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鰱魚、鱅魚、翹嘴鮊,長江南通段增殖放流魚苗109萬尾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保護漁業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今天下午,南通市農業農村局聯合長航公安、崇川檢察院共同開展長江南通段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以恢復轄區水域的水生生物資源的種群數量。此次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共計放流魚苗109萬尾,其中10釐米以上長鰱魚37.5萬尾,10釐米以上鱅魚45萬尾以及8釐米長以上翹嘴鮊27萬尾。這些魚種對改善三江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山東完成增殖放流海洋水產苗種46.8億單位
齊魯網濟南6月21日訊 記者今天從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了解到,在全省各級漁業系統的科學組織和共同努力下,我省海洋增殖放流苗種投放工作進展順利
-
50餘萬尾鰱魚、鱅魚被放入安徽巢湖市巢湖水域!以後還有!
今日上午,在巢湖市黃麓鎮南側的巢湖水域,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漁政管理總站舉行今年首次增殖放流活動,共向巢湖投放50餘萬尾鰱魚、鱅魚魚苗,這也是巢湖自1月1日起實行全面禁捕後的首次增殖放流活動。為確保增殖放流效果、保證操作的規範性,此次放流活動在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水產專家指導下,對投放魚種進行評估監測。在放流過程中,還邀請了當地漁民、漁業合作社代表、社會團體等代表參加,以及安徽華榮會計事務所、公證處全程現場公證和巢湖管理局監察室、農林水產處全程監督,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對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種類、數量、規格通過發布公告等形式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和群眾監督。
-
全國放魚日:金門與廈門同步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廈門市海洋發展局與金門縣水產試驗所為恢復大廈門灣的生物資源,改善生物群落結構,修復生態環境,提高水域生產力,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水域生態安全等多方面形成共識,在政府的支持下,於2015年共同發起實施兩岸聯合增殖放流活動,旨在不斷提高兩岸人民愛護海洋、保護資源的意識,共同為恢復廈門灣的生物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不懈努力。
-
沂河放魚保護母親河 一條鰱魚每年能吃掉一百多斤藻類
臨沂市漁業局生產業務科科長趙西才在接受大眾網記者採訪時說,從2011年第一屆沂河放魚節至今,已累計放流魚3億餘尾,對保護母親河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於這些魚種,不僅要放流,更要養的住保護好,真正實現"放魚養水"功能的最大化。
-
江蘇連雲港200條洄遊鰻魚苗被打上螢光標記放流
江蘇連雲港200條洄遊鰻魚苗被打上螢光標記放流2013-08-02 09:2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江蘇網 瀏覽量: 2118 次 我要評論     近日,連雲港市海洋與漁業部門在連雲港市的新沭河治理工程三洋港閘上遊河段進行洄遊魚蟹的增殖放流。
-
生猛石斑魚遊入大亞灣 | 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舉辦增殖放流活動
生猛石斑魚遊入大亞灣 | 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舉辦增殖放流活動2020-09-01 09:4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瀏覽量: 1105 次 我要評論
-
浙臺攜手放流百萬尾魚苗 傳達兩岸共護資源願景
原標題:浙臺攜手放流百萬尾魚苗 傳達兩岸共護資源願景 中新網杭州9月15日電 (記者 謝盼盼)15日,在一聲「開始」的口令裡,155萬尾三角魴夏花和尾黃尾密鯝在浙江和臺灣人民的手中放生錢塘江。這是由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和臺灣總漁會共同在浙江富陽舉辦的「浙臺漁民共攜手,增殖放流保資源」活動,並以期通過浙臺漁民共同放流,傳達海峽兩岸共同保護漁業資源的美好願景。 增殖放流是指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種或親體的活動,其作用也十分顯著,不僅能補充和恢復生物資源的群體,還可以改善水質和水域的生態環境等。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伊犁河流域特克斯河段進行土著魚的增殖放流活動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伊犁河流域特克斯河段進行土著魚的增殖放流活動2020-06-08 10:4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新疆兵團農業農村局 瀏覽量: 1372 次 我要評論 為修復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確保生態、漁業可持續,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籌發展的目標。
-
雲南省堅持增殖放流 讓土著魚早日回家
隨之,課題組解決了滇池金線䰾人工馴養、親魚培育、催產和人工孵化、苗種培育等關鍵技術。2009年,滇池金線䰾成功實現人工增殖放流,這些人工培育的土著魚開始「遊」回老家。幾年間,課題組先後4次向滇池流域投放金線䰾魚苗20萬尾。讓人欣喜的是,經過後期觀察發現,這些放流的種群可以在滇池劣IV類水質中生存!這也打消了此前人們最為憂慮的因水質變差,土著魚難以生存的問題。
-
我市放流50多萬尾紅尾魚
我市放流50多萬尾紅尾魚 2020-10-13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魚兒的「魔力」:一條鰱魚每年能吃掉一百多斤藻類
放流草魚,最大的功效是吃掉沂河中過多的水草。沂河與祊河相連,有的河段水草較多,存在河流行洪安全隱患。通過放流魚種減少水草、增加河流安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放流的魚種中,鰱魚和鱅魚屬於濾食性魚類,生活在水的中上層,以濾食水中的浮遊植物和動物為生。趙婷婷說,這兩類魚的最大特點是淨化水質,也是河流、水庫中放流的主要魚種。
-
我市放流58萬尾紅尾魚
10月12日,市農業農村局在鏡泊湖西湖岫水域舉行紅尾魚增殖放流儀式,共向鏡泊湖水域放流規格為5至8釐米的紅尾魚58萬尾。據介紹,鏡泊湖紅尾魚是我市的有機魚產品、國家地理標誌認證農產品和省十大地產名魚。此次增殖放流紅尾魚,進一步涵養了鏡泊湖水域的紅尾魚資源,維持當地水域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
三沙市舉辦增殖放流活動,放生145隻玳瑁海龜
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和三沙市海洋和漁業局周五(12日)上午,聯合舉辦西沙漁業增殖放流活動,在永興島岸邊及海上,共放生青石斑魚50萬條、紫紅笛鯛111萬條、紅鰭笛鯛87萬條、玳瑁及海龜145隻。
-
增殖放流之最全攻略,棗莊人快來「康康」!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張硯 棗莊報導增殖放流在我國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我國的傳統民俗中是放生的一種。增殖放流這種做法在過去一直是民間的個人行為,規模小,影響也小。目前,國家農業農村部和各地政府及漁業部門都非常重視增殖放流這項工作,每年都會組織開展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盲目的增值放流對生物物種及環境的危害極大,操作不當反而會破壞整個生態平衡,適得其反。只有依規、科學、文明放生,才能好心辦好事,實現增值放流修復漁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怎樣才能做到科學、安全放流呢?小編已經做好了全攻略,快點來看。
-
5億尾鰱鱅魚吃掉658萬噸藍藻太湖 以漁控藻實現雙贏
一條條鰱魚、鱅魚被放流進太湖,這些魚苗可是吃藍藻的大力神, 水中清道夫「食藻魚」。截至目前,太湖以漁控藻項目放流鰱鱅魚苗近5億尾,吃掉湖中658萬噸藍藻。為保護太湖生態,通過「以漁控藻」,改善水質、修復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2013年起,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太湖鰱鱅魚控藻項目在無錫竺山湖試點,在不投餌的情況下,60平方米的網箱產出450-700公斤鰱鱅魚一齡苗種。
-
5億尾鰱鱅魚吃掉太湖658萬噸藍藻 實現生態經濟雙贏
一條條鰱魚、鱅魚被放流進太湖,這些魚苗可是吃藍藻的大力神, 水中清道夫「食藻魚」。截至目前,太湖以漁控藻項目放流鰱鱅魚苗近5億尾,吃掉湖中658萬噸藍藻。 為保護太湖生態,通過「以漁控藻」,改善水質、修復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2013年起,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太湖鰱鱅魚控藻項目在無錫竺山湖試點,在不投餌的情況下,60平方米的網箱產出450-700公斤鰱鱅魚一齡苗種。
-
資源保護增殖放流,54萬尾魚苗「入住」珊溪水庫
溫州網訊 1月7日,珊溪水庫舉行增殖放流活動,共投放鰱鱅魚、翹嘴魚、鱖魚等魚苗約54萬尾,以期實現水庫內水生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的目的,活動將持續3天。增殖放流,以漁保水,既能維護水質,也能豐富生物多樣性,是一種重要的生態手段。正值寒潮來襲,天寒地凍,但增殖放流的魚苗在容器裡卻活蹦亂跳,似乎迫不及待的想要住進新家。「放生也是一門科學,不能隨意放生。」市公用集團珊溪水源保護分公司工作人員葉堅堅說,「我們是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指導下,選擇了這些魚類。」
-
羅平持續深化萬峰湖整治:放流鰱、鱅魚魚苗近20萬尾
1月8日,羅平縣魯布革鄉組織黨政班子、幹部職工、漁民、學生、教師代表,共計60餘人,在萬峰湖邊乃格碼頭進行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鰱、鱅魚魚苗近20萬尾。此次增殖放流活動對萬峰湖環境及湖水整治意義深遠。放流的鰱、鱅魚均為濾食性魚類,鰱魚主要以浮遊生物中動物為食,如輪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