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篇文章,採用了《精油在人體中的旅程》,可見這個話題的份量。一番哥早就想寫卻一直沒動筆,我知道這是一個重要但困難的任務,重要在於很多用油的思路與精油進入人體的機制有關,困難在於這方面的研究似乎還不充分,爭議頗多。還好,趕在2021年第一周,一番哥終於寫完了,這是我看到過的關於此話題聊得最系統、最詳盡的文章。
文字較多,知識密度大,有點燒腦,建議可以分幾次閱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為什麼要知道精油是如何在人體中旅行的?
精油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進入人體,比如我們熟悉的香薰和塗抹,進入人體的方式不同,在人體中移動的「旅程」或者說「路徑」可能不同,精油在人體中發生代謝,代謝物、殘餘物離開身體的路徑都不盡相同。
已有不少書籍和文章作為重要的精油知識做過普及,每一次看到時都匆匆跳過,因為每次問:「它對我使用精油有用嗎?」,「好像沒用...」。
直到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就是「為什麼很多傳統芳療師反對口服?」,我相信大部分人不是因為門派的主張而簡單地選邊站,應該有其反對的理由,這些理由是不是成立?,「精油在人體中的路徑」就是極其重要的觀察視角。(關於口服的部分,因篇幅較大,將另起一篇)
還有會員在Dr.mom裡問,「為什麼口服精油後,尿的氣味很特別?會不會有問題...」,這又和精油的代謝路徑有關。
後來發現,意義遠不止這些,它能幫助我們判斷「如何準確用油」。也就是說,不同的狀況採用什麼用法最適合?什麼是更安全的方式?什麼是最有效的方法?絕對安全和有效不能兼得時如何取捨?
這本應該歸入精油療法奠基性的基礎知識,遺憾的是還沒有看到把這件事兒,講述的很完整、很透徹的書籍或文章,或許是因為研究還不夠充分?
為此要感謝溫佑君老師、寇特·史納伯特博士、珍妮佛·碧絲·琳德博士以及Price&Price在他們的著作中留下了一些很有價值的信息。
本篇只是嘗試把這些前輩寶貴的、但碎片化的信息梳理並拼接成相對完整的結構,想必會有粗糙和膚淺的地方,歡迎一起探討。
觀察點一:嗅吸鼻腔黏膜
路 徑
分支①:嗅吸→鼻腔黏膜→嗅上皮→嗅神經→嗅球→邊緣系統→杏仁核/海馬體。(※以上為實際路徑比圖上稍複雜一些)
大腦邊緣系統又被稱為「情緒控制中心」,管理著人類的本能行為:食慾、性慾、睡眠欲、情緒波動、情境記憶等,這些本能行為都會明顯受到嗅覺的影響。
從精油的傳導路徑來看,要想影響邊緣系統,嗅吸精油無疑是第一選擇。
首先,從鼻腔到大腦邊緣系統的絕對距離最近。其次,傳輸的速度也最快,因為芳香分子的刺激會轉換成電信號在神經系統中傳導,當然比精油分子在血液中傳輸要快很多。
據研究顯示,氣味的刺激傳達至大腦的時間不到0.2秒,香味本身具有在一瞬間改變身心狀態的能力。
因此,在面對壓力、抑鬱、各種負面情緒、記憶、認知力等方面的問題,以及某些類型的頭痛時,嗅吸精油是第一選擇。
分支②:嗅吸→邊緣系統→下丘腦/垂體
下丘腦是負責調節腸胃、心臟、膀胱等器官功能的自主神經中樞。
垂體是負責分泌調節甲狀腺、卵巢、腎上腺等內分泌器官的荷爾蒙。而垂體本身的功能是由下丘腦分泌的荷爾蒙來調節的。
可以得出這樣一個重要的認識:神經系統並非獨立運作,它還能通過下丘腦有效影響內分泌系統及各個內臟器官。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因此可以說,嗅吸精油不僅僅可以影響情緒,更有助於身心的整體健康。
另外,精油分子通過嗅覺系統進入人體,與其他方式進入體內有很大不同,請參考「觀察點七」,這正是精油的獨特之處且難以替代。
啟發點
如果你想用精油來改善情緒,嗅吸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嗅吸精油不僅對情緒有效還能間接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及內臟器官,有益於整體健康。觀察點二:嗅吸肺泡組織
路 徑
嗅吸→肺泡組織→肺泡微血管→血液循環通過嗅吸進入鼻腔的精油分子,還有一部分會直接進入肺部或附著在呼吸道、支氣管的黏膜上。這意味著,如果你是呼吸道問題,比如感冒、咳嗽,那麼你的鼻腔、咽喉、肺部可能布滿病毒、病菌、甚至有炎症,嗅吸尤其是深呼吸,精油分子會對這些病原體迎頭痛擊,相當於直接命中靶子。
因此可以認為:嗅吸是預防及調理呼吸道感染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
缺點是一次吸入的量太少。推薦的一種方式是身邊開著香薰機,相當於將精油以微小劑量、持續不間斷地作用於呼吸系統。這種方式可能是精油用法中安全性最高的,幾乎沒有不良反應的報導。很適合嬰幼兒、孕婦、體弱老人等特殊人群。
當然,如果你的呼吸道感染已經較嚴重了,僅靠嗅吸劑量不夠。再考慮用內用、口服、塗抹來加強,請諮詢你的芳療師。
啟發點
嗅吸不僅僅影響大腦邊緣系統,還是預防、調理呼吸道感染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路 徑
塗抹→皮膚→微血管→血液循環
對於精油療法初學者,通常會直覺地認為,只有處理皮膚或肌肉骨骼問題時,才會採用皮膚塗抹的方式,調理體內問題,隔著厚厚的皮膚和肌肉組織總感覺是隔靴搔癢。
皮膚的確是人體的天然保護屏障,能將絕大多數物質攔在體外,比如水、大多數藥物、病原體(病菌、病毒)等,這得益于堅韌、耐用的皮膚角質層。
精油的特別之處在於可以較快速地穿透皮膚角質層,進入體內的血液循環,原因是精油的兩個重要特性,小分子和脂溶性。
有研究顯示,塗抹精油數分鐘後,在血液中已觀察到有芳香分子的蹤跡。50~120分鐘後呼出的氣體中已有芳香分子的存在(表示精油代謝後的殘留物被排出體外)。
因此可以認為,「經皮膚塗抹最終仍可以通過血液循環抵達全身」的意義在於,我們在調理身體內部的健康狀況時,塗抹絕對是有效的。
不過正因為精油的脂溶性,一部分精油會被皮下組織或真皮層所吸收,存儲在那裡,加上塗抹本身也有揮發的損失,實際到達體內循環系統的精油量會大幅減少。如果只是為了調理皮膚問題,這種機制當然很好,但如果是為了調理內臟器官,精油的吸收率或利用率就會有損失。
有研究顯示,「在裸露的皮膚上施用精油後,大約有4%~25%的精油成分能被吸收進入人體」(Tisserand and Balacs 1995,P24)
當然,想提高經皮吸收率並非完全沒有辦法,有個妙招就是可以選擇脂肪薄、距離血管近的地方塗抹,比如手肘及手腕內測。
談到吸收率,口服的吸收率比經皮吸收率要高10倍。但是經皮途徑用油也有一個優勢是避免了首過效應,即與口服相比,它們避免了因肝臟立即代謝而導致的效用減弱。關於首過效應後面會講到。
啟發點
經皮膚塗抹最終仍可以通過血液循環抵達全身,因此完全可以用於體內健康狀況的調理,但利用率有一定的損耗。
觀察點四:口服腸胃道
路 徑
口服→胃腸道黏膜→靜脈→肝臟→血液循環
啟發點
口服與其他用法最大的不同是先經由肝臟,再進入循環系統。
精油是否可以口服,是精油療法中具有爭議的話題之一。部分精油具有口服的毒性而要避免口服這已是共識,不存在爭議。但以英系芳療為主的一些芳療師,對於安全性高的精油也主張不能口服。
那麼,TA們的理由是什麼?事實又是怎樣?我們究竟能不能口服?筆者不想無腦式站隊。做了一些調查和思考,結果文字有點多,於是計劃單獨拿出去,作為一篇獨立的文章來專門討論。
觀察點五:內用黏膜
路 徑
內用→口腔/肛門/陰道黏膜→微血管→血液循環內用指經過口腔、肛門、陰道等黏膜組織吸收精油的使用方式。
黏膜組織沒有像皮膚那樣很厚的脂肪層,精油經黏膜吸收後,直接進入毛細血管,再匯入全身血液循環。黏膜組織比皮膚吸收精油的速度更快。同時它也避免了口服帶來的首過效應。
雖然口服精油是也是經腸胃道黏膜吸收,但路徑比較特殊,鼻腔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各有其特殊的地方,在前面「嗅吸」部分已有涉及,因此在這裡重點說明下面三種方式:口腔、肛門、陰道。
【口腔黏膜】
通過口腔黏膜吸收和口服的區別在於精油是經由口腔黏膜吸收直接進入血液循環,而口服則是進入消化系統後再進入血液循環。
漱口是典型的內用-口腔黏膜吸收。
滴舌下呢?喉嚨痛時有將乳香、古巴香脂等較溫和的精油1滴滴舌下含服的用法。認為應歸入「口服」的人一定很多,其實我們將它歸入內用,因為大部分精油分子會通過黏膜吸收掉,只有很一小部分進入消化系統。
【肛門黏膜】
通過肛門黏膜吸收,解決直腸周圍組織或全身性問題。可製作精油肛門栓劑或針管注入的方法實現。
法系芳療對肛門栓劑/直腸給油的用法很推崇,非常適合嬰幼兒用油,可以避免因寶寶不喜歡的精油氣味而躲避,難以施用的問題。對不願意口服精油的成人也適合。
史納伯特博士在他的書中,提到栓劑的一個獨特優勢:
「通過肛門栓劑進入人體的精油,被吸收到腹部靜脈,並且繞過肝臟,直接被送到心肺循環系統。可以說搭上了高速列車,處理肺部問題又快又直接。」
對於正在調理呼吸系統或心血管系統的人,尤其是其他方式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思路。
【陰道黏膜】
通過陰道黏膜吸收,解決婦科或全身性問題。可製作精油陰道栓劑或用衛生棉條作為載體。
對於不容易根治的的泌尿或生殖系統感染這是最直接且效果更佳的方式。
其實你可能已經感覺到了,黏膜吸收即使這麼多好處,你可能還是有顧慮。因為它也有缺點:
① 可能會有心理上的障礙
② 肛門和陰道栓劑製作以及操作都比較麻煩
③ 選擇精油要特別小心,這些部位的黏膜比皮膚敏感,要選溫和的精油,不得不使用刺激性精油一定要用植物油或分散劑大比例稀釋。
啟發點
內用可使精油直接被黏膜吸收,是進入血液循環最快的路徑。適合處理全身性問題,生物利用率高,且可以迴避皮膚塗抹和口服的不足,具有獨特的優點。
觀察點六:代謝過程排出體外
離開路徑
血液循環→各器官組織→代謝過程→ 皮膚/腎臟/肝臟/肺部→汗水/尿液/糞便/呼吸→排出體外
精油無論以什麼方式進入人體,都會有一部分進入血液循環,並被傳送到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中,最終被人體代謝,這個代謝過程又叫生物轉化,生物轉化主要發生在肝臟,肝臟是人體的最大代謝器官。
但生物轉化不僅僅發生在肝臟,皮膚、腎臟、肺、胃腸黏膜和血液等也都具有代謝功能,會促進精油的生物轉化。
通常轉化為水溶性高的成分(精油原來的分子不溶於水),比如萜烯類分子先氧化成醇類,再轉換為羧酸等易溶於水的化合物,這樣才能透過腎臟,隨著尿液被排出。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晚上口服精油後,早起排尿會聞到一股濃烈的、不同以往的氣味,這是由於精油的代謝物大部分會隨著尿液排出。
口服也會有一小部分隨著糞便排出,還有一部分揮發性精油分子原封不動地隨著呼吸或汗水排出。
生物轉化(biotransformation):又稱「代謝轉化」,外來化合物在體內經酶催化或非酶作用下所發生的化學變化過程。—百度百科。
如果理解了上面的機制,就能理解經常見到的:「只要不內服,精油就不會經過肝臟,精油分子就不會發生變化。」 ---這樣的認識就過於簡單了。
精油乃至所有的物質,進入人體都會被代謝,只不過有的早一點,有的晚一點,有的快一點,有的慢一點,改變是常態。
改變也沒那麼可怕,正如史納伯特博士書中所言:
「精油的生理作用,往往來自精油代謝的中間產物,並不完全是來自原本的精油化學分子。」
啟發點
無論哪種途徑進入人體,都會被代謝。
觀察點七:嗅吸鼻腔黏膜
離開路徑
嗅吸→鼻腔黏膜→邊緣系統→...嗅吸精油為什麼到了邊緣系統後沒有離開身體的路徑?它們最後去哪兒了?
你可能會有個上面這個疑問。
如果用專業術語描述這個過程就是:鼻腔中有一種特殊的「嗅上皮黏膜層」,有嗅毛露出,芳香分子由嗅毛接受,把刺激轉換為電信號,並沿著神經元傳導,這個信號轉化為化學信號的形式穿過一個神經元和相鄰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微小間隙),再以電信號的形式傳導,信號再次以化學信號形式傳遞給其他靶細胞,如肌肉細胞,從而做出應答。
換成通俗的說法可能更容易懂:芳香分子的刺激被「翻譯」成電信號和化學信號交替在神經系統中傳導,並對身體產生影響。已經不再是分子的形式,因此也沒有精油殘留或代謝產物需要排出體外。
啟發點
精油分子在嗅覺系統中的路徑與其他方式有很大不同,它轉換為電信號,這是精油最獨特的價值之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