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時值端午,放流、放生成為很多人喜愛又覺得頗有意義的活動。6月6日也成為了全國約定俗成的「放魚日」。
山東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現場
但是盲目、隨意地放流或者放生,可能影響增殖放流的實際效果,嚴重的可能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帶來一系列問題。科學開展增殖放流極為重要。
在魚類生長繁殖的好時節,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和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日前就在湖南永順舉行了以「增殖水生生物,保護綠水青山」為主題的增殖放流活動。
湖南永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現場
增殖放流
要做好前期科學研究基礎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莊平認為,真正做到科學增殖放流,必須要有充分和紮實的前期科學研究基礎。開展科學放流活動必須要回答好「六個問題」。
這六個問題是:放什麼?放多少?放多大規格?哪裡放?何時放?怎樣放?這六個問題的提出,是站在基於放流水域生態系統管理層面,以及放流對象的全周期生活史特點等科學問題的高度來全盤考慮的。
莊平說,同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和兼顧實施放流的目的。比如,有的放流主要是為了恢復水域的生態平衡,有的是為了保護珍稀物種,有的是以漁業資源增殖為主等等。
伍遠安(左) 莊平(右)
科學增殖放流的「六個問題」
「防止生物入侵是回答『放什麼』的重中之重。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首先面臨的是應該挑選什麼種類,放對了會實現預期的目標,放錯了會適得其反,造成危害。」莊平說,生物入侵就是一些不當的放流,特別是放生活動所帶來的後果之一,這個問題已經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國內外的教訓已經有很多。
例如,原產於非洲尼羅河流域的非洲鯽魚(羅非魚)已經在我國珠江形成了自然種群,繁衍後代,佔據了珠江。
珠江野釣大型羅非魚
羅非魚模式圖
部分流域,現在珠江部分流域產量最高的是非洲鯽魚,而不是本地原有物種,極大地影響了珠江原有土著魚類的生存空間。
在雲南有些湖泊中,由於引進外來物種,導致本地土著物種完全消失。在江蘇和上海的沿海灘涂大面積被外來植物互花米草佔據,本地植物種類蘆葦的面積大量萎縮,影響到灘涂溼地的生態健康。這些例子還有很多。
互花米草花
互花米草入侵崇明東灘
放流前的野化馴養是做好「怎麼放」的關鍵。
莊平說,溫室裡的鮮花拿到室外,經不起風雨,會很快凋亡。人工條件下培育的魚苗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直接投放到野外水域會大量的死亡,達不到增殖放流的效果。
「在開展增殖放流前,需要增加放流苗種野化馴養的環節,訓練和提高人工繁殖苗種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切實保障放流苗種的成活率和增殖放流的效果。開展放流前野化馴養的技術方法和手段很多,不同的種類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和馴養周期。」莊平說。
例如,將準備放流的魚苗提前在網箱裡暫養一段時間,讓它們逐步的適應它們將要生活的水域環境,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和攝食能力,放流時,將網箱打開讓魚兒自然融入天然水體。
永順縣放增殖流活動現場,魚苗經過網箱野化馴養再進行放流
莊平表示,做好放流效果的監測評估是回答好上述「六個問題」的基礎。要取得增殖放流的成功,需要做到「三分放,七分管」,這點已經形成了共識,也就是說放流成效的好壞關鍵還是後期的管理。在有些地方,存在前面放,後面捕,上遊放,下遊捕等現象,這樣肯定是沒有成效的,放流工作只會是流於形式。放流工作完成後,後期的漁政管理一定要跟上。還要運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監測和評估放流效果,為今後開展好放流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放流亂象——「拋灑式」放流
不科學的「放生」
前腳放後腳撈
放流後要加強漁政執法
「首先要做好放流苗種的標記工作,對放流魚類進行標記,可了解它們在野外環境的生存和活動情況,分子標記技術還可以幫助了解放流對自然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影響,標誌回捕的數據可用於科學評估增殖放流成活率,是評估增殖放流效果的最常用方法。目前用於水生生物的標記技術有許多種,既有較為簡單的物理和化學標記技術,也有複雜的生物學和分子標記技術,也有螢光色素標記法、金屬線碼標記(CWT)法、PIT標記法、內錨標記法等幾種常用技術。」莊平說。
動物螢光標記(左) CWT標記法(右)
PIT標記法(左) T型魚類標記(右)
什麼魚可以放流
不應該放什麼魚
對於科學放流,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所長伍遠安提出:「科學放流首先要了解放流物種的科學性,明白隨意放生外來物種造成的危害」。
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的要求,增殖放流的苗種和親本應當是本地原生種。農業部規劃放流物種主要是具有公有性特徵、以洄遊性魚類為重點的遊泳動物。包括主要經濟物種、珍稀瀕危物種、地方特有物種。
伍遠安介紹,主要經濟物種中淡水常見的有四大家魚(青、草、鰱、鱅)、鯉、鯽、中華絨螯蟹、細鱗斜頜鯝、黃顙魚等;海水常見的有中國對蝦、日本對蝦、三疣梭子蟹、海蜇、烏賊、鯛類、大黃魚、鮃鰈類等。珍稀瀕危物種主要包括胭脂魚、中華鱘、施氏鱘、達氏鰉、細鱗魚、松江鱸、青海湖裸鯉、大鯢、海龜、中國鱟等。地方特有物種包括湘華鯪、白甲魚、中華倒刺䰾、光倒刺䰾等。
適宜放流的淡水物種
海水物種
適宜放流的珍稀瀕危物種
湖南地方特有物種
農業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明確規定: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按照以上規定要求,改良種(包括選育種、雜交種和轉基因種)、外來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物種均不適宜進行增殖放流。
「改良種的主要危害是直接影響生物遺傳多樣性,造成相關物種種質混雜,種群退化,影響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我國現有的鯉魚種群、品種之間,由於不加節制的雜交,雜交後代混入天然水域,造成了我國鯉魚種質的混雜,在長江、珠江和黃河流域已很難找到不受遺傳汙染的鯉魚原種。」伍遠安說。
改良種包括:建鯉、福瑞鯉、超級鯉、異育銀鯽、長豐鰱、全雄黃顙魚、松浦鏡鯉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種金魚、錦鯉等觀賞魚也屬於選育種,不能投放到開放性水體。
改良種-建鯉(左) 福瑞鯉(右)
改良種-全雄黃顙魚(左) 中國對蝦「黃海3號」(右)
伍遠安說,外來物種是指在某地區或生態系統原來不存在、由於人類活動引入的物種,其中來自國際間的稱為國外外來物種,來自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稱為某地區外來物種。外來物種的主要危害是排擠有益種類,降低生物多樣性,導致生態失衡或引發病害,危害其他生物及人類等。如果對私自放流、放生不加以規範,外來物種大規模入侵,將給我國自然水域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毀滅性打擊。
目前我國常見的外來水生生物物種包括巴西龜、牛蛙、食人鯧、小龍蝦、福壽螺、清道夫、羅非魚、鏡鯉、鱷龜、水葫蘆、斑點叉尾鮰、匙吻鱘、雜交鱘等。
外來種巴西龜(左) 牛蛙(右)
外來種 食人鯧(左) 鳳眼蓮(右)
盲目、隨意放生的危害
專家強調,增殖放流不是為了做好事,為了長命百歲去放生,這是不科學的。科學的放生就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打造綠水青山。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千萬要避免「好心辦壞事」的結果,只能夠放流本地物種,不能夠放流外來物種,包括跨水系跨流域的物種,外來物種不僅僅是來自國外的物種,國內不同水系不同流域的物種也是外來物種。還不能夠放流人工雜交種,轉基因物種等,防止遺傳基因的汙染。放流物種的選擇一定要經過科學論證,民間放生活動一定要接受當地漁業或漁政管理部門的監督。
莊平說,現在各地放生活動搞的非常多,放流種類也比較多,放流的地點也是比較隨意。隨意放生危害極大,這些放生水生動物極有可能在被放流放入野外後,影響區域內其他生物的自然生長和繁殖,甚至對本地物種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原本善意的舉動,卻可能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隨意、盲目的民間「放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伍遠安說,「放生」品種不科學,「放生」地點不合適。經過人工培育、雜交改良的動物不能「放生」。雜交鯽魚、雜交鯉魚、雜交鱘魚等一旦放流野外,就可能造成自然水域魚類基因混雜、本地種退化,並很可能由於其雜交優勢而導致該地區其他物種數量減少。
雜交鱘
外來物種不能「放生」。巴西龜、鱷龜、雀鱔等外來物種一旦放流野外,就很可能打破本地原有的生態平衡,對本地物種、本地生態造成威脅。兇猛的捕食魚類不能「放生」。黑魚、鯰魚等兇猛的捕食魚類在自然界的野生數量很少,市場上的多數是人工養殖的。如果隨意大量「放生」,會破壞原有的生物鏈,影響其他魚類的生存。
雀鱔
莊平表示,「放生」地點不合適,也是民間「放生」的主要問題。城市公園水域、水質有汙染的水域都不應成為水生動物的「放生」場所。城市公園水域一般是封閉性的水域,不適合過多魚類的生存,大量放流後魚類會因缺氧而大規模死亡,進而影響水質和城市景觀。一些自然水域因環境汙染造成水質狀況不佳,並不適合大量魚類生存,在這些水域「放生」等於殺生。
2016年5月北京通惠河出現大量死魚, 盲目放生反而帶來惡果
伍遠安建議,個人和單位不要隨意放生,如果確實要放生,可以聯繫當地漁業或漁政管理部門,在他們的指導下開展。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編輯:嶽靚
審核: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