府,重新劃分行政區域。甚至微觀至家庭,其中也有「去家界」具體的操作建議。康有為採用國學的語言如「去財產界限」,與馬克思主義的公有制不謀而合,早於十月革命而提出。雖然他出身於封建社會,但留學歸來,站在全世界的高度主張的是全球社會主義類型的經濟社會模式。

「因此,康有為在政治上雖然是保皇的改良主義者和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但其《大同書》是用國學的語言和智慧表達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和終極經濟模式,是具有中國風格的最具想像力的空想社會主義著作,足以名列世界偉大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之列,並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國學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成為馬學的同盟者」,程恩富說,而洪秀全《天朝田畝制度》及《資政新篇》,只是反映了農業空想社會主義和工商業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和政策主張。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則屬於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世情為鑑,國情為據」,進行「綜合創新」

程恩富主張,在「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的學術原則下,要「綜合創新,推陳出新」。

「世情為鑑,國情為據,黨情為要」

程恩富表示,中國理論創新、理論研究或政策制定最終根據國情而定,但還須對「世情」有所了解。無論是改革開放,還是涉及發展的重要舉措,應該是先了解世情和國情,再作一定規範,然後去試點或推行。如果把這個順序顛倒過來,比如先進行心中無數的試點,或者根據長官已有意志進行肯定性的所謂試點,那麼很有可能處於無法、無規章的境況,推廣起來往往會留下一大堆讓人頭疼的後遺症和弊端。

200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到了「三情」——世情、國情和黨情。「世情為鑑,國情為據」,程恩富認為,還應加上「黨情為要」(即領要的意思),因為共產黨是領導的黨,黨情最關鍵。然而,從廣義的角度而言,國情已經涵蓋了黨情。

由經濟學的綜合創新到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創新原則和思維方針

程恩富表示,在「世情為鑑,國情為據,黨情為要」的指導下,經濟學和哲學社會科學要進行「綜合創新」。

程恩富認為,在「綜合創新」的問題上,新古典綜合學派是值得借鑑與學習的。薩繆爾森寫作並出版的《經濟學》教科書大獲成功,其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十分注重吸收並綜合其他學派的各種意見。如今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領域進行綜合創新,就須學會善於借鑑吸收其他學派之所長,能夠取長補短以豐富自己的學說與方法。國內其他領域的知名學者也強調進行綜合創新的必要性。如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張岱年老先生,他採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研究中國哲學,就表明了這一點。

程恩富說,經濟學的綜合創新,包括方法論、基本原理和應用政策各個方面。在方法論上,既要綜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又要橫向借鑑其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諸如美學研究方法、心理學研究方法等。在理論層面上,近些年興起的經濟心理學和經濟行為學,就是在經濟學的研究過程中借鑑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極好例證,如消費者心理學、投資心理學等層出不窮、不勝枚舉,而這些都是運用心理學研究方法研究經濟現象與經濟行為的典範。此外,政治學、法學、生物學、倫理學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都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知識。

「『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世情為鑑,國情為據,綜合創新』,這應當成為經濟學乃至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創新原則和思維方針,只是需要結合各個學科的不同特點罷了」,程恩富說。

編輯:肖亭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相關焦點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新議【2】
    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至少產生了五十年的重大影響,它的本質是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如何處理好中國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中國要「救亡圖存」,這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因此,至今為止,認真地研究當年這個思潮仍是完全必要的。
  • 「儒學為體,西學為用」清政府面對時代洪流的最後掙扎
    #國學對於讀經、讀史就要拿出能用的東西來。經世致用是他的教學宗旨,但和當時的儒學環境格格不入,這樣似乎儒學也根本當不了體了。儒學當不了體,可西學能用嗎?腐朽的清政府明確說了不能,不僅不能還用不好。張之洞在湖廣兩地辦了不少新式學堂,所謂的新式只是教學方式,而內容還是老東西。
  • 西學為體 中學為用
    世嘉三廂的新密碼: 西學為體 中學為用 本報記者 黃少華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5-14    [列印] [關閉]     作為美學的重大發現,「黃金分割點    與「唯美主義」的兩廂世嘉不同,世嘉三廂設計之初,考慮更多的是中國消費者的審美和需求,是完全為中國消費者量身訂做的一款新車。與兩廂世嘉一脈相承,世嘉三廂同樣源自雪鐵龍C4平臺,動力匹配和世嘉一樣,採用1.6L和2.0L兩款發動機,以及五速手動和四速自動變速箱,不過在外形設計上,三廂結合了中國消費者喜好的審美觀,整車造型時尚動感,突出運動風格。
  • 抽象藝術新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現東方意象
    中新網北京5月4日電 題:抽象藝術新銳劉玖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現東方意象  作者白芷  有如西北高原的豪邁與現代上海的活力相融合,眼前的一幅幅畫作於剎那間便擁有了鮮活的生命……  於20世紀初期興起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雖源自西方,但其「非比喻式」的表現形態仍與中國傳統書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這大概就能解釋為何過往華人抽象藝術家每每於世界嶄露頭角的原因了
  • 張之洞作《勸學篇》,集中闡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主張
    張之洞與「中體西用」說光緒二十四年(1898),張之洞作《勸學篇》,集中闡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主張。一時之間,「中體西用」思想在我國廣為流傳。夫如是,則舊者愈病新,新者愈厭舊,交相為瘉,而恢詭傾危亂名改作之流,遂雜出其說以蕩眾心。」因此,所謂「勸學」,也就是要人們在新舊學說雜然相處的時候,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和綱常名教。他對盲目排外者和西學中源論者都斥之以理,在「要不要學習西學」這一問題上明確提出學習西方對於經世救世的重要意義。
  • 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晚清洋務大臣張之洞
    在山西任上,他做了一些好事,再次受到慈禧太后的嘉獎,升遷為兩廣總督。兩廣總督的權力很大,負責廣東廣西兩地的軍政要務。清末時期這兩個地方十分重要,海外侵略者常常通過這兩個地區發動侵略。張之洞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關心民族利益,打擊一切侵略者。同時在這一時期,張之洞的逐漸向洋務派官員靠攏,成為晚清洋務派的一位重臣。
  • 【工場投資手札】結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我們這代80後,是消費海外的文化內容產品成長起來的一代,哪怕到了今天,90後和00後的小朋友仍然以歐美日韓的文化內容為精神食糧,特別是當網際網路的發展拉平了全世界的文化消費水平的時候。這樣的情況還會持續多久?
  • 學國學對孩子有害?聽聽杜老師怎麼說
    杜老師想說,關於要不要學國學,家長朋友們首先應該弄明白這幾個問題一、什麼是國學「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在當前語境下,國學一般理解為優秀傳統文化。
  • 趙又廷倪妮主演電影《勇士之門》:「中為體西為用」的合拍片典範
    現在的每一個心裡都會有那麼一個英雄夢吧,女孩常常挑選用夢想來完成自我滿意,男孩常常會在遊戲中完成自我價直。今天看了一部影片叫做《勇士之門》,影片中有一個很屌絲的男生想成為一個英雄,落跑公主成為一代女王的傳奇故事。
  •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團總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優勢和實踐...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何洌 通訊員 葉子鵬 車宗凱)近年來,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團總支堅持以實踐育人為導向,在加強廣大團員青年理論學習的同時,立足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特色,鼓勵廣大團員青年在實踐中思考理論問題、在行走中體會信仰溫度,在中國乃至在國際舞臺上用青年力量傳遞青年信仰,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獨特理論優勢和實踐優勢,形成了獨具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色的團學育人模式
  • 老調重彈:「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當代是否合理呢?
    某日,在天涯論壇看到一個政論貼,作者先是提出一個問題問: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當今的政治現實社會現實下,是否合理?然後輕易下了一個否定的結論。接著,為了增強說服力,作者長篇累牘的比較了清末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在敘述中,他著重強調了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核心概念是清朝最終失敗的根因,而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則是源於日本高層「全盤西化」的決策。
  • 年輕人,你對「馬學」的真正底蘊可能一無所知
    馬學,脫胎於氣功的大忽悠學形意拳+太極=混元形意太極,這是馬保國為了吹牛逼而創立的「武學全新流派」。在書中開篇,他就提到了想學形意拳必須要先從練氣開始,至於什麼是氣,在解釋過程中他便又扯到了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說白了,還是氣功那套理論。而這套理論具體的忽悠之處,便在於談及該如何出拳時,尚濟說:「應該多用意念和感覺...向前後手推大氣....」
  • [新聞碉堡]「純粹的國學」究竟是什麼
    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亦稱「白鹿洞國學」、「廬山國子監」、「廬山書堂」等),首次使用了「國學」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為藏書與講學之所。宋代書院興盛,湧現出白鹿、石鼓(一說嵩陽)、睢陽和嶽麓四大書院。由此來看,「廬山國學」實際上是一所既藏書又講學的「學館」,亦即後來的「書院」。
  • 每天學點國學:掌握量變質變規律和恰當時機而為之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釋文】《彖辭》說: 損卦的卦象,就是減少下面的,增加上面的,其規律總是上進的。減損才會達到所謂的「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兩盤祭品就能算得上合乎時宜,減損陽剛增益陰柔以合乎時宜。減損增益、充盈空虛,都要做到合乎時宜。偕:同。
  • 教育部: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等封建糟粕
    規定指出,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佔卜、風水、算命等封建糟粕,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教育部辦公廳表示,近年來,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擅自招收適齡兒童、少年,以「國學」「女德」教育等名義開展全日制教育、培訓,替代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極個別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送子女去培訓機構或在家學習,無正當理由未按法律規定保障子女入學接受義務教育,導致相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不能依法實現,妨礙了國家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嚴重影響適齡兒童、少年成長發展,危害國家和民族未來利益。
  • 全民學國學|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 學國學可以涵育我們的性情,懂得為人之道的真諦;可以幫我們重塑道德價值、提振人文精神。學國學是在為我們自己的文化延續慧命,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增長我們的智慧,還能提高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 迄今為止,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在漫長的歷史中,先賢們用漢字組成美妙的文章,至今讀來,依然唇角含香,韻味無窮。用音樂延伸古詩意境,更讓人久久回味。
  • 開福月湖社區開展經典文化國學講堂
    星辰在線7月25日訊(通訊員 周娜)7月23日,月湖社區邀請著名少兒國學口才講師黃金花老師,開展了主題為「傳承經典文化,走進國學講堂」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現場合影。)隨後老師從什麼是國學?經典導讀、學習國學的好處、學拜孔子禮四個方面帶孩子進行學習和探索,課程中孩子們通過經典國學案例不僅學到了很多歷史知識,還學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拜孔子儀式上,讓孩子們表達了對古聖先賢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敬意,一堂生動有趣的國學探知課,不僅讓孩子們認識了國學,也提高了對國學學習的興趣。
  • 教育部:教培機構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等封建糟粕
    《規定》指出,近年來,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擅自招收適齡兒童、少年,以「國學」「女德」教育等名義開展全日制教育、培訓,替代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極個別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送子女去培訓機構或在家學習,無正當理由未按法律規定保障子女入學接受義務教育,導致相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不能依法實現,妨礙了國家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嚴重影響適齡兒童、少年成長發展,危害國家和民族未來利益。
  • 國學大師與學位-人文視點-南開大學
    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以後,中國出現了一大批學貫中西而最終仍然回歸併認同本國文化精神的國學大師。他們先是求學於中國,大量閱讀傳統文化典籍,後又遠渡重洋,廣泛深入地研讀西學。他們對科舉製取消之後純粹標舉知識修養的西方學位制,態度各不相同,產生了以下幾種情形。  一種是遍遊歐美,深研各門學科,獲得許多博士學位,身上掛滿了博士頭銜。
  • 國學教育熱鬧背後隱憂重重 如何定義仍是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執行院長黃樸民就指出:「國學定義模糊,邊界內涵界定困難,缺乏很好的規劃、區分。」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張三夕認為:「國學熱引發的一些爭議,來源於人們對『國學』概念理解的不同。在古代,國學就是國家辦的高等教育機構和學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孔為代表的儒家傳統和文獻,其目標是培養修己治人之才。實際上,國學是20世紀初才開始通用的、含義比較模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