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堅持增殖放流 讓土著魚早日回家

2021-01-10 水產養殖網
雲南省堅持增殖放流 讓土著魚早日回家2014-04-15 15:0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雲南日報        瀏覽量: 1799 次 我要評論
金線䰾回滇池了;暗色唇魚和軟鰭新光唇魚回李仙江了;大頭鯉回江川星雲湖了……從2009年開始,這些一度消失或即將消失於原生長地的土著魚在科技的支撐下,開始逐步回歸。而科學家的實地考察也表明,這些回家的魚兒生長良好。隨著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成為特有珍稀魚類種群恢復的主要技術手段,那些一度淡出人們記憶的土著魚似乎有了回歸的希望。然而,從遷地保育到原生地大量繁衍,回歸的路是否順利?早已面目全非的高原湖泊,會成為它們生長的樂土嗎?

大理弓魚

俗稱:大理裂腹魚、竿魚

產地:洱海及其附屬水系,雲南四大名魚之一

特徵:體細長,稍側扁,頭小且短。腹部自鰓峽到腹鰭基部裸露無鱗,或僅有少數埋入皮內的鱗片痕跡。

習性:產卵及活動場所多在湖邊淺灘、入湖溪流及湖灣中的魚溝、魚洞中。

食用:卵無毒,味美,可供食用;肉可供藥用,鮮食具有滋補、止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婦女勞損、崩漏下血、小兒痰熱、風痛、丹毒等症。

現狀:大理裂腹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歷史上佔洱海漁獲物的30%左右,目前瀕臨滅絕。2007年,經過多家科研單位的艱苦攻關,已經掌握了野生弓魚的池塘馴化、人工繁殖、魚卵孵化等關鍵技術。

大頭鯉

俗稱:大頭魚、碌魚

產地:僅分布於星雲湖和杞麓湖,雲南4大名魚之一

特徵:大頭鯉的體形與鯉魚十分相似,但頭部較寬大,其頭長大於體高和背鰭基長,為體長的1/3。

習性:喜歡生活在水深而水質較清澄的水體中上層,對惡劣環境耐受力差,若水質混濁或離開水體則易死亡。

食用:肉細嫩,含脂量高,味美,營養豐富。在中醫學上還可將其入藥,具有滋補、祛風的療效。

現狀:大頭鯉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我國特有種。1963年統計,大頭鯉在星雲湖佔魚類總產量的70%,在杞麓湖佔30%,70年代後數量銳減。2006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雲南歐震貿易公司制定了搶救保育提純復壯大頭鯉的計劃,在江川等地建立了人工繁殖研究基地。

滇池金線䰾

俗稱:金線魚

產地:僅產於滇池,雲南4大名魚之一

特徵:體側扁,眼中等大,在頭側的前上位。全身被鱗,呈覆瓦狀。鱗圓形,側線鱗較上下鱗大,遊動時,在陽光下褶褶發光,「金線魚」的名字由此而來。

習性:散居於湖泊深水處。喜清泉流水,營半穴居生活。通常夜間到洞外覓食,主食浮遊動物、小魚、小蝦和水生昆蟲等。

食用:肉質細膩,刺軟鱗細,可用作煎、炸、紅燒、清湯等多種食用方法。特別經清蒸後,有形有色,金線猶存,原汁原味,為魚中上等佳品。

現狀:滇池金線䰾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近30年來,由於環境汙染、水質惡化、盲目引種、過度捕撈等原因,在滇池水域難覓蹤跡。2007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滇池金線䰾人工繁殖成功,至2008年,項目組成功繁殖出滇池金線䰾二代仔魚10萬餘尾。

鱇&nbsp白魚

俗稱:白魚、抗浪魚

產地:僅產於撫仙湖,雲南4大名魚之一

特徵:體細長而略側扁,整個身體輪廓猶如一狹長的紡錘形,背部平直,腹緣呈淺弧形,頭長顯著長於體高。

習性:喜水質新鮮、含氧量較高的水域環境,遊泳迅速,抗風浪能力強,為中上層魚類,平時棲居開闊的敞水面。

食用:肉細味鮮美,刺軟鱗小,香味可口,醃製成幹品,放置一年不變味。可供燒、烤、煎、炸食用,別具風味,為魚中上等佳品。

現狀:鱇&nbsp白魚曾佔撫仙湖漁產量的60%以上,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接近瀕危邊緣,價格一度攀升至500元至2000元每公斤。1999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通過對鱇浪白魚進行人工授精孵化、人工餌料培育和篩選、人工馴養繁殖及其魚病防治等一系列研究使這一珍貴魚種得以保護。

遷地保育

從人工培育到自然恢復

顧名思義,遷地保育就是讓魚兒換一個地方進行培育和繁殖,一定時候再讓它們回到生長地,最終形成種群。而金線䰾,正是第一個進入科學家視線的特有魚類。

正如老昆明說到滇池總愛回憶金線䰾一樣,倒刺䰾、抗浪魚、裂腹魚、大頭鯉……這些特有的高原魚類寄託著雲南人對曾經明澈似鏡、魚蝦豐美的高原湖泊的懷念。

可是近20年來,曾自由悠遊於這些湖泊中的土著魚從常見到稀有直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生命力極強的外來魚種。沒有了土著魚的湖泊,還是雲南人記憶中的高原湖嗎?在人們的聲聲嘆息中,魚類專家從2000年起開始了對土著魚進行遷地保育研究。

時隔10多年,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魚類專家楊君興仍記得在嵩明白邑的一處龍潭看到自然生長的金線䰾時難以抑制的興奮之情:「它們還存在,我們的遷地保育研究就有意義。如果有一天它們全消失了,做什麼工作都無濟於事。」

從野外引種的200尾親魚,成為楊君興課題組的寶貝。在對滇池流域滇池金線䰾的數量、分布、棲息地、攝食生態及繁殖生態等進行廣泛研究後,2007年,滇池金線䰾實現了人工繁殖,這也是繼中華鱘、胭脂魚之後,我國人工繁殖成功的第三種國家級保護魚類。

隨之,課題組解決了滇池金線䰾人工馴養、親魚培育、催產和人工孵化、苗種培育等關鍵技術。2009年,滇池金線䰾成功實現人工增殖放流,這些人工培育的土著魚開始「遊」回老家。幾年間,課題組先後4次向滇池流域投放金線䰾魚苗20萬尾。

讓人欣喜的是,經過後期觀察發現,這些放流的種群可以在滇池劣IV類水質中生存!這也打消了此前人們最為憂慮的因水質變差,土著魚難以生存的問題。

以此為開端,科學家們拉開了人工增殖放流雲南高原湖泊土著魚的序幕。10餘年間,課題組先後完成了鱇&nbsp白魚、滇池金線䰾、撫仙金線䰾、星雲白魚、軟鰭新光唇魚、西疇金線䰾、暗色唇魚、短鬚裂腹魚、昆明裂腹魚和大頭鯉等10餘種珍稀特有魚類的人工繁殖及種群擴繁技術,實現了滇池金線䰾、大頭鯉、軟鰭新光唇魚和暗色唇魚的人工增殖放流,成功將這些雲南珍稀特有魚類從滅絕邊緣挽救出來。

增殖放流

從自然資源到經濟支柱

對普通人來說,土著魚回家,是風景的重現。而對專家來說,土著魚回家,不僅是有效保護和恢復其種群的有效手段,還必將帶來特色水產養殖業的興起。

雲南高原湖泊眾多,生活於這些高原湖泊中的土著魚類達96種,其中屬雲南特有的魚類就達60種。這些土著和特有魚類具有兩方面的重要價值:一是多數魚類曾是這些湖泊的重要經濟魚類,例如雲南的「四大名魚」全部為湖泊特有魚類;二是高原湖泊土著特有魚類在維持水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使得這些魚類具有全球環境價值。

然而,諸多影響下,各湖泊魚類的均質化現象已經出現,特有魚類的種類已瀕危。楊君興的一篇論文中,提到雲南高原湖泊瀕危魚類具有如下特徵:經濟魚類易瀕危;性成熟周期長、繁殖力低的種類易瀕危;湖泊特有魚類比湖泊中其他土著魚類更易瀕危;同種魚類在淺水湖泊比在深水湖泊更易瀕危;特殊棲息地類型魚類易瀕危。

物以稀為貴。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生長在高原深水湖——撫仙湖中的抗浪魚產量從興盛時期的年產約400噸至500噸下降到2002年的僅1噸,價格則一路飆升到上千元1斤。而諸如金線䰾、大頭鯉之類,也因其產量稀少而市價頗高,直讓普通人望而卻步。隨著人工增殖放流的逐步展開,是否意味著這些曾千金難求的魚類最終也會重返普通百姓家呢?

對此,楊君興很肯定:從長遠展望,&nbsp一個成功的增殖放流項目不僅僅能夠形成成熟的技術確保物種的生存,&nbsp還可以往產業化方向發展,&nbsp帶動當地經濟。

近年來,我國淡水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涉及水系多、規模大且種類豐富,取得了顯著效果並積累了大量基礎資料和經驗。在此背景下開展土著珍稀魚類的增殖放流,無疑佔了便利。楊君興說,課題組開展的土著特有魚類人工繁殖和產業化前期生產研究,&nbsp有助於促進雲南省的水產養殖業從以引進種為主向以土著種為主的方向轉變。在他看來,品種的獨特性使產品有不可替代性,&nbsp從而獲取市場競爭優勢,&nbsp能為養殖者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

魚兒回家

除了科技攻關還需多方努力

「雲南高原湖泊中有96種土著魚,但目前我們做到增殖放流的只有6種。這已經很不容易,不僅僅和項目支撐有關,更與地方政府的支持、社會各界的理解分不開。我們希望這種支持和理解能夠持續,讓更多的土著魚納入到科研中來,讓它們重回生長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魚類專家楊君興

對一個即將滅絕的魚類物種來說,通過人工繁殖途徑短期內獲得大量苗種,快速恢復其野外種群十分必要。楊君興他們做了第一步,第二步則需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

隨著增殖放流效益的初顯,水利水產部門已開始在開發中將增殖放流作為重要工作開展。在玉溪,商家、沿湖群眾紛紛加入到抗浪魚人工養殖行列,規模越來越大。撫仙湖沿岸已有抗浪魚養殖戶20多家,人工養殖數量達15噸以上,每年可繁衍抗浪魚魚苗500萬尾以上。抗浪魚產量大幅度增加,從幾百公斤增加到去年的20多噸,多年不見的車水捕魚奇觀再現撫仙湖。

在牛欄江,去年以來,已在德澤水庫進行了2次牛欄江珍稀特有魚類繁殖放流活動,向庫區放流滇池金線䰾魚苗5萬尾。同時,工程指揮部還在德澤水庫壩下建設魚類增殖站,加速滇池金線䰾等4種珍稀魚類的人工繁殖及育苗研究工作,逐步在庫尾、大壩下遊的幹流河段及其支流、滇池流域放流短鬚裂腹魚、昆明裂腹魚和雲南光唇魚。

但是,看似紅火的增殖放流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專家稱,在實踐中,漁業管理者易被魚類的經濟性狀吸引,片面追求「良種」,而這些「良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幫助它們渡過野外危險境地的性狀或生活型。另一方面,受傳統漁業專業課程設置的影響,目前我國從事漁業管理人員多具備開展大宗魚類養殖專業的背景,缺乏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的技術人才。

再者,我國淡水魚類生態生物學研究嚴重滯後,對眾多魚類習性缺乏基本認識,影響了人工繁殖成功率,增加了已經瀕臨滅絕魚類物種的保育難度。而目前,我國多數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由各地各級水產工作站兼職,相關人員缺乏基本的水生生物保護意識和技能,常常藉助魚類保護名義從事庫區漁業或大宗漁業,例如電站庫區大規模網箱養魚、放養外來種和經濟魚種等,進一步加劇了魚類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同期聲

魚類增殖應更關注放流效果

楊君興說,當前我國魚類增殖放流執行單位雖掌握了較高水平的人工繁殖技術,但放流種群監測和塘養種群的遺傳管理能力較弱,使得魚類增殖放流工作雜亂無序。水電業主和環境保護部門重視增殖站建設,卻忽視了魚類基礎生態生物學研究,特別是預防研究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放流數量,注重魚類放流的公眾影響,而不關注放流效果。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除持續進行珍稀魚類放流工作外,要加強塘養種群監測,及時評估放流效果,另外,由於水壩對魚類的長期影響,放流持續時間要依據長期環境監測數據,在人工增殖實踐中及時調整魚類人工繁育方案,最終達到恢復野外種群的目的。

數讀

雲南魚類人工增殖放流這5年

規模

5年來,我省先後籌集各類增殖放流資金6億多元,在我省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6大水系適宜水域和滇池、洱海、撫仙湖、程海、星雲湖等9大高原湖泊及水庫開展人工增殖放流行動。

種類

投放魚類有鰱魚、鱅魚、鯉魚、鯽魚4大家魚,以及我省特有的滇池高背鯽魚、抗浪白魚、撫仙湖四須䰾、元江鯉、叉尾鯰、杞麓鯉、裂腹魚、鬍子鯰等土著經濟魚物種和滇池金線䰾、大頭鯉、山瑞鱉等涉危特種魚苗2億多尾,其中土著魚約4000萬尾。

編輯&nbsp彭&nbsp旋&nbsp整理&nbsp美編&nbsp張維麟&nbsp繪圖&nbsp&nbsp記者&nbsp熊燕&nbsp張銳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伊犁河流域特克斯河段進行土著魚的增殖放流活動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伊犁河流域特克斯河段進行土著魚的增殖放流活動2020-06-08 10:4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新疆兵團農業農村局        瀏覽量: 1372 次 我要評論 為修復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確保生態、漁業可持續,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籌發展的目標。
  • 12萬尾北京瀕危土著魚「回家」了
    多鱗白甲魚本報訊(記者 孫雲柯)昨天,珍貴瀕危魚類分別在延慶區媯水河、玉渡山水庫和房山區拒馬河同步放流,12萬尾北京土著魚迎來了「回家」旅程。這也是本市今年最大規模的瀕危魚類放流活動,將為改善北京地區自然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促進瀕危魚類種群資源恢復起到重要作用。昨天天朗氣清,寬闊的媯水河水光瀲灩,4萬尾瓦氏雅羅魚結伴奔流入河,歡快地投入大自然懷抱。記者了解到,瓦氏雅羅魚是我國北方知名的土著魚,俗稱華子魚、滑魚、白魚,體側銀白,腹部為純白或灰白,鱗片小,尾鰭青色。
  • 新疆河流湖泊珍稀魚類恢復生機|裸腹鱘|塔裡木河流域|增殖放流|...
    裸腹鱘、新疆裸重唇魚、北極茴魚、斑重唇魚……入夏以來新一輪珍稀土著魚類的增殖放流又在全疆各地展開近年來這些曾經瀕危的新疆本土魚種通過人工繁育魚苗後放流有效恢復了種群數量新疆的河流湖泊有魚近百種>土著魚類就有50多個品種東方歐鯿、歐鯰、裸腹鱘、白斑狗魚、哲羅鮭、扁吻魚、塔裡木裂腹魚等都是國內罕見塔裡木河、伊犁河等主要河流水庫樞紐項目中都建有魚類增殖站每年形式多樣的放流活動讓土著魚資源不斷豐富河流湖泊的生態環境也明顯改善扁吻魚在博斯騰湖和克孜爾水庫安家
  • 45萬餘尾土著魚鬍子鯰放流大盈江
    中新網德宏7月16日電 (董詩林)記者16日從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水產技術部門獲悉,該部門近日在大盈江梁河葫蘆口河段開展漁業增殖放流活動,把精心培育的45萬餘尾優質本地鬍子鯰魚苗放流河水中。大盈江為一條國際河,經中國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出境後進入緬甸,匯入緬甸伊洛瓦底江。
  • 6萬尾滇池土著魚「寶寶」回歸母親湖
    當天,昆明市滇池管理局舉辦了以「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全國「放魚日」暨滇池土著魚類增殖放流生態保護活動,6萬尾滇池土著魚「寶寶」回歸母親湖懷抱。昨早,在對放流苗種的質量和數量進行抽檢後,市滇池管理局漁業行政執法處的執法人員把魚苗搬上船,隨後駛往暉灣水域,將1萬尾滇池高背鯽魚及雲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無償捐贈的5萬尾滇池金線䰾放入滇池水域。
  • 昆明市盤龍區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金線魚首遊冷水河
    滇勇 攝 昨日,昆明市盤龍區政府聯合盤龍區水務局、滇源街道辦事處在青龍潭開展主題為「保護滇池 增殖放流」的滇池保護治理系列活動,共向冷水河投放金線魚、裂腹魚兩個本土品種魚苗共6萬餘尾,這也是金線魚首次被放流進冷水河。
  • 增殖放流之最全攻略,棗莊人快來「康康」!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張硯 棗莊報導增殖放流在我國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我國的傳統民俗中是放生的一種。增殖放流這種做法在過去一直是民間的個人行為,規模小,影響也小。目前,國家農業農村部和各地政府及漁業部門都非常重視增殖放流這項工作,每年都會組織開展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盲目的增值放流對生物物種及環境的危害極大,操作不當反而會破壞整個生態平衡,適得其反。只有依規、科學、文明放生,才能好心辦好事,實現增值放流修復漁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怎樣才能做到科學、安全放流呢?小編已經做好了全攻略,快點來看。
  • 全國放魚日:金門與廈門同步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今年受疫情影響,雙方不碰面,在6.6全國放魚日期間,金門與廈門同步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廈門2020年計劃放流長毛明對蝦、日本囊對蝦、刀額新對蝦合計約4億尾,大黃魚、黃鰭鯛、黑鯛合計約780萬尾。連續6年,廈門與金門聯合舉行增殖放流活動,得到了很多金門漁民的擁戴,他們自覺參與到增殖放流活動中。為做好增殖放流工作,廈門市海洋發展局建立健全《廈門海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工作規範》,建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領導小組,設立了工作組、廉政監督組、專家組和驗收組,加強對增殖放流苗種投放驗收監督工作的組織領導,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確保增殖放流苗種投放工作公開、透明。
  • 新疆人工增殖放流數萬尾扁吻魚
    近日,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在拜城縣境內的克孜爾水庫人工增殖放流4.2萬尾扁吻魚,以恢復扁吻魚野外種群數量,保護克孜爾水庫水生生物資源。  11月30日,參與此次人工增殖放流的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牛建功介紹,此次放流的扁吻魚用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標記,便於識別,可以確保增殖放流取得成效,進一步增強社會各界保護資源、愛護環境的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 茂名舉辦增殖放流活動
    昨日上午,由茂名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的茂名市增殖放流活動在茂名市南海旅遊島碼頭舉行。活動邀請了幾十個家庭上百名市民參加,其中有不少孩子的身影。此次增殖放流活動,在勤海碼頭放流四指馬鮁27萬尾、斑節對蝦998萬尾外,還在博賀漁港放流斑節對蝦600萬尾,石斑、黑鯛等海水魚苗50萬尾。
  • 2019海龜增殖放流活動舉行
    1月14日,由中國海龜保護聯盟、廣東惠東海龜*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舉辦的「中國海龜保育學術交流會暨2019海龜增殖放流活動」在廣東省惠東縣港口*海龜自然保護區成功舉辦。
  • 湘江株洲段鯝魚國家級保護區人工增殖放流
    為了保護湘江水系株洲段生物多樣性,保持鯝魚魚種的種群數量,昨天上午,株洲市淥口區畜牧水產局主辦,湖南水運建設投資集團等多家機構協辦的鯝魚人工增殖放流,在淥口區南洲鎮北洲村江段舉行。這次增殖放流的魚種全部為鯝魚魚種,包括黃尾鯝、細鱗斜頷鯝、銀鯝三個品種。其中鯝魚親本8000組、16000尾,夏花苗種400萬尾。
  • 長江揚中段增殖放流百萬尾名貴魚種 倡保護環境
    長江揚中段增殖放流百萬尾名貴魚種 倡保護環境     4月21日,長江江蘇揚中段舉行增殖放流百萬尾各類名貴魚種活動現場
  • 是「放生」不是「放死」,科學增殖放流必須了解這六個問題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時值端午,放流、放生成為很多人喜愛又覺得頗有意義的活動。6月6日也成為了全國約定俗成的「放魚日」。山東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現場但是盲目、隨意地放流或者放生,可能影響增殖放流的實際效果,嚴重的可能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帶來一系列問題。科學開展增殖放流極為重要。
  • 武平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共放生72萬魚苗
    2019年06月11日 11:44:22 來源:武平文明網   增殖放流護生態,水美漁豐澤萬家。六月是水生生物生長繁殖的關鍵時節,也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的黃金時期。
  • 第十一屆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暨觀魚放生節舉行
    第十一屆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暨觀魚放生節舉行 (1/4) "← →"翻頁
  • 新疆克孜爾水庫增殖放流4.2萬尾「水中大熊貓」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18日電(記者李志浩)新疆克孜爾水庫管理局17日在水庫庫區增殖放流4.2萬尾扁吻魚,這是新疆連續第3年在克孜爾水庫實施扁吻魚標誌放流。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工程師張濤表示,本次放流的扁吻魚魚苗,全部來自研究所多年科學繁育,為確保增殖放流取得成效,研究所從11月15日起使用螢光注射、螢光浸泡兩種方式,對即將放流扁吻魚魚苗進行標誌。
  • 生猛石斑魚遊入大亞灣 | 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舉辦增殖放流活動
    生猛石斑魚遊入大亞灣 | 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舉辦增殖放流活動2020-09-01 09:4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瀏覽量: 1105 次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