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石齋裡人物誌|陳貴洪|雕刻|壽山石|壽山石雕|孫悟空|西遊記

2021-01-08 騰訊網

近日,記者走進了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貴洪位於東方石藝城的工作室「妙石齋」。這裡擺滿了羅漢、彌勒、羲之、李白,當然還有他最鍾情的悟空大聖。與之相談,可以感受到,陳貴洪對壽山石人物雕刻的執著與熱愛。

01

從打鐵匠到雕刻師

陳貴洪說自己一開始走上壽山石雕刻之路,並非像別人那樣是因為天賦或喜歡,亦非家傳或有雕刻環境,而是一個偶然和一個必然的結果。從小就是父母眼中聽話的乖孩子的陳貴洪,高中畢業後,聽從了爸媽的安排,去了一家打鐵鋪學打鐵。「打鐵是非常辛苦的活,大熱的天圍在火爐邊掄大錘,那種苦你無法想像」,談起艱苦的鐵匠生活,陳貴洪依然是淡定從容的。

打鐵打了半年後,2000年的一個偶然,爸爸帶著不諳世事的他在朋友家喝茶,通過朋友的介紹,得到一個比打鐵手藝活輕鬆舒服的機會,於是聽話的陳貴洪又被父母安排到了福州的壽山石雕刻師父家。「當時我父母就覺得壽山石雕刻是門手藝活,讓孩子學門手藝,將來好憑手藝每月賺個千把塊,有碗飯吃就可以了。」只有十七歲的陳貴洪就帶著學手藝謀生的想法開始了壽山石雕刻。

《鬥戰聖佛》陳貴洪作

《渡》陳貴洪作

「從打鐵鋪到雕刻室,我覺得好像從地獄到天堂,跟打鐵相比,拿刻刀真是太輕鬆了,所以,我十分珍惜這個機會。當時我對壽山石雕一無所知,更談不上天資和悟性,但我想留下來。」僅憑著乖巧和聽話,陳貴洪贏得了師父的喜歡把他留了下來。他不折不扣地按照師父的教誨和要求,扎紮實實地去學,去刻,很快他摸到了壽山石雕刻的門道,對壽山石雕刻的人物造型、運刀、以色布局、因形構思等技法有了基本認識。那個時候,陳貴洪雕刻了許多市場比較看好的十八羅漢,也形成了自己的雕刻風格,其彌勒、羅漢得到壽山石雕界一定程度上的認可。「當時只是想著謀生,市場需要什麼,我就刻什麼,彌勒羅漢好賣我就刻彌勒羅漢,師父怎麼教我就怎麼做,完全談不上什麼創作激情、創作想法。」在這樣的壽山石雕刻之路上走著走著,陳貴洪的頭腦中開始冒出一個念頭:整天這樣做沒啥意思,生意也不像之前那麼好了,再做這行也沒啥前途,他甚至想到放棄,改行!

陳貴洪與師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子賢合影

就在陳貴洪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2014年的再一個偶然,經朋友介紹,陳貴洪慕名來到了葉子賢大師面前。擅長人物圓雕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子賢在壽山石雕界久負盛名,「拜葉子賢為師,讓我又從新撿起了壽山石雕手藝,並且使我在這一條道上越走越順,越走越遠。」陳貴洪說,跟葉老師學雕刻,只要經師父點撥後,總有茅塞頓開的感覺,進步非常快,也因此有了之前從未有過的成就感,這才發現自己對壽山石雕刻有了興趣,漸漸地也喜歡上了壽山石雕刻。

「可以說,從那以後,我才真正懂得了壽山石雕刻不只是一門手藝,而是一門藝術,也真正地跨越了之前靠手藝賺錢餬口的想法,開啟了我壽山石雕藝術創作的新天地,最明顯的就是,我雕刻一件作品前,不會再單純地想著有沒有市場,能賺多少錢,而是真正喜歡在做。」這個時期陳貴洪的人物雕刻,無論人物的動態、神韻還是技法都深得葉子賢師父的真傳,勤奮好學的陳貴洪認認真真地學,兢兢業業地刻,每一件作品粗胚完成後,都要請師父過目,師父也總能發現端倪指點關鍵,他回去按照師父的點撥認真修改,一遍、兩遍,直至自己滿意師父滿意了才進行修光、拋光。

《陶淵明愛菊》陳貴洪作

交談間陳貴洪隨手遞來一件《陶淵明愛菊》,俏紅的壽山白芙蓉石,根據石材的天然姿勢,採用圓雕手法,表現陶淵明的歸田隱逸生活。陶淵明長髯飄逸,身著布衣,席地而坐,鄉間一壺茶,身邊一籃菊,神態悠閒地欣賞著紅燦燦的菊花。整件作品人物神態閒適、自在、超脫,景物設置極為巧妙,清泉沏茶細細品味,幽幽香菊與他為伴。既為觀賞者展開一幅「秋菊有佳色」「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圖,又暗喻陶淵明的人格和氣節,畫外有畫,耐人尋味。

陳貴洪作

而人們熟知的君子四愛:「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蘇東坡愛硯」在陳貴洪的作品中都有體現。他選用紅黃白灰四種不同色彩的壽山石表現四位文人,或站或臥,布局各不同:陶淵明悠然地斜臥在蕉葉之上,蘇東坡閒適地拄杖持硯,王羲之淡然俯身戲鵝,周敦頤逍遙地翹腿品蓮,並通過人物神態及動態精細入微的刻畫,傳達出人物的清雅的心境。陳貴洪的這套作品,也深得葉子賢師父的肯定:「貴洪謙虛好學,這套作品傳承了我的藝術風格,巧妙地利用巧色刻畫出對比鮮明的四個人物,從工藝角度上看,整體結構和細節處理都非常到位,如果人物臉部能稍微調整縮小一點,整體比例會更好,更顯人物的精氣神。」

《陶淵明愛菊》陳貴洪作

《蘇東坡愛硯》陳貴洪作

《羲之愛鵝》陳貴洪作

《周敦頤愛蓮》陳貴洪作

02

專注人物 鑄造人生

名聲鵲起的陳貴洪將自己藝術創新和傳統雕刻技法融為一爐,他融匯東西流派風格,在傳統中進行探索、積累、創新,形成了自己簡潔生動,形象逼真的雕刻風格。他刀下的彌勒脫胎於傳統的仙佛,又有所創新,形態更加圓潤飽滿,面部笑容憨態可掬,更顯喜慶和吉祥。尤其難得的是,陳貴洪作品的創意多來源於古典傳說,比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在他的刀下彰顯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靈氣。陳貴洪告訴記者,「小時候對猴子印象很深,記得十歲那年暑假,電視臺正熱播電視連續劇《西遊記》,我很喜歡看,可當時家裡生活比較拮据,沒有電視機,為了追劇,得要在地裡幹完撥花生的活後,跑到幾裡外的人家家去看。也就在那時,劇裡的孫悟空無論是造型還是神態乃至一舉一動就深深地烙印在心中。所以,對猴子我是情有獨鍾。」

《西遊記》系列 陳貴洪作

一件剛剛完成粗胚的《大聖歸來》,是陳貴洪創作過數以百計的猴子後的又一件作品:選材紅白灰三色芙蓉石,下部紅色部分是綿延起伏的萬重山,上部白灰色是悟空正從另一座高山採著翻卷的筋鬥雲飛躍過來。圓雕、浮雕、鏤雕等雕刻手法的調動運用,使得這件作品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這在機械模仿成風的壽山石雕界顯得難能可貴,也更凸顯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巧奪天工的藝術構思。而在大聖悟空的形象造型上,他取材動畫片版的《西遊記》中的悟空,雖然還只是粗胚,但頭頂鳳翅,圓眼睛,查耳朵,滿面毛,雷公嘴,面容贏瘦,尖嘴縮腮的美猴王孫大聖的形象已經惟妙惟肖地展現出來了,從中可見陳貴洪的作品所具有的靈性和強大的氣場,更重要的是他深入細緻的刻畫所講求的刀法,運刀婉轉自如,刀路不是概念的線條,而是塊面的連續運作,不僅氣勢雄渾,還蘊涵著筆墨韻味。「現在石雕界不少人創作猴子、悟空,但還沒有人比較完整地把《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孫悟空創作出來,我很想在這個系列上有所表現。」陳貴洪淺淺地笑談著自己的未來。

《直上雲霄》陳貴洪作

從2000年踏足石雕界時還是個十七八歲不諳「石」事的孩子,到2019年成為壽山石雕刻界的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貴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這在壽山石雕界並不多見。回首來路,陳貴洪說,這20年來,幾次的偶然讓自己走上了這條藝術之路,讓自己有幸遇見葉子賢大師,我必然地選擇了一條專注之路,將主要精力都用在將各種技法和人物神韻完美結合的藝術創作上,我執著於將自己的人物雕刻發揮到極致。

《莊嚴寶相》陳貴洪作

《降龍羅漢》陳貴洪作

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厚積薄發,讓他在2017年創作成就出現井噴:《莊嚴寶相》獲第十三屆中國國石雕刻藝術展金獎,《聽禪》獲第二屆「匠心神韻」中國壽山石青年雕刻大賽優秀作品獎並獲「壽山石界新銳雕刻青年」稱號,《西遊記》獲福州市第二十四屆工藝美術如意杯大獎賽金獎。一年四個金獎,是對他藝術創作的肯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與其做全,不如做精」,這是陳貴洪為自己規劃的藝術之路,他雕刻人物可以說是恪守傳統,不僅是技法、題材,而在人物造型和神態、情境的處理上,他也更多的是在傳承師父、借鑑前輩、研習畫作等基礎上,融入自己的創作語言而不斷創新。恰恰是這樣的創作理念,使得陳貴洪的作品能從眾多的人物雕刻中突出重圍,脫穎而出,像他創作的彌勒作品,在人物的姿儀、神態中濃墨重筆,並適當的利用誇張對比,極盡細膩的刻畫使得人物形象更為飽滿,氣韻也隨之生動。

《聽禪》陳貴洪作

做這行辛苦嗎?面對記者的提問,陳貴洪輕輕地告訴你:做這行是「痛並快樂著」,痛在如果要堅守藝術追求,堅持自己的藝術探索,可能在經濟上就沒那麼理想;快樂在如果創作了自己滿意的作品,被師父和大家認可就很開心。「對這個行業而言,現在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個時代信息量大,視野更加開闊,但競爭很激烈,因此危機感也很強,只要沒有認真學習,沒有不斷進步,就是一種退步,因為藝術追求是沒有終點的。」陳貴洪如是說。

《禪心》陳貴洪作

《澄懷觀道》陳貴洪作

《觀音》陳貴洪作

《伯樂相馬》陳貴洪作

《劉海戲金蟾》陳貴洪作

《聽禪》陳貴洪作

《寒亭舒音誰能解》陳貴洪作

個人簡介

CHEN GUI HONG

陳貴洪,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高級技師、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浙江小順石協會顧問、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常務理事。

藝名妙石,1983 年生於福建莆田,先後師從李風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子賢;其所創作品,摒棄嬌飾與繁雜,納 入簡約禪意的氣息,注重刻畫細節,並著重表現禪意……《伯樂相馬》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靜思羅漢》《母親》被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誦經羅漢》被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收藏。

2017 年獲「壽山石界新銳雕刻青年」榮譽稱號。

《如雷貫耳》獲第十三屆全國工藝品博覽會優秀工藝美術作品評比金獎;《四大名著》獲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收藏品博覽會金獎;《觀音》獲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知音》獲全國工藝品博覽會「中藝杯」金獎;《西遊記系列》獲第十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西遊記》獲第二十四屆工藝美術「如意杯」大獎賽金獎; 《莊嚴寶相》獲第十三屆國石 雕刻藝術展金獎。

《文化生活報》版面

相關焦點

  • 妙石齋裡人物誌
    與之相談,可以感受到,陳貴洪對壽山石人物雕刻的執著與熱愛。 01 從打鐵匠到雕刻師 陳貴洪說自己一開始走上壽山石雕刻之路,並非像別人那樣是因為天賦或喜歡,亦非家傳或有雕刻環境,而是一個偶然和一個必然的結果。
  • 五月,壽山石韻北京綻放
    壽山石雕不斷開放發展,融合了宮庭、文人、民間、學院的藝術雕刻趣味,是福建地域文化一種極富典範的藝術性表現,也是中國傳統藝術氣度與精髓的一種傳達。十多年來,我們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壽山石文化的重要指示為引領,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積極推動壽山石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造。舉辦此次展覽,即是對歷史文脈、雕刻技藝、傳承發展等壽山石雕刻藝術的內涵和當下壽山石雕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富於活力的工藝美術產業,進行全景式地呈現。
  • 壽山石薄意雕刻少年——林志寶
    雕刻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既是一種具有高超技術的雕塑工藝藝術,也是我國一種寶貴的工藝藝術遺產。1994年出生於福建莆田的林志寶,現為福建省玉石雕刻師,福建省工藝品商會理事,福州市壽山石雕刻藝術研究會會員,福州壽山石行業協會會員,福建寶玉石協會會員。
  • 大城工匠 潛心傳藝——訪壽山石雕非遺傳承人吳革生先生
    宋朝福州成為東南沿海重要城市,人們大量開採壽山石雕刻各種欣賞品與殉葬品,石雕高速發展。元明「璽」成為文人雅士的愛好,壽山石瑩潔而通靈,石雕在印紐方面得到長足發展。清初,壽山石雕已到達鼎盛時期,石雕藝術家輩出,在藝術風格上形成了「西門」和「東門」兩大流派。
  • 福州壽山石雕刻新銳人物——謝麟賢篇
    導 讀由福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指導,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主辦的「福州壽山石雕刻新銳人物」評選活動落下帷幕。經過一個多月前後四輪的競賽以及最後的加賽,最終誕生了三十位雕刻新銳人物。本次的壽山石雕刻新銳人物評選均為壽山石雕刻行業80、90後中的佼佼者。
  • 壽山石的文化源流
    壽山石的雕刻文化史民間相傳壽山石始於兩漢,未有足證。現存於福建省博物館,由福州閩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嶺石《臥卜豬》 (圓雕)刻工簡樸,形態逼真,證明遠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壽山石雕就已問世。福州地區宋墓出土的各種壽山石俑,有文臣俑、武士俑,還有民俑、侍女俑及動物俑等。
  • 都是石頭,壽山戶口憑什麼了不起?
    女媧補天用剩下的石頭,可能是賈寶玉、孫悟空,也有可能,是乾隆愛不釋手的田黃三連璽。僧侶們就地取材,用隨手拾取的壽山石雕刻成法器、佛像、念珠以及各種飾物,饋贈給廣大信眾和遊客,使壽山石在民間廣為流傳。也是因為這段歷史,觀音、彌勒、達摩、羅漢等佛教形象,一直都是壽山石雕的常見題材。
  • 「開放與創新——青年壽山石雕印鈕邀請展」(杭州站)啟幕
    12月1日上午,「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開放與創新——青年壽山石雕印鈕邀請展」在西泠印社美術館啟幕,展覽將持續至12月8日。這是兩座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是篆刻文化與壽山石文化間的碰撞交流。其實,壽山石早就和篆刻、和西泠印社結下了不解之緣。西泠印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錢伯皓(左),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曾章團(右)共同觀展林乾良與青年印鈕創作者們交談壽山石雕文化悠久、內蘊豐富。
  • 首位女性壽山石雕工藝美術大師,用40載光陰雕屬於自己的歲月石光
    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14歲的黃麗娟進入羅源雕刻廠,在雕刻廠六年的工作經驗使她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愛上了石雕這門技藝,為了讓自己有更大的提升,22歲的她毅然放棄了工作,考入福建工藝美術學校雕塑專業深造。
  • 1500多年前的一次相遇,竟迸發了福州傳統石雕工藝的大崛起?
    要讓我說,福州不但有能驚豔世界的壽山石礦藏,更是世世代代不乏會鬼斧神工之輩,這才使一塊普通的小石頭登上了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大雅之堂!從南朝無名氏在「石豬」上留下幾道粗陋簡單的線條,到清康熙年間楊璇、周彬等壽山石雕一代宗師的出現,再到福州「東門」、「西門」兩大流派的形成與發展,福州壽山石雕刻工藝的歷史已超過1500年啦!
  • 一兩田黃十兩金,一文帶教你分析壽山石價值
    雖然上好佳品和粗劣下品之間有天壤之別,人們憑肉眼也能斷其優劣,但是,假如把100多個壽山石品種全部集中陳列在一起,就是行家裡手恐怕也得眼花繚亂,三思而慎言。儘管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壽山石只有二三十種,其中最知名的應屬田黃石,都知道價值高,但是,不乏色澤相近、品質相似、肌理相似者。壽山石這類的藏品,通常我們會將其分為兩種,一是原石,二是加工的雕刻品(壽山石雕)。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看看。
  • 壽山石雕究竟要不要上油?大師是這樣說的……
    現在收藏壽山石雕的人越來越多,就如同木雕一樣,壽山石也是需要進行保養的。在壽山石的保養方面,上不上油是一件一直有著爭議的事情,那麼壽山石到底需不需要上油,上油要上什麼油呢?現在對於壽山石上不上油,大師們有著兩種觀點,一種是主張上油的,而另一種是主張不上油的。相對這兩種觀點,大師們也都各自給出了不同的說法,我們可以一起看一下。
  • 壽山石雕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史是什麼?
    壽山石的品種非常的多,而且它的價格也非常的昂貴,那麼在市場當中可以說是有價無市的存在,而且在古代更是那些達官貴人們的專屬,然而壽山石到底是如何發展來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壽山石從開採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並且已經擁有了獨特的壽山石文化,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壽山石的老家就是我國的福州,在我國的東南沿海之地,自從西晉永嘉之亂之後,我國的文化在不斷的融合和變化當中,而在這時也產生了漢文化和閩越遺民文化相結合的閩文化。而在這時也產生了壽山石雕的藝術。
  • 「壽山石韻」藝術大展在京開幕 「以石為媒」促進文明互鑑
    新中國成立後一批優秀的人才投身工藝美術行業,系統梳理壽山石雕的發展歷史及現狀,逐漸完善了壽山石文化的學科體系。隨後,八閩大地掀起壽山石文化熱,一時名家輩出,繁榮興盛。徐崇良的《江山如此多嬌》採用壽山芙蓉石,明末清初的《古獸鈕章》選用壽山田黃石,王乃傑的《花開富貴》是壽山旗降石雕成……有的主攻人物圓雕,有的著意印章鈕飾,參展作品題材廣泛,技法豐繁,按材施藝,以色取巧,石雕藝術與詩書畫印交相融合
  • 清人的壽山石鑑品
    原標題:清人的壽山石鑑品   編者按:壽山之石,南朝時期已成為雕刻石材,宋人贊其「柔而易攻」,開始躋身於印石之列。但其名重一時,並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彩石之一,則肇始於明末,尤其是清代,不僅「價重蒼璧兼黃琮」,士庶爭相購取,壽山石還佇立於乾隆皇帝的案頭,以為清供。
  • 壽山石或成收藏市場新寵 入手正當時
    壽山石的用途:   壽山石除了大量用來生產千姿百態的印章外,還廣泛用以雕刻人物、動物、花鳥、山水風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種藝術品。壽山石大部分都存在著格,有些石種有漂亮的紋理,如荔枝洞石的蘿蔔絲紋,大山石的波濤形紋理,山秀園的斑斕色塊等等。具備了基本的鑑別方法後,可對壽山石雕進行鑑別。
  • 壽山石鑑別看四點,收藏田黃時要多留心!
    很多人都對壽山石有興趣,因為壽山石用來雕刻做成擺件放在家中是很不錯的選擇。但它的種類繁雜,每一個石鐘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市面上的壽山石品種多達二三十種,如果全部陳列在一個攤子上,恐怕是連行家都要仔細辨別一番。而現在造假壽山石的也不在少數,這就使得一些小白很容易混淆被騙。
  • 清壽山田黃石雕「府上有龍」擺件
    我國特有「軟寶石」 ,全世界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一塊不到1公裡的田中出產,因色相普遍泛黃色,又產在田裡,故稱田黃石,產量基地,數百年來在早已挖掘殆盡。其材質溫潤凝膩,在軟質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當作貢品獻入皇宮,被雕刻成御用的璽印及藝術擺件。作為「石中之王」的壽山田黃石,歷來價格不菲。
  • |中國工藝美術|福建博物院|馮久和|展覽|匠心|壽山石
    憨態可掬的豬,展翅欲飛的鶴,青綠沁香的苦瓜……11月27日下午,"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在福建博物院開展。此次展覽薈萃了馮久和、馮其瑞、吳美英、馮偉一家三代創作的壽山石雕精品近300件,見證壽山石界匠心傳承。馮偉發言開幕式現場當天下午3時開幕儀式在福建博物院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