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放生」不是「放死」,科學增殖放流必須了解這六個問題

2021-01-16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時值端午,放流、放生成為很多人喜愛又覺得頗有意義的活動。6月6日也成為了全國約定俗成的「放魚日」。

山東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現場

但是盲目、隨意地放流或者放生,可能影響增殖放流的實際效果,嚴重的可能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帶來一系列問題。科學開展增殖放流極為重要。

在魚類生長繁殖的好時節,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和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日前就在湖南永順舉行了以「增殖水生生物,保護綠水青山」為主題的增殖放流活動。

湖南永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現場

增殖放流

要做好前期科學研究基礎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莊平認為,真正做到科學增殖放流,必須要有充分和紮實的前期科學研究基礎。開展科學放流活動必須要回答好「六個問題」。

這六個問題是:放什麼?放多少?放多大規格?哪裡放?何時放?怎樣放?這六個問題的提出,是站在基於放流水域生態系統管理層面,以及放流對象的全周期生活史特點等科學問題的高度來全盤考慮的。

莊平說,同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和兼顧實施放流的目的。比如,有的放流主要是為了恢復水域的生態平衡,有的是為了保護珍稀物種,有的是以漁業資源增殖為主等等。

伍遠安(左) 莊平(右)

科學增殖放流的「六個問題」

「防止生物入侵是回答『放什麼』的重中之重。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首先面臨的是應該挑選什麼種類,放對了會實現預期的目標,放錯了會適得其反,造成危害。」莊平說,生物入侵就是一些不當的放流,特別是放生活動所帶來的後果之一,這個問題已經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國內外的教訓已經有很多。

例如,原產於非洲尼羅河流域的非洲鯽魚(羅非魚)已經在我國珠江形成了自然種群,繁衍後代,佔據了珠江。

珠江野釣大型羅非魚

羅非魚模式圖

部分流域,現在珠江部分流域產量最高的是非洲鯽魚,而不是本地原有物種,極大地影響了珠江原有土著魚類的生存空間。

在雲南有些湖泊中,由於引進外來物種,導致本地土著物種完全消失。在江蘇和上海的沿海灘涂大面積被外來植物互花米草佔據,本地植物種類蘆葦的面積大量萎縮,影響到灘涂溼地的生態健康。這些例子還有很多。

互花米草花

互花米草入侵崇明東灘

放流前的野化馴養是做好「怎麼放」的關鍵。

莊平說,溫室裡的鮮花拿到室外,經不起風雨,會很快凋亡。人工條件下培育的魚苗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直接投放到野外水域會大量的死亡,達不到增殖放流的效果。

「在開展增殖放流前,需要增加放流苗種野化馴養的環節,訓練和提高人工繁殖苗種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切實保障放流苗種的成活率和增殖放流的效果。開展放流前野化馴養的技術方法和手段很多,不同的種類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和馴養周期。」莊平說。

例如,將準備放流的魚苗提前在網箱裡暫養一段時間,讓它們逐步的適應它們將要生活的水域環境,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和攝食能力,放流時,將網箱打開讓魚兒自然融入天然水體。

永順縣放增殖流活動現場,魚苗經過網箱野化馴養再進行放流

莊平表示,做好放流效果的監測評估是回答好上述「六個問題」的基礎。要取得增殖放流的成功,需要做到「三分放,七分管」,這點已經形成了共識,也就是說放流成效的好壞關鍵還是後期的管理。在有些地方,存在前面放,後面捕,上遊放,下遊捕等現象,這樣肯定是沒有成效的,放流工作只會是流於形式。放流工作完成後,後期的漁政管理一定要跟上。還要運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監測和評估放流效果,為今後開展好放流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放流亂象——「拋灑式」放流

不科學的「放生」

前腳放後腳撈

放流後要加強漁政執法

「首先要做好放流苗種的標記工作,對放流魚類進行標記,可了解它們在野外環境的生存和活動情況,分子標記技術還可以幫助了解放流對自然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影響,標誌回捕的數據可用於科學評估增殖放流成活率,是評估增殖放流效果的最常用方法。目前用於水生生物的標記技術有許多種,既有較為簡單的物理和化學標記技術,也有複雜的生物學和分子標記技術,也有螢光色素標記法、金屬線碼標記(CWT)法、PIT標記法、內錨標記法等幾種常用技術。」莊平說。

動物螢光標記(左) CWT標記法(右)

PIT標記法(左) T型魚類標記(右)

什麼魚可以放流

不應該放什麼魚

對於科學放流,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所長伍遠安提出:「科學放流首先要了解放流物種的科學性,明白隨意放生外來物種造成的危害」。

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的要求,增殖放流的苗種和親本應當是本地原生種。農業部規劃放流物種主要是具有公有性特徵、以洄遊性魚類為重點的遊泳動物。包括主要經濟物種、珍稀瀕危物種、地方特有物種。

伍遠安介紹,主要經濟物種中淡水常見的有四大家魚(青、草、鰱、鱅)、鯉、鯽、中華絨螯蟹、細鱗斜頜鯝、黃顙魚等;海水常見的有中國對蝦、日本對蝦、三疣梭子蟹、海蜇、烏賊、鯛類、大黃魚、鮃鰈類等。珍稀瀕危物種主要包括胭脂魚、中華鱘、施氏鱘、達氏鰉、細鱗魚、松江鱸、青海湖裸鯉、大鯢、海龜、中國鱟等。地方特有物種包括湘華鯪、白甲魚、中華倒刺䰾、光倒刺䰾等。

適宜放流的淡水物種

海水物種

適宜放流的珍稀瀕危物種

湖南地方特有物種

農業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明確規定: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按照以上規定要求,改良種(包括選育種、雜交種和轉基因種)、外來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物種均不適宜進行增殖放流。

「改良種的主要危害是直接影響生物遺傳多樣性,造成相關物種種質混雜,種群退化,影響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我國現有的鯉魚種群、品種之間,由於不加節制的雜交,雜交後代混入天然水域,造成了我國鯉魚種質的混雜,在長江、珠江和黃河流域已很難找到不受遺傳汙染的鯉魚原種。」伍遠安說。

改良種包括:建鯉、福瑞鯉、超級鯉、異育銀鯽、長豐鰱、全雄黃顙魚、松浦鏡鯉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種金魚、錦鯉等觀賞魚也屬於選育種,不能投放到開放性水體。

改良種-建鯉(左) 福瑞鯉(右)

改良種-全雄黃顙魚(左) 中國對蝦「黃海3號」(右)

伍遠安說,外來物種是指在某地區或生態系統原來不存在、由於人類活動引入的物種,其中來自國際間的稱為國外外來物種,來自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稱為某地區外來物種。外來物種的主要危害是排擠有益種類,降低生物多樣性,導致生態失衡或引發病害,危害其他生物及人類等。如果對私自放流、放生不加以規範,外來物種大規模入侵,將給我國自然水域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毀滅性打擊。

目前我國常見的外來水生生物物種包括巴西龜、牛蛙、食人鯧、小龍蝦、福壽螺、清道夫、羅非魚、鏡鯉、鱷龜、水葫蘆、斑點叉尾鮰、匙吻鱘、雜交鱘等。

外來種巴西龜(左) 牛蛙(右)

外來種 食人鯧(左) 鳳眼蓮(右)

盲目、隨意放生的危害

專家強調,增殖放流不是為了做好事,為了長命百歲去放生,這是不科學的。科學的放生就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打造綠水青山。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千萬要避免「好心辦壞事」的結果,只能夠放流本地物種,不能夠放流外來物種,包括跨水系跨流域的物種,外來物種不僅僅是來自國外的物種,國內不同水系不同流域的物種也是外來物種。還不能夠放流人工雜交種,轉基因物種等,防止遺傳基因的汙染。放流物種的選擇一定要經過科學論證,民間放生活動一定要接受當地漁業或漁政管理部門的監督。

莊平說,現在各地放生活動搞的非常多,放流種類也比較多,放流的地點也是比較隨意。隨意放生危害極大,這些放生水生動物極有可能在被放流放入野外後,影響區域內其他生物的自然生長和繁殖,甚至對本地物種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原本善意的舉動,卻可能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隨意、盲目的民間「放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伍遠安說,「放生」品種不科學,「放生」地點不合適。經過人工培育、雜交改良的動物不能「放生」。雜交鯽魚、雜交鯉魚、雜交鱘魚等一旦放流野外,就可能造成自然水域魚類基因混雜、本地種退化,並很可能由於其雜交優勢而導致該地區其他物種數量減少。

雜交鱘

外來物種不能「放生」。巴西龜、鱷龜、雀鱔等外來物種一旦放流野外,就很可能打破本地原有的生態平衡,對本地物種、本地生態造成威脅。兇猛的捕食魚類不能「放生」。黑魚、鯰魚等兇猛的捕食魚類在自然界的野生數量很少,市場上的多數是人工養殖的。如果隨意大量「放生」,會破壞原有的生物鏈,影響其他魚類的生存。

雀鱔

莊平表示,「放生」地點不合適,也是民間「放生」的主要問題。城市公園水域、水質有汙染的水域都不應成為水生動物的「放生」場所。城市公園水域一般是封閉性的水域,不適合過多魚類的生存,大量放流後魚類會因缺氧而大規模死亡,進而影響水質和城市景觀。一些自然水域因環境汙染造成水質狀況不佳,並不適合大量魚類生存,在這些水域「放生」等於殺生。

2016年5月北京通惠河出現大量死魚, 盲目放生反而帶來惡果

伍遠安建議,個人和單位不要隨意放生,如果確實要放生,可以聯繫當地漁業或漁政管理部門,在他們的指導下開展。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編輯:嶽靚

審核:管晶晶

相關焦點

  • 增殖放流之最全攻略,棗莊人快來「康康」!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張硯 棗莊報導增殖放流在我國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我國的傳統民俗中是放生的一種。增殖放流這種做法在過去一直是民間的個人行為,規模小,影響也小。目前,國家農業農村部和各地政府及漁業部門都非常重視增殖放流這項工作,每年都會組織開展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盲目的增值放流對生物物種及環境的危害極大,操作不當反而會破壞整個生態平衡,適得其反。只有依規、科學、文明放生,才能好心辦好事,實現增值放流修復漁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怎樣才能做到科學、安全放流呢?小編已經做好了全攻略,快點來看。
  • 三沙市舉辦增殖放流活動,放生145隻玳瑁海龜
    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和三沙市海洋和漁業局周五(12日)上午,聯合舉辦西沙漁業增殖放流活動,在永興島岸邊及海上,共放生青石斑魚50萬條、紫紅笛鯛111萬條、紅鰭笛鯛87萬條、玳瑁及海龜145隻。
  • 武平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共放生72萬魚苗
    2019年06月11日 11:44:22 來源:武平文明網   增殖放流護生態,水美漁豐澤萬家。六月是水生生物生長繁殖的關鍵時節,也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的黃金時期。
  • 搞明白什麼是放生、放流,看完這一篇,就什麼都弄明白了
    放流,分為兩種,第一種,叫做增殖放流,多見於政府行為,是政府部分,通過科學的人工養殖、培育的方式,將人工育苗投放到海洋、灘涂、江河、湖泊、水庫等天然水域;其目的有兩個,第一個,用科學的投放,增加投放水域中漁產資源;第二個,改善水資源環境,讓人工投放的魚苗,能補充、修復受到損壞的生態環境;第二种放流,也稱之為漁獲放流,這是黑拉釣法傳到中國之後,引起的一種潮流,
  • 第十一屆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暨觀魚放生節舉行
    第十一屆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暨觀魚放生節舉行 (1/4) "← →"翻頁
  • 上海市民每年放生投入超千萬 無序放生問題頻頻
    記者昨日從市漁政監督管理處了解到,根據估算,本市每年大大小小的民間放生次數達上千次,每年投入資金可能達數千萬元,然而民間團體基本從未向主管部門報備,放生品種不科學,放生地點不合適,從而造成多起魚類死亡的事件。民間投入年超千萬近年來,申城民間「放生」行為頻頻,放生規模、聲勢越來越大,但由於專業知識的缺乏,放生外來物種、雜交種、兇猛魚類現象時有發生。
  • 資源保護增殖放流,54萬尾魚苗「入住」珊溪水庫
    溫州網訊  1月7日,珊溪水庫舉行增殖放流活動,共投放鰱鱅魚、翹嘴魚、鱖魚等魚苗約54萬尾,以期實現水庫內水生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的目的,活動將持續3天。活動現場放生魚苗珊溪水庫是我市最大的飲用水水源地,有溫州「大水缸」之稱,保護水源也成了重中之重。增殖放流,以漁保水,既能維護水質,也能豐富生物多樣性,是一種重要的生態手段。
  • 全國放魚日:金門與廈門同步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增殖放流活動對於近海漁業資源養護,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種質資源可持續發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社會護漁意識,推動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據了解,6月6日,廈門放流黃鰭鯛10萬尾、黑鯛10萬尾,放流1齡中華鱟10000隻、綠海龜4隻。金門放流遠海梭子蟹10萬尾、黃鰭鯛25000尾、四指馬鮁12萬尾。
  • 盤龍區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金線魚首次「遊」進冷水河
    9月16日,盤龍區人民政府聯合盤龍區水務局、滇源街道辦事處開展主題為「保護滇池 增殖放流」的滇池保護治理系列活動,共向冷水河投放金線魚、裂腹魚兩個本土品種魚苗共6萬餘尾,這也是金線魚首次被放流進冷水河。
  • 新疆人工增殖放流數萬尾扁吻魚
    近日,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在拜城縣境內的克孜爾水庫人工增殖放流4.2萬尾扁吻魚,以恢復扁吻魚野外種群數量,保護克孜爾水庫水生生物資源。  11月30日,參與此次人工增殖放流的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牛建功介紹,此次放流的扁吻魚用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標記,便於識別,可以確保增殖放流取得成效,進一步增強社會各界保護資源、愛護環境的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 山東完成增殖放流海洋水產苗種46.8億單位
    齊魯網濟南6月21日訊 記者今天從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了解到,在全省各級漁業系統的科學組織和共同努力下,我省海洋增殖放流苗種投放工作進展順利
  • 新疆河流湖泊珍稀魚類恢復生機|裸腹鱘|塔裡木河流域|增殖放流|...
    扁吻魚也叫「大頭魚」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僅分布於新疆塔裡木河流域的珍稀土著魚類目前主要生活區域為博斯騰湖、克孜爾水庫今年6月13日,4萬尾扁吻魚放流博斯騰湖這已是博斯騰湖連續第11年放流扁吻魚克孜爾水庫已連續15年放流扁吻魚
  • 新疆克孜爾水庫增殖放流4.2萬尾「水中大熊貓」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18日電(記者李志浩)新疆克孜爾水庫管理局17日在水庫庫區增殖放流4.2萬尾扁吻魚,這是新疆連續第3年在克孜爾水庫實施扁吻魚標誌放流。為拯救這一珍稀物種,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突破扁吻魚野生親本資源幾乎枯竭的瓶頸,自2003年開始在扁吻魚當時唯一棲息地克孜爾水庫,開展親魚採集、人工馴養、人工繁殖等工作,歷時多年,取得重要成效。
  • 雲南省堅持增殖放流 讓土著魚早日回家
    在對滇池流域滇池金線䰾的數量、分布、棲息地、攝食生態及繁殖生態等進行廣泛研究後,2007年,滇池金線䰾實現了人工繁殖,這也是繼中華鱘、胭脂魚之後,我國人工繁殖成功的第三種國家級保護魚類。隨之,課題組解決了滇池金線䰾人工馴養、親魚培育、催產和人工孵化、苗種培育等關鍵技術。2009年,滇池金線䰾成功實現人工增殖放流,這些人工培育的土著魚開始「遊」回老家。
  • 長江揚中段增殖放流百萬尾名貴魚種 倡保護環境
    長江揚中段增殖放流百萬尾名貴魚種 倡保護環境     4月21日,長江江蘇揚中段舉行增殖放流百萬尾各類名貴魚種活動現場
  • 廣西將規範放生活動 巴西龜等殺氣大就別放生了-廣西新聞網
    廣西發布地方標準《水生動物增殖放流技術規程》(徵求意見稿),專家提醒 有些動物殺氣大 莫將放生變殺生 巴西龜、錦鯉、清道夫、淡水白鯧、福壽螺、雀鱔、食人鯧、羅非魚等物種,均不宜放生記者 鄒財麟攝     特意買來放生的魚兒一入水就翻起了白肚;為求「延年益壽」而放生的烏龜卻是「殺手」巴西龜;不想養的錦鯉隨便投入河流……近年來,南寧不少熱心市民自發到邕江邊或湖泊水庫邊開展放生活動,卻對放生的規律和規定不甚了解。
  • 「放生」變「殺生」:村莊現數百放生蛇,都江堰村民自發捕殺
    三輛長安麵包車開進了都江堰市玉堂鎮水泉村,幾位「放生愛好者」提出車上的編織袋,放蛇歸山。5月30日下午,在當地村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數百條被放生的蛇,鑽進了民房附近的叢林中。幾個小時後,成群的小蛇出現在了鄉村馬路上,村子裡開始變得雞犬不寧。
  • 阜陽市舉辦2020年橄欖蟶蚌底播增殖放流活動
    10月27日,阜陽市2020年橄欖蟶蚌底播增殖放流活動在淮河阜陽段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舉辦。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萬一兵,淮河流域漁業生態保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產養殖研究室副主任聞海波,安徽省農科院水科所黨委書記崔凱,阜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董志誠,阜南縣人民政府縣長李雲川、副縣長姜寧等有關專家學者和政府領導出席活動。
  • 數百條放生蛇爬進小村 村民無奈每天打蛇(圖)
    放生也需講科學  不科學的放生行為,不僅可能使放歸山林的蛇無法適應環境繼續生存,也有可能對生態和周邊居民帶來不良的影響。  根據相關規定,放生野生動物需向林業部門提出申請等相關程序,並且應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進行。  三輛長安麵包車開進了都江堰市玉堂鎮水泉村,幾位「放生愛好者」提出車上的編織袋,放蛇歸山。
  • 滇池岸邊出現不少死魚 調查:少量放流大魚不適應水環境導致死亡
    滇池岸邊出現不少死魚 調查:少量放流大魚不適應水環境導致死亡 昆明信息港訊(昆明日報 記者孫瀟) 近期有部分去過鬥南溼地的市民發現,鬥南溼地岸邊及附近水域出現了不少死魚,這引發了人們對滇池水質受到汙染的擔憂