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知妹 騰訊醫典她知
前段時間出了這樣一則新聞:
15歲女孩因聽寫不出英語單詞,被老師罰做200個深蹲。女孩中間曾因不適停下來,但在老師的要求下還是做完了200個。
過了一天後,女孩出現尿血症狀,隔了2天便無法行走。於是家人立刻帶女孩去醫院,最後被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症候群,還一度收到了醫院的病危通知書。好在經過治療,情況已經好轉。
(來源:新浪微博)
看完新聞後,除了質疑老師的做法,更多的人則是好奇「橫紋肌溶解症候群」到底是什麼,為什麼200個深蹲後會出現尿血的症狀,讓一個好好的女孩子差點因它而喪命?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橫紋肌:
我們人體的肌肉是一個結構很精細的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肌肉群中有密布的橫紋,這就是橫紋肌。
橫紋肌主要包括骨骼肌和平滑肌,骨骼肌就是負責平常運動的那部分肌肉,它存在於我們的胸肌、二頭肌、腹肌,遍布四肢、腰背、肩頸等部位,每日都會勤懇工作。
但當橫紋肌細胞遇到巨大的壓力時(比如過量運動),或者外傷、高溫、酗酒、毒品、大量服用藥物(如某些種類的抗精神病藥物)、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就可能會溶解破裂,這時裡面的「肌紅蛋白」就會釋放到血液中,跟隨血液循環到達腎臟,情況嚴重時會造成腎小管堵塞,從而導致腎損傷,甚至腎衰竭[1]。
這時患者就會出現比較典型的橫紋肌溶解「三聯徵」:肌肉疼痛、乏力和醬油色尿,同時還可能伴有發熱、心動過速、噁心、嘔吐等。
所以由以上得知,新聞中的15歲女孩就是因為200個深蹲而造成的運動過量,引發的橫紋肌溶解症候群。這種運動後出現的橫紋肌溶解症候群也叫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症候群。
千萬別覺得這個小女孩的例子是個極端,要知道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症候群有個特點,就是好發於年輕人。
生活中有不少看起來「身強體健」的年輕人,在高溫下跑了個馬拉松,或者參加了高強度的軍訓後就患上了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究其原因都是因為過度運動:
2017年,23歲的溫州女孩小琴(化名)嫌自己身材不夠完美,去健身房騎動感單車,沒想因此出現了醬油尿,送醫後被確診為橫肌紋溶解症候群。
同年,某女學生考完試後為快速減肥,運動過度導致橫肌紋溶解症候群。
23歲小夥連續150個深蹲後排出醬油色尿!醫生說一周3例,都是相同症狀。
近日27歲寧波小夥因參加了高強度的團建活動,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候群,出現急性腎衰竭。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來源:新浪微博/上海熱線)
所以呀,運動雖能強身健體,塑造好身材,但若是「用力過猛」「挑戰自我」,則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特別是運動後身體出現明顯的不適時,千萬別硬抗,務必要量力而行。
準備活動時間太長,運動量太大
熱身不夠時,人體的肌肉、韌帶力量和伸展性沒達到運動要求,身體各方面的協調性不夠,便快速進入激烈的運動中。
熱身運動不夠準確,不符合所做運動的要求
這樣會讓運動負擔大的身體部位功能得不到提升[2]。
準備活動時間太長,運動量太大
到了正式比賽或者運動時感覺疲勞,身體功能變差,就會讓熱身所產生的生理作用失效。
前戲太多,力量耗盡
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運動,很容易拉傷肌肉、扭傷關節。熱身運動和準備活動很重要,一定要科學進行。
當活動讓你情緒亢奮
比如遇上活動氣氛好,運動搭檔或私教很帥的時候,腎上腺激素和荷爾蒙水平可能會讓你有一些衝動行為。
做太多突破自己能力水平的運動
比如平時沒有怎麼訓練,突然加入一些團體運動中,因為運動節奏不受個人控制,也可能會出現損傷[3]。
當生理狀態不佳時
在睡眠不足,生病或者疲勞的狀況下,身體機能會隨之下降,此時的力量和靈活協調性都會比從前差,即便是健身有術的人,也有可能出現錯誤和扭傷問題[3]。
由於個體的差異沒有辦法給出一個通用的衡量標準,按照WHO(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答案,為了自己的健康負責最低的運動量需要做到:
5~17歲:每天累計至少60分鐘的中等到高強度身體活動[4]。
18~64歲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或每周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5]。
(來源:WHO官方微博)
總而言之,雖然運動是好事,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即使邀請他人參加,也要酌情考慮。不能貿然行動,更不能強求。因為個體不同,運動損傷的發生情況也不同。
審稿專家:徐大啟 |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孟建中,張永壽,葛延明, 等.過度訓練致橫紋肌溶解症並發急性腎衰竭的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醫藥雜誌,2004,21(9):769-771,774. DOI:10.3969/j.issn.1671-4008.2004.09.001.
[2]王波,張存海,方金燕.非創傷性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繼發多器官功能衰竭[C].//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屆重症醫學專委會.2011軍隊重症醫學論壇論文集.2011:247-249.
[3]付德榮.運動性骨骼肌損傷及其煙酸調節的分子機制[D].廣東:華南師範大學,2010.
[4]https://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factsheet_young_people/zh/
[5]https://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factsheet_adults/zh/
【主創團隊】
作者:任木木、張靜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