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裡的挑夫,每天只挑四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1-01-10 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一袋一百斤的水泥分成兩袋,隨意地搭在扁擔的兩頭,37歲的羅成華(音)將扁擔橫在肩頭,兩隻手扶著扁擔,在狹窄的山路上飛速地前進。


深山裡37歲的挑夫羅成華(音)。


眼看就要爬到山頂了,他快跑了幾步,陡峭的臺階似乎完全沒有給他造成困擾,他的額頭全是汗珠,但腳步卻還是很輕快。


這是這一天的第三趟,時間還沒到中午,挑完這趟,再挑最後一趟,今天的就不幹了。羅成華每天只挑四趟,一趟來回10裡山路,「再多的話,明天就幹不了了」,他說。

 

16歲開始「創業史」


和許多同齡人一樣,生在貴州大山裡的羅成華,早早離開學校,進入了社會,為了生活而奔忙,16歲那年,跟著同鄉,到寧夏租地種菜。


寧夏地處西北,雖然海拔接近,但氣候、地理等環境完全不同,在貴州種地,一年四季幾乎從不停息,但平地很少,多是小塊的山地,且地裡亂石橫生,一塊地有一半兒是石頭,更重要的是,貴州地處西南,山中四季溫差較小,冬天12月份,仍可以種菜。但在寧夏,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更適宜蔬菜的成長。


剛到寧夏時,羅成華跟著別人一起種菜,慢慢積累經驗,後來開始自己單幹,租地越來越多,如今,20多年後,他承包的菜地已經達到百畝,菜花、芥藍、捲心菜,什麼都種過,「一年保底,差不多能賺20萬左右」,他說。


種地是個辛苦活兒,付出多,收益少,投入高,回報低。每年2月,西北大地開始解凍時,羅成華就從貴州奔赴寧夏,耕耘、播種、收穫……羅成華臉膛紫紅,那是紫外線長期照射的結果。到10月份,西北開始變冷,萬物凋零,羅成華賣完最後一批菜,告別黃土高原、回到貴州的家裡。開始另外一份工作——山中的挑夫。

 

挑夫,也是個技術工


開始種地的時候,也是羅成華開始當挑夫的時候。貴州氣候溫暖,即便是冬季,工程仍不停止,但山路難走,許多地方只能靠人扛馬馱,運送各種建築材料,這樣造就了深山中一個特殊的勞動群體——挑夫。




深山中一個特殊的勞動群體——挑夫。


從寧夏回來,到下一次出發,期間有三四個月的空閒期,羅成華家裡的地基本上佔完了,沒有可種的他,開始參加挑夫的隊伍,往山裡挑貨物。


在通往紫雲縣中洞的山路上,記者遇到了正在挑水泥的羅成華,清早起來,不到11點,他已經挑了三個來回,還剩最後一趟,而其他人第二趟還沒回來。


「到中洞的這段路是最難走的,村民們空手一般需要半個小時到40分鐘左右,但我挑著東西,最多半個小時」,羅成華說。


為什麼每天只挑四趟?羅成華告訴記者,這其中是有技巧的,「背著重物上山,一般人其實都能做到,力氣大的一天背七八趟也沒問題,比如我,四趟來回,還不到中午,中午吃完飯,下午再挑四個來回,肯定可以。但活兒不能這麼幹,挑100斤上山,腿、膝蓋等受到的壓力極大,一次過度勞累,第二天可能就起不來了。每天四趟正好,下午休息,幹點兒別的輕鬆的事情,第二天接著幹」。

 

妻子也要當挑夫,但他拒絕了


每年冬天三四個月,羅成華大部分時間都在當挑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袋水泥,挑到山裡,55塊錢,每天四趟,就是220塊錢。


「這批水泥一共400袋,我們幾個人挑了10來天了,差不多一半了,我也幹了2000多塊錢的活兒了」,挑完第三趟,羅成華坐在臺階上,數著手指頭算帳,這趟活兒工作量大,收入不少。


除了挑水泥,磚頭、木材、家具家電、石頭,羅成華什麼都挑,唯獨不挑活兒,「時間長了,都熟了,誰家有活兒,打個電話我就過來了」,除了自己挑貨進山,羅成華還兼職包工,這批水泥的運輸就是羅成華攬下來的,每包55元,他找來工人,付給別人52元,賺3塊錢。


即便包工能賺到一部分,但羅成華自己仍在當挑夫,「就是想多賺點兒」,他說。


夏天種菜,冬天挑貨,37歲的羅成華已經幹了21年,年復一年,每年不變。但艱苦的工作,似乎並沒有在他臉上留下痕跡,除了黑紅的臉膛外,他像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但實際上,他結婚已經很多年,妻子每年跟著他去寧夏種菜,冬天回來,妻子曾經也想當挑夫,這樣可以多賺點兒錢,但羅成華覺得,挑夫這個工作,不適合女性,「我跟她說,冬天在家照顧老人孩子,就是最大的功勞了」。


羅成華坐在石階上,身邊立著一根樟木扁擔,扁擔沒有掛鈎,水泥袋子直接搭在扁擔的兩頭。其實,樟木不是最好的扁擔材料,最好的是桑木扁擔,結實、柔韌、有彈性,挑東西更輕鬆,一根扁擔就可以用很多年,但即便如此,也禁不住常年累月使用,羅成華的扁擔,前幾天就挑折了,這根扁擔是借來的,「過幾天還得找一根好一點兒的扁擔」,他說。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唐崢 校對 柳寶慶

相關焦點

  • 新京報APP上線「好新聞 無止境」
    「好新聞,無止境」,昨天,開屏頁上的這六個字,宣告新京報APP正式上線。昨天上午,新京報APP上線儀式在新聞大廈舉行。全新的新京報APP也正式登錄各大手機應用市場。作為一款專注優質原創新聞內容的資訊類APP,其上線標誌著新京報在媒體轉型道路上向前邁進一大步。
  • 姚櫓演配角搶戲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談經歷 我成熟得特別晚  新京報:大概是從2000年開始,感覺你好像進入困頓期,有很長一段時間看不到你。  姚櫓:你怎麼知道?確實是這樣,我那幾年,每年只拍一兩部戲,掙點錢夠家裡人生活就得了,剩下的時間我什麼也不想幹,就是覺得厭倦。這跟我的性格有關,我這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活得很任性。誰要是跟我說工作是他的全部,我肯定不會跟這人交心。
  • 袁弘 我是個嚴肅的人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高考前,一個同學說,要考北京廣播學院,已經訂好了來回車票和旅店,他慫恿袁弘,「一起去吧,你只要跟家裡要來火車票錢,其他的跟我一起住就可以」。  袁弘決定去試一試。  他一路進了三試,老師要求演小品,他也不知道什麼叫演,就按老師說的去做,形體只會做廣播體操,老師說「那你就做操吧」。
  • 導盲犬家門口「遛彎」被擄走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隻導盲犬的主人田鳳波證實,喬喬在上午被家人帶出去「遛彎」時,被一輛灰色的河北牌照麵包車帶走。記者獲悉,公安部門正在全力調查中。  每日陪伴盲人按摩師主人上下班  因為外傷,田鳳波雙眼視力受到影響。如今47歲的他是一名盲人按摩師,早上八時,他會從位於馬坡鎮衙門村的家裡出發,行十餘裡路,到達自己工作的推拿診所。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記者 李玉坤)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到許多生物,餐桌上香氣四溢的牛蛙和小龍蝦、公園裡隨風搖曳的花草
  • ASMR七年「斷舍離」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14-2015:傳入 貓咪的呼嚕聲、下雨聲:直播間幾萬人「雲睡覺」 打開自己最熟悉的ASMR音頻,戴上耳機,馬克聽到雨滴悄悄落下打在葉子上的聲音,爐火裡木柴噼裡啪啦的燃燒著,他覺得自己仿佛裹著溫暖的被子,在奶奶的枕頭邊沉沉入睡
  • 一年春好處 何不詠而歸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記者 曹雁南)經歷了連續幾日溫度宜人的天氣,明日北京氣溫將會攀上一個小小的高峰,最高溫度躍至28
  • 城市牧羊人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7月23日,從會澤縣新城的家回到大海草山上,43歲的周相紅把200多隻綿羊帶到了海拔3600米的濃密草甸上放養。這裡是綠意盎然的夏牧場,不擅攀爬的綿羊們最高也就上到海拔3800米的位置。  草山另一頭,一個深幽山坳裡錯落的石頭村就是周相紅搬遷前的住址——大海鄉大菜園村長菁組,現在仍只有土路與外界相連,29戶人家還剩1戶沒搬。
  • 北京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平谷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建設取得新進展。
  • 「籠中人」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 關注焦點  關在籠中、鎖著鐵鏈的精神病人,偶見於新聞事件,而記者採訪發現,這樣的「籠中人」其實是個龐大數字,僅河北省便有約10萬人。中國約有1600萬重症精神病人,其中10%有潛在暴力傾向,很大比例的這類病人成為了「籠中人」。  5月1日,《精神衛生法》施行,限制自由的手段被法律所禁止。
  • 專訪| 蔡志忠:依舊頑皮,愛講故事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我說:「這樣,只籤名,不畫畫」。然後每個人都說「好好好!」 那三聯的人就讓開了,第一個人過來,我就籤名嘛,他就小聲說:「拜託,拜託,拜託畫個畫!」然後我就看他一眼,就在籤名裡面畫個小鳥。後面的人看到,就說「我也要畫小鳥」,我說:「行!」 這個就是小鳥的由來啦。
  • 記者:沙雪良 李凱祥 編輯:樊一婧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快訊(記者 沙雪良)昨天下午,北京舉行第146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 朱迅 輸了就輸了,但我絕不屈服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朱迅在電影《搖滾青年》裡出演叛逆少女。 圖片來自《阿迅》  主持人朱迅出新書了,這本名為《阿迅》的書封上是她的一張個人寫真。她說,在寫這本書時,每天就對著這張照片不停地發問。為了學費,她不得不每天硬著頭皮,用手去掏紙簍裡的髒東西,再用抹布把便池旁的汙垢擦淨,刺鼻的味道讓她忍不住作嘔。「痛苦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這不是現實,而是在戲裡。」  三個月後,朱迅換了一份餐廳的兼職。但她依舊經常工作到午夜,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4小時;晚餐只能靠麵包果腹,連瓶汽水都捨不得喝。
  • 網紅瘦臉針「粉毒」的地下市場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老闆說,為了躲過檢查,藥物不在店中,只留一盒樣品,打針也要提前預約,屆時由她親自注射。一家店中,一名美容師掏出紫色的記號筆,在記者的小腿上畫出紫色的圓圈:「你看小腿,只要在這幾個地方注射,過個三四天,肌肉就會開始軟化。」這名美容師表示,記者可以提前幾天預約,由她安排注射的時間和地點。
  • 滿廣志:信息化部隊的「猛虎團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是近日新京報記者走進38集團軍軍營,現場觀摩滿廣志沙盤指揮作戰時的情景。  多年來,滿廣志已數不清在沙盤上進行過多少次這樣的「作戰」。如今,解放軍最大的實兵演練場朱日和基地裡,仍流傳著38軍滿廣志的傳奇:某一年他率領部隊模擬藍軍,由他指揮的「野狼行動」出奇兵點死穴,六戰六捷。
  • 新京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他準備好足量溫水,然後拿出一塊高級香皂給牛洗澡。每頭牛要清洗七八遍,才能送往種痘、看護和刮痘。通過牛痘培養出的天花疫苗,將數十萬人帶出了疾病的魔掌。 然而,與天花鬥爭的過程,可謂一場持久戰。老百姓常說「四人圍桌桌,狗都鑽不過」,也就是說四個人圍坐八仙桌吃飯,八條腿粗得連狗都沒法鑽進去覓食。 這種絲蟲病是由絲蟲引起的疾病。我國流行的有班氏絲蟲病和馬來絲蟲病,均屬淋巴絲蟲病。主要表現症狀為肢體和生殖系統畸形,俗稱「象皮腫」。
  • 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在後來的十五年裡,餘發海為了探尋墓碑背後的秘密,寄出了100餘封「查無此人」的信件,獨自走了幾萬公裡的「長徵路」,為墓碑的烈士們帶回了67個家庭。為此,他把家裡的老本基本都花光了,甚至變賣了兒子的婚房。家人不理解他,烈士家屬也偶有怨言,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想過停下來,但是陷得太深了。
  •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個耳蝸大概價值20多萬,是跟他腦子裡的植入相配套的,他現在是全聾狀態。如果沒找到,有可能需要再開一次頭顱。」在求助帖中她這麼寫道。相關說法在經《北京青年報》等主流媒體轉發後引發質疑。次日,失主姐姐對外回應相關質疑,稱10年前耳蝸植入手術的整體費用是17萬元,「多說了三萬」,因為遺失時耳蝸是在衣服口袋裡裝著,並非直接佩戴,所以掉了也沒有察覺。
  • 交通部:乘客安全是網約車底線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要求加強對駕駛員駕駛經歷、交通責任事故、暴力犯罪記錄等背景情況核查  新京報訊 近期,網約車行業發生了多起危害乘客安全的惡性事件,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昨日下午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網約車行業不是法外之地,保障乘客安全也是網約車規範發展的底線。
  • 穿越蛇文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印度人相信,只要人無傷蛇之心,蛇就沒有害人之意。外表威猛的眼鏡蛇更是財神的化身,只要你善待它,並供它食物,命中一定會走好運。現如今在印度許多農村都有香火繚繞的蛇廟,有些尚未生育的善男信女,為求得一男半女,對廟裡供奉的蛇神更是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