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減少幼兒告狀行為

2020-11-30 人民網

  「老師,××講話」,「老師,××拿我的橡皮擦」……我剛開始在黑板上寫板書,打小報告的幼兒就一個接一個,原本安靜的教室,一下子變得混亂起來。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從事幼教工作多年,我發現5-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愛打小報告,很多教師對這種現象感到很頭疼,但又沒有相應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為什麼幼兒對打小報告會樂此不疲呢?怎樣才能減少幼兒的這種告狀行為呢?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首先,平等對待每位幼兒。有些幼兒打小報告的對象往往是教師比較偏愛的兒童。他們之所以打小報告,一方面是希望對方受到老師的懲罰,破壞其在老師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是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尋求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基於幼兒的這一心理特點,教師應做到不偏心,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並且指導幼兒正確表現自己。

  其次,引導幼兒正確地解決問題。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有幼兒告狀說:「老師,××把垃圾扔到地上了。」這時教師應不失時機地表揚他熱愛班集體,同時可以給他一些建議:有沒有比打小報告更好的辦法?比如,鼓勵他和對方一起把垃圾撿起來。諸如此類,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引導,幼兒逐漸會學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也讓幼兒體會到這樣解決問題的效果要好於打小報告。

  再其次,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班級活動。教師應引導幼兒參與各種班級活動,讓他們在豐富的活動中去體驗成功的喜悅,知道成功的源泉來自互相團結、互相幫助,而不是打小報告。通過班級活動,教師要教育幼兒認識到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和優點,幼兒要多學習其他小朋友的優點,對其他小朋友的缺點也要儘量包容並幫助他們改正缺點,要學會處理與小朋友間的矛盾。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我發現課堂上打小報告的聲音減少了很多。

  愛打小報告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輕者擾亂正常的教學活動,重者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打小報告的現象雖然不能完全杜絕,但是只要教師教育引導得當,幼兒的告狀行為一定會大大減少,同時幼兒的身心也一定會得到健康、快樂、和諧的發展。

(來源:中國教育報)

相關焦點

  • 幼兒告狀行為的產生與處理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告狀行為的產生與處理 分頁標題#e#   其次,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組織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培養幼兒獨立處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質
  • 幼兒結構化問題:幼兒告狀行為出現的原因及應對
    幼兒的高級情感主要體現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個方面,而幼兒的告狀行為主要就是受道德感的影響。「告狀」行為產生的原因:(1)道德感主要是由自己或別人的舉止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而引起的情感。幼兒道德感的發展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進入幼兒園之後,幼兒在集體生活環境中,接觸不同的人和物,慢慢地由主要依賴成人的評價,發展成為開始自己獨立進行評價。除了評價自己,就是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因此會產生「告狀」行為。
  • 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及對策策略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及對策策略   導讀:告狀,從人際關係心理學角度上來說,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發生某種衝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時出現的
  • 2020福建教資幼兒結構化面試:幼兒告狀行為出現的原因及應對
    幼兒的高級情感主要體現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個方面,而幼兒的告狀行為主要就是受道德感的影響。「告狀」行為產生的原因:(1)道德感主要是由自己或別人的舉止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而引起的情感。幼兒道德感的發展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進入幼兒園之後,幼兒在集體生活環境中,接觸不同的人和物,慢慢地由主要依賴成人的評價,發展成為開始自己獨立進行評價。除了評價自己,就是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因此會產生「告狀」行為。
  • 梅水學堂丨以正確態度對待幼兒的「告狀」行為
    幼兒「告狀」行為往往反映了他們的心理動向,教師作為幼兒教育的啟蒙者與引領者,必然要關注並重視孩子的「告狀」現象,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徵與心理需求予以正確指導。其次,幼兒為了獲得老師對自己的認可與關注,或者出於維護規則、打抱不平等心理,面對其他同伴的錯誤行為,就想到「告狀」揭發;還有個別幼兒出於打擊報復或者嫉妒心理,通過「告狀」來破壞同伴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  有些告狀行為是積極的、正面的,幼師要及時處理並表揚幼兒;但是有些告狀行為是消極的、負面的,則需要幼師的正確引導,轉變他們的錯誤思想。
  •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面試:幼兒告狀行為出現的原因及應對
    在教師招聘或者教師資格證面試考試中,幼兒「告狀」行為出現的原因及其應對策略會以結構化問題進行考查,需要大家對該現象進行分析,並指明解決策略。從幼兒的情感發展水平看,幼兒的高級情感開始形成。幼兒的高級情感是指由幼兒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引起的社會性情感。兩歲左右,兒童的高級情感開始萌芽。
  • 幼師如何引導幼兒的「告狀」行為?
    有的幼兒對老師的依賴性強,與小朋友產生矛盾或者看到了什麼狀況就會立馬報告老師,那麼老師在聽到小朋友「告狀」後,該如何處理呢?若是有理的「告狀」,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養成正確的是非判斷能力;若是其他類型的告狀,則需要耐心地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為人處世的原則。 3 當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時,老師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並藉此機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可以問問告狀的孩子:「你覺得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 幼兒期孩子告狀行為的產生及措施
    所以,孩子們很在意父母、教師對自己行為的態度,不管是讚許還是譴責,肯定還是否定,都成了孩子們判斷是非曲直、善惡好壞的最高標準。   孩子的「告狀」看起來事小,但若處理不當,會影響幼兒之間、師幼之間的關係,並會對幼兒的性格和品質的形成產生影響,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幼兒告狀行為,在幼兒園中顯得十分重要。
  • 幼兒園小囡愛打小報告 遇到愛告狀孩子怎麼引導
    生活之中有許多的小孩子都比較喜歡引起別人的重視,因此在幼兒園裡才會出現小孩子愛告狀的現象,那麼對於這一類的小寶寶應該如何來教育與指導呢?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看看吧!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從事幼教工作多年,我發現5-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愛打小報告,很多教師對這種現象感到很頭疼,但又沒有相應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為什麼幼兒對打小報告會樂此不疲呢?怎樣才能減少幼兒的這種告狀行為呢?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首先,平等對待每位幼兒。有些幼兒打小報告的對象往往是教師比較偏愛的兒童。
  • 正確看待孩子的告狀行為
    不少小孩,尤其是4到5歲的小孩,總是喜歡在父母及爺爺奶奶面前告狀,經常是一天到晚沒完沒了,什麼鄰居家小華搶他的玩具啊,什麼同學小強在學校打他啦,不少年輕的父母會感到很厭煩。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這種告狀行為呢?
  • 怎樣引導和培養幼兒的個性
    >怎樣引導和培養幼兒的個性2008-07-03 09:06:09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怎樣引導和培養幼兒的個性   到3歲前,幼兒的個性特徵就明顯表現出來。例如在好奇心的強度方面,有的幼兒有強烈的探索環境的興趣;有的則對外部的環境很少或不關心。
  • 孩子愛告狀,怎麼處理看這裡!
    孩子愛告狀,怎麼處理看這裡! 在育兒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更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而忽視孩子的心理。其實,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心理會慢慢發生變化,有些孩子還會有不健康的心理,比如喜歡告狀。為什麼孩子會喜歡告狀呢?
  • 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例如,在培養幼兒的合作性上,教師不時強化幼兒爭強好勝的心裡和挑戰行為,教師採用的語言有「看誰做得好」、「看誰跳得最好」等。「六.一」兒童節登臺表演的是教師認為班上幾個跳得最好的幼兒,這種充滿挑戰和緊張的氛圍以及隨時可能失敗的壓力,在不少教師看來是一種「競爭性」,實際上,攻擊性與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競爭性完全是兩碼事。
  • 小朋友愛告狀,教你如何機智應對
    (其實只是在玩耍時,xx小朋友不小心踢壞了他的玩具)… … …有的家長對此表示擔憂:孩子這麼小就喜歡告狀,以後不合群怎麼辦?雖然「愛告狀」這件事是很多小孩子的共性,但如果應對不當,對孩子們以後的身心發展還是有很大影響的。今天就跟大家來聊聊,孩子愛告狀這些事兒。
  • 吉林幼兒教師招聘備考:學前教育熱點之攻擊性行為
    對於幼兒攻擊性行為這一部分的知識點,是學前教育的熱點問題,也是幼兒教師招聘考試常考點,從題型上來說常常以選擇題,案例題出現。二、為什麼(影響攻擊性行為的因素)1.父母的懲罰研究發現,攻擊性男孩的父母對他們懲罰更多,而且即使他們行為正確也經常受到懲罰。懲罰對攻擊型和非攻擊型的幼兒能產生不同的影響。懲罰能抑制非攻擊型幼兒的攻擊性,卻不能抑制攻擊型幼兒的攻擊性,反而會加重他們的攻擊性行為。
  • 是「告狀」還是「告密」?原來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真相是這些!
    為什麼孩子會有「告密」傾向性行為?愛告狀的孩子就是品德有問題嗎?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喜歡告狀的孩子? 01 孩子「告狀」的背後 班上總有幾個「告狀大王」,一會是「老師,xx 作業沒寫完」,一會是「他打我」,一會是「老師,他考試作弊」。
  • 了解幼兒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
    了解幼兒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2008-06-03 09:24 作者:佚名 來源: 錄入:mohuaming   收藏本文導讀:吮拇指和咬指甲:嘴唇是嬰兒最敏感的部位。了解幼兒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  家長為制止兒童吮指或咬指甲的習慣常採用打罵、諷刺,手指上塗抹苦藥等懲罰方法,而沒有考慮小兒的需求,反而給兒童更大的壓力,使之產生自卑心理。家長應積極尋找原因,給孩子更多的愛和安全感。
  • 寶寶總喜歡告狀,要明白寶寶背後的潛臺詞,聰明家長巧引導
    媽媽有些擔心,欣欣似乎總是熱衷於告狀,不管什麼小事,都喜歡去 "告個狀"。如果孩子漸漸養成遇事就告狀的習慣,將來無論碰到什麼事,第一時間不是去主動想辦法解決,而是張口就去告狀,久而久之,會形成逃避的習慣,後患無窮。
  • 孩子平時愛告狀,這是人際關係出了問題,家長應該做好這三點
    他們想幫孩子改掉這個愛告狀的行為。想要幫孩子改正這個行為,要先了解孩子告狀的原因。孩子為什麼愛告狀1.他們是以結果導向型考慮問題的,忽視了整件事的發展過程,所以會錯誤地解讀了同伴的行為,認為同伴的行為出現錯誤,需要跟家長或者老師匯報。孩子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個打小報告的行為,但是其本質是複雜的,有著不同的心理原因以及不同的認知行為,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必須謹慎處理才能很好地對問題進行解決。
  • 幼兒情緒躁動,該怎樣減壓
    幼兒壓力的環境因素包括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物質環境因素帶來的壓力主要有幼兒所處的空間規劃不合理,色彩多為冷色調,不夠溫馨和諧;環境中存在幼兒害怕的物體;幼兒從熟悉的環境轉換到陌生的環境,如搬家、入園等,會使其焦慮緊張而產生壓力。心理環境因素中,幼兒自身的性格氣質,消極的師幼關係、同伴關係等,均會給幼兒帶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